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蘭往事:伊朗人質危機與美軍營救行動的失敗

2021-03-02 冷炮歷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美國特種作戰的失敗與改進?


對於各位軍迷讀者來說,三角洲特種部隊的名字可謂如雷貫耳。在過去近40年的漫長歲月中,他們先後參與了海灣、阿富汗、伊拉克等幾乎所有的美國對外戰爭,還在1992年的黑鷹墜落衝突中擁有高光表現,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三角洲本身已經是戰功赫赫的代名詞,以其為首的美國特戰體系也可稱為全球標杆。

但這支部隊在伊朗的首秀卻並不光榮。1980年4月的鷹爪行動,不僅讓三角洲遭遇失敗,也催生了美國對情報與特種作戰體系的重大改革。繼而奠定了日後的輝煌。

危機與計劃

霍梅尼的回國 只是伊朗災難的開始


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伊朗國內就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以城市大學生和什葉派宗教人士為首的示威者,將矛頭直指巴列維皇室的腐敗與君主體制。隨著時間的推移,示威活動愈演愈烈。儘管伊朗國王頒布了戒嚴令禁止,但卻換來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德黑蘭,高喊「燒死國王」等口號。隨後示威者與安全部隊爆發流血衝突,導致數十人被擊斃,史稱「黑色星期五」。

到了1978年末,不堪重負的巴列維王朝被迫下臺,並於1979年1月6日離開伊朗。2月1日,流亡海外多年的霍梅尼就重返德黑蘭,在數百萬人的歡呼中加冕為第12代伊瑪目與伊朗最高領袖。但這並不是苦難的結束,而只是混亂的序曲。為了消除了一切巴列維王朝的痕跡,霍梅尼開始組建革命衛隊,對國防軍與世俗派人士進行血腥的清洗。不僅席捲了伊朗人,也同樣吞噬了留在伊朗的外國人,尤其是那些與巴列維王朝關係曖昧的美國人。

高舉宗教標語和霍梅尼頭像的伊朗示威者


1978年8月,在伊朗有大約44000名美國公民,其中包括700名軍人和8800多名國防部承包商。意識到事態失控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馬上動用空軍進行了緊急撤僑行動。12月8-9日,美國空軍第21航空隊出動2架C-5和9架C-141運輸機從伊朗撤離了903人,轉運到了美國與德國的空軍基地。到1979年2月10日,美軍共出動了34架次C-5和87架C-141將5732名乘客、687噸貨物和169頭寵物運出伊朗。2月17日,又出動1架C-141將69名乘客空運到了雅典。除此之外,美國政府還承包了13架波音737客機將4099人運出伊朗。儘管美國軍事空運司令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盡了最大努力去撤離人員,但悲劇還是發生了。

1979年11月1日,霍梅尼號召全伊朗人民向以色列和美國示威。隨後便有大量伊朗人包圍了美國大使館。到了11月4日,500-3000名自稱伊瑪目門徒的學生衝入大使館,將63名外交官和平民扣做人質,還有3名美國外交官在伊朗外交部被俘。只有6名大使館成員在加拿大以及瑞典大使館庇護下成功逃脫。這個事件也在2012年被改編成了電影《逃離德黑蘭》。隨後美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恩威並施的談判,包括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驅逐部分伊朗人離開美國以及凍結伊朗在美國的80億美元資產等。但軟硬不吃的霍梅尼依然拒絕釋放全部人質。只有13名女性和非裔美國人在11月19日和20日獲得額外開恩。

翻牆衝入美國大使館的伊朗示威者


1980年初,談判失敗的美國政府與吉米-卡特總統開始謀劃一次武裝解救行動。在經過了近4個月的分析和情報整理,參謀長聯席會議終於在1980年3月中旬拿出了完整的可行計劃:

