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40年前,伊朗扣押美國大使館人質危機內幕

2021-03-02 李涵說歷史

   

   1979 年11 月4 日,大量伊朗學生攻佔了德黑蘭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並扣押65 名美國人作為人質,以交換流亡國外的巴列維國王。這場人質危機持續了444 天,直到1981 年1 月20 日,美國人質才全部獲釋。

其實,在1979年之前,美國和伊朗曾經有過很長一段蜜月時光。但天有不測風雲,伊朗「伊斯蘭革命」拉開了美伊交惡的序幕,雙方從此走上陌路,而隨後的德黑蘭人質事件更使兩國關係勢如水火。那麼,美國和伊朗是怎樣從親密盟友走向水火不容的仇敵的?德黑蘭人質危機又是如何爆發的呢?李涵說歷史,今天為您講述:40年前的伊朗人質危機內幕  

 

 

二戰後,美國和伊朗之間曾度過了一段令以色列都羨慕的蜜月期。為了牽制蘇聯,謀求自己在中東的利益,美國大力扶植伊朗國王巴列維作為其在中東的代理人。隨著伊朗國內民主進程的發展,1953年,改革派佔據了主導地位,穆罕默德·莫沙德哈當選伊朗首相。但在隨後的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莫沙德哈政權。

巴列維國王重新掌權後,實行獨裁統治,在美國支持下擴充軍備,設立秘密警察機構——薩瓦克。一些宗教領袖因反對國王的專制和世俗化政策,被監禁或驅逐。各階層人民積怨日深。

巴列維統治下的伊朗推行所謂開放型文化政策,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湧入,對伊朗固有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形成巨大衝擊,引起穆斯林的普遍不滿。

與此同時,伊朗國內通貨膨脹日益嚴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大批工人失業。以國王為首的特權階層卻大肆斂財,奢侈腐化。社會貧富懸殊,各種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引發「伊斯蘭」革命。

1978年1月開始,伊朗爆發反對國王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到了年底,罷工及示威活動使整個國家陷於癱瘓。在巨大的反對聲浪中,1979年1月,巴列維流亡國外。2月,流亡國外15年的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受到數百萬伊朗人的歡迎。4月1日「伊斯蘭共和國」宣布成立,巴列維王朝被徹底推翻。

    霍梅尼領導伊朗人民推翻了巴列維國王的統治、成立伊斯蘭共和國之後,對支持巴列維的美國十分仇視。就在這時,美國不顧伊朗當局的抗議,於1979年10月22日準許巴列維赴美國治病,這更激起了伊朗人對美國政府的不滿。

    於是,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將美國視為頭號敵人,他宣布:「美國在伊朗的統治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伊朗人民必將予以回擊。」霍梅尼的話把本已激蕩的仇美情緒,一下子推向高潮。

 

 巴列維

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學生4000餘人佔領了美國大使館,將美國國旗撕扯下來,掛上了寫著「真主偉大」字樣的白旗,在館內外進行演說煽動,氣勢咄咄逼人,最後他們將65名美國外交官扣押起來,作為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的人質。

易卜拉辛·阿什加代伊是這次行動的最初策劃者之一。1979年9月,當時只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的阿什加代伊,召集幾個同學進行了一次秘密談論。他們最初的目標是:佔領美國大使館幾個小時,以示對美國幹涉伊朗內政表示抗議。經過一個多月的策劃籌備後,學生們開始行動了。

11月4日,阿什加代伊與其他學生們一同翻牆進入美國使館,之前美國使館已經收到消息,守衛使館的美軍只是象徵性的抵抗了一下便束手就擒。而美國外交官們利用最後的一點時間把使館的機密文件扔進了碎紙機。

佔領美國使館之後,阿什加代伊很快發現局勢發展遠超自己的預料,已經無法控制。一時衝動的學生們發現一次抗議已經演變成人質劫持,他們只能任由其他力量主導事件的發展,最初幾個小時的熱血和衝動已經變成了無奈和恐懼。

那麼,主導這次人質劫持事件的究竟是什麼力量呢?

