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不產獅子,歷代匠人卻設計出石獅子守門?

2021-12-26 史遺

來源:頭條號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守門獅子,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必不可少之物,但中國不產獅子,歷代匠人究竟以什麼為摹本?從現有守門獅子造型看,與真實的獅子相去甚遠,二者幾無共同之處,令人懷疑:守門獅子是否源自其他動物。

事實是,守門獅子的形象確源於另一種傳說中的動物,即格裡芬。

格裡芬是最早的草原帝國斯基泰王朝(古希臘文獻稱為西徐亞王朝)的崇拜物,分鹿形格裡芬、獅形格裡芬和鷹形格裡芬三種,鹿形有異常繁複、鷹嘴狀的長角,獅形為有翼的獅子,鷹形是鷹頭獅身。

鷹形格裡芬

獅形格裡芬

鷹形格裡芬後融入古希臘神話,即獅鷲,據稱其身體比8頭獅子還大,高度超100隻老鷹,長耳,豹嘴,腳爪大如牛角,薩博汽車車標、熱那亞足球隊隊徽上即有獅鷲形象。

獅鷲(jiù)

熱那亞足球隊隊徽

格裡芬西傳以鷹形為主,而東傳卻以鹿形、獅形為主,中國早期石獅子的造型均帶翅膀,透露出一段被淡忘的東西方文明交流史。

1 獅子本名為師子

獅子有三名,即狻猊(suān ní)(音同酸泥,又寫作狻麑)、師子(即獅子)和虓(xiāo)(音同肖)。狻猊最早見,《爾雅•解獸》中說:「狻猊,如虎貓,食虎豹。」這是關於獅子最早的記載。

古印度語稱獅子為suangi(音似酸枝),與狻猊的古音(suân-ngiei,音似酸知安)接近,故美國學者謝弗認為應自印度傳入。今野生獅子多生活在非洲,但歷史上亞洲、歐洲均有獅,現印度國家公園中仍有野生亞洲獅。

印度國徽上的獅子,來自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

但,狻猊未必就是獅子,《穆天子傳》中說:「名獸使足,走千裡;狻猊野馬,走五百裡。」由此看,狻猊也可能與桃拔、天祿一樣,都是傳說中的動物,後附會到獅子身上。

學者林梅村認為,狻猊出自斯基泰語sarvanai,而斯基泰人(在中國古籍中又被記作塞人、塞種)自商代便與中原往來,商代婦好墓中出土頗多和田玉,可證彼此交往之密切。

斯基泰人,中亞和南俄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師子這一稱呼則是自伊朗傳入,西漢初年始有,《漢書•西域傳》中說:「烏弋地暑熱莽平……有桃拔、師子、犀牛。」烏弋,即烏弋山離國,在今阿富汗之赫拉特。

直到北宋,才出現「獅」字,但釋為猛獸,人們仍用師子來稱獅子,到了明代,獅才正式替代師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

至於虓(xiāo),《說文解字》稱「師子也」,因獅吼時會發出虓音,但此稱並未流傳開來。

2 半龍半格裡芬的怪獸

格裡芬圖像東傳,在商周青銅器上體現為饕餮紋,此外,在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城遺址中,出土了一對錯金銀雙翼神獸,顯系格裡芬的變形,被很多學者定為中國最早的獅形圖像。

殷墟晚期一件青銅卣蓋面上的饕餮紋

中山王城遺址出土,錯金銀雙翼神獸

漢武帝通西域後,中原對獅子有了較直觀的了解,但在正史中,尚無進貢獅子的記載,直到東漢章和元年(公元87年),才有了第一次貢獅記錄,即:「西域長史班超擊莎車,大破之。月氏國遣使獻扶拔、師子。」

在《後漢書》中,西域各國只貢過4次獅子。據學者宋嵐統計,在歷代正史本記中,共有21次貢獅記錄,最後一次是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葡萄牙使臣攜非洲獅朝覲。康熙下江南時,曾船載獅子前往。

中原不產獅子,貢獅則深鎖皇家內院,連紀曉嵐都嘆無緣眼福,故民間對獅子的真形象極不熟悉。元代畫家有《元人畫貢獒圖軸》,現藏在臺北故宮中,從畫面看,分明是一隻獅子,可見畫家連獒和獅子都還沒分清。

