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紀念日 日本明治維新的前前後後

2021-03-05 科學公園

2009年8月30日,日本國會眾議院選舉,民主黨以壓倒性優勢擊敗自民黨。二戰以來,自民黨長期執政(從1955年開始執政,直到1993年因經濟泡沫破裂及一系列政治醜聞,造成內部分裂曾短期下野10個月),首相人選變化只是黨內派系利益分配的結果。該黨的執政理念之一是堅持親美政策,由於符合日本戰後實際情況,為日本經濟恢復和騰飛做出貢獻,因此自民黨成為日本選民的長期選擇。近些年日本經濟不振,美國也在走下坡路,民主黨的一些政策獲得選民的支持,終於贏得此次選舉。新內閣上臺後做了兩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一是效仿歐盟提出「東亞共同體」設想,二是因駐日美軍基地問題和美國有些摩擦。日本戰後一直是美國的跟班小夥伴,新政策能令民主黨內閣存在多久,結果並不難猜。

日本地處太平洋西北角,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島嶼組成,是朝鮮和中國的近鄰。日本先民來自亞洲大陸,早期社會發展緩慢,長期受到朝鮮和中國影響。645年大化改新,初步形成以天皇為中心的鬆散聯盟,進入封建社會,之後全面學習唐朝,生產技術、政治制度、文化藝術、佛學儒學相繼被引進、吸收、改變,社會發展提速。12世紀末進入幕府時期,包括鎌倉、室町(足利)、江戶(德川)三代。

「幕府」一詞出自古漢語,原意是古代將軍出徵時所設置的營帳,後來流動改為固定,指軍政大吏的辦公地點。日本文化將天皇尊為神,血統、地位崇高,所以幕府也不便自立為天皇,只能做到總攬軍政大權,而將天皇架空。幕府與中國東漢末年曹操掌權時相似,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幕府將權力世襲化,統治日本近七百年,期間也有朝代更替。

中國講到漢文化的對外影響時,經常將朝鮮、越南、日本三國並提。因為日本後來強大,尤其喜歡強調對日本的影響,遣唐使、日文漢字、鑑真法師、奈良的建築等等都是證據,反而對朝鮮、越南好像影響小一些。但這是一種錯覺,真實情況是中國對日本的影響在三國中是最弱的。背幾首唐詩,寫幾個漢字,並不代表能夠輕鬆跨越鴻溝。例如日本11世紀初平安時代的文學名著《源氏物語》,明顯受到漢文化影響,因此常用來和《金瓶梅》、《紅樓夢》作比較,書中女性的悲慘命運幾乎都是「一把辛酸淚」。但是此淚非彼淚,其差別類似蝙蝠的翼膜和飛鳥的翅膀。因為若論大背景,日本物語文學和歐洲中世紀騎士宮闈文學的社會環境及形成的創作機制更為接近。

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1830)是日本浮世繪的珍品,與中國的繪畫審美差別很大。

日本的農業文明以漁獵和農耕為主,自給自足,商貿並不發達。與英國的一個大不列顛島不同,日本有四個大島,呈狹長的線狀排列,地理特徵造成地方自治,番邦林立,統一成本極高,所謂的高度中央集權總是曇花一現。幕府更多的時候只是起到強勢盟主的作用,各種級別的大名(諸侯)都擁有獨立的小王國。日本獨特的武士階層,和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階層極為相似,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俠以武犯禁,武士道橫行,好勇鬥狠,切腹自殘,形成日本尚武的傳統,也是後來軍國主義的根源。另外與英國相比,日本到亞洲大陸的海上交通比英國到歐洲大陸更加困難,因此可以保持更強的獨立性。例如在中國建立的朝貢體系中,貢與不貢,日本有視局勢而定的自主選擇權,不像朝鮮、越南非貢不可。所以日本向朝鮮、中國學習不假,而且相互來往不斷,但是表面的相似並不能掩蓋更深層次的差異。借用生物學中,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方法,如果中國、朝鮮、越南的國家類型是同屬不同種的話,中國和日本至少是不同屬,甚至是不同的科、目。從世界範圍看,日本與東南亞島國和英國最接近,其次是歐洲大陸國家,而與中國的差別最大。

