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
家住三臺子的
一位青年文保志願者
希望介紹一下
瀋陽的防空洞
那多刺激呀
這給小編難住了
那東西
屬於半軍事化範圍
始終在藏著掖著
壓根就接觸不到呀
好在有探索的心氣兒
多多少少弄了個一知半解
勉強可以交卷啦
防空洞是現代戰爭的產物,提到它,自然想到80年代看到的電影《魂斷藍橋》——
就拿工業時代最老牌的帝國英國來說,他們在19世紀中葉,就已經開始建立這種「平戰結合」的地鐵了:倫敦地鐵始建於1856年,僅僅7年之後,這條地鐵線路就投入了正式運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曾使用齊柏林飛艇轟炸倫敦。每當防空警報拉響時,倫敦地鐵就成了倫敦市民躲避轟炸的最佳去處。
1940年美國拍攝的經典版《魂斷藍橋》,便是以此為背景拍攝的。劇中的男女主人公,正好是在倫敦地鐵中躲避空襲時初次相識的。
小編見識淺薄,當年,國統區的防空洞是啥樣的,一概不知。小編最初見過真正防空洞,都與一代偉人毛澤東有關。
首先是在革命聖地延安,見過簡易防空洞——也第一看到所謂的防空洞。那是在延安的鳳凰山腳下,為躲避日軍敵機轟炸,在山腰上挖出的一個個洞穴。
有記載稱,1938年11月20日,剛吃過早飯,突然響起刺耳的防空警報,這是日本侵略者第一次空襲延安,炸彈爆炸的聲音,使大地都在震顫。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剛進入防空洞,又一批敵機飛臨黨中央駐地上空,機翼上的太陽旗都看得一清二楚。第二輪轟炸後,歷史悠久的延安古城,變成了一片廢墟。
其次,是韶山的滴水洞。
1959年,毛主席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一天在韶山水庫遊泳後,主席指了指韶河上遊的滴水洞方向,對陪同的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說:「小舟呀,那個地方倒很安靜,我退休以後,你在那給我搭個茅棚好嗎?」
幾年後,「茅棚」建好了,就是現在的滴水洞別墅。在那年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為加強滴水洞的安全係數,歐陽海戰士連隊又在滴水洞邊上,修建了一個一百米長的防空洞。
若干年後,現場看到真實的防空洞:它的一邊有防震室、指揮中心等軍事設施。防空洞裡一共有三道大鐵門,能夠防原子彈衝擊波,防核輻射。洞的兩邊分別有鐵門,大鐵門最厚的地方有一尺厚,每個鐵門都重達幾噸,全部都是自動控制。兩邊的牆壁還有隔音防潮的功能,吸音功能特別好,就算洞外有原子彈爆炸,在洞裡面也仍然安然無恙,響聲也可以隔掉,這些全是為了保證毛澤東的安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毛澤東的對敵戰略總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在天南海北廣為流傳。這一戰略口號使全國經濟建設的中心從解決吃穿用轉變為備戰,出現了舉國備戰、全民皆兵的景象。80年代,小編非常喜歡的作家李存葆的代表作之一《山中,那十九座墳塋》,就是講述修防空洞的故事。現在, 順手找來三個著名的防空洞,來開開眼——
北京地下城的前身是人防工事,始建於1969年。地下城工程,歷時十年,於1979年完工。分為三個防禦工事小區,並通往市區的四面八方,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防空地道網。地下城距地面8米,最深處可達十幾米,寬兩米,全長三十餘公裡,可容納三十餘萬人。因工程量巨大,設施齊全,被稱為「地下城」。
「6501」,又名銀水洞,位於湖南省臨湘市。根據中央軍委1965年一號文件精神而興建的地下軍事工程,從1965年動工到1973年停建,歷時八年。「6501」地勢險要,符合地下工程隱蔽性強的要求,被稱為中國地下長城。
山洞全長17000多米,面積80000多平方米,共分上、中、下三層,上下相通,結構極為複雜,有如「長藤結瓜」,共串有25個廳(室),17個通風堅井,大洞可通火車,小洞均可供汽車行駛,被譽為「天下第一人工洞」、堪稱「神州一絕」。
資料記載,上世紀70年代初,瀋陽軍區決定在哈爾濱、長春、瀋陽三大城市挖戰備地道。哈爾濱的地道工程因1973年8月1日開始籌建而被命名為「7381」工程。
