1979 年11 月4 日,大量伊朗學生攻佔了德黑蘭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並扣押65 名美國人作為人質,以交換流亡國外的巴列維國王。這場人質危機持續了444 天,直到1981 年1 月20 日,美國人質才全部獲釋。
其實,在1979年之前,美國和伊朗曾經有過很長一段蜜月時光。但天有不測風雲,伊朗「伊斯蘭革命」拉開了美伊交惡的序幕,雙方從此走上陌路,而隨後的德黑蘭人質事件更使兩國關係勢如水火。那麼,美國和伊朗是怎樣從親密盟友走向水火不容的仇敵的?德黑蘭人質危機又是如何爆發的呢?李涵說歷史,今天為您講述:40年前的伊朗人質危機內幕
二戰後,美國和伊朗之間曾度過了一段令以色列都羨慕的蜜月期。為了牽制蘇聯,謀求自己在中東的利益,美國大力扶植伊朗國王巴列維作為其在中東的代理人。隨著伊朗國內民主進程的發展,1953年,改革派佔據了主導地位,穆罕默德·莫沙德哈當選伊朗首相。但在隨後的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莫沙德哈政權。
巴列維國王重新掌權後,實行獨裁統治,在美國支持下擴充軍備,設立秘密警察機構——薩瓦克。一些宗教領袖因反對國王的專制和世俗化政策,被監禁或驅逐。各階層人民積怨日深。
巴列維統治下的伊朗推行所謂開放型文化政策,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湧入,對伊朗固有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形成巨大衝擊,引起穆斯林的普遍不滿。
與此同時,伊朗國內通貨膨脹日益嚴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大批工人失業。以國王為首的特權階層卻大肆斂財,奢侈腐化。社會貧富懸殊,各種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引發「伊斯蘭」革命。
1978年1月開始,伊朗爆發反對國王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到了年底,罷工及示威活動使整個國家陷於癱瘓。在巨大的反對聲浪中,1979年1月,巴列維流亡國外。2月,流亡國外15年的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受到數百萬伊朗人的歡迎。4月1日「伊斯蘭共和國」宣布成立,巴列維王朝被徹底推翻。
霍梅尼領導伊朗人民推翻了巴列維國王的統治、成立伊斯蘭共和國之後,對支持巴列維的美國十分仇視。就在這時,美國不顧伊朗當局的抗議,於1979年10月22日準許巴列維赴美國治病,這更激起了伊朗人對美國政府的不滿。
於是,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將美國視為頭號敵人,他宣布:「美國在伊朗的統治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伊朗人民必將予以回擊。」霍梅尼的話把本已激蕩的仇美情緒,一下子推向高潮。
巴列維
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學生4000餘人佔領了美國大使館,將美國國旗撕扯下來,掛上了寫著「真主偉大」字樣的白旗,在館內外進行演說煽動,氣勢咄咄逼人,最後他們將65名美國外交官扣押起來,作為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的人質。
易卜拉辛·阿什加代伊是這次行動的最初策劃者之一。1979年9月,當時只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的阿什加代伊,召集幾個同學進行了一次秘密談論。他們最初的目標是:佔領美國大使館幾個小時,以示對美國幹涉伊朗內政表示抗議。經過一個多月的策劃籌備後,學生們開始行動了。
11月4日,阿什加代伊與其他學生們一同翻牆進入美國使館,之前美國使館已經收到消息,守衛使館的美軍只是象徵性的抵抗了一下便束手就擒。而美國外交官們利用最後的一點時間把使館的機密文件扔進了碎紙機。
佔領美國使館之後,阿什加代伊很快發現局勢發展遠超自己的預料,已經無法控制。一時衝動的學生們發現一次抗議已經演變成人質劫持,他們只能任由其他力量主導事件的發展,最初幾個小時的熱血和衝動已經變成了無奈和恐懼。
那麼,主導這次人質劫持事件的究竟是什麼力量呢?
