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甩開中國的真正原因

2021-02-13 後沙

日本超越中國,成為列強之一,標誌性事件就是「甲午戰爭」,此後,這個島國就給中國帶來了罄竹難書的災難,直到二戰結束。

如果問為何日本能迅速在國力上甩開中國?普遍的看法,比如《人民日報》主管的《文史參考》(後改為《國家人文歷史》)2012年第14期中,人民大學某教授對明治維新的看法是:民主戰勝了專制。其它還有像融入資本主義體制等等方面。

這種觀點帶著一種心理暗示:只有接受西方民主的國家,才能走向富強。

只要對歷史稍加深入思考,就會發生並不是這麼回事。

如果說世界上存在一本《國家富強秘笈》的話,它的秘決肯定不是西式民主,而是不能說的秘密:中央集權。

民主和自由,在人類社會永遠不可能徹底實現,你要徹底自由的開車,就不能有紅綠燈,民主自由與社會秩序是相對。

關於中央集權,我以前寫過美國中央集權建立過程,作為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沒有中央集權是無法得到發展的。

中央集權透過自上而下的管理網絡,權力覆蓋到該國每個角落。如果中央集權在某個地方消失或弱化,那麼只要有內部和外部力量作用,這個地方一般會產生脫離國家的苗頭,這個不用多了說吧?

維治維新之前,日本是一個封建農業國家,商業,手工業雖然有一定發展,如果政治問題不解決,日本就無法比中國先行一步。

政治權力

從當時國際形勢來說,西方工業國,急需貿易市場和殖民地,日本也成了它們需要轟開大門的國家。

日本在17世紀初,並不拒絕對外貿易,1609年8月24日德川家康發布過《通商許可證》。為什麼日本後來又走向封關鎖國?

因為天主教入侵,1638年,島原之亂,殺了幾萬名天主教徒後,日本才算趕出了洋教勢力。接著,日本海外貿易只限中國與荷蘭。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將軍佩裡兩次率艦來日,迫使幕府開放了國禁。

幕府統治時代,各藩勢力強大,連稅收都可以自己控制,沒有一個中央政府來行使權力,國家權力呈分散狀態。

1866年開始,英國支持長州和薩摩兩個大藩,法國支持幕府,日本國內的政治鬥爭背後有英法博奕的影子。

對日本精英來說,幕府體制已經搖搖欲墜,他們要做首先一件事情是應付外敵。

政治道路選擇上,精英分成了公(家)武(家)合體派與尊王攘夷派,在這鬥爭過程中,幕府與大藩矛盾日趨激化。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震撼日本全島,幕府加強針對「外夷」的軍事準備,啟用了江川太郎左衛門,高島秋帆等人,鑽研西洋兵制。

1853年,在石川島建造船廠。

1856年,長崎建立制鐵石。

1863年,神戶建立造船廠

1864年,江戶關口建立煉鐵廠和大炮廠

1865年,法國人建議幕府再建橫須賀制鐵廠,以對抗英國勢力。

同樣,英國也鼓動各藩建廠,佐賀藩走在最前列,1850年就著手鑄炮。

1864年,日本已經會製造阿姆斯朗炮,步槍,火藥,蒸汽鍋爐等。

1868年,英國加布納爾公司幫助它們建造了高島煤礦。

薩摩藩在1857年,開始學習制炮工業,創建了水雷製造所,用西式技術造船,也是從該藩開始。

後來,長州,土佐,水戶,福井各藩也迅速發展了制炮,造船業。

幕府與強藩各自擁有了現代軍事力量,如果政治上不解決權力歸屬問題,大規模內戰不可避免。

英國,法國各幫一方,是好心人嗎?它們只想將日本變成可以控制的殖民地。

強藩雖然為英國所幫助,但一旦勢力強勁,就會跟英國打架,鞏固保護自己的地盤。

另外,以高杉晉作,坂本龍馬為代表的武士集團,則希望有一個統一國家和統一的市場,沒有高度集中的權力,就談不上這一切。

1866年6月,幕府大軍二徵長州,結果大敗而歸,這是倒幕派勝利的一個轉折點,7月德川家茂去世,8月,孝明天皇也掛掉了,農民起義狂潮一浪高過一浪。

1867年,14歲的明治登基。薩摩藩和長州藩結盟,用武力威逼幕府讓權。11月,德川慶喜奉還大政。

1868年1,新軍與幕府軍於鳥羽、伏見大戰,幕府軍潰敗,大局已定,幕府走進了歷史。

明治維新,實質上是在倒幕派武士集團領導下,以建立中央集權,統一全國市場和確立專制主義政權為目的,而推行的政權爭奪過程。

強藩有反動因素,但結果卻有一定革命性。日本走進了一個政治,經濟統一的時代。

中央集權

日本政治模式是畸形的,天皇制是封建產物,培育出來卻是資本主義,並走向了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