《元人畫貢獒圖軸》

見不到真獅子,匠人們只能依據舶來的格裡芬,加上本土傳統圖案來造型。

最晚從東漢開始,中國出現石刻獅子,以鎮守陵墓。這一習俗中亞也有,但中國石獅子與格裡芬有較大不同,受龍的影響,中國初期石獅子身體多呈S形起伏,即前足距地、胸脯挺起、臀部高翹,且張嘴吐舌,只是仍保留著雙翼,透露出它的中亞血脈。

洛陽博物館·東漢石闢邪

3 連翅膀都混沒了

然而,石獅子的翅膀漸漸退化。

一是翅膀呈開放造型,製作工藝複雜,廢料,且易損壞,不如在石獅肋部刻上翅膀圖案了事,不僅是翅膀,石獅子的尾巴後來也這麼處理。

二是既然已和龍結合,而龍原本就有飛翔的能力,添上翅膀,有畫蛇添足之嫌。

翅膀的退化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唐代敦煌藏經洞流失到海外的珍品繪畫《獅子圖》中,仍為有翼獅,但看上去已分不清是翅膀還是捲毛,雖然還保留了格裡芬的特徵——翼尖指向頭部,翅膀成S形。

敦煌藏經洞·香爐獅子鳳凰圖

唐代是格裡芬在中原變形的關鍵期,因佛教影響力增強,而佛教視獅子為仁獸,是菩薩的坐騎,佛說法被稱為獅子吼,獅子被認為有闢邪護法之功,這使獅子形象大變,從傳統勇武、矯健,轉向慈眉善目、內含威武

作為菩薩坐騎的獅子

漢代之後,中原近400年戰亂,人民痛苦不堪,唐朝是一個特別重視意識形態的朝代,為掩蓋武力得天下、有鮮卑血統之短,刻意渲染中原傳統文化,以示自己是正統的護佑者,故刻意揄揚本土的龍,對外來的獅子則大加貶抑,使其越來越不像猛獸。

在唐朝宮廷中,中亞藝人馴獅(或裝扮獅子跳舞)成為給皇帝祝壽的定製節目,李白在《上雲樂》中寫道:「五色師子,九苞鳳皇。是老胡雞犬,鳴舞飛帝鄉。」

羅布人的獅子舞,與漢族獅子舞截然不同

石獅子日漸「狗」化,則翅膀亦成多餘之物,連身體也日漸臃腫肥胖起來。

4 從皇家又流落到民間

我們常見的守門獅子是怎麼來的?

唐代城市多取「裡坊制」,以長安為例,共108坊,每坊均有土製坊牆,用以防盜,白天坊門開放,夜則關閉。長安有宵禁制度,平民不得夜行,李白在詩中寫道:「卓女紅妝期此夜,胡姬酤酒誰論價。」因胡人酒店可徹夜開放,官家不敢幹預,除了找胡姬佐酒,別無其他選擇。

坊門一般為牌樓式,立柱兩邊用巨石固定,石上刻獅子等,以為裝飾。

唐末宋初,商品經濟繁榮,坊牆被廢,富貴人家為自高身分,參照傳統坊門樣式,在自家宅門前擺放石獅子。

紫禁城橋上的「護襠萌獅」

石獅子淪為看家護院的保安,其造型更趨生活化,清代《揚州畫舫錄》中規定獅子的營造格式為:「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繡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繡珠、出鑿崽子。」鈴鐺、繡帶、繡珠等,完全是家犬的標配。

喪失尊嚴的石獅子

也有徹底喪失尊嚴的石獅子。

石獅子普及還有一個意外因素,即龜的衰落。龜原本與龍、鳳、麟一起位列四靈,在門口刻龜以求吉並不罕見,但元代《輟耕錄》中記了金方的詩,嘲某大姓說:「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傳說兔望月而孕,以刺女子不夫而有喜,而行淫者行事詭秘,有如縮頭龜。明代永樂皇帝篡權後,有「烏龜法令」,將忠於建文帝的臣子皆稱為烏龜,其後代稱為「龜子」,永操賤業,成為一種固定的身分——樂籍。