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把人民防空擺到了城市防禦體系的重要位置。從1970年到1980年,哈市人防工程建設主要是發動群眾,集中力量構築永久、半永久性的人員掩蔽工事、機動疏散幹道和集團工事。10年新建地道376631平方米(不含報廢地道工事),基本形成了「地上千家萬戶,地下萬戶千家」的地道網。
好啦,趕緊打住,說說瀋陽的防空洞吧,不然的扯得太遠了——
與全國人民一樣,在六十年代的大背景下,瀋陽人的防空行動也是堅定,像這個遺落郊外的某某工程,就是那個年代的產物。有的防空設施,與軍方息息相關,出處保密考慮,就不宜深挖了。有的年代久遠,記錄也模糊了……
這段文字來自某君的日誌,記錄了神秘的「塔山洞穴」——
據《蘇家屯區志》中記載,瀋陽桃仙機場正南方位,有一個叫塔山的地方,其南山(又稱龍山)有一天然洞穴,俗稱龍王洞,常年流水,冬季噴出霧氣。也有資料記載,日本關東軍在皮家灣機場訓練飛機,曾在塔山有用於停機的飛機庫。而是,關於塔山防空洞具體建成年代,目前沒有找到任何史籍記載,我估計為20世紀60年代備戰時期,塔山當地駐軍所修。
九十年代,某個機緣巧合,我曾有過探洞經歷——入洞才行兩米,伸手不見五指,感覺洞是彎型的,兩邊疑有岔路或其他洞穴,行走約3分鐘,才到達了出洞。細觀洞口,為厚水泥凝固體,大門為鋼製的大門,需要兩人合力才能推拉……
在過去的許多知名廠礦,根據不同需要都過類似的人防工程。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有的因老化而廢棄了。
舉個更具體的例子。當年,在鐵西區愛工街北四路上,這棟建築是某某廠的綜合庫,大約建於1973年左右。它的下面,能有一層樓半深度的位置,就是一個很大的防空洞。
在1989年左右,廠裡啟用了800平方米麵積,建了職工之家遊藝廳。經常搞一些職工活動,如卡拉OK比賽、小型文藝演出,有一段時間還開舞廳,憑門票參加跳舞活動。2007年上半年,這裡變身「晶座」樓盤,它就不存在了。
回到現在,防空洞早已走上「平戰結合」的路子上來了,許多地下商城、樓宇下面的停車場、某些地下交通道等,可能隨時就會變身是「防空洞」。
上圖是鐵西沈遼路上,某某商業廣場的的地下停車場,修建了幾層類似「滴水洞」一樣的厚重鋼門,你是說不是防空洞,又是什麼吶?
目前,瀋陽八一公園裡,就有個人民防空教育館,裡邊有模擬防空洞場地,在生動地開展國防教育——
三臺子的少年探洞
這面牆背面,就是一個當年防空洞的入口。它位於原沈飛家屬區22棟和29棟之間的桃山路旁,總聽老人們說防空洞裡面如何如何,可是磚頭砌得死死的,根本進不去。
大約是2000年夏天,一場大雨過後,地面竟然塌陷了,終於露了洞口。一群十二三歲的孩子興奮的不行,跑回家翻出蠟燭、手電筒,一起壯著膽下到裡邊。
裡邊漆黑一片,地下都是水,一路走下去,隱約看到許多格子一樣的房間,有類似商店、醫療點、廁所之類的房間。空氣潮溼陰冷,不時有水珠滴落的聲響,讓人感到害怕。走了100米,有小夥伴就膽突突地提議:要不咱們回去吧。於是,一行人慌忙離開了那神秘的洞穴。事後,挨了大人斥責:裡邊萬一缺氧氣吶,不要命啦?!
2013年,那個地方動遷了,連「桃山路」都沒影了,只是桃山苑小區的下邊,曾經藏著防空洞的秘密……
絕密工程
2010年,當時的華商晨報刊發過《瀋陽地鐵曾是絕密工程……》一文,記錄了在上世紀60年代,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相繼籌備建設地鐵的時候,瀋陽也開始籌備自身的地鐵建設計劃。但由於「援建東北亞某國」等一系列原因,上世紀60年代的瀋陽地鐵停留在了勘探階段。直到1974年,借著上文「修建戰備大隧道」的便利,瀋陽地鐵才得以正式立項。不過1974年啟動的瀋陽地鐵工程,使用的60年代的勘探結論,卻與瀋陽的實際地質情況大相逕庭,施工的難度越來越大。
在耗費了8年時間和1.8億工程款之後,1974年瀋陽地鐵工程定格在了1982年。直到「4萬億刺激計劃」的出臺。其實與哈爾濱、瀋陽一同「借東風」的還有長春、杭州等省會城市,不過這些地鐵多為「純商用」,在戰備上的考慮較少。
但瀋陽地鐵變軌隧道內部,空間極為寬廣,因為是在人防工程的基礎上串聯建立的,其戰備作用,不啻專用的人防工程。
瀋陽的歷史遺存較多,有的與當年戰爭防禦有關,瀋陽站前邊的這個神秘建築。透過萬小琦的詳細介紹,值得三臺子那位年輕的文保者,也去深入探究一番!
最後,說一說1975年8月23日竣工的渾河八三隧道,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通道兼有防空功能,視覺上也最像「防空洞」了,不妨伴隨「手扶拖拉機基斯」遊一遭,權當過過「探洞之癮」吧。
信息來源:瀋陽指南 櫓哥 盛京擺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