天皇制確立,避免了各強藩之間在倒幕勝利之後繼續混戰的局面,各藩精英階層也看到了藩制的反動性和腐朽性。

藩制存在,日本永遠也成為不了強國,因為權力是分散的,各施其政,談不攏就開戰。要打開新局面,各藩必須聯合起來打倒幕府,進而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政權。

明治維新是一個漸進過程,是一個中央集權建立的過程:

1868年10月,制定「藩治職制」,將藩主的家政和藩政分開,藩成了公職機關,為朝廷服務。

1869年6月,「版籍奉還」,從土地所有權入手,廢止封建體制,天皇才是土地的擁有者。

1871年,8月29日實行「廢藩置縣」。

至此,舊幕體制徹底瓦解,中央集權初步建立。

看似簡單,其實被觸犯利益的各藩也不時起來反抗,但沒有改變歷史進程。那麼日本是如何避免大規模內戰呢?

簡單說就是一手硬,一手軟。

明治時期的中央集權核心力量是薩摩,長州,土佐,肥前等勤王各藩,這些大藩有優先權,它們的利益要高於小藩。

「廢藩置縣」的軍事保障恰恰是薩,長,土三藩調集東京的親兵,接著設東京,大阪,鎮西,東北四鎮八營,斷然實行兵權統一。

廢藩之後,最大麻煩就是舊武士階層,他們完全成了廢物,藩沒了,連吃飯都成問題,於是造反。直到1877年由西鄉隆盛發起(舊薩摩藩武士領袖)的叛亂--西南之戰被鎮壓後,西鄉隆盛自殺,才告結束。

無主武士有多少人?一百五十四萬八千多人,東北各藩舊武士尤其貧因,他們既成為不了新官僚,又無沒有生活手藝,如果不給出路,肯定還會造反。

這樣,明治新政就採用了軟的一手,鼓勵他們自主創業,給予創業貸款,生產資金,廉價租發開墾地,勸業資金等。

然而,這個龐大的舊武士集團,最好的出路就是充當日本海外徵戰的工具。

除了土地改革和稅制統一之外,日本還做這些工作:

法律上承認士農工商平等,不再歧視商人,

廢止封建服飾,

排斥佛教和儒學,

改革曆法,

解放賤民,

輸入西洋思想和技術

就業自由

這為日後的脫亞入歐路線奠定了精神基礎,「民主」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份思想影響,以上種種全國性變化,根源在於中央集權建立。

貨幣統一。

幕府時代,日本金銀銅比價跟國際不同,導致黃金處流嚴重,各藩又私鑄貨幣,還有藩票,貨幣制度混亂到了極點。

貨幣不統一,就無法與海外進行貿易,長期下去,明治政權連經濟根基都會喪失。而沒有中央集權建立,又怎麼可能實現貨幣統一?

這個事關國家興亡的問題,用「民主」能解決嗎?

1868年,日本將舊貨幣全部收歸國有,著手建立統一的貨幣制度,這在政治上是強行要求的,沒有商量餘地。

1877年,西南之戰後,日本鑄幣和紙幣大體實現了統一,當時一日元,就是一個銀幣,跟墨西哥銀元同質同量,以符合國際標準。

銀行方面,1872年,日本頒布銀行條例,到了1879年國立銀行共有153家,資金總額為3773萬日元,發行紙幣3211萬日元,大致平衡。

可以看出,日本還是個窮國,甲午戰爭後,中國賠給日本多少錢?2億兩白銀。還有臺灣和澎湖列島。

嘗到甜頭的日本,不想侵吞整個中國才怪,戰爭就是賭博,賭贏了,盆滿缽滿,再用資本滲透中國,有吃不完的肉。

因為有了統一的整體,加上列強的矛盾,日本保住了鐵路修築權,沒有讓渡給外國,另外,橫濱,東京,神戶,長崎的租界也沒有成為上海,天津那樣的租界。

重工業,前面說過,除了法國人的幫助外,強藩在英國人幫助下也發展也不少,這些都成了後來日本重工業發展的基礎。

長州藩的工廠轉為了陸軍的軍工企業。

薩摩藩的工廠變成了海軍的軍工企業。

另外一股勢力也在強勁發展,就是「死商」,所謂死商是指御用商人,像三井,住友,大倉,日本郵船等。

市場統一,貨幣統一,重工業起步,鐵路和造船航運業急速發展,資本主義由上到下強力推行,日本這個怪胎成長得格外兇猛。

再對比中國,日本中央集權是在上升加強期,而中國是衰落分散期。

由於清廷的腐朽和無能,權力根基大大被動搖,清帝遜位後,中國還是沒能實現真正的中央集權制,北洋政府只是名義的政府,各路軍閥猶如強藩。

南京政府控制區,也就那麼幾塊,大小軍閥各施其政,各說各話。省與省之間的鐵路,各有其主,各有其資,槍炮五花八門,連貨幣都從統一走向多樣化。

日本深知中央集權的極端重要性,它在中國挑起各種矛盾,日本人可以同時支持清廷和孫中山,也可以同時支持袁大頭和孫中山,也可以支持各路軍閥,只要中國沒有一個真正的中央政權,日本就可以包賺不賠。