1.首先,中央情報局的兩名特工將在距離德黑蘭490公裡的沙漠中建立一個代號為「沙漠一號」的降落點。

2.隨後,6架C-130運輸機將從阿曼海域的馬薩拉島起飛,將直升機燃料、三角洲部隊和遊騎兵等救援人員送往「沙漠一號」。

3.8架海軍的RH-53D重型直升機,也將從距離伊朗海岸線50海裡的「尼米茲」號航母上飛往「沙漠一號」與C-130機隊會合併補給燃油。

4.再用直升機將特種部隊運往距離德黑蘭80公裡的「沙漠二號」前進點,救援部隊將在當地時間8點換乘中情局提前備好的6輛卡車潛入德黑蘭。

5.等到23時,救援部隊將兵分兩隊。一隊由93人的「三角洲」組成,前往美國大使館營救53名被困人質。另外一隊將由13名遊騎兵組成,前往伊朗外交部營救另外被困的3名人質。

6.在營救成功後,救援部隊將保護人質前往大使館旁的足球場登上直升機。

7.同時,第三隊遊騎兵將攻佔德黑蘭南方56公裡的曼沙裡耶機場作為撤離點。空軍的C-141運輸機將運載80名遊騎兵抵達該基地。

8.在人質乘直升機抵達曼沙裡耶機場之後就放棄直升機,換乘空軍的C-141運輸機離開伊朗,前往埃及。

鷹爪行動計劃示意圖


為了保證這次極其複雜的救援行動能夠實現,尤其是解決飛行問題。美軍進行了大量的試驗,並發現計劃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RH-53D不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無法直接從公海飛到德黑蘭。其次負責駕駛的海軍飛行員也缺乏超低空與夜間飛行經驗,這一切讓救援部隊選擇用陸戰隊飛行員替換他們,同時準備1架搭載18000加侖燃油的EC-130運輸機來為直升機進行地面加油。在最終方案中,將有16名飛行員參與任務,其中海軍陸戰隊12人、海軍3人、空軍1人。

此外,救援部隊還包括93名陸軍三角洲特種兵、25名遊騎兵、12名配備FIM-43「紅眼」防空飛彈的陸軍防空兵,他們將由查理斯-貝克維斯上校指揮,而愛德華-賽弗特上校將負責指揮直升機機隊。整個行動的最高指揮官為詹姆斯-沃特陸軍少將。在經過了5個月的聯合訓練與審核之後,美軍決定於4月24日開始行動,行動代號鷹爪。

對於行動成功至關重要的RH-53D重型直升機


失敗與教訓

負責指揮三角洲的查爾斯-貝克維斯上校


1980年4月24日夜,第1架MC-130攜帶著三角洲部隊與指揮官們前往「沙漠一號」。其他5架C-130則將在他們1小時之後起飛。這架MC-130的任務是在120米超低空穿越伊朗防空網,抵達「沙漠一號」並封鎖周圍的高速公路,防止出現特殊情況。

但意外還是如期而至,三角洲們剛剛降落,就碰上了1輛載有45名伊朗人的大巴車。為了防止洩密,美軍選擇將其全部扣為人質。可禍不單行,他們又碰上了1輛油罐車,而且對方還拒絕停車試圖闖崗。三角洲不得不用攜帶的M72 LAW火箭筒將之炸毀,可之後又有1輛皮卡快速闖過了美軍封鎖,讓美軍無法攔截。好在之後的5架C-130都成功降落,卸下了全部物資。其中4架按計劃繼續留在「沙漠一號」待命,其餘2架返回埃及。

80年代的三角洲特種部隊


這次行動與其說是一次營救,不如說是一次豪賭,而恰好這天不是美軍的幸運日。自第1架C-130起飛以來,該死的意外情況就層出不窮,尤其是在海軍的RH-53D上。在行動之前,貝克維斯上校本來要求海軍在航母上保存至少10架RH-53D執行任務。但海軍表示最多只有8架。而現在這8架也開始撂挑子了。

