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明治維新,是王政復古,絕非全盤西化

2021-03-05 生民無疆

 

     日本因為明治維新而戰勝中國,並且給中華民族造成了巨大災難,這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痛歸痛,日本因為明治維新,而迅速強大起來,那是真的。因此,近百年來,在中國人心目中,明治維新成為了相對清朝的一個重要的參照物。

    明治維新,到底是怎麼回事?

    由於某些專家的刻意歪解,甚至胡編濫造,造謠惑眾,以至於人們每提到明治維新,便認為日本自此「脫亞入歐」而「全盤西化」。日本是否全盤西化,關鍵要考察兩點:在政治體制上,是否實施西洋式的「N權分立」;在意識形態上,是否惟西洋文化馬首是瞻。

    事實恰恰相反,日本的明治維新,主要內容就兩條:

    一是「王政復古」,即恢復從中國唐代學回去的政治制度;

    二是模仿中國同時期的洋務運動,實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全面應用。

   明治維新前,日本是一個幕府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諸侯割據時代。  1854年,日本國門被美國艦隊打破後,因為種種複雜的政治原因,1865年春,長州藩與薩摩藩結成秘密軍事同盟,開始武裝倒幕活動。1867 年孝明天皇去世,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1月8日,天皇下達討幕密敕。1868年1月3日,天皇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1月27日,以薩、長兩藩軍隊為主力的天皇軍 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陰差陽錯,天皇軍大勝。1869年春,天皇軍消滅幕府勢力。

    正在討幕過程中,日本開啟了「明治維新」。1868年,天皇公布了自己的新政綱領。一是《五條誓文》: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上下一心盛行經綸;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破舊來之陋習,基於天地之公道;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二是《五榜禁令》:為人者應正五倫之道,不得有殺人、放火、盜竊資財等罪行;不論由於何事,均不得結黨強訴或相率擅離鄉裡;對基督教應堅決禁止;禁止對外國人擅自殺害或亂施暴行;禁止私自逃離本鄉。

    包括後來公布實施的一些新的措施,明治維新的核心目的和主要內容,簡而言之,就是當時所強調的四個字:王政復古

    1、頒布憲法,制定相應的刑法、民法等法律。

    2、建立一切權力歸天皇的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廢除諸侯,實行郡縣制,版(即土地)籍(即人口)歸屬於天皇,將日本劃分為3府42縣。

    3、改革身份制度,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諸侯貴族改稱為「華族」( 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世襲爵位),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   

    4、將神道教改造為儒家忠孝思想與原教義相結合的宗教,並確定為國教,以它來領導其他宗教。

    5、提倡學習西方科技、文化,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發展近代義務教育。

    6、政府推動工商業的發展,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

    7、改善各地交通,興築鐵路、新式公路。

    8、統一貨幣,設立中央銀行。

    9、改革土地制度,允許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

  10、加強軍隊建設,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訓練;發展國營軍事工業;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

    由此,可以看出:明治維新的核心是,恢復天皇在日本至高無上的權利,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的「王政復古」局面。

    今人愛談「立憲制」,那麼,日本的憲法又是什麼樣的呢?188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標誌著近代天皇制的確立。憲法規定:

    1、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

    2、天皇神聖不可侵犯,「法律不具有責問天皇之力」,即天皇永遠正確,錯誤屬於大臣。

    3、國家的立法、軍事、財政、外交等大權皆歸於天皇(如法律的制定、公布、執行;議會的召集、閉會、停會、眾議院的解散;決定陸海軍編制、常備兵力量;宣戰、講和、締結條約;戰時、國家事變之際的特別大權;建議修改憲法等)。

   

日本皇宮

日本民居

    關於議會,憲法規定:

    1、內閣與國務大臣只對天皇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2、議會採取兩院制。貴族院由皇族、華族、敕選議員組成。眾議院由選舉產生,但選舉資格限制極嚴。

