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冷戰格局下的國際環境,提供一個法制公正的國內環境,最大程度地發揮了企業家的自主作用。此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日本現代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李海燕 | 文
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回顧日本從一個落後農業國家成功發展成為幾乎所有產業都可以比肩歐美國家的過程,會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發。
明治維新之後不斷的產業進化升級是下面三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府、企業家精神的發揚、傳統文化的傳承。
提起日本戰後產業和經濟發展,人們往往想到通產省的奇蹟。作者無意否認通商產業省在戰後對日本經濟發展起到的一些作用,但僅僅強調政府的產業政策是非常片面的,或者說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通盤考慮明治維新之後的150年,可能更容易回答政府應該在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中發揮什麼作用的問題。日本政府在明治維新之後發揮的根本作用可以總結為:和西方列強保持良好關係,保證良好的國際環境;在國內,保持一個公平穩定競爭的環境,自始至終讓民間企業發揮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自始至終保護本國產業發展,對外國開放市場非常緩慢。
1.和強國保持良好關係,保證良好的外部環境。回顧日本的發展過程,日本的產業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不斷對外侵略擴張的結果是日本1945年的戰敗。1954年日本的GDP才恢復到1937年的水平。
回顧日本歷史我們發覺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日本和當時第一強國保持良好關係的時候,往往是日本發展最快的時候。古代是學習中國,明治維新之前的100年是學習荷蘭。明治維新之後是學習英國。1902年和英國成為同盟國。1945年到現在是學習美國。一個落後的國家和全世界第一強國保持良好的關係,這意味著:享受到PaxAmericana或者PaxBritannica帶來的國際環境;可以非常方便地學習全世界最先進的政治制度、法制制度、產業制度、科學技術和先進文化;可以保證有穩定的原材料進口來源和出口市場。日本在1992年和英國結成為同盟國,在1945年以後和美國成為同盟國,這三個方面表現非常明顯。
2.創造一個民間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發揮民間企業的作用。日本政府從明治維新初期到現在,一直貫徹了以民營經濟為主導的方針。從明治維新初期開始,基本上所有的產業都對民間資本開放。包括礦業資源、電力、鐵路、武器等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行業。明治初年由於民間資本實力不夠,政府主導設立了一些國有企業。這些企業也陸續賣給民間,實現了國退民進。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日本出臺了一系列控制經濟的法規,實施戰時經濟統制,一部分企業國有化(國進民退),一直到1945年戰敗。
在過去的150年中,國進民退的時代是日本經濟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日本戰時經濟時期,政府對各種企業進行了直接的管控,許多軍代表入駐企業。但是現在的研究資料表明,即使是在當時所謂忠君報國思想非常濃厚的環境下,政府進行大規模管控之後,企業的經營效率明顯降低。這一點連當時的政府都認識到了。進入20世紀80年代,日本先後對NTT(日本電話電報公司)、國鐵、菸草專賣和食鹽專賣進行了民營化改革。2000年以後,對郵政事業也進行了民營化,之後日本所剩的國有企業就只有幾家從事政策性金融任務的金融機構。
良好的法制環境和新聞自由也是企業家精神能夠發揚光大的基本保證。日本的物流系統是全世界知名的高效物流系統。20世紀70年代中期,大和運輸(宅急送)的小倉昌男社長率先參入到被郵政系統所壟斷的小件包裹市場,受到政府的各種刁難和阻撓。80年代,公司是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狀告日本運輸省。如果沒有法律保證民間企業企業家的權益,所謂的企業家精神是沒有發揮的地方的。提供這樣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是政府的基本責任。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模仿西歐發達國家,建立了完整的法制體系。戰後的經濟發展環境是法制體系和新聞自由的環境。企業的私有權明確可以讓人們有恆心做長期的研發和生產。有個公正的法制制度和新聞自由,可以讓普通國民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有申訴的渠道。「二戰」後的政府雖然具有強大的資源分配能力,但是總體是政府和產業界協商的關係。因為產業界可以通過政治現金和投票等方式對政府實施影響力。我們在研究日本發展的時候,往往樂於強調政府發揮的作用。但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政府和產業界的穩定的協調關係,恐怕是政府發揮正面作用的根本原因。
