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晃36年,當年伊朗人質危機到底咋回事

2021-03-02 長江雲

今天來回顧一件歷史事件——伊朗人質危機。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一次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美國更是根據此次事件改編出一部電影,名為——《逃離德黑蘭》,此事已過去36年,但是影響依然存在。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莫沙德哈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莫沙德哈。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19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

巴列維的行事做派西化,辦美式學校、整個伊朗社會風氣較為開放,但他為人奢靡、不遵守伊朗教義、賤賣石油、最不能容忍的是他與中情局合作推翻莫沙德。哪怕到現在,許多在西方國家生活的伊朗人,雖說對巴列維印象好,但更傾向於當年被推翻的莫沙德。於是伊朗爆發革命,整個國家同仇敵愾,一則給莫沙德報仇打腐敗的國王;另一方面是恢復伊斯蘭的教義;最後是把美國CIA趕出伊朗。

無論如何,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了,不是因為貧窮、飢餓、失業等一般理由,美國完全沒準備。伊斯蘭革命之後,巴列維政權被完全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神職人員執掌伊朗政權,新的政權打算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志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等。美國、以色列自然而然被列為伊朗頭號敵人。體制改變,加之與美國勢不兩立,所以當時的伊朗在國際社會上顯得比較孤立。孤立自然帶來伊朗對外界的敵視。被審判的國王巴列維跑到美國,這也徹底激怒了伊朗的革命派。


在憤怒情緒的點燃下,1979年11月4日,百名穆斯林學生衝到美國使館,綁架使館主樓裡的工作人員、撕下美國國旗、扣下52名美國外交官,意欲以其換取伊朗逃往美國的國王巴列維。

圖為一名美國人質遊街示眾

伊朗方面認為這種把美國人扣為人質的行為是正當的,由於美國對於伊朗獨裁者前國王的集權主義統治進行支持,這是一種報復,美國必須把巴列維放回伊朗進行應有的審判。也有意思是實際上是伊朗新的政權對美國的不平衡的示威。美國也沒有服軟,此時總統卡特立刻對伊朗施加經濟外交雙重壓力,終止從伊朗進口石油;伊朗人被從美國驅逐出境;80億美元伊朗人在美資產被凍結。


1980年2月,伊朗向美國提出了一系列釋放人質的條件,其中包括遣返被廢黜的國王。卡特無法答應,於是決定通過諸如瑞士等第三國政府公開尋求談判。同時,他批准了一項代號為「鷹爪行動」的跨軍種秘密營救行動。但由於準備不足,營救行動成為一次高難度的特種部隊作戰。

最後伊朗人質危機的解決是由於一個轉機,1980年7月,伊朗前國王巴列維竟然病死了。伊朗綁架的人質無人可換;此時兩伊戰爭爆發;美國總統的換屆大選中卡特輸給了裡根。種種原因促使下,一時間伊朗認為人質危機亟待解決,否則裡根上臺可能會採取更強硬的政策。在新總統上任之前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經過多次秘密接觸,伊朗美國達成協議。1981年1月20日,裡根總統上任第一天,人質被釋放。

伊朗人質危機雖然最終解決,但也體現伊朗反美情緒是一個國家化的存在,而美國對伊朗也是恨意頗深。從此兩個國家保持長期敵意,甚至於有互相顛覆的行動計劃。

至於很多人質疑,為何當時美國沒有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僅僅是因為伊朗手上有人質嗎?回顧一下那幾年的世界格局就能明白:1978年,越南蘇聯籤訂《越蘇友好合作條約》;中國與美國在1979年正式建交;1979年中國開始對越自衛反擊戰;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簡單來說,當時中美關係正漸靠近,中東蘇聯入侵阿富汗引起整個伊斯蘭世界反蘇,伊朗又在反美,整個美蘇爭霸大局下,美國對伊朗軍事行動也就是把伊朗推向了蘇聯一派。所以當時美國對伊朗保持了克制,沒有對伊朗過度逼迫,而伊朗也沒有徹底導向蘇聯陣營。從戰略角度來說,全球博弈,為了大目標的實現,美國的處置其實也是考量過後的結果。