    3、任何決策,不管眾議院如何點頭,只要貴族院搖頭,一切作廢。

    4、議會由天皇召集,什麼時間開會,開會討論什麼,天皇說了算。 

     閣由樞密院領導。樞密院即天皇辦公廳,設立於1888年,憲法也是由密院審議頒布的。關於樞密院所負職責,伊藤博文曾作過如下表述:「夫我國憲法,如熟考其旨趣,須將主權歸於王室,至其終極,應規定以至尊之裁決為最後決定。政府與議會之間萬一發生齟齬,或大臣辭職,或議會解散,應由聖裁決定其一。處此情況,為明察國家之形勢,國民之感情,抑揚得宜,須有能進善良勸告之顧問官。予以為如不求知於樞密院,別無它途。」這樣,樞密院和議會、內閣,同為支撐天皇制統治的三大支柱。

     這樣一種模式,仔細想想,完全是唐朝政體的改頭換面。樞密院即翰林院,議會即中書省、門下省,內閣即尚書省。這,便是所謂的「王政復古」---恢復到當初從唐朝學過去的那一套體制

    從1882年起,明治政府將所持的日本銀行、橫濱正金銀行和日本郵船公司等企業的股份,共計860萬日元撥歸天皇所有。天皇成了日本銀行最大的股東。此外帝國飯店、一些大鐵路公司和糖業公司等大企業也都有天皇的股份。甲午戰爭後從中國索取的巨額賠款,也被明治政府撥出2000萬日元給天皇。1885年12月,設立了宮內省御料科,以掌管皇室擁有的山林、原野、礦山等事務。以移管佐渡、生野兩礦山為開端,政府在各府縣規定了世傳御料,並且把國有林編入了御料林,大量國有林被劃歸皇室財產。

    這一套,更是來自《周禮》、《禮記》,天下名山大川、鑄錢等屬於天子,唐代也是如此。 

    日本稱明治維新為王政復古,顯然是真實的,正確的。

百姓服飾

    在思想文化領域,大力加強儒家思想和神道的地位,並確立在思想文化界的主導地位。憲法規定:神道對其它宗教的統治地位,神道被定為國教。神道教充分融合儒家思想,制定了「身行敬神愛國」、「心明天理人道」、「奉戴皇上並遵守皇旨」三條教則,把日本作為大家庭,天皇就是家長,引導、要求國民把對尊長的孝,擴大為對天皇和國家忠。

    儒家忠孝思想的教育,日本堅持從學生抓起。1911年頒布的《國定修身教科書》中明確規定:「我國以家族制度為基礎,舉國構成一大家族,皇室是我等宗家,我等國民以對父母敬愛之情崇敬萬世一系之皇位,是以忠孝為一不可分」。

    明治維新的亮點之一,是發展近代工商業和教育方面的措施。以高徵地稅等手段進行大規模原始積累,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建立了一批以軍工、礦山、鐵路、航運為重點的國營企業。與此同時,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

    1868年,將關口製造所改為東京炮兵工廠,又將板橋火藥製造所劃歸該廠,隨後增設機械製造部門、增加火炮修理業務。

    1868年,設立橫須賀海軍工廠。到1871年,該廠發展起煉鋼、煉鐵、蒸汽缸、鑄造、船臺、船渠等分廠,工人近千人。1880年該廠造出了日本人自己設計的第一艘軍艦「磐城」。

    1870年,將長崎制鐵所遷往大阪,改建為大阪炮兵工廠。到1879年,該廠發展為擁有炮身、炮彈、炮車、火藥和步槍修理五個車間。隨後又引進歐洲近代技術,生產鋼銅炮。

    1871 年,將石川島造船所發展為海軍兵工廠,生產和修理軍艦及武器。1878年,兼併鹿兒島造船所,並引進新式煉鋼技術。

    明治政府還以這些軍工廠為基礎,發展民用工業。1869年,橫須賀海軍工廠為生野礦山研製出幾十種採礦機和800多種生產工具,1880年又為愛知紗廠等紡織企業研製了水車動力渦輪機。大阪炮兵工廠為1883年創建的大阪紗廠生產了大量工具機、齒輪和其他工具。