3.保護本國產業發展,緩慢開放市場。日本政府從明治時期開始,對外國企業到日本投資辦廠都是非常排斥和警惕的。從資金和政策上對本國幼稚產業進行不遺餘力的扶植。日本在戰後,在市場開放方面也是非常謹慎的。而且在法規上放開之後,在現實方面也存在許多潛規則性質的障礙。日本全面開放市場,基本上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事情。
4.要正確認識通產省發揮的作用。關於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筆者查閱了非常多的資料。日本的高級官僚一直是精英的代名詞。但是我們回顧日本戰後發展史,並沒有發現某一個政治家或者日本的高級官僚,能夠預測到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的輝煌。20世紀60年代是日本經濟的高速成長期,但是之前也只有一個大藏省的官僚提出了日本可以實現高速增長的觀點。經濟學家和日本的大部分官僚對實現9%的高速增長都是持懷疑態度的。戰後初期,掌握資金分配大權的日本央行總裁對日本川崎制鐵建造現代化高爐和汽車行業的發展都是持否定的態度。但是之後的發展,證明了其觀點的錯誤。
戰後初期(1945年-1964年),資金缺乏(外匯和日本國內資金都缺乏),各種物資也十分缺乏。日本政府是不得已去分配各種資源,之後日本政府對產業的直接幹涉是逐步下降的。既有研究成果中,對通商產業省關於鋼鐵、汽車、電子產業政策分析比較多。但是日本有許多產業比如動漫行業、電子遊戲產業等也走到了全世界前兩名的水平。截至目前,筆者並沒有查到通商產業省採取了什麼積極推動產業發展政策的資料。從日本戰後的發展來看,至少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政府和精英官僚在產業發展方面並不是萬能的。
5.政府在義務教育和共同富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明治末年,日本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就達到了98%以上。明治八年日本小學的數量和目前日本小學的數量差不多一樣多。這個對之後的國家發展起到了深遠積極的影響。戰後,日本政府通過國土均衡發展、財政轉移、保護農業等方法,讓日本國民保持了相對平等的收入。「一億總中流」這個詞很好地表達了戰後日本社會的特徵。日本人均收入最高的東京和最低的衝繩縣的差距只有3倍左右。教育和收入的平等保證了給產業提供優質的勞動力和消費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環境,很好地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和升級。反過來,產業的發展和升級,給日本國民提供了更好的收入和商品及服務,形成了一個很好的正循環。
回顧明治維新之後的150年,總體來說戰前日本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政府的口號是「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日本政府的軍備發展和對外擴張極大地促進了日本造船行業、鋼鐵、鐵路和飛機行業的發展。戰前日本政府發揮作用大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民間企業還都比較弱小,沒有資金進行大規模的產業投資。國家必須要集中資源進行投資。
日本政府在戰後到20世紀60年代末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日本政府的產業政策發揮的作用,是政府和產業界互動的結果。其本質是對本國產業和市場的保護,還有對產業的資金面的支持。給日本企業發展保證了時間。日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冷戰格局下的國際環境,提供一個法制公正的國內環境,最大程度發揮了企業家的自主作用,讓國民能更多地享受到接受優質教育和分配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的權利。如果說產業政策,這才是日本政府作用最大的產業政策。
