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人民開展革命鬥爭的歷史從1925年開展工農運動開始,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延續時間長達24年。革命先輩彭顯模於1925年秋在家鄉上朔村建立起第一個鄉農會。同年12月,共青團廣東區委派共青團員傅恕、夏明震、沈仲昆三人建立了共青團南雄特支,次年6月建立了中共南雄支部。1927年12月1日,中共南雄縣委成立。1929年底,南雄劃歸中央蘇區管轄。南雄開展的各種武裝鬥爭的範圍覆蓋全縣行政區劃的大部分地域,不僅有農民暴動、土地革命戰爭,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鄧小平、項英、陳毅、聶榮臻、葉劍英、陳丕顯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曾經在南雄作戰。
據統計,在革命戰爭年代,南雄人民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貢獻和巨大的犧牲,有名有姓的,有據可查的革命烈士就有676多名,難以考證的革命烈士和為革命犧牲的群眾則更多。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得到了南雄縣委送來國民黨軍隊圍剿紅軍的情報,使紅四軍及時撤離烏逕,避免了被國民黨軍圍殲的危險。隨後又在1929年6月和1930年4月為紅五軍、紅四軍籌集軍餉、藥品、食鹽、布匹等。1932年7月在南雄發生的中央蘇區保衛戰——「水口戰役」,南雄縣委領導下的紅軍遊擊隊和南雄人民進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為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犧牲。
主力紅軍長徵後,中央分局領導項英、陳毅等,就在以南雄的油山、北山為中心的區域,領導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爭,造就和煅煉了一批忠於革命、英勇善戰的幹部及骨幹。抗日戰爭爆發後,項英、陳毅根據中央的指示,率領包括南雄遊擊隊在內的南方八省遊擊隊,組成新四軍,奔赴華中前線,抗擊日軍侵入。
抗日戰爭期間,1939-1940年,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設在南雄瑤坑村,南雄人民積極支持以張文彬書記的中共廣東省委在這裡指揮全省抗日救亡運動。
解放戰爭期間,1947年3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在南雄成立了中共五嶺地委,建立了粵贛湘邊人民解放總隊,機關駐地設在帽子峰鎮乾村。南雄人民在中共五嶺地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於解放戰爭,參加了粵贛湘邊根據地的創建。在南下解放大軍進軍南雄時,南雄人民組織6萬多民工,調派各種車輛、民船,參加軍用物資運送,有力地配合了南下大軍解放廣東全境。
近年來,南雄市把部分舊(遺)址進行修復開發,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發展紅色旅遊,傳承紅色基因,造福老區人民。已修復的革命舊(遺)址有:瑤坑中共廣東省委瑤坑舊址;油山大蘭廖地村油山會師舊址;油山革命紀念碑;湖口古坑中共南雄中心縣委舊址;水口戰役紀念公園;帽子峰乾村粵贛湘邊人民解放總隊舊址;油山「大嶺下會議」舊址;瀾河白雲村龍獅石「北山事件」紅軍烈士紀念碑;瀾河鍋坑「東江縱隊粵北留守部隊隱蔽處舊址」等。發掘了油山鎮蓮山村「陳毅隱蔽處」,瀾河鎮小流坑「陳毅養傷處」等革命遺址。
我市將進一步加大紅色文化的傳承,把革命遺址打造開發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紅色旅遊的目的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