    明治政府利用當地的軍工基礎,成立了長崎和兵庫兩個造船局,用以修造船舶和各種機器。

    19世紀80年代初,由於日本政府遇上嚴重的財政困難,不得不改變發展策略,處理國營企業,扶植私人資本成長。由德川幕府時期巨商大賈發展而來的特權商人,如三井、三菱等,由於在倒幕運動中出錢資助皇室,立有大功,所以得到了明治政府的扶持和保護。政府投資62萬日元的長崎造船廠,連同4.4萬日元的庫存,以9.1萬日元(官辦投資額的1/7)的資金一次支付,交給了三菱;政府投資59萬日元的兵庫造船廠,也以5.9萬日元(官辦投資額的1/10)賣給了川崎。「優惠」政策的面很寬,三井家族還獲得明治政府的金庫代理業務,三井物產,獲得了日本國有煤礦優質煤出口業務的壟斷經營權。就這樣,以不只是「優厚」的政策下,培植了一批財閥。正是這批財閥,直到二戰結束前,始終主宰著日本經濟命脈。

    明治維新時的經濟體制,不過是王政復古在經濟領域的延伸而已,也與西化沒有多大關係。

    日本儘管使出了吃奶的力氣,畢竟國小力薄,直到甲午戰爭前,在工業與軍事方面,依然與中國有不小的差距。 

     甲午戰爭,誰輸誰贏,與「工業化」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勝敗的主責,在於雙方最高層的清明與昏庸,與艦艇、官兵沒多大關係。參閱點擊:《李鴻章式洋務:跪洋禍國,製造甲午慘敗將中華推入深淵》

因為日本人喜歡圍棋,國內才有了圍棋熱

    

    明治維新最值得稱道的,是國民教育政策和取得的成果。

    重教育,是儒家的傳統。事實上,明治維新前,日本本來就有重教育的傳統。儒家的教育,從不只是教知識,而是教化,即培養一個道德品行和知識技術兼備之人。

    1871年7月,設立文部省。1872年,文部省頒布《學制》、《關於獎勵學業的告諭》和《撤銷府縣舊有學校,按照學制重新設立學校》3份文件。《學制》系參照法國教育制度設計,全國分為八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8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關於獎勵學業的告諭》中首先宣揚學問是立身之本,提倡教育機會均等,「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實現了「士人教育」向「國民教育」的重大轉變。

    從1870到1896年的26年間,明治政府頒發的重要教育法令規章近30次,佔同期所頒各項法令規章的首位。1885年,森有禮任第一任內閣文部大臣,翌年主持頒布了《學校令》,日本逐漸確立了普通學校、師範學校和實業學校三大教育系統。

    1890年天皇發布了井上毅和元田永孚起草的《教育敕語》。《教育敕語》把忠君愛國作為教育的靈魂,以培養「和魂洋才」為教育的綱領。它的發布,使日本的教育方針最終得以確立,為明治以來的教育改革畫上了句號。

日本孩子們的書法賽

    日本政府不斷增加教育經費。1899年從中國的甲午戰爭賠款中撥出1千萬日元作為普及教育基金。至1910年,地方政府預算中,小學教育經費約佔40%。全國教育經費,至明治末年已佔國民收入的3%。

    70年代至80年代間,在重點實施中小學義務教育的同時,還大力興辦了中等教育、師範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明治政府尤其注重高等教育,以培養高級科技人才。1877年,建立了東京大學,設法、理、文、醫四個學部。在此前後還建了私立的慶應義塾大學和同志社大學。

    1871年明治天皇敕諭華族,獎勵留學。1872年的《學制》中又修改了出國留學規則,詳細規定從出國的具體手續到歸國後的義務。1875年,因最初派遣的留學生多為華族子弟,學習效果不佳,遂召回全部公費留學生,頒布《貸費留學生規則》,即通過考試選派品學兼優者,學成歸國後,20年內還清貸款。1882年制定了《公費留學生規則》,由國家負擔學費,由文部省制定所去國家、所學專業、學校,歸國後由國家分配工作。留學規則幾經修改,成效卓越,培養了大批急需的人才。

