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9月21日報導,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19日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已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
126年前的9月17日,清末中日黃海海戰爆發,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憑藉其超強的鐵甲防護能力,面對日艦圍攻,屹立不退。而在海戰紀念日剛過,定遠艦鐵甲出水,成為甲午戰爭實物證據,這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這一艘承載著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鋼鐵戰艦,與馬尾,與船政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是一張定遠艦素描,刊載於1885年6月27日發行的《字林滬報》。這份報紙現收藏於德國人彼得·塔姆的私人圖書館中(圖片來源:新華社)
當年,北洋海軍裝備發展滯後,與日軍的兵力比較竟有數倍之差,在黃海上和頑敵搏殺,最終奏響的是全軍盡覆的悲歌。無論是黃海大東溝海戰的戰場上,還是威海劉公島鐵碼頭之畔的北洋海軍大多是船政學子,他們用熱血與志氣展現了一個個「艦雖亡,旗還在」的故事。
1880年,清政府籤署合同、委託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造定遠艦。這一戰艦標準排水量7220噸,艦長94.5米、寬18米、吃水6米,功率6200匹馬力,航速14.5節。
1885年,定遠艦建成後,從德國駛向中國,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同年,它被編入清政府北洋水師旗艦,在當時有「亞洲第一巨艦」之稱。
1894年9月17日,中日黃海海戰爆發。開戰僅兩個多小時後,北洋艦隊受到重創,戰場上只剩下定遠艦、鎮遠艦兩艘主力艦。
據《日清戰史》記載,當時在日軍5艘軍艦的合圍攻擊下,定遠艦身中百彈,甲板部位起火,但仍絲毫沒有沉沒的跡象。以至於松島艦上一名日本水兵臨死前哀嘆道:「定遠艦怎麼打不沉啊?」
黃海海戰後,死裡逃生的定遠艦駛進了威海衛。1895年2月5日凌晨,10艘日軍魚雷艇偷襲,其中一顆魚雷擊中定遠艦。艦尾左舷機械工程師室被炸出一個一米見方的大洞,海水汩汩湧入船艙。提督丁汝昌還想做最後的努力挽救軍艦,無奈進水太多,定遠艦最終擱淺在劉公島東部。
為了不被日軍俘獲,2月9日午後,劉步蟾下令在艦內裝滿炸藥,點燃自爆。戰前,劉步蟾曾立下「苟喪艦,必自裁」的誓言,當晚他兌現了諾言。11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拒絕投降,自殺殉國。
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圖為停泊在山東威海旅遊碼頭附近的定遠紀念艦資料照片(圖片來源:新華社)
回溯歷史,馬尾船政就如同北洋海軍的母體。1877年,福建船政開創了近代中國的軍事留學制度,派遣出第一批優秀畢業生赴歐洲留學深造,20餘年間培育了一大批優秀海軍人才,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劉步蟾是定遠艦的管帶。在「大治水師」的號召下,船政後學堂畢業生大量選調北上,催動了中國近代最早的國家海軍——北洋海軍的快速成軍。
「定遠艦」管帶與福建船政淵源頗深,他是來自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生劉步蟾。
△劉步蟾
劉步蟾(1852-1895),字子香,福建福州人,福州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也是第一批赴英國留學生。回國後調北洋水師任「鎮北」炮艦管帶,與林泰曾共同寫成《西洋兵船炮臺操法大略》,提出發展中國海軍,「最上之策,非擁有鐵甲等船自成數軍決勝海上,不足臻以戰為守之妙」。後來被委任為右翼總兵兼「定遠艦」管帶。
劉步蟾在黃海大戰中指揮艦隊英勇殺敵,在威海衛即將失守,定遠艦被重創失去戰鬥力時,為使軍艦不落入敵手,下令炸毀定遠艦,自裁殉國,做到「船亡人亡,志節懍然」。奉旨照提督陣亡例從優賜恤,世襲騎都尉加一等雲騎尉。
「定遠艦」的軍官多數來自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的學生:
「定遠艦」副管駕李鼎新:
福建侯官人,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留英學生,民國時任海軍總長。
「定遠艦」駕駛大副朱聲崗:福建船政學堂畢業。
「定遠艦」魚雷大副徐振鵬:廣東香山人,留美幼童,福建船政學堂畢業,1912年任海軍第二艦隊司令。
「定遠艦」槍炮大副宋文翽:廣東香山人,留美幼童,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甲午戰前調任「廣甲」艦幫帶大副,宣統元年曆任「江利」炮艦管帶,三年初任「鏡清」炮艦管帶。
「定遠艦」炮務二副高承錫:福建船政學堂畢業。
「定遠艦」總管輪陳兆鏘:
福建福州人,福建船政學堂畢業,民國時先後任海軍部艦政局局長、江南造船所所長、福州船政局局長、福州海軍學校校長、福州海軍飛潛學校校長。
「定遠艦」鐵甲成功起吊的消息,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網友們在評論區裡緬懷致敬:「緬懷英雄,奮發圖強」。如今,我們真正強大了,不會讓歷史的悲劇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