二、企業家精神和產業自身的進化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日本戰後的發展階段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45年-1955年,是日本戰後經濟恢復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產業是三白(紡織業、製糖業、化肥)。1955年日本的GDP恢復到戰前的最高水平。第二個階段1955年-1973年是高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拉動產業發展的主要是造船業和鋼鐵行業。第三個階段是1973年-1991年。這個階段的主要支柱產業是家電、半導體、汽車行業。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日本的產業特點是「重厚長大」。70年代和80年代的產業特點是「短小輕薄」。1991年到2005年是第四個階段。這個階段是日本重新摸索和挑戰的一個新階段。2005年到現在是第五個階段。
2005年以後日本經濟已經從「短小輕薄」進化為「高精軟遠」。「高精軟遠」是筆者創造的詞彙。高精是指日本的經濟進一步向高科技化發展。軟是指日本的軟實力開始增強。遠是指日本企業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如上所述,日本在戰後順利實現了產業的升級換代。筆者認為有兩個因素髮揮了最重要的作用:一是在相對公平公開環境下的企業家精神的發揚;二是在競爭和外部環境壓力下的產業自我進化、產業的共進化。關於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意義,許多著作和文章都有詳細的論述,在此不再贅述,本文主要介紹後一個因素。
1.日本產業發展和升級換代的本質。日本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幾乎大部分行業的規模或者技術水平都曾經達到過世界的前五名的水平。發展出了體系完整而且水平很高的產業體系,原因是很多的。筆者認為,競爭和外部環境壓力下日本產業的自我發展、產業的自我轉化、產業的共進化和產業的自我衍生是日本發展出高質量的完美產業體系的原因。
(日本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幾乎大部分行業的規模或者技術水平都曾經達到過世界的前五名的水平。圖/法新)
產業的自我進化。企業的本質是牟利的。企業要想戰勝競爭對手,就需要不斷開發新的技術和產品,降低成本。這些可以從技術創新、管理的改善、企業戰略的策定、良好的企業文化的建立等多個方面實現。這一點不再贅述。
產業的自我轉化。這一點在戰後初期特別的明顯。戰敗以後有大量軍隊中的技術人員到民間企業工作。「二戰」時日本開發的零式戰鬥機是當時最先進的戰鬥機,當時日本也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航母持有國。日本新幹線的研發人員的主力是軍隊退下來的技術人員,把大量的軍工技術轉用到新幹線。日本的造船業在1955年成為全世界第一。日本於20世紀60年代在全世界率先成功製造出了LNG船。這些和日本戰前雄厚的航母戰艦造船技術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產業的共進化(co-evolution)。產業的共進化是一個常見的現象。但是在研究日本的時候,往往被忽視了。一個產業往往是需要有許多相關產業支持的。這一點在許多產業都能看到,比較典型的是汽車行業。汽車產業鏈幾乎涉及到所有的行業。一輛高檔汽車有2萬多個零部件。汽車的發達意味著鋼鐵、特殊材料、電子材料、精密加工、模具、橡膠、玻璃、液壓、潤滑油、軸承、微型馬達、鑄造、半導體、電鍍、煉油、工業設計等行業必須要同步跟上。汽車工廠裡需要大量的工業機器人和檢測設備。汽車的銷售需要服務業和廣告業同步發展。汽車的出口也需要專門船舶。汽車的車載導航需要GPS的支持。
日本紡織業的發展,對紡織機械和紡織材料提出了很高要求。日本紡織業的不斷發展,也意味著日本紡織機械行業需要不斷開發新的產品。20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的低端紡織品行業被中國等國家所取代。但是直到今天,日本也是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紡織機械出口國。
2.促進日本產業不斷進化和升級的內部和外部壓力。每個人都是有惰性的,日本的企業家和員工也不例外。日本的企業之所以能夠不斷實現自我進化和升級,是因為時刻面臨著來自日本和外部的不斷的壓力。日本企業的壓力首先來自同行業的競爭。戰後日本代表性的行業都是3家-10家左右的企業在長期競爭。綜合電機行業有NEC、東芝、索尼、日立、松下、夏普、富士通、衝電氣、三菱電機、富士電機等企業。汽車行業有豐田、日產、本田、富士重工、鈴木、馬自達、三菱汽車等企業。當然日本的企業也時刻面臨著歐美同行的競爭。20世紀80年代以後還要面臨韓國等新興國家企業的競爭。
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企業的外部壓力主要來自日元的不斷升值和能源及原材料成本的上升。這兩種因素在1971年之後就長期存在。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制崩潰,日元開始了長達30年的緩慢升值。從1971年的1美元=360日元,到90年代初期的1美元=90日元。1973年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大幅度上升。1979年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日本進口石油的價格短短六年間上升了8倍以上。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高升,日元不斷升值,對日本企業的出口產生了重大的打擊。逼迫日本開發更好的技術和更好的產品,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戰後,日本形成了「一個產業發展促進另外一個或者多個產業的發展」,「一個產業的投資促進另一個產業或者投資」的良好循環。