    維新初期,明治政府重金聘請外國專家、教授、技師和技工,多時達四、五百人。東京大學初建時,39名教授中,外籍教授佔27名。當時東京大學的經費佔文部省總經費的40.9%,而外籍教授的工資就佔了三分之一。1880年起,海外留學生陸續回國。日本便逐年解聘外國專家,至1889年基本全部解聘,實現了全國教育科技人才的「日本化」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確曾出現過「西化」的思潮,出臺過「斷髮令」(和中國剪辮子類似)。但是,全盤西化」思潮,始終未能在決策層佔據主導地位。日本政府始終堅持以傳統文化主導社會發展方向的方針。

    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將神道立為國教。雖然迫於西方國家的壓力,在1876年解除基督教禁令,但是,日本堅決強調:一切宗教都在神道領導之下

    自始至終,在日本:

    能夠大量背誦儒家經典、唐詩宋詞、寫一手好的毛筆字,才被看做有教養;

    能夠下一手好的圍棋,才被看做有智慧;

    話劇總是流行不起來,藝妓們總是生意興隆;

    吃西餐被當做傻瓜才做的事;

    西裝怎麼也沒能取代和服;

    喝茶才被認為有文化有品位。

    即便朋友、長幼、上下級、鄰裡之間的禮節,也是中國已經遺失的東西。

    即便是日本企業管理理念,也是中國已經遺失的東西。

   《劍橋晚清史》說,晚清和民國時期,在國內「西化」後赴日的中國留學生,一踏入日本便驚呼:沒想到,想在日本學洋,竟然先要補好中國古代知識的課。

相關焦點

  • 明治維新,是王政復古,而非全盤西化
    由於某些專家的刻意歪談,以至於人們每提到明治維新,便認為日本自此「託亞入歐」而「全盤西化」。實際上,明治維新,就是中國同時期的洋務運動的翻版,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全面應用,同時,多了一個「王政復古」。
  • 全盤西化只是中國製造的山寨日本史
    [摘要]從丸山的歷史詮釋來看,明治維新以來的日本,不但傳統與現代沒有斷裂,儒學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實亦為戰前日本現代國家的核心,因此,根本沒有所謂的全盤西化。作者:蔡孟翰(騰訊·大家專欄作者,目前委身於日本某國立大學任副教授) 全盤錯誤的日本認識在兩岸三地今天,一般對日本的認識,通常是在所謂的「日本人論」與全盤西化論的籠罩之下,但這兩種論述都是破洞百出,全盤西化論尤其荒誕不經,甚至誇張點說是中國獨有土法煉鋼的「知識」而已。
  • 素描經濟學:明治維新
    めいじいしん:日本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 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能夠成功!而滿清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
    當政的德川政權無力應付嚴峻的變局,長州、薩摩等與幕府素有矛盾的強藩趁勢聯合下級武士等革新勢力發動政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逼迫德川幕府「奉還大政」,將長期形同傀儡的天皇奉為實際的君主。        1867年,明治天皇登基。次年,一場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社會各領域的近代化改革在日本浩浩蕩蕩展開,史稱「明治維新」。
  • 日本明治維新150年:「並非值得中國人羨慕的現代化轉型方式」
    150年前的1868年1月3日,日本在「王政復古」事件中開啟了史稱「明治維新」的現代化轉型。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如何在日本自身的歷史脈絡中理解明治維新?今天的日本人對明治維新是一種怎樣的感情?明治維新改變的不僅是日本,更深刻波及近代中國。先人一步現代化了的日本成為古老中國向西方學習過程中的榜樣和中介,也成為近代中國無盡災難的源頭之一。
  •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明治維新(日語: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 Meiji Ishin),是指日本明治時代初期的日本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復興舉措。明治維新前夕,日本在西方堅船利炮的衝擊之下,由一群有知者組成「薩長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權在戊辰戰爭中消滅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還,結束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以藩閥和資本家取代武士階級的統治。日本在明治維新中通過推行「王政復古」以達到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合議),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
  • 明治維新到底是什麼?