先是在起飛後大約兩個小時,藍鬍子6號的RH-53D的傳動系統發生故障。按照製造商的估計,故障燈亮起之後,傳動系統還能堅持15小時。但飛行員並不知道這一點,保守起見選擇了返航。1個小時之後,直升機隊又遭遇了巨大的沙塵暴。當他們好不容易穿過沙暴之後,發現自己面前又出現了更大的沙暴。這種被伊朗人稱之為「哈布」的低空沙暴,令直升機隊措手不及。因為之前空軍的氣象專家無法進入伊朗進行觀測,只能藉助模糊的情報得出天氣晴朗的坑爹結論。雖然在中情局的《情報摘要》中有相關內容,但飛行員們卻根本沒有應對經驗。很快,藍鬍子」5號也遭遇了導航系統故障。由於能見度極差再加之需要保持無線電靜默,所以其他直升機無法為其提供無線電領航。負責機隊的薩弗特上校也無法指揮,只能任由其返航。

截止此時,8架RH-53D已經只剩下了6架,而這恰恰是任務所需的最低直升機數量。此時已經抵達「沙漠一號」的地面部隊,正在焦急的等待著直升機的抵達。他們已經比預計時間遲到了足足60-90分鐘,這讓貝克維斯上校意識到已經無法在夜間完成救援了,撤離任務必須推遲到上午。但跟他們之後的遭遇比起來,遲到簡直就是小問題。

直升機終於抵達之後,救援部隊馬上開始給直升機加油補給並準備登機。就在此時,藍鬍子2號的飛行員報告自己的座機出現了液壓故障。機隊指揮官撒弗特上校隨即與貝克維斯上校開始交涉,最後不得不放棄使用這架飛機。由於直升機已經只剩下了5架,低於任務要求的最低數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貝克維斯上校通過衛星電話聯繫了坐鎮埃及的沃特少將。少將又請示了卡特總統,最後只能宣布任務取消,全部人員撤離。

炸毀在伊朗沙漠中的RH-53D


但美軍的噩夢還遠遠沒有結束。儘管任務取消,但直升機還是得加油之後才能撤離。此時的「沙漠一號」著陸區堆積了4架C-130和5架RH-53D。他們巨大的螺旋槳如電風扇般吹起了大量揚塵,還產生了大量噪音,令現場一片混亂,讓指揮官們很難指揮。不久,1架RH-53D的螺旋槳直接撞上了EC-130的垂尾。隨後兩架飛機的燃料與彈藥引發了巨大的爆炸,將8名美軍當場炸死,還有1名伊朗平民被捲入爆炸身亡。驚魂未定的美軍只能快速撤離,連戰友的遺體都未能帶走。這些遺體在次日凌晨被伊朗軍隊發現,並拖屍街頭以此來嘲笑美國,使這一事件變成了美國歷史上巨大的醜聞。

儘管在伊朗在1981年1月20日,同意釋放全部人質返回美國。但這次慘敗還是深深刺痛了美軍,讓美軍開始重視越南戰爭之後快速下降的特種作戰能力。以退役海軍上將詹姆斯-霍洛威上將為首的特別小組對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最終發現了該行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

首先是行動總負責人沃特少將。雖然他是一位經歷過三場戰爭,同時擁有遊騎兵和空降兵資格的資深老兵,但他缺乏秘密行動的經驗。也沒採用相對成熟的危機行動系統來作為指揮體系,而是組建了一套臨時拼湊的指揮系統。導致「沙漠一號」同時出現了4位互相平行的指揮官:「沙漠1號」著陸區指揮官凱爾上校,救援部隊指揮官貝克維斯上校、一位負責保護「沙漠1號」的陸軍少校以及直升機隊的指揮官賽弗特上校。這導致了現場的指揮混亂與分工不明確。

其次,沃特少將因為擔心被蘇聯間諜衛星拍到而放棄了進行必要的模擬演習,導致諸多意外情況未被考慮到。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沃特少將。在這次任務的人員組織上就暴露出當時的美軍缺乏專業的聯合特種作戰能力。參加任務的部隊可謂是五花八門,缺乏足夠的聯合訓練和時間。直升機飛行員在亞利桑那訓練,而大部分三角洲則在北卡萊羅納訓練。空軍飛行員甚至來自數千公裡外的佛羅裡達或者關島,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任務中會出現如此多的協同問題。

