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泰宏觀李超】第二次石油危機與70年代末美國滯脹

2021-02-25 華泰宏觀李超

20世紀70年代後期,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臺,革命領袖霍梅尼建立了伊斯蘭教什葉派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石油產量和出口受到較為明顯的負面影響,從而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當年,伊朗原油日產量由上一年的530萬桶/天驟降至322萬桶/天,跌幅達到39%,1980年伊朗原油日產量再次大幅下跌至148萬桶/天,跌幅高達54%。受伊朗政治革命的影響,從1978年12月~1979年3月初,伊朗中止石油出口60天,加劇了國際油價動蕩和供應緊張。1980~1981年,伊朗的原油日出口量均未超過100萬桶/日。油價從1978年12月的均價14.9美元/桶開始一路上漲,一直到1980年4月漲至33.5美元/桶左右才基本穩定,期間漲幅124.5%。

由於直接受到政治革命的影響,伊朗的原油產量佔歐佩克原油產量和佔世界原油產量的比重均出現大幅下跌。伊朗原油產量佔歐佩克原油產量由1978年的18%驟降至1979年的11%,1980年更是降至6%,這一低值延續到了1981年。伊朗原油產量佔世界原油產量則由1978年的8%驟降至5%,1980年更是跌至2%的低點,這一低點也延續至1981年。

伊朗伊斯蘭革命結束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的統治,美伊關係開始交惡,其後出現的伊朗人質危機直接導致美伊斷交,美國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由於伊朗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疊加其地理位置接近前蘇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美國通過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大力扶植巴列維王朝,使伊朗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除了沙特以外的另一位重要盟友。但革命之後霍梅尼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在外交上奉行「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的政策,使美國一方面無法控制伊朗境內的石油出口,另一方面失去了面對前蘇聯的重要戰略緩衝地帶,這引起了美國的敵視。在巨大的利益衝突面前,美伊關係長期對立,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沙特、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成為中東地區重要的地緣政治矛盾和宗教矛盾,矛盾激化不時推升油價快速走高。

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後,伊朗取消了與國際石油財團的長期購油合同,這打亂了國際石油財團根據合同獲取伊朗石油供應的市場結構,依靠合同獲取穩定的石油供應的市場秩序趨於瓦解。而與此同時,奈及利亞等一些產油國政府在對石油工業實行國有化或提前接管了本國石油工業的經營權後,優先供應本國的國營石油公司,使得西方石油公司的石油來源大大減少。

喪失了穩定石油供應的煉油商為了滿足需要,就到現貨市場以市場價格競爭購買有限的原油,使得現貨市場的石油交易量劇增,並推動石油現貨價格不斷上漲。由於現貨市場油價與官價之間存在密切聯繫,石油現貨價格的上漲增加了產油國提高官價的理由。

由於擔心伊朗未來政治局勢的穩定及其外交政策可能進一步影響石油供應,石油進口商開始搶購原油,充足的石油供應而不是價格是其考慮的首要因素,其用各種方法獲取石油,結果不斷推高油價,市場上出現典型的賣方市場。一些渴望從市場波動中獲利的石油投機商也開始參與進來,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投機行為,許多投機活動實際上發生在沒有轉手的貨物上,其結果是對石油的需求和油價均快速上漲。

伊朗和伊拉克長期以來的領土爭端、宗教矛盾、民族糾紛不斷升溫,1980年9月22日,歷時八年的兩伊戰爭爆發。薩達姆希望借伊朗在革命後政局動蕩、經濟惡化、軍心不穩、與美國斷交這一時機打擊伊朗,奪取荷姆茲海峽這一交通咽喉、為石油出口創造主動權,從而爭奪海灣地區霸權,因此發動戰爭;而戰爭持續如此久則是因為霍梅尼意欲借兩伊戰爭推翻薩達姆,建立如伊朗一樣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對於霍梅尼來說,伊拉克是最可能建立政教合一國家的,因為其什葉派佔據主導,霍梅尼認為兩伊戰爭是極大的機會。

薩達姆爭奪地區霸權的計劃與美國對伊朗外交政策的轉變相疊加,在美國的站臺下,薩達姆發動戰爭。彼時薩達姆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如果能夠佔領阿拉伯河下遊地區,進而打擊尚不穩定的伊朗政權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而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去西方化使得美國對伊朗的外交方針發生根本轉變。於是在1980年9月22日,與伊朗存在諸多歷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臺後政局動蕩、經濟惡化、軍心不穩、與美國斷交的時機,選擇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經濟地位的胡齊斯坦省,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戰爭使得伊拉克原油產量和出口量大幅下滑,伊朗原油產量和出口量則保持在低位。1980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由上一年的349萬桶/天降至266萬桶/天,1981年則大幅跌至91萬桶/天,此後直到1985年,伊拉克的原油日產量始終保持在150萬桶/天以下;1981年,伊拉克原油日出口量由上一年的248萬桶/天驟降至87萬桶/天,此後直到1984年,日出口量未超過100萬桶/天。戰爭期間伊朗原油產量雖然有所反彈,但仍保持在低位,未超過250萬桶/天。