【來源:湖北之聲】

相關焦點

  • 【揭秘】40年前,伊朗扣押美國大使館人質危機內幕
    這場人質危機持續了444 天,直到1981 年1 月20 日,美國人質才全部獲釋。其實,在1979年之前,美國和伊朗曾經有過很長一段蜜月時光。但天有不測風雲,伊朗「伊斯蘭革命」拉開了美伊交惡的序幕,雙方從此走上陌路,而隨後的德黑蘭人質事件更使兩國關係勢如水火。那麼,美國和伊朗是怎樣從親密盟友走向水火不容的仇敵的?德黑蘭人質危機又是如何爆發的呢?
  • 伊朗人質危機起因再析
    作者簡介:魏亮,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博士生內容提要:伊朗人質危機是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和伊朗之間的首次外交交鋒,它終結了長達25的美伊親密關係,開啟了兩國矛盾和鬥爭的新篇章。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國內存在著強烈的「反美」、「恐美」社會情緒,在美、伊兩國國內政治的影響和推動下, 1979年內雙邊外交關係連續出現失誤,導致矛盾不斷升級,最終引發了伊朗人質危機。
  • 重新解讀伊朗人質危機
    本文試圖結合伊朗人質危機的背景、把握事件脈絡,分析危機發生的動因,並從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認知心理學角度,解讀伊朗人質危機對美國、伊朗的國內政治、外交政策、價值觀念和社會輿論等方面的利導作用,探究該創傷性事件對美伊兩國關係以及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逆轉性影響。
  • 伊朗人質危機:美國的失敗與轉機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1979年發生的伊朗人質危機是美國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失敗,它不僅使美國失去了其在中東的戰略支撐,同時也讓美國在冷戰對手面前顏面掃地。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伊朗人質危機發生後,美國的中東戰略並沒有土崩瓦解,甚至變得比之前更加穩固。這是為何?本文以此入手,為大家梳理伊朗人質危機發生的脈絡,並與大家一起探尋這「不合理」背後的原因。
  • (揭秘)電影《逃離德黑蘭》與真實的-德黑蘭人質事件始末
    當年的11月4日,大約500名自稱「伊瑪目的門徒」的伊朗學生,在又一次發動的騷亂中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的主體建築。使館職員則不得不破壞通訊設備並將敏感的文件予以銷毀。在90名使館人員中,有52名被扣,其中有3人是在伊朗外交部被俘。
  • 身為中國人,該怎樣看待40年前的伊朗人質危機?
    發生於1979年11月4日的伊朗人質危機是一場震動世界的大事,它和波斯地毯一樣廣為人知。
  • 德黑蘭往事:伊朗人質危機與美軍營救行動的失敗
    1980年4月的鷹爪行動,不僅讓三角洲遭遇失敗,也催生了美國對情報與特種作戰體系的重大改革。繼而奠定了日後的輝煌。危機與計劃1979年11月1日,霍梅尼號召全伊朗人民向以色列和美國示威。隨後便有大量伊朗人包圍了美國大使館。到了11月4日,500-3000名自稱伊瑪目門徒的學生衝入大使館,將63名外交官和平民扣做人質,還有3名美國外交官在伊朗外交部被俘。只有6名大使館成員在加拿大以及瑞典大使館庇護下成功逃脫。
  • 1981年1月20日伊朗人質危機結束(軍事系列第451講)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講史堂第一千四百三十期】(軍事系列第451講)1981年1月20日:伊朗人質危機:被伊朗槍手綁架十四個月的美國人質獲釋。伊朗人質危機,酷似當年慈禧太后搞得庚子事變,套路都是一樣。只是慈禧太后完全玩砸了,伊朗卻玩砸了一半。眾所周知,美國長期支持,小巴列維國王在伊朗建立世俗政權。
  • 那些震驚全球的神秘劫持人質事件
    1979年11月4日,德黑蘭人質危機爆發,該事件發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為人質,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也被佔領。人質危機誘因是1979年10月,美國收留了流亡海外的伊朗前國王巴列維。
  • 原空軍飛行員徐勇凌到底咋回事?怎麼還被網友叫上公安部打黑除惡了?
    原空軍飛行員到底咋回事兒?怎麼好好的娛樂節目叫上公安部打黑除惡了?