龜倒黴了,卻便宜了石獅子,令後者迅速風靡。

杭州靈隱寺的浮雕石獅子

5 真獅子在中國也憋屈

雖然石獅子越做越像狗,可對真獅子,國人仍覺敬畏,元人熊太古說:「其(指獅子)乳入牛馬乳中,皆化成水,雖死後虎豹不敢食其肉。」

《洛陽伽藍記》中記載道:「莊帝(漢明帝劉莊)謂侍中李彧曰:『朕聞虎見獅必伏,可覓試之。』於是,詔近山郡縣捕虎以送。鞏縣、山陽並送二虎一豹。帝在華林園觀之。於是,虎豹見獅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視。

明末宮廷門口曾以置於籠中的一虎二豹守衛,那麼,為何不用更威猛的獅子呢?也許是因為獅子太貴

獅子只能靠進貢獲得,明成化十九年(1484),阿黑麻王進獅子兩頭,每頭按金錢豹例加5表裡,所謂表裡,一般指一匹錦緞,當時貢金錢豹的份例是8表裡,如此算來,價已不低。

1478年,撒馬爾罕使臣怕六灣貢獅子,皇帝依例賞賜,可使臣抱怨路遠,皇帝又賜正副使各2表裡,隨從1表裡,可怕六灣拖到第二年還不肯走,皇帝只好又賜正副使50兩白銀,並給15名隨從每人5兩,怕六灣又說回國路受阻,請改走海路,順便到天津長蘆買鹽,結果沿途騷擾,最終明帝派兵將其扭送至廣州,轟出國門。

據中亞史料載,每送給明朝一隻獅子,可得30箱共1千種商品,代價巨大,卻無實用價值,到明孝宗時,下令不許再貢,李東陽為此還寫詩添亂說:「萬裡狡猊初卻貢,一時臺省共騰歡。」

凜冬已至,為防失聯

請關注小號:

難得先生說


怎樣當好一個土匪?

對她的遺忘,是我們最大的罪惡!

凡人道祿:一個「假和尚」與300名孕婦的故事

2019,房子買還是不買?