三、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日本近代發展的作用
在既有的研究中,文化對日本產業發展和升級起到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視。日本製造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面趕上歐美國家。這不僅僅是因為開發了新的技術,更因為日本也形成了一套優於美國的生產體系。支撐日本製造業的工匠精神和5S等,都來源於日本傳統文化。日本製造業的強大,離不開日本傳統文化的影響。20世紀初期,美國形成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現代經濟社會。戰後的日本在資源和能源等的外部約束條件下,日本企業形成了優於美國的生產體系。這個體系的特點是「少量多種及時」的生產方式。這個生產方式的形成是外部環境和競爭壓力及日本文化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1.日本的傳統文化是日本匠人精神的來源。文化的長期保存直接帶來了手工業的保存和發展,促進了匠人文化的發展和培育。日本的許多神社都有「式年遷宮」的活動,也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重新建設或者翻修神殿。最著名的有伊勢神宮和出雲大社。位於三重縣的伊勢神宮從公元690年起,每20年進行一次遷宮活動。位於島根縣的出雲大社每60年-70年進行一次。定期翻修就保證了日本的各種手藝人的代代傳承。比如,伊勢神宮進行一次遷宮活動需要8年左右的時間,耗費龐大的物力和人力。其神殿的樣式和1300年前一模一樣。而且神殿內的上百種、1600多件物品都是按照原來的樣子重新打造和製作。神殿的建造和1600多件物品的打造都是需要工匠來完成的。每20年進行一次遷宮活動,就保證了手藝不間斷地傳承。
2.5S是工匠精神的明文化和通俗化。日本戰後初期的工業產品質量和歐美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質量趕上歐美企業是20世紀80年代左右的事情。戰後以製造業為中心,日本企業普及推廣了5S。5S是五個日語詞彙的首字母。分別是:整理(Seiri。整理分類,丟掉不需要的東西)、整頓(Seiton。把需要的各種東西放在規定的位置,方便取用)、清掃(Seisou。保持職場的乾淨)、清潔(Seiketsu。保持員工自身的乾淨和職場的乾淨整潔)、身美(Shitsuke。有禮貌守規矩)。
去日本旅遊的中國人都對日本的乾淨讚賞有加。日本的乾淨也是慢慢形成的,5S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在乾淨成了日本吸引外國觀光客人的重要的軟實力。乾淨整潔對一個社會的重要價值不僅僅在於吸引了觀光客人。工廠以及服務業的乾淨整潔,能夠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舒適度,能夠減少疾病的傳播,降低了社會的總體運轉成本。
3.文化因素在產業升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的產品在質量上全面趕上歐美。但是在企業的品牌和產品的外觀設計等方面還是落後於歐美國家的。進入21世紀日本軟實力有明顯的提升。日本料理風靡全世界,赴日本旅遊人數年年增多。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在注重質量和價格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外觀的美感和操作的舒適性。如果日本不能在產品的感受性方面繼續不斷進化,日本的產業就不可能繼續升級。
戰後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飛速發展,在7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和城鎮化。1973年以後,在石油價格不斷攀升和日元不斷升值的外在壓力下,日本產業進一步升級,80年代中期,幾乎在80%左右的產業領域取得了比肩歐美國家的傲人成績。日本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冷戰這個戰略機遇期,政府和產業界協調一致,走了一個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作者為旅日學者,編輯:蘇琦)
(本文首刊於2018年10月15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精彩推薦
責編 | 黃端 duanhuang@caijing.com.cn
◤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