 

 

很多美國人認為這起事件是伊朗當權者一手策劃操控的。但據說,伊朗領袖霍梅尼此前並不知道這次行動。而當他接到消息時,美國使館的工作人員已經成為人質。成千上萬的伊朗群眾興奮的走上街頭,在美國大使館周邊日夜不停的狂歡慶祝。此時的霍梅尼已經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順從民意。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裡,所有人都逐漸明白,這件事鬧大了,已經不可能善了。於是,佔領大使館的組織者們招募了數百名志願者,二十四小時輪流守衛。這些志願者以學生為主,他們放下書本,倉促的接受了簡單的軍事訓練。隨後,他們進行了分工,有的負責看管人質,有的負責飲食和住宿。還有一些人負責將使館內被粉碎的文件拼貼起來,並加以翻譯。

美國大使館被佔領的最初幾天裡,人質被關押在大使官邸中。後來大部分人質被趕進地下室,分別關押。剛好地下室中有數千本英文書,都是從德黑蘭已經關閉的國際學校運來的。看守讓人質把書籍分類,在地下室辦起了一個小型圖書館,讓人質們可以用讀書來消磨時間。

當西方的聖誕節來臨時,三位從美國來的牧師被允許進入使館,跟人質一起過聖誕節,而這一過程被伊朗電視臺的記者全程記錄下來。有人認為這是伊朗的宣傳手段,以證明美國人質得到了善待。不論如何,多數人質還是覺得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那麼,美國方面為營救人質採取了怎樣的行動呢?

 

卡特

劫持美國使館人質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也就是1979年11月5日,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宣布:「美國大使館是間諜的大本營,許多陰謀都是從這兒產生的。」他同時要求美國引渡巴列維國王和流亡在英國的前政權首相巴赫蒂亞。

美國人最初以為伊朗學生只是衝擊大使館表達憤怒而已,沒想到事件最終演變成佔領大使館並扣押人質。認識到事件嚴重性的美國總統卡特立即指示國務院成立一個專門小組,處理這次人質危機。

    人質被扣的第二天,卡特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專門召開解決人質危機的特別會議。會議建議做兩手準備,一是向伊朗派出兩名特使,爭取和平解決。這兩名特使,一個是美國前司法部長拉姆齊·克拉克,另一個是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威廉·米勒;二是擬定當和平解決無望時,武力營救人質的方案。

    會議結束後,美國國務院與伊朗方面取得聯繫,通知對方美國計劃派遣特使赴伊朗。

兩名特使出發前,美國國務卿萬斯親自召見他們,向他們交代了美國關於人質危機的底線和立場。此行,兩位特使的首要目標是:使所有被關在伊朗的美國人質立即得到釋放。第二個目標是,與伊朗當局談判解決雙方日益糟糕的外交關係。

但是,美國特使還沒出發,伊朗國內的動靜卻越來越大。霍梅尼和伊朗政府正式宣布支持學生們的行動後,德黑蘭舉行了萬人示威遊行,高呼「引渡國王」、「處死卡特」的口號。很快,一場政治事件,逐漸向兩國全面對抗演變。

    在解決國際爭端時,美國善於邊談判邊打壓。11月10日,美國決定中止向伊朗提供武器和運送軍事裝備零件,凍結伊朗在美國包括銀行存款在內的所有官方資產。隨後,美國又停止了同伊朗的石油貿易,並宣布對在美國的伊朗學生進行特別移民審查,凡是不符合手續的一律驅逐出境。另外,美國還四處活動,號召西方盟友對伊朗進行制裁。美國試圖通過這些孤立和制裁措施,迫使伊朗儘快釋放人質。