不幸遇難的8名美軍官兵


裝備方面也問題巨大。RH-53D只是海軍的常規直升機,並不適合遠距離的特種作戰。普通的飛行員們也不具備在複雜地形/氣象,如沙漠和沙塵暴中進行夜間超低空滲透的能力。最後就是總統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也缺乏一支專業的特戰幕僚團和指揮團隊,以致於計劃反覆修改,減少了準備時間。

痛定思痛後的美軍,隨即組建了特種作戰司令部與專用於直升機滲透任務的第160夜航團。逐步奠定了今日的特戰體系,並書寫了一段段如擊斃本-拉登的傳奇故事..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伊朗人質危機:美國的失敗與轉機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1979年發生的伊朗人質危機是美國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失敗,它不僅使美國失去了其在中東的戰略支撐,同時也讓美國在冷戰對手面前顏面掃地。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伊朗人質危機發生後,美國的中東戰略並沒有土崩瓦解,甚至變得比之前更加穩固。這是為何?本文以此入手,為大家梳理伊朗人質危機發生的脈絡,並與大家一起探尋這「不合理」背後的原因。
  • 【揭秘】40年前,伊朗扣押美國大使館人質危機內幕
    這場人質危機持續了444 天,直到1981 年1 月20 日,美國人質才全部獲釋。其實,在1979年之前,美國和伊朗曾經有過很長一段蜜月時光。但天有不測風雲,伊朗「伊斯蘭革命」拉開了美伊交惡的序幕,雙方從此走上陌路,而隨後的德黑蘭人質事件更使兩國關係勢如水火。那麼,美國和伊朗是怎樣從親密盟友走向水火不容的仇敵的?德黑蘭人質危機又是如何爆發的呢?
  • (揭秘)電影《逃離德黑蘭》與真實的-德黑蘭人質事件始末
    (揭秘)電影《逃離德黑蘭》與真實的德黑蘭人質事件始末     近日,美國派遣無人機擊斃了伊朗伊斯蘭「聖戰旅」高官蘇萊曼尼少將從而引發了伊朗方面揚言把美國列為頭號的恐怖組織接下來將採取一系列的報復行動
  • 身為中國人,該怎樣看待40年前的伊朗人質危機?
    為解救人質,1980年4月24日,美國總統卡特下令展開「鷹爪行動」,但是,由於準備不足和機械故障問題,營救行動最終失敗,導致8名美國軍人死亡,另有4人受傷,同時損失了一架C-130運輸機和一架RH-53D直升機。營救雖然失敗,但是形勢的發展卻讓人看到希望。同年7月27日,巴列維在埃及首都開羅病逝。這一變化令伊朗此前要求審判這位前國王成為不可能。
  • 伊朗人質危機起因再析
    因此,有關它的起因研究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觀點莫衷一是,筆者認為人質危機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的社會背景、美國和伊朗外交互動和國內政治鬥爭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質危機起因各論 美國國內關於人質危機的起因主要有4種觀點。
  • 重新解讀伊朗人質危機
    電影《逃離德黑蘭》劇照 來源:you.big5.ctrip.com編者按:伊朗人質危機是美國和伊朗關係由蜜月期轉向敵對期的標誌性事件
  • 美軍特種部隊真實版《紅海行動》,8人犧牲空手而歸,成為反面教材!
    《紅海行動》中特種部隊營救人質的劇情在國外也有相似的戰例,這次行動的主角換成了美國三角洲特種部隊,行動代號為「鷹爪行動」,只是結果可以說是最失敗的,人質沒救出來,自己的8個人卻陣亡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事情還要從伊朗人質危機說起,1979年2月伊朗進行革命鬥爭,推翻前國王巴列維家族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巴列維下臺並設法逃亡美國。
  • 【揭秘】一晃36年,當年伊朗人質危機到底咋回事
    今天來回顧一件歷史事件——伊朗人質危機。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一次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美國更是根據此次事件改編出一部電影,名為——《逃離德黑蘭》,此事已過去36年,但是影響依然存在。