兩伊戰爭初期,油價較伊朗伊斯蘭革命造成的階段性高點進一步上行,其後的戰爭期間油價高位徘徊,整體趨勢下行。油價由1980年9月的34.46美元/桶上行至1981年2月的39美元/桶這一高點,期間漲幅為13%。1981-1982年,油價中樞位於35美元/桶,1983-1985年,油價中樞為28.4美元/桶,整體來看戰爭期間油價在高位徘徊,但是有下行趨勢。兩伊戰爭中後期油價下行原因在於一方面石油消費國因油價高漲尋找石油替代品,另一方面歐盟、墨西哥等非歐佩克國家原油產量提升,在此情形下,石油消費國的原油需求量下降而原油供給上升。

兩伊戰爭給兩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破壞了石油產業鏈基礎設施。戰爭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5千億美元,在襲船戰中雙方的經濟設施都遭受破壞,特別是油輪、石油加工廠、石油運輸管道和油田,嚴重打擊兩個依賴石油的海灣國家在戰時的外匯收入。不僅原油輸出受到影響,雙方煉油廠也在空襲中遭到破壞,成品油生產減少。

相關焦點

  • 關於第二次石油危機,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石油不比其他商品,它的價格上漲會引起社會經濟各方面的連鎖反應。自從石油危機開始,美國就發生了「油荒」,加油站前排起了長龍。隨後的油價高企不光影響到了人們的用車成本,所有商品的運輸成本也水漲船高,1979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高達10%。此外,第二次石油危機帶來了很多有意思的影響。
  • 石油是中東不穩定的因素,而前後三次石油危機,原因究竟是什麼?
    今天,咱們就來看看中東事務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的另一個因素:石油。上世紀60年代,為調整國際石油價格、抵制西方的剝削,亞非拉的一些石油生產國建立了一個石油資源的管控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第二次石油危機發生在1978年。當時,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巴列維國王被趕下臺,自此伊朗國內陷入混亂,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爆發。但相比於第一次,這次的價格上升並不是坐地起價,而是因為期間爆發的兩伊戰爭導致了中東地區石油產量大幅降低,石油產量供不應求。
  • 蘇萊曼尼被美國炸死,第三次石油危機越來越近
    越戰是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進一步下降的標誌性事件。越戰的戰爭支出,也進一步損害了美國的國力。這次蘇萊曼尼之死如果導致了美國的第二次越戰,也算是中國之幸。 第三次石油危機的臨近 歷史上,中東地區打了大大小小這麼十次成規模的戰爭,為什麼只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
  • 警示:世界正經歷第四次石油危機 | 觀點
    歷史上三次石油危機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1974年)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13美元,上漲了4倍。石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美國經濟學家的估計,此次危機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使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則下降了7%。危機衝擊了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石油作為政治武器開始出現。
  • 世界石油:儲量1.7億桶足夠揮霍50年,危機卻不是石油匱乏
    美國教授休伯特,曾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過鐘形理論,這也是石油枯竭話題的起始。老教授通過歷史的數據和統計算法。預測美國的石油會在70年代前後達到峰值,之後產量會不斷下滑。 到最後大家都無石油可用為止,70年代美國總統卡特也曾說過,下一個10年結束的時候,我們會把全世界所有探明的石油儲量用完。 石油是工業革命的命脈是發展的剛需品。
  • 石油危機到底有多可怕?
    利比亞「國民軍」司令哈利法·哈夫塔所率領的軍隊切斷一條油管之後,東南部兩座主要油田19日開始關閉,利比亞所有石油輸出面臨全面停擺的風險,美國原油(HYCM代碼USOIL_SPT)20日跳空高開1.14%,布倫特原油(HYCM代碼BRENTmar20)跳漲1.03%。 中東,如果爆發新一輪石油危機,會有多可怕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上那三次石油危機吧!
  • 布希父子總統與石油——起底布希家族「石油發家史」
    有許多人尊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因為他在歷屆美國總統中可能是最了解中國的,這主要得益於他在上世紀70年代曾擔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媒體上形容他「最喜歡吃北京烤鴨」以及「和夫人芭芭拉騎著自行車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穿行」。
  • 沙特王朝 | 石油,鬥爭,帝國
    當時,利比亞的穆阿邁爾·卡扎菲直接沒收了英國石油公司的資產。伊拉克正準備將幾家國際石油公司強行國有化。阿美石油的美方股東在國會作證時表示,沙特政府是出錢購買我們的資產,這沒有什麼不妥。其實,進入70年代,美國在冷戰中且戰且退。尼克森總統試圖通過在外交上扭轉局勢,拉攏中國制衡蘇聯,儘量避免中東衝突。