日本的安全性有天然保障,朝鮮和中國要想攻佔日本,勝算極小。元朝兩次遠徵日本,均以失敗告終。有人為元軍設想的種種取勝可能性,都是無用功,只要參照歐洲大陸與英國的戰果就可以理解其中的難度。日本被外敵佔領只有一次,即1945年太平洋戰爭失敗,因為美國的軍事水平突破了地理障礙,最後還有原子彈一錘定音。在自保無虞的情況下,日本一旦軍事上取得優勢,迫於資源匱乏的先天不足,加之商貿成本高,必然選擇擴張。與日本糾葛最深的國家當屬朝鮮,儘管很多年前估計是同一家的兩夥人,但一個海島國家和一個半島國家,只隔著一條寬約二百公裡的海峽,經常打打殺殺是不可避免的。

16世紀受歐洲大航海影響,先進的航海技術傳至東方,對亞洲國家觸動最大的是日本,簡直是天降神器。此時正值日本處於混亂的戰國時代,內亂之外,海盜活動日益猖獗,侵擾中國沿海。豐臣秀吉(1537-1598)於1590年暫時結束了內亂,隨之萌發一個建立亞洲大帝國的夢想,先佔領朝鮮作為跳板,後瓜分中國賞賜給下屬,甚至連更遠的印度都成為目標。1592-1598年間,日本兩次侵略朝鮮,明朝派兵抗日援朝,日本未能得逞,豐臣秀吉本人在戰爭末期去世。連年的戰爭又導致日本內亂,江戶地區的大名德川家康經過又一輪內戰,於1603年建立德川幕府,國家進入休養生息。這一時期,日本對外擴張與英國依靠海盜起家的社會機制相同,但是中國不是西班牙,日本力量不足,所以此事被暫緩了。期間發生過一件奇事。仙臺藩主伊達政宗派遣下屬支倉常長乘船在1613-1620年間出使美洲、歐洲,還在羅馬覲見了教皇。這趟遠行本意是希望通商,但支倉常長回國後,情況已經大變。幕府開始實行鎖國政策,日本走向世界的計劃也被暫緩了。

德川幕府趨於保守,首先是因為擴張行動缺乏成效,其次是因為對外通商,九州島地方大名獲利最大,威脅幕府統治,第三是因為通商的同時,也帶來了以天主教為主的基督教。基督徒大增,遭到佛教和神道教勢力的反對,造成內亂增多。幕府因此越來越排斥西方商人,逐步開始禁教和減少對外貿易。九州的諸侯由於外貿獲利減少,轉而加重稅賦。1637年末,島原地區連年天災,該地民眾又多信仰天主教,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爆發起義,次年遭到幕府殘酷鎮壓。此時正值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天主教與新教的矛盾及新教內部的矛盾也被帶到日本。荷蘭商人因保證不傳教,獲得幕府信任,被允許在長崎的出島建館通商,但不得入內地,並受幕府直接控制,而葡萄牙、英國、西班牙商人則先後被趕出日本。此後二百多年裡,幕府施行嚴厲的鎖國政策,禁止普通日本人與西方往來,如果私造可以遠航的大船要被處死。除中國、朝鮮、琉球的船隻外,遠方的夷人只有荷蘭一家,因此還在日本形成了了解西方的蘭學。