    但是,這些打壓措施不僅沒有使伊朗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伊朗民眾對美國的敵對情緒。伊朗當局隨即針鋒相對的出臺反制措施,決定停止向美國出口石油,禁止在全國各地放映美國影片,禁止美國飛機、船隻進入伊朗領空和領海。伊朗政府還宣布,將取出存在美國銀行的約120億美元的存款。美伊雙方僵持不下,誰都無法提出能讓對方接受的和平解決方案。人質危機仿佛陷入死局。

 

 

    其實,美國和伊朗都明白,這場危機拖下去對誰都不利。但雙方都是騎虎難下,希望對方能先給個臺階下。

    伊朗首先做出姿態。1979年11月19日,霍梅尼下令釋放美國使館的13名婦女和黑人,被扣人質剩下了52人。

    對此,美國方面也做出了積極回應。12月15日,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伊朗前國王巴列維已離開美國到巴拿馬居住。17日,美國財政部宣布,重新放開伊朗與美國的銀行匯兌業務,以滿足伊朗留學生在美學習之用。19日,美國政府還決定,暫不要求聯合國對伊朗採取制裁行動。1980年2月15日,卡特表示,希望同伊朗展開高層對話。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經美伊雙方同意,聯合國成立了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就伊朗對美國和巴列維國王的指控、人質問題等進行調查。但是,委員會的各種努力並沒能取得雙方滿意的結果。本已陰轉晴的美伊外交天氣,再次烏雲密布。

   

見和平解決無望,美國政府首先發難。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同伊朗斷絕外交關係,要求伊朗關閉駐美大使館和領事館,所有伊朗外交人員和領事館人員必須在4月8日午夜前離開美國。同時宣布: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動用被凍結的伊朗資產賠償美國的損失,禁止伊朗公民入境。

伊朗方面當然不肯低頭。4月8日,伊朗當局發表公告,號召伊朗人民準備應付敵人的入侵。

4月12日,卡特公開表示:不排除採用武力營救人質的可能性,但在5月中旬以前不考慮採取任何軍事行動。

卡特的講話其實是一個煙霧彈,此時,美軍正在準備一項秘密的拯救人質行動。這次行動計劃由國家安全委員會擬定,行動代號——鷹爪。執行這項任務的是美軍一支精英特種部隊——藍光突擊隊。

「藍光」突擊隊在越南戰爭中曾參加過無數次絕密的軍事行動,以閃電般的突擊速度、絕境中的生存能力而著稱。除了「藍光」突擊隊外,還有來自陸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有特殊專長的人員配合,總計180人參與鷹爪行動。

 

 

此前,美國特工已經陸續滲透進德黑蘭,突擊隊員也在進行最後的演練,而營救行動所需的各種裝備補給和配合人員也已經陸續送達指定地點。

行動時間確定在美國時間1980年4月24日深夜10點,伊朗時間25日凌晨2點半。美國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悄無聲息的停駐在伊朗附近平靜的海面上。這是一個無月的暗夜,夜幕掩蓋了周圍的一切。突然,航母飛行甲板上的照明燈亮了起來,16名飛行員和180名突擊隊員,分別登上8架直升機。在一陣陣飛機啟動的轟鳴聲中,閃爍著紅色安全燈的直升機一架一架地斜刺著升入黑洞洞的夜空。與此同時,6架C-130運輸機從埃及起飛,飛往伊朗境內的會合地點。

然而另美軍突擊隊意想不到的是,正在8架直升機低空飛行直撲德黑蘭時,一場不期而至的沙塵暴突然降臨。一架直升機首先出現故障,只能返航。在抵達伊朗海岸附近時,又有一架飛機出現故障,救援人員只能擠上其他飛機繼續前進。

在伊朗中部沙漠,美國人開闢的簡易機場上,C-130運輸機分隊已經在等候了。然而美軍把裝備運到直升機上時,一架直升機又出現了無法排除的故障,僅剩的5架直升機無法完成任務。卡特接到報告後,無奈地宣布取消營救行動,突擊隊員們匆忙登上運輸機。