  • 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對西方國家打擊有多大?一組數字揭露真相
    上世紀70年代,阿拉伯國家就聯合起來,以石油為武器,對西方支持以色列的國家發起石油禁運,造成西方社會陷入了二戰後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0月中旬,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初期,以色列被埃及、敘利亞打得幾乎還手之力。這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果斷出手,向以色列實施援助。很快以軍恢復元氣,奪得了主動,戰爭形勢急轉直下。
  • 沙特的石油武器有多大威力
    當日,國際石油價格跳漲2%。石油武器成名於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但今天沙特如再一次使用石油武器,受傷害最大的不是美國,而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石油進口國和已經風聲鶴唳的世界經濟,並最終會給沙特自己帶來巨大衝擊。1973年10月6日,埃及進攻以色列,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敘利亞和伊拉克隨後參戰。
  • 拋售美債,去美元化,能搞定美國嗎?
    二戰之後,國際上有兩次戰略性去美元化:第一次是1960年代,以法國為首的反布雷頓森林運動;第二次是1999年歐元的誕生。這兩次戰略性去美元化,都對美元的統治地位構成了一定的挑戰。美元的霸主地位源自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法西斯大勢已去,美國召集西方主要國家,在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商討構建新的國際金融秩序及貨幣體系。
  • 蘇伊士運河危機
    危機過後,美蘇取代英法主導中東事務、英國附庸於美國、法國尋求歐洲團結的世界格局就此形成。為什麼這條狹小的運河,能對世界格局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經過多次拓寬,蘇伊士運河如今已經可以通航35萬噸油輪,每年可以給埃及帶來大約60億美元的收入,貨運量佔到全球的14%,70%的中東運往歐洲石油要經過這條運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運河之一。二、英國人坐收漁利當時的埃及臣屬於奧斯曼帝國,英法兩國競相增強對埃及的影響力,蘇伊士運河便是法國人拉攏埃及的重要舉措之一。
  • 石油戰爭:石油政治決定世界新秩序
    1870年代後,德國經濟迅猛發展,打破了歐洲大陸均勢。驚慌不安的美國石油集團和銀行集團擔心,英國正一步一步取得全球石油壟斷權。1920年代,英美的石油控制爭奪戰打響。其間,美國一石油公司為取得蘇聯油氣開採權說服美總統哈丁將承認蘇聯政府。
  • 巴列維到底怎麼激怒美國的?其實原因很簡單
    最典型的海灣石油國家,依靠美國的支持,所以幾十年不倒,即使是實行專制的制度,也依舊是不倒。但是即使依靠了大國,還必須得到大國的持續的支持,否則也是枉然。最典型當年的南越,被美國拋棄後迅速滅亡,還有伊朗的巴列維王朝,其實也是被美國拋棄後直接的被推翻。尤其是巴列維王朝,堪稱最為可惜,這個國家發展那麼迅速,一度那是世界第九大經濟體,但是卻在短短時間內徹底崩潰,被推翻。
  • 石油戰爭如何讓蘇聯解體
    【石油戰爭如何讓蘇聯解體】 80年代中期,在國際油價急劇下跌的情勢下,蘇聯政治高層對策失誤,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把握世界經濟的周期性規律,對於制定應對經濟危機的舉措,規劃危機後的發展戰略大有裨益。
  • 蘇伊士運河危機——第二次中東戰爭
    為了奪回蘇伊士運河所有權和航行權,1956年時,以色列、英國和法國同埃及開戰,史稱第二次中東戰爭。這次戰爭中,英、法、以一方大獲全勝,但由於美國和蘇聯的施壓而未能獲得實際利益。埃及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它的蘇伊士運河曾由英國和法國共同管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運河的戰略意義重大,一旦控制蘇伊士運河就可以控制整個東地中海和中東地區,戰爭中英軍控制了該運河。
  • 大勢已去:美元石油或將終結,世界進入人民幣時代!
    所謂「盛世珠寶,亂世黃金」,不論在戰亂年代亦或和平時期,黃金都是國家間最重要的硬通貨幣,因為它不貶值。說白了,美國利用黃金的流通性,讓美元與黃金掛鈎,實現美國操控世界經濟的野心,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經濟貨幣霸權,也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金本位制」。
  • 19世紀美俄石油戰爭
    石油在俄羅斯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興衰有著直接關聯。俄石油工業在沙俄時代形成工業化生產,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崛起,「石油熱」曾令俄國經濟復甦。19世紀末,為爭奪石油出口的國際市場,美俄兩國石油商掀起全球價格戰。
  • 第一講:全球宏觀與宏觀投資(1861年-2031年)【一】上部
    現代地緣政治的起點是1861年,包括美國的資產估值起點是1861年,1861-2008年之間100多年的估值系統失靈了,相當於2008年之後是新的估值系統。為什麼要理解地緣政治呢?宏觀也好,數據也好,背後驅動的因素是地緣政治。地緣政治,不是高談闊論,不是自媒體寫的地緣政治。地緣政治是一個很嚴肅的學科,地緣政治比宏觀計量還要難,他講的是宏觀計量背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