德川幕府能夠暫時躲開列強的侵擾,是因為日本既無資源,又缺市場,地緣位置也不重要,在大航海後的全球貿易鏈中處於邊緣地帶,油水太少,列強感覺不值得投入重兵。但是這種鎖國的日子遲早要結束,歐洲太繞遠,美國更便捷。1853年美國軍艦來到日本,武力威脅要求通商,德川幕府被迫應允。第二年兩國籤訂《日美親善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英國、俄國、荷蘭、法國紛紛跟進,幕府的聲望逐漸受損。日本被迫打開國門,被納入了全球貿易體系,雖然只佔國際總量中微不足道的貿易額,卻使日本西南地區的工商業得到迅猛發展。九州島曾是日本的亂源之地,此時成為新興之地,其中的薩摩藩因與西方頻繁接觸,眼界大開,獲利豐厚,形成了一股獨立的政治勢力。幾路新興力量聯手,對已經式微的德川幕府提出挑戰,先後發起尊王攘夷、倒幕維新運動。1867年,孝明天皇去世,皇子睦仁繼位,1868年1月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制度。幕府勢力反抗,經戊辰戰爭,被維新派軍隊擊敗。10月23日天皇改元明治,之後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明治維新」。維新一詞出自《詩經》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明治天皇(1852-1912)身著不同服裝的兩張照片。

維新要有新思想,此時的日本已經有了充足準備。著名學者福澤諭吉(1835-1901)感到只在日本學習蘭學視野過窄,於1862年利用譯員身份隨使團遊歷歐洲。他沒有停留於表面的繁榮和技術的先進,而是深入考察歐洲的商業、軍事、政治、法律、教育、科研、外交等諸多方面,回國後痛定思痛,著書立說,倡導西學,後來還提出「脫亞入歐」論。福澤諭吉的學說在日本影響巨大,他的著作維新人士幾乎人手一冊。考察西方、研究西學在日本蔚然成風。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官員努力實踐推進,日本國力與日俱增,朝鮮、中國、俄國相繼成為驗證明治維新成果的試驗場。福澤諭吉是全面審視工業文明的亞洲第一人,同時也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理論家和設計師,因為思想上「脫亞入歐」,行動上必然是「侵亞排歐」。

日本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軍人和商人結成同盟,看上去有些貼近歐洲傳統。實際上軍人力量居於主導,較少受商業規則約束,更像東方傳統中一股坐大的地方軍閥,瘋狂而殘忍。例如在明治憲法的醞釀製定過程中,日本先仰慕英國,後學習德國,最後從國情出發,規定軍部直接聽命於天皇,不受政府、議會管轄和監督。與中國清朝僵化的文人官僚體制不同,握有大權的日本軍人體制很容易接受西方的軍事技術。有了這個立足點,其他的新思想都是以此展開,為我所用,嘗到甜頭後,形成改革獲益、再改革再獲益的循環。追根溯源,軍國主義也是明治維新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礎,因此很多日本民眾對其念念不忘。

另外明治維新成功的重要制度保證是1871年廢蕃置縣,相當於秦始皇的廢六國貴族設立郡縣,實現了日本的真正統一。名義上的君主立憲不同於同為島國的英國,而是效仿歐洲大陸強國,以軍事集團為後盾,建立強力的中央集權政府,以保證各項改革措施得以順利實施。同樣是被迫打開國門,中國是削弱中央集權,導致國家混亂分裂,日本是完成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相同的開始產生不同的後果,簡單原因是日本船小好掉頭,中國卻過於龐大,要重新實現軍事強權並非易事。

明治維新取得成功,在思想、技術、制度等方面都可以進行梳理,不過更為基礎的條件與英國極為相似,是得益於地理安全優勢和資源劣勢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保障在對外開放吸收的同時,對內能夠短時間完成集權統一。這在已有眾多列強佔優的情況下,是一種極為特殊的機遇。促成日本在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換過程中,用時最短,見效最快。

日本隨後踏上軍國主義的戰車,去實現豐臣秀吉未竟的事業。與歐洲列強相比,日本更看重中國,視為禁臠,是其成就霸業的最大資源,妄圖完成蛇吞象。自1874年出兵臺灣開始,日本野心的膨脹一發不可收拾,吞併朝鮮,侵略中國,偷襲珍珠港,揮師東南亞,最終換來東京的熊熊大火,廣島、長崎壯觀的蘑菇雲。儘管日本後來年年撞鐘祈福,想把自己塑造成最大的受害者,但無奈亞洲處處白骨,罪證難消。