    此時,絕大部分的日本平民還抱著看熱鬧的心態,置身於事外。在幕府軍和長州藩酣戰之際,江戶的平民還在大浴場裡嘻嘻哈哈地談論著兩軍誰勝誰負。到了1868年,尊皇的一派最終勝出,「大政奉還」和「王政復古」是對第二個問題的答案,確立了以天皇為核心的尊皇派的領導權。掌權後的尊皇派在明治天皇的旗號下開始了明治維新,他們推行的西式「文明開化」則是對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 150年前日本明治維新,如何改寫了日本的命運?
    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成為日本的主旋律,「脫亞入歐」,向霸權邁進,就此成為日本的國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明治維新是一場打著「維新」旗號的革命。正是這場革命,不僅直接奠定日本接下來的百年國運,還影響到未來百年的整個東亞政治格局。明治維新的巨大成功,讓所有人都為之震驚。
  • 日本投降紀念日 日本明治維新的前前後後
    日本被迫打開國門,被納入了全球貿易體系,雖然只佔國際總量中微不足道的貿易額,卻使日本西南地區的工商業得到迅猛發展。九州島曾是日本的亂源之地,此時成為新興之地,其中的薩摩藩因與西方頻繁接觸,眼界大開,獲利豐厚,形成了一股獨立的政治勢力。幾路新興力量聯手,對已經式微的德川幕府提出挑戰,先後發起尊王攘夷、倒幕維新運動。
  • 明治維新的故事
    面對前所未有的外來強權,日本的各方力量都在考慮解決之道,從過去尋找解決方法成為各方接受的邏輯,尊王攘夷論成為各方(包括德川幕府)支持的共識。所謂尊王,就是消解幕府的權力,將權力還給天皇,通過天皇來整合全國所有的力量,對付外國的威脅。所謂攘夷,就是在集中全國的力量以後,將外國的勢力徹底趕出日本。
  • 在維新故鄉館感受薩摩藩及日本如何從一個島國到雄霸亞洲
    發生在1868年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改變東亞政治格局的一件大事。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小國成長為資本主義列強,軍事實力大幅度增長,走向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明治維新前,此時的日本正處於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所謂幕府統治,就是雖然有天皇,但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真正發號施令的中央政府是德川幕府。
  • 日本歷史整理筆記-明治維新(人物第一篇)
    日本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公元1853年,美國軍官佩裡率領艦隊打開了日本國門。那時候的日本和中國一樣,奉行「閉關鎖國」政策,面對於來自西方的龐然巨物,日本方面直接就選擇了投降,籤下了不平等的《日美和親條約》。這一歷史情節和後來的晚清極為相似,兩國政府一樣腐朽無能。
  •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近代國家轉型的契約性
    馬克思主義學者在批判王政復古史觀、藩閥史觀的過程中,圍繞明治維新的性質等問題形成了講座派和勞農派的長期論戰,並深刻影響了戰後的日本歷史研究。一些學者則強調明治維新是一場反抗外來壓迫、維護日本民族獨立的「民族革命」。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注重應用新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拓展明治維新的研究領域、研究對象,出版了多部專門史、地域史或研究史等方面著作。
  • 日本人吃過的第一道洋食竟然是它
    1853年,閉關鎖國的日本被美國人踢開了大門。明治天皇認為日本人不及西方人高大是因為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人主要以海鮮和穀物蔬菜為食。想要人種變強就一定要吃肉,於是開始全盤西化。「陸上大山 海上東鄉」指的是日本陸軍元帥大山巖和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因為兩個人都是鹿兒島人,所以經常被一同提及。其中東鄉平八郎從英國留學歸來後,命令海軍廚師製作洋食「土豆燉肉」。
  • 明治維新150年︱最後的武士——日本西南戰爭始末
    來源:澎湃新聞甲午戰爭以來,我國對日本明治維新的表述側重於其措施和成果,即日本如何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成為列強之一。
  •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甩開中國的真正原因
    如果問為何日本能迅速在國力上甩開中國?普遍的看法,比如《人民日報》主管的《文史參考》(後改為《國家人文歷史》)2012年第14期中,人民大學某教授對明治維新的看法是:民主戰勝了專制。其它還有像融入資本主義體制等等方面。這種觀點帶著一種心理暗示:只有接受西方民主的國家,才能走向富強。
  • FGO明治維新事件科普 明治維新人物史實
    FGO明治維新事件科普 明治維新人物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