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設計快訊,作者設計快訊編輯部
位在臺灣雲林虎尾的「建國眷村」,在二戰時因為聚落地形隱蔽,日本政府便將此地作為作戰基地,在這裡建造了軍眷宿舍與多座軍事碉堡,光復後則由中華民國空軍接收而成為空軍眷村。
去年八月,「力口建築Studio APL」完成修復眷村中1943 年戰時所建造的防空洞,將原本作為防空間戰鬥指揮所、發電所的兩座防空碉堡,結合科碼新媒體的MR、 VR 沉浸式體驗與設計細節,讓人們穿梭其中,感受過去使人肅然的戰爭氣息。
設計團隊「力口建築」曾與丁尺建築事務所合作設計屏東「驛前大和頓悟所」,將閒置多年的碾米廠,改造成一座可以感受得到過往紋理的咖啡館,令人印象深刻!
這次由於建國眷村兩座防空碉堡荒廢多時,設計團隊一進場便必須先處理周遭叢生草木,以及小防空洞近50公分厚的土堆、低洼處積水,大防空洞鋼筋裸露問題。為了保留在老防空洞80多年歲月痕跡,修繕時除了改善通風與採光,整體也以不破壞原有格局、保存周遭老樹為考量,並透過細節設計重現防空洞自使用到荒廢所曾經歷的痕跡,引導人們在大、小防空碉堡空間裡打開五感,貼近感受舊時防空洞的記憶。
透過設計與藝術
引導人們走入過去隱蔽的防空洞
過去防空洞為了遮掩,多選在有植物遮蔽、較為隱秘的地方。開放為展覽空間後,為了更自然引導人們走入防空洞,建築團隊設計入口處設計圓型向心鋪面。而戶外與藝術家合作的裝置藝術,運用水霧系統搭配播放歌謠、呢喃敘述戰時故事的揚聲器、懸浮空中的飛機藝術品,營造戰爭空襲時煙霧瀰漫的氛圍,與戶外雜木林地景相互連結。
雲林夏日天氣炎熱,水霧裝置有效降低環境溫度,與周遭藝術裝置結合,也讓觀者感受戰時煙霧瀰漫的氛圍。
在防空洞入口裝飾圓形指向入口處地坪,讓人們漫步眷村時自然發現防空洞的位置。
在戶外空間設置供旅人停駐休息的空間,一旁告示牌則介紹著防空洞的歷史。
設計圖隊儘可能地保存基地周遭老樹,圖中被座椅環繞的桃花心木,是建國眷村一帶常見樹種。
告示牌以鏤空字體介紹著防空洞的歷史。
內部空間則以不更動原建築為主,入口處保留原有通道,引入陽光為空間帶來通透感。
每個防空洞房間內的通風井,經過疏通後具有通風及導入自然光線功能。展出防空洞的建築模型、圖面。
大防空碉堡與VR 與MR 科技結合
帶來更沉浸的五感體驗
走進空間裡,大防空碉堡中設有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及MR(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體驗空間。
VR 體驗區提供穿戴裝置,使參觀者仿如進入到二戰時期,使用摩斯密碼進行通訊的場景;MR 空間運用碉堡既有的建築形態為新的影像平臺,將飛機投彈轟炸的動畫投射於拱型天花板,並設計一個大型木製平臺,讓參觀者席地而坐仰望觀賞,牆面弧度則使人椅坐時自然蜷曲身體,仿如體驗過去前人躲避空襲的感官經歷。
VR體驗區提供穿戴裝置,使參觀者身臨其境體驗。
防空洞內環境相對潮溼,木製平臺漆上防潮塗料,不僅可使藏匿其中的設備免於受潮,人們倚坐體驗MR時也不會太過陰涼潮溼。
為了避免防空洞內回音幹擾,設計團隊將音響設置於木製平臺兩側內,並加裝排風扇以防溼氣過重。嘗試以貼近真實的影音效果,重現當年於此躲避空襲的感受。
小防空碉堡保留原有紋理
看見防空洞最原始的樣貌
小防空碉堡則強調原有的歷史紋理,保留原有空間型態,僅作構造及影片說明。小防空洞除役後,為了撤離機房設備而被鑿開的側牆洞口,填補起來後,在牆面上方設計了幾個透光窗口,仿佛使人遙想過去從洞口映射入室內,樹梢光影搖曳的景象。
小防空洞空間內介紹建國眷村歷史、防空洞構造。圖中央端點為小防空洞除役時為遷移設備而開鑿的洞口,此處正好面向日落西邊,傍晚時分光線便由設計團隊填補後刻意留下洞口映入空間,仿佛訴說那段為人遺忘的日子。
小防空洞閒置多時而日漸被土堆覆蓋,建築團隊清理雜草與覆土後,便將過去被覆蓋的地坪飾以磚面,隱喻土丘曾在此留下的痕跡。
「建國眷村」過去共有四個村落,在建築團隊「十禾設計」修復一村住宅建築後,此次防空碉堡再生設計保留建築原味,並試圖透過設計細節重現過。
建築室內景觀項目全球報獎請聯繫微信:sheji2415戳這, 進免費素材網!(加微信:shejicloud8免費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