1945年9月9日,侵華日軍在南京正式籤字投降,日軍代表「中國派遣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左)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右)遞呈降書。1937年12月至次年初,日軍曾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萬。

日本躋身列強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一方面對氣焰日盛的歐洲中心論提出挑戰,另一方面促進亞洲其他國家覺醒。但是日本的成功有其特殊性,曾給中國造成極大的錯覺,因錯覺導致錯誤,因錯誤導致錯亂。後來的實踐證明,由於國家類型不同,中國的政治走向不可能以明治維新為樣本。

中日兩國彼此間有非常複雜的情感。日俄戰爭,日本獲勝,一批中國人為之歡呼雀躍,視為黃種人的勝利,是黃種人的榮耀。辛亥革命成功,一批日本人為之歡呼雀躍,視為另一個黃種人大國的覺醒,為黃種人增添力量。將視線拉長,在近現代化的道路上,綜合來看,由於地理相近,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國家可能是日本,促進作用和阻礙作用都很大。知識傳播、人才培養、經濟發展,日本幫助中國很多。同時,侵略中國血債纍纍,還曖昧不思悔改,為靖國神社中供奉的戰犯招魂,令人噁心和憤怒。總之兩國關係紛紛擾擾,現在地理上一衣帶水,心理上千山萬水。恐怕只有中國逐漸強盛到一定程度,日本全面接受這一現實,中日之間各種爭端才會徹底化解。兩國內心深處的黃種人或東亞意識才能結合,也許到那時,友好鄰邦才不是互相畫餅。

日本以其自身的綜合實力,難以長期保持大國地位。從甲午戰爭到二戰結束,稱雄東亞,已屬不易,其後仍能保持經濟大國地位,只是部分延續。二戰後,開工業文明之先、兩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安理會五常之一、文化行銷全球的英國早已褪掉日不落帝國的光環,只不過開亞洲風氣之先的日本更不必強求,回歸歷史常態是必然結果。回想豐臣秀吉的囂張,德川幕府的封閉,再聯想到明治維新後的瘋狂,現在日本面對新興國家的崛起,實力漸弱,優勢漸失,是不是又越來越保守了呢?