  • 1981年1月20日伊朗人質危機結束(軍事系列第451講)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講史堂第一千四百三十期】(軍事系列第451講)1981年1月20日:伊朗人質危機:被伊朗槍手綁架十四個月的美國人質獲釋。直升機搭載著特種部隊,從航母起飛突襲關押人質的集中營。這個計劃很誇張。直升機要飛往80千米外的德黑蘭郊外某地。在那裡,特種部隊將乘坐伊朗的卡車和公共汽車進入德黑蘭。這些車輛由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伊朗的潛伏特工,提前準備好。特種部隊抵達位於德黑蘭市中心的美國大使館後,迅速佔領整座使館,並消滅佔領那裡的伊朗武裝分子。
  • 那些震驚全球的神秘劫持人質事件
    1979年11月4日,德黑蘭人質危機爆發,該事件發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為人質,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也被佔領。人質危機誘因是1979年10月,美國收留了流亡海外的伊朗前國王巴列維。
  • 令美軍最痛心的一次反恐行動:「三角洲部隊」黑夜潛入伊朗解救人質,卻慘遭機毀人亡無功而返!
    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由於美國一直是巴列維王朝的支持者,所以革命後,巴列維國王便以治病為由逃往美國進行政治避難。收留巴列維,令新成立的伊朗伊斯蘭政府對美國感到極為不滿。當年11月4日,一群激進的伊朗學生在伊朗政府的支持下,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館內52名美國人劫為人質。
  • 伊朗又一名悍將遭CS,美國並非唯一黑手,德黑蘭將矛頭對準多國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伊朗在中東地區的海外軍事行動連續受挫,在聖城部隊指揮官蘇萊曼尼將軍被美軍刺殺後,包括伊朗核物理學家法赫裡扎德在內的多名軍方和軍工界重要人物相繼遇刺
  • 川普又一助選加分項來了:海豹特種部隊萬裡奔赴非洲成功營救美國人質
    美國官方透露,10月31日凌晨,從美國本土出發的海豹特種部隊第六小隊在西非國家奈及利亞開展了一項人質營救行動,在7名綁匪中的6名被擊斃,一名下落不明後, 27歲的傳教士菲利普·沃爾頓獲救。「我們永遠不會拋棄任何被劫持的美國人質。」五角大樓首席發言人喬納森·霍夫曼說:「 10月31日凌晨,美國部隊在奈及利亞北部進行了人質營救行動,以救回被一群武裝人員劫持的美國公民。這名美國公民現在是安全的,已經受到美國國務院的照顧。行動中沒有美軍人員受傷。我們感謝我們的國際夥伴在開展這項行動中給予的支持。」
  • 伊朗人今日留下的淚,其實是他們當年拋棄巴列維王朝時腦子進的水!
    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伊朗人質事件。事件發生後,美國朝野譁然,卡特總統立即制裁伊朗,終止了從伊朗進口石油,凍結了80億美元的伊朗人在美資產。伊朗提出釋放人質的條件,包括遣返流亡美國的巴列維,就1953年策動政變向伊朗道歉。當兩國外交陷入僵局時,卡特總統命令美國特種部隊發起人質營救行動。1980年4月24日22時,美國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逼近伊朗海域,8架直升機搭載180名突擊隊員,直奔德黑蘭營救人質。
  • 美軍特種部隊深夜突襲,伊朗司令再被斬首
    與此同時,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的一個飛彈工廠也發生劇烈爆炸,引發大火照亮整個天空,伊朗官方對外解釋是天然氣洩露導致爆炸,但這一說法遭到外界廣泛質疑,認為幕後主使仍是美國。不僅是打擊伊朗國內的重要設施,美以還在剪除伊朗的海外勢力。據悉,美以再次實施斬首行動,掌握伊朗在敘利亞8萬大軍的副司令穆罕默德•詹納帝被斬首,美軍特種部隊以通過無線電信號將其定為,然後實施突襲,將其擊斃。
  • 戰例:「恩德培行動」以色列遠程奔襲烏幹達營救人質
    創作不易呀,評論兩句和加個關注吧前言:以色列突擊隊營救人質的一次行動。
  • 《逃離德黑蘭》丨根據伊斯蘭革命真實故事改編
    影片講述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剛剛取得伊斯蘭革命勝利的伊朗人民團團包圍,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長達44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