很多美國人認為這起事件是伊朗當權者一手策劃操控的。但據說,伊朗領袖霍梅尼此前並不知道這次行動。而當他接到消息時,美國使館的工作人員已經成為人質。成千上萬的伊朗群眾興奮的走上街頭,在美國大使館周邊日夜不停的狂歡慶祝。此時的霍梅尼已經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順從民意。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裡,所有人都逐漸明白,這件事鬧大了,已經不可能善了。於是,佔領大使館的組織者們招募了數百名志願者,二十四小時輪流守衛。這些志願者以學生為主,他們放下書本,倉促的接受了簡單的軍事訓練。隨後,他們進行了分工,有的負責看管人質,有的負責飲食和住宿。還有一些人負責將使館內被粉碎的文件拼貼起來,並加以翻譯。
美國大使館被佔領的最初幾天裡,人質被關押在大使官邸中。後來大部分人質被趕進地下室,分別關押。剛好地下室中有數千本英文書,都是從德黑蘭已經關閉的國際學校運來的。看守讓人質把書籍分類,在地下室辦起了一個小型圖書館,讓人質們可以用讀書來消磨時間。
當西方的聖誕節來臨時,三位從美國來的牧師被允許進入使館,跟人質一起過聖誕節,而這一過程被伊朗電視臺的記者全程記錄下來。有人認為這是伊朗的宣傳手段,以證明美國人質得到了善待。不論如何,多數人質還是覺得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那麼,美國方面為營救人質採取了怎樣的行動呢?
卡特
劫持美國使館人質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也就是1979年11月5日,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宣布:「美國大使館是間諜的大本營,許多陰謀都是從這兒產生的。」他同時要求美國引渡巴列維國王和流亡在英國的前政權首相巴赫蒂亞。
美國人最初以為伊朗學生只是衝擊大使館表達憤怒而已,沒想到事件最終演變成佔領大使館並扣押人質。認識到事件嚴重性的美國總統卡特立即指示國務院成立一個專門小組,處理這次人質危機。
人質被扣的第二天,卡特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專門召開解決人質危機的特別會議。會議建議做兩手準備,一是向伊朗派出兩名特使,爭取和平解決。這兩名特使,一個是美國前司法部長拉姆齊·克拉克,另一個是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威廉·米勒;二是擬定當和平解決無望時,武力營救人質的方案。
會議結束後,美國國務院與伊朗方面取得聯繫,通知對方美國計劃派遣特使赴伊朗。
兩名特使出發前,美國國務卿萬斯親自召見他們,向他們交代了美國關於人質危機的底線和立場。此行,兩位特使的首要目標是:使所有被關在伊朗的美國人質立即得到釋放。第二個目標是,與伊朗當局談判解決雙方日益糟糕的外交關係。
但是,美國特使還沒出發,伊朗國內的動靜卻越來越大。霍梅尼和伊朗政府正式宣布支持學生們的行動後,德黑蘭舉行了萬人示威遊行,高呼「引渡國王」、「處死卡特」的口號。很快,一場政治事件,逐漸向兩國全面對抗演變。
在解決國際爭端時,美國善於邊談判邊打壓。11月10日,美國決定中止向伊朗提供武器和運送軍事裝備零件,凍結伊朗在美國包括銀行存款在內的所有官方資產。隨後,美國又停止了同伊朗的石油貿易,並宣布對在美國的伊朗學生進行特別移民審查,凡是不符合手續的一律驅逐出境。另外,美國還四處活動,號召西方盟友對伊朗進行制裁。美國試圖通過這些孤立和制裁措施,迫使伊朗儘快釋放人質。
但是,這些打壓措施不僅沒有使伊朗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伊朗民眾對美國的敵對情緒。伊朗當局隨即針鋒相對的出臺反制措施,決定停止向美國出口石油,禁止在全國各地放映美國影片,禁止美國飛機、船隻進入伊朗領空和領海。伊朗政府還宣布,將取出存在美國銀行的約120億美元的存款。美伊雙方僵持不下,誰都無法提出能讓對方接受的和平解決方案。人質危機仿佛陷入死局。
其實,美國和伊朗都明白,這場危機拖下去對誰都不利。但雙方都是騎虎難下,希望對方能先給個臺階下。
伊朗首先做出姿態。1979年11月19日,霍梅尼下令釋放美國使館的13名婦女和黑人,被扣人質剩下了52人。
對此,美國方面也做出了積極回應。12月15日,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伊朗前國王巴列維已離開美國到巴拿馬居住。17日,美國財政部宣布,重新放開伊朗與美國的銀行匯兌業務,以滿足伊朗留學生在美學習之用。19日,美國政府還決定,暫不要求聯合國對伊朗採取制裁行動。1980年2月15日,卡特表示,希望同伊朗展開高層對話。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經美伊雙方同意,聯合國成立了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就伊朗對美國和巴列維國王的指控、人質問題等進行調查。但是,委員會的各種努力並沒能取得雙方滿意的結果。本已陰轉晴的美伊外交天氣,再次烏雲密布。