本文選自丁不二方舟所做【言必稱希臘還是言必稱中國】系列文章之(六十八),該文集即將於近期出版發行,敬請關注。科學公園作者。尊重邏輯和常識,喜歡科學和歷史,崇尚科學歷史觀。點擊「閱讀原文」閱讀《言必稱希臘還是中國》全部文章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日本投降是8月15日,抗戰勝利紀念日卻是9月3日?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播出了一份《投降詔書》,如果仔細去看,會發現落款時間是8月14日,前一天錄好了音的。首先,不光是中國人,幾乎所有盟國人民都覺得:被日本人忽悠了。因為當天早上8點,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前4小時,中美英蘇各自播放了本國領導人講話,告知本國人民日本已經投降。
  • 日本投降!我們在密蘇裡號戰列艦上一雪前恥!
    「密蘇裡」號戰艦  新中國成立後,政務院和國務院分別在1951年和1999年明確了9月3日為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今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以國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確定抗戰勝利紀念日」,「在法理層面上更加明確,更加權威,更加制度化」。9月3日,也被全世界公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
  • 日本無條件投降前的30天經歷了什麼?
    5月2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8日,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在同盟國軍隊於各戰場陸續轉入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後,中國戰場於1943年秋季起逐步轉入戰略反攻。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在敵後戰場對日軍佔領的點線包圍得越來越緊,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繫,逐步實現由遊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為轉入全面反攻創造了重要條件。毛澤東和朱德討論全面反攻戰略部署。
  •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明治維新(日語: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 Meiji Ishin),是指日本明治時代初期的日本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復興舉措。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一直是典型的東方文化傳統國家,在各個方面受中國的影響很大,唐朝時期日本就曾派出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中國儒家思想對日本影響最巨大,儒家學說在日本更是長期佔統治地位;然而在幕府後期日本發現西洋文明是更為先進,再加上意識到清廷的執政腐敗與軍事、外交上的失敗使得日本的「大中華思想」發生了動搖,幾千年來奉中國為鼻祖和楷模的思維需要改變,進而開始了西學運動。
  • 投降72周年這天,日本青年這樣看待他們的「終戰日」
    雖然每年的投降日前後,日本的一些電視臺都會製作一些戰爭有關的專題片或者電視劇,但最近10年來,這些電視片的主題大多是強調日本人在這一場戰爭中如何蒙受苦難,軍人們如何為保護日本而血戰,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個典型的「受害者」。
  • 宮城事件:投降前仍然還下克上的日本
    日本自然也一樣,除了裕仁之外,當時運轉它大腦的,還有一個就是內閣。這是自明治維新以後,在太政官制的中央政府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最高行政機關,很多決策的商討與決定都是在這裡發生的在第二次世界洗牌的後期,日本已經實際上是窮途末路了,而在這一系列騷操作失敗後的(被吐槽為一等兵的)東條英機遞交了辭職書,但他是不服的,因為即將新組建內閣的人,居然是海軍出身的鈴木貫太郎。
  • 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能夠成功!而滿清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
    1853年7月8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佩裡準將率領4艘軍艦出現在日本江戶灣水面,要求日本開國通商,並威脅如果日本拒絕,就將使用武力。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日本由此和中國一樣被迫「開國」。次年,日本被迫與美國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引起朝野不滿。
  • 日本的明治維新,是王政復古,絕非全盤西化
    痛歸痛,日本因為明治維新,而迅速強大起來,那是真的。因此,近百年來,在中國人心目中,明治維新成為了相對清朝的一個重要的參照物。    明治維新,到底是怎麼回事?    由於某些專家的刻意歪解,甚至胡編濫造,造謠惑眾,以至於人們每提到明治維新,便認為日本自此「脫亞入歐」而「全盤西化」。
  • 150年前日本明治維新,如何改寫了日本的命運?
    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成為日本的主旋律,「脫亞入歐」,向霸權邁進,就此成為日本的國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明治維新是一場打著「維新」旗號的革命。正是這場革命,不僅直接奠定日本接下來的百年國運,還影響到未來百年的整個東亞政治格局。明治維新的巨大成功,讓所有人都為之震驚。
  • 日本歷史整理筆記-明治維新(人物第一篇)
    日本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公元1853年,美國軍官佩裡率領艦隊打開了日本國門。那時候的日本和中國一樣,奉行「閉關鎖國」政策,面對於來自西方的龐然巨物,日本方面直接就選擇了投降,籤下了不平等的《日美和親條約》。這一歷史情節和後來的晚清極為相似,兩國政府一樣腐朽無能。
