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回顧一件歷史事件——伊朗人質危機。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一次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美國更是根據此次事件改編出一部電影,名為——《逃離德黑蘭》,此事已過去36年,但是影響依然存在。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莫沙德哈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莫沙德哈。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19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
巴列維的行事做派西化,辦美式學校、整個伊朗社會風氣較為開放,但他為人奢靡、不遵守伊朗教義、賤賣石油、最不能容忍的是他與中情局合作推翻莫沙德。哪怕到現在,許多在西方國家生活的伊朗人,雖說對巴列維印象好,但更傾向於當年被推翻的莫沙德。於是伊朗爆發革命,整個國家同仇敵愾,一則給莫沙德報仇打腐敗的國王;另一方面是恢復伊斯蘭的教義;最後是把美國CIA趕出伊朗。
無論如何,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了,不是因為貧窮、飢餓、失業等一般理由,美國完全沒準備。伊斯蘭革命之後,巴列維政權被完全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神職人員執掌伊朗政權,新的政權打算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志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等。美國、以色列自然而然被列為伊朗頭號敵人。體制改變,加之與美國勢不兩立,所以當時的伊朗在國際社會上顯得比較孤立。孤立自然帶來伊朗對外界的敵視。被審判的國王巴列維跑到美國,這也徹底激怒了伊朗的革命派。
在憤怒情緒的點燃下,1979年11月4日,百名穆斯林學生衝到美國使館,綁架使館主樓裡的工作人員、撕下美國國旗、扣下52名美國外交官,意欲以其換取伊朗逃往美國的國王巴列維。
圖為一名美國人質遊街示眾
伊朗方面認為這種把美國人扣為人質的行為是正當的,由於美國對於伊朗獨裁者前國王的集權主義統治進行支持,這是一種報復,美國必須把巴列維放回伊朗進行應有的審判。也有意思是實際上是伊朗新的政權對美國的不平衡的示威。美國也沒有服軟,此時總統卡特立刻對伊朗施加經濟外交雙重壓力,終止從伊朗進口石油;伊朗人被從美國驅逐出境;80億美元伊朗人在美資產被凍結。
1980年2月,伊朗向美國提出了一系列釋放人質的條件,其中包括遣返被廢黜的國王。卡特無法答應,於是決定通過諸如瑞士等第三國政府公開尋求談判。同時,他批准了一項代號為「鷹爪行動」的跨軍種秘密營救行動。但由於準備不足,營救行動成為一次高難度的特種部隊作戰。
最後伊朗人質危機的解決是由於一個轉機,1980年7月,伊朗前國王巴列維竟然病死了。伊朗綁架的人質無人可換;此時兩伊戰爭爆發;美國總統的換屆大選中卡特輸給了裡根。種種原因促使下,一時間伊朗認為人質危機亟待解決,否則裡根上臺可能會採取更強硬的政策。在新總統上任之前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經過多次秘密接觸,伊朗美國達成協議。1981年1月20日,裡根總統上任第一天,人質被釋放。
伊朗人質危機雖然最終解決,但也體現伊朗反美情緒是一個國家化的存在,而美國對伊朗也是恨意頗深。從此兩個國家保持長期敵意,甚至於有互相顛覆的行動計劃。
至於很多人質疑,為何當時美國沒有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僅僅是因為伊朗手上有人質嗎?回顧一下那幾年的世界格局就能明白:1978年,越南蘇聯籤訂《越蘇友好合作條約》;中國與美國在1979年正式建交;1979年中國開始對越自衛反擊戰;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簡單來說,當時中美關係正漸靠近,中東蘇聯入侵阿富汗引起整個伊斯蘭世界反蘇,伊朗又在反美,整個美蘇爭霸大局下,美國對伊朗軍事行動也就是把伊朗推向了蘇聯一派。所以當時美國對伊朗保持了克制,沒有對伊朗過度逼迫,而伊朗也沒有徹底導向蘇聯陣營。從戰略角度來說,全球博弈,為了大目標的實現,美國的處置其實也是考量過後的結果。
【來源:湖北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