    然而更大的悲劇還在後邊,一架C-130在即將升空的一瞬間同一架直升機意外相撞,兩機當即起火爆炸,8人死亡,4人受傷。

此時即將天亮,指揮官命令所有剩餘人員帶著傷兵分乘5架C-130飛機迅速撤離。這次精心策劃的營救行動因一連串意外而流產。

 

 

    白宮官員們對這次行動連遭意外感到不勝驚愕。1980年4月25日,美國政府第一次向新聞界公布了在伊朗進行了一次營救行動的消息,並且宣告行動失敗。

正當美國對解決人質危機一籌莫展之時,再次出現了轉機。轉機來自於伊朗。

    自美國對伊朗實施了種種制裁後,西歐和日本也跟隨帶頭大哥制裁伊朗。伊朗是個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斷絕了與外國的能源交易,相當於斷掉了伊朗的經濟命脈。危機拖得越久,伊朗國內經濟壓力越大。

促使伊朗早日解決人質危機的另一個原因是,流亡國外的巴列維國王已經於1980年7月27日死在了開羅。因此,伊朗方面提出,只要美國答應把巴列維的財產歸還伊朗,取消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保證不再幹涉伊朗內政,解凍在美國和美國以外的伊朗資產,伊朗就答應釋放美國人質。對此,美國表示歡迎。

 

就在美國和伊朗為釋放人質密切接觸時,又出現了兩個有利於解決人質危機的因素。

一個是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兩伊矛盾緩解了美伊矛盾。對伊朗來說,此時繼續扣押人質已無利可圖,相反,釋放人質可以交換美國在兩伊戰爭中的中立態度,還能要回被美國凍結的財產,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伊朗向美國發出信息,表示願意就人質問題進行認真討論。卡特隨即委派副國務卿沃倫·克里斯多福為特使,與伊朗進行談判。

    

第二個有利因素是,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隆納·雷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並表態自己上臺後一定會用雷霆手段解決人質危機。伊朗政府感到,裡根上臺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在這種形勢下,霍梅尼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前解決人質危機。

作為釋放人質的交換條件,美國同意解凍伊朗在美國的140億美元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併保證不就此事起訴。美伊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444天之久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

1981年1月20日,就在裡根的就職典禮後幾分鐘,所有人質被釋放並交給美方。

 