  • 美軍下令開始行動,核轟炸機赴伊朗執行任務,36小時後全身而退
    這給伊朗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美國內部的局勢有目共睹。美國國會甚至擔心川普動用核武器,黑壓壓一片核轟炸機在波斯灣盤旋了36小時,整整一天半的時間,要說伊朗不擔心,那是不可能的。川普現在處於"最後的瘋狂"的階段,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在大選失利之後,川普特意給五角大樓安排了幾個自己人,包括防長,都是川普的親信,對美軍多少還有些控制權,保不齊真敢對伊朗發起進攻。
  • 何苦爭爭吵吵;其實一晃就老
    不要爭爭吵吵相處是緣一晃就老不要總是爭吵不斷雖說生活裡免不了拌嘴爭吵多了,傷的是感情失望多了,痛的是心靈再深的感情,也經不起吵鬧再多的時間,一晃也就老了>不要憂慮太多好好善待自己凡事不要想太多顧慮太多傷心傷神,得不償失想那麼多幹嘛該咋活就咋活
  • 伊朗人今日留下的淚,其實是他們當年拋棄巴列維王朝時腦子進的水!
    1976年,廢除伊斯蘭教曆,採用以25世紀前波斯帝國成立開始計算的皇曆——旨在去伊斯蘭化。七十年代,伊朗經濟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石油出口,但王室把持了石油資源,出口創匯利潤無法惠及國民。1973年10月,為了打擊西方國家對以色列的支持,伊朗與阿拉伯國家聯合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並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
  • 伊朗20年逆襲之路,美國是頭號功臣!
    11979年11月4日,500多名伊朗學生衝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面對聲勢浩大來勢洶洶的伊朗民眾,美國海軍陸戰隊成員很識趣,只是象徵性地抵抗了一下,便繳械投降。美國52名外交官當場淪為伊朗的人質。一下子52名人質被抓,美國是始料未及。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零十四期】11月2日伊朗門事件被媒體曝光1986年:美國秘密軍售伊朗賺1000萬(軍事系列第353講)
    1985年後,伊朗扶持的黎巴嫩真主黨綁架了7名美國人質。時任中央情報局局長的威廉·卡西,找到了解救人質的方法。誰都知道,真主黨幕後的金主是伊朗,而此刻的伊朗也處於困境中。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以後,巴列維國王流亡到美國獲得政治避難。霍梅尼政府對此極為惱怒,認為美國幹涉了伊朗內政,轉而激烈反美。1979年伊朗數百名年輕學生,突然衝入美國大使館,扣押了所有的美國外交官,這就是著名的伊朗人質危機。此舉無異於投下了一個定時炸彈,等於是向美國宣戰。
  • 伊朗危機︱報復已經開始?超限戰有沒有可能打響?
    1月5號,美國在肯亞的一處軍事基地也遭遇襲擊,這也被認為和美國獵殺聖城旅司令蘇萊曼尼有關。從1月4號到1月5號發生的事件可以初步推測,目前伊朗官方還沒有針對美國做出軍事報復,但是蘇萊曼尼的影響力使然,一些民兵組織或武裝組織已經自發開始報復美軍。
  • 印巴密集交火,到底是咋回事?
    有外媒評價,這輪印巴衝突是2001年以來最嚴重的對抗事件。《紐約時報》稱,印度空襲是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以來,印度對巴基斯坦進行的「最深入」襲擊。據報導,在襲擊之後巴總理伊姆蘭·汗緊急召開高級別安全會議,以商討對策。印媒認為,這一級別會議可決定是否動用核武器。
  • 伊朗外長稱:是人為失誤導致了空難!美伊危機將怎麼走?
    1979年,霍梅尼政府製造了「人質事件」(扣留了66名美國使館人員作為人質),威脅美國政府引渡小巴列維並交還其在美財產。1980年,美國凍結了伊朗政府在美國的95億美元資金,並宣布美伊斷交。1989年霍梅尼病逝,原總統哈梅內伊繼任領袖並連任至今。
  • VOA慢速 | 「裡根革命」終結了與伊朗的危機
    The president appeared powerless.歡迎收聽VOA慢速英語之建國史話節目,我是史蒂夫·恩伯。在本期的系列節目中,我們來探討1980年的總統競選和隆納·雷根的當選。1980年11月選舉日前的幾個月對總統吉米·卡特來說困難重重,許多美國人把國家的經濟問題歸咎於民主黨,包括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許多人還指責他未能使伊朗釋放52名美國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