你買商鋪了嗎?90%的都是陷進!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海賊王910話:凱多旗下最強三災King果實亮相,神獸級不輸馬爾科
    明明是一頭野豬,為什麼非長得像狛犬?小編特意查了下資料,什麼是狛犬。狛犬就是我們常說石獅子,古時候石獅子文化傳到日本之後,被稱為「狛犬」。也就是說這頭野豬不小心吞食了神獸級惡魔果實 – 幻獸種狛犬果實,這或許也是猩猩們追殺它的原因。
  • 新匠人在崛起,中國製造如何變革突圍?
    文/飛小諾距離我們發布「讓日本看到中國匠——中日新匠人交流展」活動的召集令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
  • 匠人工坊博伊刀介紹
    叢林王者,中式新博伊刀【大博伊刀】【品名】大馬士革鋼工藝品博伊刀【出品】匠人工坊【品名】純手工大馬士革鋼小博伊刀【出品】匠人工坊【設計】張勇(上谷冷兵器研究會秘書長,職業刀匠)【規格】全長28cm;刃長15cm;厚0.4cm;最寬處3.4cm;
  • 為什麼說古代打仗耗費糧草,難道不打仗就不吃飯嗎?
    中國古代戰爭裡,糧草的消耗有多大?春秋時代的《管子》裡,就給出恐怖估算:「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出一次兵,十年的錢糧可能就沒了,打上一仗,幾代人攢的錢糧,十有八九就打完了。雖然以生產力水平說,後來的中國歷代王朝,肯定要比春秋時代高,糧草花費未必這麼驚人。但只要開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歷代統治者頭大的難題。
  • 兩年後作品變化驚人,日本匠人真的這麼保守?
    越前打刃物工坊,集中了大量年輕的匠人,這裡除了黑崎打刃物之外,其他匠人均共用大工坊。而在離這裡不遠的地方,則分布著很多獨立的工坊/工廠,比如龍泉刃物,高村刃物,巖井刃物,清水刃物,佐治刃物等(圖中紅色方框內就是佐治刃物、巖井刃物、清水刃物)。
  • 說說緬甸與中國歷代王朝的關係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一個壞豆豆」關注我2021年2月1日,我們的西南老鄰居緬甸出大事了,其國內發生政變,軍方突然扣押總統溫敏和國務資政翁山蘇姬以及全國民主聯盟各地黨部的負責人等
  • 為什麼中國出不了一流承包商?
    為什麼中國出不了一流承包商?
  • 中國歷代皇帝之最,感覺比讀歷史書有趣!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數最長的是清朝,自公元1644年統治全中國至公元1911年滅亡,歷267年,傳10帝,平均每帝在位近二十七年。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數最短促的是北遼,自公元1122年3月立國至公元1123年滅亡,僅歷19個月,傳4帝,平均每帝在位不足5個月。
  • 中國最先發明了火藥,為什麼不造步槍,卻去放了煙花?|輕武專欄
    ▲這話魯迅確實說過 沒錯,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也是首先把火藥運用於軍事的國家,那為什麼到了近代反而落伍了,被西方人用中國發明的火藥打得一敗塗地,喪權辱國?▲槍械的成熟催生了排隊槍斃戰術 而中國人沉迷用火藥製造「火龍出水」「一窩蜂」等不靠譜的火器,對單兵用的火槍,反而不夠重視,搞出的都是三眼銃、擎電銃和其他什麼花裡胡哨不正經的銃
  • 中國為何復產殲11B戰機 看似是倒退但也事出有因
    殲11D同樣是三代半雷達和航電架構,具有空中受油能力,整體定位類似於國產版蘇-35,相比殲16更側重製空能力,但殲11D原型機2015年首飛後,我空軍卻未著急裝備,雙座設計更適合遠海作戰的殲16顯然才是重點。
  • 日本伊邪那岐第一,哥倫布第二,印地安中國被屠第三個發展美洲?
    退一步說,小中華是最大的天,除了小中華你誰都不認,你鐵定了是炎黃子孫,那你總得弄清少典氏、大典氏是誰吧?大禹王表和蘇美爾王表幾百萬年的歷史都敢寫,黃帝能寫《黃帝內經》,不知道介紹她父母她爺爺奶奶嗎?她為什麼不敢介紹?原因只有一個,炎黃不是大家的祖先,一介紹就露餡。《黃帝內經》和《素女心經》毫無志怪意味,黃帝完全可以說人話介紹自己的祖系啊!
  • 工業落後,造不出還是不肯裝?抗戰時國軍步槍為何很少帶刺刀?
    但是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場上,跟日本血戰的中國軍隊卻有個怪現象,哪怕用大砍刀,用馬刀,也不用刺刀。中國軍隊對刺刀的使用較少,而且少有出名的硬仗,按理說中國軍隊跟日軍一樣都是步兵為主,刺刀見紅是步兵必須面對的場面,為什麼國軍不裝備刺刀呢?這背後有什麼難言之隱呢?
  •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古代弓箭手?
    弓箭這種可怕的致命武器,實在應該排在兵器譜第一,中國也有古話「武藝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弓箭手呢?說實在的,成為一名弓箭手並不簡單,至少要滿足以下條件。這種心理素質,如果不經過長時間的練習,也是鍛鍊不出來的,比如有這樣一個說法:訓練神射手,讓他整天盯著一個小物件看,長年累月,小物件就變成了「大」物件,這就是見微如著。然後用梭子扎他眼睛,當然不是真扎,而是在針頭快接觸到眼睛時猛然停止,要求射手眼皮不能動,這兩點做到了,才有可能成為神射手。二、出色的身體條件要明白這點,我們先來看看古代弓的拉力。
  • 《紅海行動》為什麼不像《戰狼2》那樣,遇見危險呼叫艦隊支援?
    《紅海行動》為什麼不像《戰狼2》那樣遇見危險呼叫艦隊支援?
  •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是因為有「匠人精神」?請不要再搞笑了!
    那個時候的工業種類不像現在這麼多,主要是紡織、化工、建築、汽車、飛機製造等,完整的工業體系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口。同樣,日本大概也是在那個時間段進入工業社會的。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國力日漸強盛。在1894年的時候,中日之間發生了甲午戰爭。
  • 印度的軟劍、中國的狼筅,盤點3種歷史上出現過的奇葩兵器
    為了滿足以上種種需求,當時的匠人絞盡腦汁的在原有兵器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力求精益求精,打造出非凡的兵器。有些兵器外形奇特,真可謂是腦洞大開的設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回溯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奇葩兵器吧。看看的作用為了增強兵器的殺傷力,當時的人們腦洞大開,設計製作了較為奇葩的兵器。這類兵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