  •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甩開中國的真正原因
    如果問為何日本能迅速在國力上甩開中國?普遍的看法,比如《人民日報》主管的《文史參考》(後改為《國家人文歷史》)2012年第14期中,人民大學某教授對明治維新的看法是:民主戰勝了專制。其它還有像融入資本主義體制等等方面。這種觀點帶著一種心理暗示:只有接受西方民主的國家,才能走向富強。
  • 日本明治維新三傑是什麼樣的人生結局?
    參與明治維新的牛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他們被譽為「三傑」?因為推翻幕府的主要武裝力量來自長州藩和薩摩藩,木戶孝允是長州藩的CEO,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則是薩摩藩的主要實權人物,薩摩與長州結盟是推翻幕府的關鍵。這三人資歷深,功勞大,有實權,推翻幕府也取得了成功,明治維新也使日本變得強大,可謂是功成名就。那麼「三傑」最後的人生結局如何呢?
  • 日本投降後,留在東北的12萬日本女人去哪了?難怪日本人不願提
    但是,我們經過艱難的抗戰,終於擊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那麼日本投降後,有12萬日本婦女留在了我國東北地區,這些人到底去了哪裡了呢,下場如何?為何日本人一起不願意提起呢?從唐代以來,日本就一直在關注中國。在古代,它的實力還不足以入侵我們的國家。但是,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不斷發展壯大,其軍事實力得到了極大地改善。
  • 日俄戰爭前後的日本海上戰略演變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曾講到了日俄戰爭以對馬海戰作為結束(點擊閱讀:日俄戰爭的落幕,對馬海戰的最後一日),而日俄戰爭也正是日本海上戰略轉變的重要時間節點,本文將探討日俄戰爭前後的日本海上戰略演變過程。到「明治維新」之前,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已經擁有了前工業時代一流的建築、造船、土木技術,完善的商業、金融和信用體系,健全的交通運輸和通信制度,以及最重要的—高效的人力資源開發能力。如桑原鶴這樣的激進分子甚至認定:「早在維新之前的鎖國時代,日本民族就足以傲視世界民族之林。」
  • 美國獨佔日本內幕:軍隊無條件投降,國家「有條件投降」
    因此,美國輿論界在開戰後不久,即開始對戰後世界秩序進行規劃……1942年3月到5月,美國拿出了戰後政策的最早官方版本,時任助理國務卿戴維斯領導下的戰後對外政策諮詢委員會下設的安全問題小組,對日戰後處置問題展開了幾輪討論,最後向羅斯福總統提出了要求德國和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建議。
  • 紀念日 日本投降69周年——受降:為什麼選擇芷江
    6天之後,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在此地與中國陸軍領導人在湖南芷江洽降,並在投降備忘錄上簽字。經歷了8年的艱苦抗戰,終於取得勝利。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平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而69年後的今天,日本對「8.15」的稱謂卻仍存爭議,政府和媒體統稱這一天為「終戰日」,而非「投降日」。無論時間過去多久,歷史都不會改變。
  • 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晚,日本皇宮之外變成了「屠宰場」
    我國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之後,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最後,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是,在日本投降的前一晚,卻有著數千日軍衝擊日本皇宮,皇宮之外成了屠宰場,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想大家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派遣了大量的軍隊入侵我國,想要快速攻佔我國。但是,我國人民頑強不屈,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將日本拖入了持久戰中,這使得日本的戰略無法順利實施。
  • 日本投降前,三百名日本女人被集體屠殺,兇手身份曝光後讓人氣憤
    所以說蘇聯出兵攻打日本關東軍是有備而來。要知道關東軍是日本軍隊中的主力部隊,在二戰的戰場上,日本關東軍立下了不少功勞,佔領了我國一大半的領土。日本遭到美國兩顆原子彈轟炸以後,軍隊的作戰士氣也大不如以前,就在日本投降以後,蘇聯還俘虜了60萬日本士兵,之後將他們全部都帶去了西伯利亞做苦力。
  • 末日掙扎——日本投降的前一天
    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也就是1945年8月14日,絕望中的日本軍隊突然躁動起來。陸軍的畑中健二少佐等下級軍官對於天皇和陸軍省準備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決議非常不滿。他們並不準備投降,已經秘密結成一個同盟,決心頑抗到底。這些少壯軍官計劃調動兵力,把主和派要員們全都和天皇隔離開,實行軍事戒嚴。然後讓陸軍大臣阿南惟幾交出兵權,由主戰派繼續指揮作戰。在捍衛所謂「國體」的前提下,和美軍繼續談判,不達要求決不投降。當日上午,日軍高級將領們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投降還是繼續作戰的問題。會議在長時間的沉默裡進行。
  • 「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日本人最推崇的明治維新英雄
    稻盛和夫的精神導師 卓越領導力的範本 西鄉隆盛,作為日本「明治維新三傑」之一,不僅在日本近代史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和不凡的精神品質,也對近代中國的革命青年產生了非同一般的影響。西鄉隆盛對20世紀中國傑出人物如孫中山、毛澤東等均有重大影響,其詩作「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