相關焦點

  • 身為中國人,該怎樣看待40年前的伊朗人質危機?
    迄今已過去40年,除了美國和伊朗這兩個後來的仇敵之外,人質危機還讓人聯想起許多其他方面,包括伊斯蘭,外交規則,革命,或者暴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個榜樣並無明確界定,它可以是任何人,只要具有足夠的影響力,能讓無數人走上街頭,高喊中舉起拳頭,甚至比拳頭更厲害的東西。
  • 重新解讀伊朗人質危機
    一、伊朗人質危機背景和始末伊朗人質危機的發生,有著深刻而複雜的國際和國內背景。1941年,巴列維繼位,推行世俗化改革。40年代中期,蘇聯頻繁插手伊朗內政,支持伊朗亞塞拜然省民族分裂分子叛亂和獨立,遲遲不撤出駐紮在伊朗的軍隊,並通過開發和控制伊朗部分石油工業來牟取暴利,這遭致伊朗自上而下的不滿。
  • 伊朗人質危機:美國的失敗與轉機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1979年發生的伊朗人質危機是美國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失敗,它不僅使美國失去了其在中東的戰略支撐,同時也讓美國在冷戰對手面前顏面掃地。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伊朗人質危機發生後,美國的中東戰略並沒有土崩瓦解,甚至變得比之前更加穩固。這是為何?本文以此入手,為大家梳理伊朗人質危機發生的脈絡,並與大家一起探尋這「不合理」背後的原因。
  • (揭秘)電影《逃離德黑蘭》與真實的-德黑蘭人質事件始末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1979年11月4日,一群伊朗的大學生佔領了美國駐伊朗首都德黑蘭大使館,並扣押了館內的美國外交人員,從而引發了後來美國作為打擊報復伊朗以美國太平洋艦隊之一的文森斯號巡洋艦反應過激擊落了伊朗航空655次航班這一人類歷史上首次由軍隊擊落民航客機的先例,那麼,在1979年的11月4日,當時伊朗駐美國大使館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啥從而引發了伊朗的激進大學生佔領美國大使館從而將使館人員扣為人質
  • 伊朗人質危機起因再析
    作者簡介:魏亮,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博士生內容提要:伊朗人質危機是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和伊朗之間的首次外交交鋒,它終結了長達25的美伊親密關係,開啟了兩國矛盾和鬥爭的新篇章。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國內存在著強烈的「反美」、「恐美」社會情緒,在美、伊兩國國內政治的影響和推動下, 1979年內雙邊外交關係連續出現失誤,導致矛盾不斷升級,最終引發了伊朗人質危機。
  • 那些震驚全球的神秘劫持人質事件
    1979年11月4日,德黑蘭人質危機爆發,該事件發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為人質,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也被佔領。人質危機誘因是1979年10月,美國收留了流亡海外的伊朗前國王巴列維。
  • 【揭秘】一晃36年,當年伊朗人質危機到底咋回事
    今天來回顧一件歷史事件——伊朗人質危機。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一次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美國更是根據此次事件改編出一部電影,名為——《逃離德黑蘭》,此事已過去36年,但是影響依然存在。
  • 德黑蘭往事:伊朗人質危機與美軍營救行動的失敗
    在過去近40年的漫長歲月中,他們先後參與了海灣、阿富汗、伊拉克等幾乎所有的美國對外戰爭,還在1992年的黑鷹墜落衝突中擁有高光表現,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三角洲本身已經是戰功赫赫的代名詞,以其為首的美國特戰體系也可稱為全球標杆。但這支部隊在伊朗的首秀卻並不光榮。
  • 1981年1月20日伊朗人質危機結束(軍事系列第451講)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講史堂第一千四百三十期】(軍事系列第451講)1981年1月20日:伊朗人質危機:被伊朗槍手綁架十四個月的美國人質獲釋。伊朗人質危機,酷似當年慈禧太后搞得庚子事變,套路都是一樣。只是慈禧太后完全玩砸了,伊朗卻玩砸了一半。眾所周知,美國長期支持,小巴列維國王在伊朗建立世俗政權。
  • 程鶴麟:卡特總統做錯一件事,為美國鑄造了一個死敵
    其實,40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並不是針對美國而是針對巴列維國王,而早在1978年底,美國的卡特政府就決定不再支持巴列維國王。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的文章說,「1978年底,美國的卡特政府決定不再支持巴列維,準備與領導街頭革命的領袖們打交道,同時說服伊朗軍隊放棄效忠巴列維。