明治維新前後,中日走的是相反的路線,人家中央集權到了極點,中國中央集權不復存在。

1937年77事變後,中國形成了全國統一抗日戰線,這時,日本難以下嘴,大力扶持漢奸偽政府。

萬幸的是,經歷了一百多年分散式權力體系,中國終於回到中央集權模式,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偉大之處就在於,他打敗了一切地方實力派,沒有一個反動勢力能在中國大陸存在。

中央集權這個秘決,所有大國都明白,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絕對比戴高樂第五共和國民主百倍,有什麼用?

民主是獨立富強之後必須的東西,而且還有資本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之分,這是個理論問題,不述。

將明治維新,日本崛起,歸功於「民主」,是別有用心的,至少是天真迂腐的。

歷史證明,西方決不會把最好的東西送給我們,連賣都不會賣給我們。為什麼他們一天到晚要把「西式民主」這帖藥哭著喊著讓你喝下?不惜花幾十億美元強行推送給你?誰心眼這麼好?

中國只能走自己的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相關焦點

  • 大清被日本甩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WS1608
    在1877年以前,中國和日本並沒有本質的差距,但是在1877年,日本國內爆發了西南戰爭,正是由於這場戰爭,日本徹底甩開了中國。有人可能會問,日本不是在倒幕戰爭勝利以後,就開始了明治維新嗎?呵呵,中國在同時也開始了洋務運動,可是事實上雙方都進展的非常緩慢,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雙方都沒有一個絕對中央集權的政府。
  • 日本侵略中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遠不止歷史書上說的那些.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之後開始了全面侵華。關於日本入侵我國的原因,歷史書上講的比較多。不過總的來說書上講的是比較簡單,日本侵華的真正原因遠沒有書上說的這麼簡單。我們看一下日本侵華的真正原因。
  • 明治維新成功與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都發生在亞洲兩個毗鄰的國家。但是歷史證明了日本與中國取得截然不同的結果。日本成功變法了,而中國卻徹底失敗了!為什麼日本能成功,中國卻不能成功。原因都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人民思想、變法方式與內容等等因素決定著中國的失敗、日本的成功!  從變法的社會制度看,中國變法前,中國是傳統的封建統治制度的社會,而且經過1840年的鴉片戰爭的戰敗。
  • 馬勇:近代中日兩國師生關係的轉換——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研討會(1)
    我要講的就是當時晚清的紳士階層對明治維新變革的反應,我分三個階段來梳理,由於時間原因只是簡單的講一下:第一個階段,從日本的明治維新開始到第一個十年,大概到1877年,就是我們駐日公使第一次到日本去。第二個階段,1878年開始到甲午戰爭。第三個階段,就是晚清的最後一段時間。
  •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明治維新(日語: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 Meiji Ishin),是指日本明治時代初期的日本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復興舉措。明治維新前夕,日本在西方堅船利炮的衝擊之下,由一群有知者組成「薩長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權在戊辰戰爭中消滅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還,結束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以藩閥和資本家取代武士階級的統治。日本在明治維新中通過推行「王政復古」以達到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合議),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
  • 日本投降紀念日 日本明治維新的前前後後
    日本地處太平洋西北角,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島嶼組成,是朝鮮和中國的近鄰。日本先民來自亞洲大陸,早期社會發展緩慢,長期受到朝鮮和中國影響。645年大化改新,初步形成以天皇為中心的鬆散聯盟,進入封建社會,之後全面學習唐朝,生產技術、政治制度、文化藝術、佛學儒學相繼被引進、吸收、改變,社會發展提速。12世紀末進入幕府時期,包括鎌倉、室町(足利)、江戶(德川)三代。
  • 「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日本人最推崇的明治維新英雄
    身處急劇變化的時代,西鄉隆盛以其天才式人脈構建、清濁併吞的器量,促成了明治維新的成功,實現了真正的結構重組。
  • 150年前日本明治維新,如何改寫了日本的命運?
    30歲之前,則須考慮家人和家鄉;到了30歲之後40歲之前,則必須為日本的國事盡心盡力;至於40歲之後,則應該把心思都放在整個世界上了。」 之後,薩長兩家聯合其他諸侯一起發動了一場倒幕戰爭,在伏見鳥羽會戰以及之後的戊辰戰爭中獲得了軍事上的勝利,終於打敗了德川幕府,建立了以天皇為政治中心的新政權——明治政府,之後,又開始對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設,史稱明治維新。事實上在明治時代伊始,日本人是不管自己叫維新的,而是說「復古」,王政復古。因為天皇再一次成了真正的統治者。