見和平解決無望,美國政府首先發難。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同伊朗斷絕外交關係,要求伊朗關閉駐美大使館和領事館,所有伊朗外交人員和領事館人員必須在4月8日午夜前離開美國。同時宣布: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動用被凍結的伊朗資產賠償美國的損失,禁止伊朗公民入境。
伊朗方面當然不肯低頭。4月8日,伊朗當局發表公告,號召伊朗人民準備應付敵人的入侵。
4月12日,卡特公開表示:不排除採用武力營救人質的可能性,但在5月中旬以前不考慮採取任何軍事行動。
卡特的講話其實是一個煙霧彈,此時,美軍正在準備一項秘密的拯救人質行動。這次行動計劃由國家安全委員會擬定,行動代號——鷹爪。執行這項任務的是美軍一支精英特種部隊——藍光突擊隊。
「藍光」突擊隊在越南戰爭中曾參加過無數次絕密的軍事行動,以閃電般的突擊速度、絕境中的生存能力而著稱。除了「藍光」突擊隊外,還有來自陸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有特殊專長的人員配合,總計180人參與鷹爪行動。
此前,美國特工已經陸續滲透進德黑蘭,突擊隊員也在進行最後的演練,而營救行動所需的各種裝備補給和配合人員也已經陸續送達指定地點。
行動時間確定在美國時間1980年4月24日深夜10點,伊朗時間25日凌晨2點半。美國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悄無聲息的停駐在伊朗附近平靜的海面上。這是一個無月的暗夜,夜幕掩蓋了周圍的一切。突然,航母飛行甲板上的照明燈亮了起來,16名飛行員和180名突擊隊員,分別登上8架直升機。在一陣陣飛機啟動的轟鳴聲中,閃爍著紅色安全燈的直升機一架一架地斜刺著升入黑洞洞的夜空。與此同時,6架C-130運輸機從埃及起飛,飛往伊朗境內的會合地點。
然而另美軍突擊隊意想不到的是,正在8架直升機低空飛行直撲德黑蘭時,一場不期而至的沙塵暴突然降臨。一架直升機首先出現故障,只能返航。在抵達伊朗海岸附近時,又有一架飛機出現故障,救援人員只能擠上其他飛機繼續前進。
在伊朗中部沙漠,美國人開闢的簡易機場上,C-130運輸機分隊已經在等候了。然而美軍把裝備運到直升機上時,一架直升機又出現了無法排除的故障,僅剩的5架直升機無法完成任務。卡特接到報告後,無奈地宣布取消營救行動,突擊隊員們匆忙登上運輸機。
然而更大的悲劇還在後邊,一架C-130在即將升空的一瞬間同一架直升機意外相撞,兩機當即起火爆炸,8人死亡,4人受傷。
此時即將天亮,指揮官命令所有剩餘人員帶著傷兵分乘5架C-130飛機迅速撤離。這次精心策劃的營救行動因一連串意外而流產。
白宮官員們對這次行動連遭意外感到不勝驚愕。1980年4月25日,美國政府第一次向新聞界公布了在伊朗進行了一次營救行動的消息,並且宣告行動失敗。
正當美國對解決人質危機一籌莫展之時,再次出現了轉機。轉機來自於伊朗。
自美國對伊朗實施了種種制裁後,西歐和日本也跟隨帶頭大哥制裁伊朗。伊朗是個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斷絕了與外國的能源交易,相當於斷掉了伊朗的經濟命脈。危機拖得越久,伊朗國內經濟壓力越大。
促使伊朗早日解決人質危機的另一個原因是,流亡國外的巴列維國王已經於1980年7月27日死在了開羅。因此,伊朗方面提出,只要美國答應把巴列維的財產歸還伊朗,取消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保證不再幹涉伊朗內政,解凍在美國和美國以外的伊朗資產,伊朗就答應釋放美國人質。對此,美國表示歡迎。
就在美國和伊朗為釋放人質密切接觸時,又出現了兩個有利於解決人質危機的因素。
一個是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兩伊矛盾緩解了美伊矛盾。對伊朗來說,此時繼續扣押人質已無利可圖,相反,釋放人質可以交換美國在兩伊戰爭中的中立態度,還能要回被美國凍結的財產,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伊朗向美國發出信息,表示願意就人質問題進行認真討論。卡特隨即委派副國務卿沃倫·克里斯多福為特使,與伊朗進行談判。
第二個有利因素是,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隆納·雷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並表態自己上臺後一定會用雷霆手段解決人質危機。伊朗政府感到,裡根上臺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在這種形勢下,霍梅尼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前解決人質危機。
作為釋放人質的交換條件,美國同意解凍伊朗在美國的140億美元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併保證不就此事起訴。美伊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444天之久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
1981年1月20日,就在裡根的就職典禮後幾分鐘,所有人質被釋放並交給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