  • 【國際評論】李開盛、趙建明接受澎湃採訪談伊朗扣押韓國郵輪事件
    近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扣押韓國油輪一事使得伊韓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不斷升級。儘管伊朗方面稱原因系韓油輪「屢次違反環保條例,造成環境汙染」,並闡明該事件只是出於技術原因的「普通程序」,但有分析認為,伊朗此舉意在發出對與美國在制裁伊朗問題上過於緊密的其他國家的警告。1月7日上午11時,由韓國外交部派遣的談判團抵達伊朗首都德黑蘭,以期解決該問題。
  • 為什麼伊朗敢於跟美國作對?伊朗到底擁有多少籌碼?
    1979年11月4日,幾百名自稱「伊瑪目的門徒」的伊朗學生,衝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了大使館內90名使館人員中的大多數。對於抗議民眾把美國人扣押這件事,革命政府在不久後便表示,這種行為是完全正確的,這是伊朗對美國政府支持巴列維的回應,代表了全體伊朗人民。美國總統卡特也很快做出回應,通過「終止進口伊朗的石油、凍結伊朗在美資金」等方式,對伊朗進行施壓。
  • 伊朗末代國王的最後流亡歲月
    曾經宣稱要將伊朗建成世界第五強國的伊朗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79年1月被迫離開伊朗,1980年7月在埃及開羅離世。在這一年零六個月的時間裡,他從摩洛哥流亡到加勒比海,帶著患有絕症的身軀又從墨西哥逃亡美國,引發震動世界的伊朗學生佔領美國大使館事件。之後,他又被美國掃地出門,被埃及收留,最後帶著無限悲涼客死他鄉。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零十四期】11月2日伊朗門事件被媒體曝光1986年:美國秘密軍售伊朗賺1000萬(軍事系列第353講)
    1985年後,伊朗扶持的黎巴嫩真主黨綁架了7名美國人質。時任中央情報局局長的威廉·卡西,找到了解救人質的方法。誰都知道,真主黨幕後的金主是伊朗,而此刻的伊朗也處於困境中。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以後,巴列維國王流亡到美國獲得政治避難。霍梅尼政府對此極為惱怒,認為美國幹涉了伊朗內政,轉而激烈反美。1979年伊朗數百名年輕學生,突然衝入美國大使館,扣押了所有的美國外交官,這就是著名的伊朗人質危機。此舉無異於投下了一個定時炸彈,等於是向美國宣戰。
  • 反美40年的伊朗,為什麼又開始反華?
    提起世界上最「資深」的反美的國家,恐怕非伊朗莫屬。自從1979年,伊朗爆發了霍梅尼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但同年底發生美國駐伊使館人質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交惡。
  • 伊朗20年逆襲之路,美國是頭號功臣!
    美國52名外交官當場淪為伊朗的人質。一下子52名人質被抓,美國是始料未及。一開始,美國人軟硬兼施,讓伊朗放人。但新上臺的伊朗政府非常反美,抓住了美國這個痛點,說什麼也不放人。到那一天為止,伊朗已經把美國人質扣押了444天。大部分美國人就是因為這件事,對伊朗的印象差到無以復加,後來還拍了個《逃離德黑蘭》紀念這件事。
  • 伊朗危機︱報復已經開始?超限戰有沒有可能打響?
    伊朗另一高官則說:美國在中東35個重要目標觸手可及。美國總統川普隨後在推特發言:如果伊朗人敢襲擊美國人或美國資產,我們已經鎖定了52處伊朗目標(對,數字就是對應當年52名美國人質被伊朗劫持)。大戰會不會發生?超限戰、不對稱作戰、恐怖作戰有沒有可能打響?
  • 美國秘史系列(六):伊朗門事件
    另外,在Wells公司的精心安排和協調下,截止目前,我們已經為國內近50家機構免費正式開通使用《美國國會文獻大全》資料庫,免費使用截止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歡迎有興趣者繼續聯繫我們開通該資料庫的試用和訂購。本篇美國秘史主要揭秘伊朗門事件。
  • VOA慢速 | 「裡根革命」終結了與伊朗的危機
    歡迎收聽VOA慢速英語之建國史話節目,我是史蒂夫·恩伯。在本期的系列節目中,我們來探討1980年的總統競選和隆納·雷根的當選。1980年11月選舉日前的幾個月對總統吉米·卡特來說困難重重,許多美國人把國家的經濟問題歸咎於民主黨,包括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許多人還指責他未能使伊朗釋放52名美國人質。大約一年前,穆斯林極端分子佔領了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並把美國人當作囚犯。
  • 伊朗「戰機之王」飛抵邊境:它面對著十倍的敵機 幾乎是白白送死
    與此同時,伊朗軍隊也做出了反應,大批F-14"雄貓"戰機飛抵邊境,以防備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F-14作為伊朗手中最先進的戰機,伊朗將其派往邊境備戰自然無可厚非,然而,這些"雄貓"已經服役了40年,面對美國、沙特、以色列的F-35、F-15、F-16等戰機,"雄貓"能否展現伊朗的雄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