  • 日本明治維新150年:「並非值得中國人羨慕的現代化轉型方式」
    150年前的1868年1月3日,日本在「王政復古」事件中開啟了史稱「明治維新」的現代化轉型。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如何在日本自身的歷史脈絡中理解明治維新?今天的日本人對明治維新是一種怎樣的感情?明治維新改變的不僅是日本,更深刻波及近代中國。先人一步現代化了的日本成為古老中國向西方學習過程中的榜樣和中介,也成為近代中國無盡災難的源頭之一。
  • 日本的明治維新,是王政復古,絕非全盤西化
    日本因為明治維新而戰勝中國,並且給中華民族造成了巨大災難,這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 明治維新到底是什麼?
    法國在大革命時期的總人口為2700萬,相當於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總人口的70%,但是在大革命過程中因內亂及處刑而死的人數多達65萬,再加上因戰爭死亡的人數則多達百萬之眾。另外,與日本明治維新同時期的美國內戰,南北雙方死亡人數也多達50萬 。這只是社會成本的一個側面。德川幕府將政權交還給天皇之後,原來為幕府服務的各級家臣除了一部分留在德川家繼續為其效勞之外,剩餘的80%都進入明治新政府效力。
  • 明治維新150年來,日本不斷實現產業進化的秘密是什麼?
    此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日本現代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李海燕 | 文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回顧日本從一個落後農業國家成功發展成為幾乎所有產業都可以比肩歐美國家的過程,會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發。明治維新之後不斷的產業進化升級是下面三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府、企業家精神的發揚、傳統文化的傳承。
  • 日本明治維新三傑是什麼樣的人生結局?
    談到明治維新很多人就會想到「明治維新三傑」: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
  • 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能夠成功!而滿清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
    1853年7月8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佩裡準將率領4艘軍艦出現在日本江戶灣水面,要求日本開國通商,並威脅如果日本拒絕,就將使用武力。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日本由此和中國一樣被迫「開國」。次年,日本被迫與美國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引起朝野不滿。
  • 沙青青評《坂本龍馬與明治維新》︱站在「明治維新」反面的人
    當時的龍馬絕不會料到,在之後的五六年間他就會迅速成長為幕末時代最重要活動家之一。在短短數年間,他與幕府重臣勝海舟一道創立日本最早的海軍學校——「神戶海軍操練所」,積極引進歐美的先進工業技術,先後創建過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龜山社中」「海援隊」。當然,龍馬最重要的事跡是曾斡旋促成傳統世仇薩摩藩與長州藩結成同盟,共同推進當時日本的政治與社會變革。
  • 素描經濟學: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進行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口號和宗旨為「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此次改革使日本邁入資本主義社會並迅速躋身於世界軍事強國之列。
  • 日本歷史整理筆記-明治維新(人物第一篇)
    日本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公元1853年,美國軍官佩裡率領艦隊打開了日本國門。那時候的日本和中國一樣,奉行「閉關鎖國」政策,面對於來自西方的龐然巨物,日本方面直接就選擇了投降,籤下了不平等的《日美和親條約》。這一歷史情節和後來的晚清極為相似,兩國政府一樣腐朽無能。
  • FGO明治維新事件科普 明治維新人物史實
    FGO明治維新事件科普 明治維新人物史實。
  •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原因是什麼?為何有能力侵略?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原因總結如下:   1、日本自豐臣秀吉時代起就有吞併東亞的野心。   2、國內經濟的崩潰,強烈需要轉嫁矛盾。   4、中國積貧積弱,地大物博,給日本帶來了很大的物質誘惑。   5、宋明滅亡於少數民族,使中國天朝上國的高大形象崩潰。元清等少數民族統治中國,讓日本覺得自己更有資格、能力統治中國。   6、甲午海戰中滿清的失敗,使日本知道了中國可以被戰勝。
  • 明治維新,是王政復古,而非全盤西化
    痛歸痛,日本因為明治維新,而迅速強大起來,那是真的。因此,近百年來,在中國人心目中,明治維新成為了相對清朝的一個重要的參照物。    明治維新,到底是怎麼回事?    由於某些專家的刻意歪談,以至於人們每提到明治維新,便認為日本自此「託亞入歐」而「全盤西化」。實際上,明治維新,就是中國同時期的洋務運動的翻版,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全面應用,同時,多了一個「王政復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