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後期,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臺,革命領袖霍梅尼建立了伊斯蘭教什葉派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石油產量和出口受到較為明顯的負面影響,從而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當年,伊朗原油日產量由上一年的530萬桶/天驟降至322萬桶/天,跌幅達到39%,1980年伊朗原油日產量再次大幅下跌至148萬桶/天,跌幅高達54%。受伊朗政治革命的影響,從1978年12月~1979年3月初,伊朗中止石油出口60天,加劇了國際油價動蕩和供應緊張。1980~1981年,伊朗的原油日出口量均未超過100萬桶/日。油價從1978年12月的均價14.9美元/桶開始一路上漲,一直到1980年4月漲至33.5美元/桶左右才基本穩定,期間漲幅124.5%。
由於直接受到政治革命的影響,伊朗的原油產量佔歐佩克原油產量和佔世界原油產量的比重均出現大幅下跌。伊朗原油產量佔歐佩克原油產量由1978年的18%驟降至1979年的11%,1980年更是降至6%,這一低值延續到了1981年。伊朗原油產量佔世界原油產量則由1978年的8%驟降至5%,1980年更是跌至2%的低點,這一低點也延續至1981年。
伊朗伊斯蘭革命結束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的統治,美伊關係開始交惡,其後出現的伊朗人質危機直接導致美伊斷交,美國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由於伊朗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疊加其地理位置接近前蘇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美國通過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大力扶植巴列維王朝,使伊朗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除了沙特以外的另一位重要盟友。但革命之後霍梅尼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在外交上奉行「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的政策,使美國一方面無法控制伊朗境內的石油出口,另一方面失去了面對前蘇聯的重要戰略緩衝地帶,這引起了美國的敵視。在巨大的利益衝突面前,美伊關係長期對立,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沙特、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成為中東地區重要的地緣政治矛盾和宗教矛盾,矛盾激化不時推升油價快速走高。
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後,伊朗取消了與國際石油財團的長期購油合同,這打亂了國際石油財團根據合同獲取伊朗石油供應的市場結構,依靠合同獲取穩定的石油供應的市場秩序趨於瓦解。而與此同時,奈及利亞等一些產油國政府在對石油工業實行國有化或提前接管了本國石油工業的經營權後,優先供應本國的國營石油公司,使得西方石油公司的石油來源大大減少。
喪失了穩定石油供應的煉油商為了滿足需要,就到現貨市場以市場價格競爭購買有限的原油,使得現貨市場的石油交易量劇增,並推動石油現貨價格不斷上漲。由於現貨市場油價與官價之間存在密切聯繫,石油現貨價格的上漲增加了產油國提高官價的理由。
由於擔心伊朗未來政治局勢的穩定及其外交政策可能進一步影響石油供應,石油進口商開始搶購原油,充足的石油供應而不是價格是其考慮的首要因素,其用各種方法獲取石油,結果不斷推高油價,市場上出現典型的賣方市場。一些渴望從市場波動中獲利的石油投機商也開始參與進來,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投機行為,許多投機活動實際上發生在沒有轉手的貨物上,其結果是對石油的需求和油價均快速上漲。
伊朗和伊拉克長期以來的領土爭端、宗教矛盾、民族糾紛不斷升溫,1980年9月22日,歷時八年的兩伊戰爭爆發。薩達姆希望借伊朗在革命後政局動蕩、經濟惡化、軍心不穩、與美國斷交這一時機打擊伊朗,奪取荷姆茲海峽這一交通咽喉、為石油出口創造主動權,從而爭奪海灣地區霸權,因此發動戰爭;而戰爭持續如此久則是因為霍梅尼意欲借兩伊戰爭推翻薩達姆,建立如伊朗一樣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對於霍梅尼來說,伊拉克是最可能建立政教合一國家的,因為其什葉派佔據主導,霍梅尼認為兩伊戰爭是極大的機會。
薩達姆爭奪地區霸權的計劃與美國對伊朗外交政策的轉變相疊加,在美國的站臺下,薩達姆發動戰爭。彼時薩達姆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如果能夠佔領阿拉伯河下遊地區,進而打擊尚不穩定的伊朗政權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而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去西方化使得美國對伊朗的外交方針發生根本轉變。於是在1980年9月22日,與伊朗存在諸多歷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臺後政局動蕩、經濟惡化、軍心不穩、與美國斷交的時機,選擇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經濟地位的胡齊斯坦省,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戰爭使得伊拉克原油產量和出口量大幅下滑,伊朗原油產量和出口量則保持在低位。1980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由上一年的349萬桶/天降至266萬桶/天,1981年則大幅跌至91萬桶/天,此後直到1985年,伊拉克的原油日產量始終保持在150萬桶/天以下;1981年,伊拉克原油日出口量由上一年的248萬桶/天驟降至87萬桶/天,此後直到1984年,日出口量未超過100萬桶/天。戰爭期間伊朗原油產量雖然有所反彈,但仍保持在低位,未超過250萬桶/天。
兩伊戰爭初期,油價較伊朗伊斯蘭革命造成的階段性高點進一步上行,其後的戰爭期間油價高位徘徊,整體趨勢下行。油價由1980年9月的34.46美元/桶上行至1981年2月的39美元/桶這一高點,期間漲幅為13%。1981-1982年,油價中樞位於35美元/桶,1983-1985年,油價中樞為28.4美元/桶,整體來看戰爭期間油價在高位徘徊,但是有下行趨勢。兩伊戰爭中後期油價下行原因在於一方面石油消費國因油價高漲尋找石油替代品,另一方面歐盟、墨西哥等非歐佩克國家原油產量提升,在此情形下,石油消費國的原油需求量下降而原油供給上升。
兩伊戰爭給兩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破壞了石油產業鏈基礎設施。戰爭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5千億美元,在襲船戰中雙方的經濟設施都遭受破壞,特別是油輪、石油加工廠、石油運輸管道和油田,嚴重打擊兩個依賴石油的海灣國家在戰時的外匯收入。不僅原油輸出受到影響,雙方煉油廠也在空襲中遭到破壞,成品油生產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