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為何能延續3000多年,其內在存續動力是什麼?

2021-02-20 曾氏宗親總會

點上面「曾氏宗親總會」關注!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階層制度能夠像印度種姓制度那樣頑固的保留三千多年,而且不用驚訝,在現代科學中,它確實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管理科學中的社會治理體系。今天的印度,已然是世界經濟大國,排在美中日德法英的後面第七位,而且計算機科學異常發達。哪怕是這樣的印度,今天依然深受種姓制度的影響。

用咱們中國的古話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怎麼能把人如此赤裸裸的分成三六九等呢?既然這個制度如此落後、如此封建、如此不堪,為何又能延續至今呢?或許我們能從這一制度的來歷中發現答案。

對於一個沒有任何學習價值的制度來說,多餘的文字都是浪費時間,何況網上很容易查到專門介紹種姓的信息,我們的聊的是其內在存續動力,因此關於種姓制度的結構,一張圖足以將其簡單了解。

想像一個社會結構,假設一個單一民族國家,人們都經歷過自身在社會階層中的上下浮動,絕對不會突然出現一個如此層級分明的制度,就算出現了也會被推翻。然而在印度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印度的歷史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流水線」式的歷史,而是「一鍋大雜燴」,是不斷有外來者闖進來,並且來了就能當統治者的特殊歷史進程。

印度半島之所以被稱為南亞次大陸,是因為這個「倒三角形」地區是被喜馬拉雅山脈所阻隔在亞洲大陸之外的,只有西北角有個山口可以出入,三角形的另外兩個邊都是海洋,而古代航海技術又無從談起,因此那個山口就成了古代印度人「迎來送往」的熱鬧所在。

這片南亞次大陸上的原住民是達羅毗荼人,在西方現代人種學中屬於黑種人澳大利亞型,他們在北部的恆河一帶及南部山區的少數地區創造了印度最古老的文明,且在同一歷史時期屬於比較先進型的。後來雅利安人從西北山口進入,並迅速佔領了整個北部平原地帶。但是由於雅利安人在數量上遠遠少於達羅毗荼人,因此為了便於統治,便開始出現最早的宗教,將人們分為五個等級。最高級的便是掌管這一宗教(也就是掌管精神控制)的婆羅門,第二等級是掌管世俗權力(也就是軍政貴族)的剎帝利,最高的這兩級種姓是無需參與社會勞動的,他們處在統治地位中。第三等級是即無特權又非奴隸的吠舍,他們主要從事商業活動,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布施的方式供養婆羅門,以及通過納稅的方式供養剎帝利。前三個種姓安排的都是雅利安人,分別包攬了宗教、軍政以及商業。而這第四種便是首陀羅,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是被徵服的原住民達羅毗荼人,他們處在金字塔底端,是四大種姓中的人數最多的一級。

除了種姓制度中所包含的這四類之外,還有一個處在金字塔「地下」的賤民階層,他們主要從事與汙穢物相關及下葬相關的工作。也就是說,如果種姓制度是一種階層壓迫的話,那麼賤民階層是連進入這種制度的資格都沒有的,他們的生存地位類似奴隸,生活的卻遠不如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奴隸。要知道在雅利安人到來之前,原住民也有自己的底層人員,當種姓制度出現後,他們便成為了賤民。另外,由於各種姓之間是嚴禁通婚的,特別是高層女嫁下層男,一旦出現了這種「因為愛情」而跨種姓結合的人,那麼男女雙方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都將被打入賤民階層。

如果說二戰中希特勒對猶太人的種族隔離是臭名昭著的話,其實種姓制度裡也有很重的隔離性質,不是每一層都互相隔離,而是四大種姓一塊與賤民隔離。直至今天,印度的一些保守村莊裡的dalit(也就是賤民階層的人),依然被認為是骯髒的人,人們看到他們會躲著這些「賤民」走,而dalit們也會有意識的靠邊行走,避免自己的影子汙染到路過的人。這跟經濟發展迅速,it行業尤為突出的現代印度形成了不可想像的對比。

如果我們能從每個階層自身所處的位置去思考,不難發現,婆羅門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階層;剎帝利是覺得自己「還挺好」的階層;吠舍覺得自己「起碼不是最差的」;首陀羅覺得自己「起碼還在這個社會系統內,沒有被拋棄」;而賤民階層則是處在一種自己就算造反,人數也不夠多的狀態,且排它前面的階層都認為不能與其同流合汙,從而不會與其結成同盟。這樣一分析就很明白了,一般的古代社會文明中,造反的往往是最底層,而印度種姓制度把絕大多數人放在了倒數第二層,這就讓原住民無論在生活多困難的情況下,總有人可以相比較,且永遠比自己更差。

能把社會階層這塊把控的死死的,靠的就是宗教的力量。在種姓制度中是沒有任何上升通道的,什麼通過讀書考試啊、戰鬥立功啊,都是不能從自身階層往上爬的,唯一的通道就是投胎。如果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向上攀升的社會是很可怕的,就算是首陀羅也會有受不了的那一天,那麼宗教是如何調控這種現象的呢?

在印度教中,是給種姓制度各階層之間互換開了個口的,而這個開口不是現世,而是來生。這種現世安分守己做好事,來生投胎能投更高級的種姓的觀念便是輪迴。按照輪迴理論,這一生如果你是個首陀羅,那麼說明你上輩子犯了罪,這輩子你必須在你的階層中好好贖罪,下輩子你可能投個吠舍。就是這套理論,穩住了所有階層的心,才使得種姓制度得以延續如此之久。

當然,也有例外的,我們也知道這種理論只適合安撫對事實一無所知的人,但接受過教育的人就會仔細考慮一下了。而在種姓制度下,文化和教育是被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個階層所壟斷的,因此這個「例外」的設計者不會出現在社會底層,婆羅門已是最高,也不會輕易去推翻這套理論。而釋迦摩尼便出自剎帝利階層,佛教的核心理論就是要人們通過修行、行善,從而跳出這一輪迴。也正是因為這一理論,佛教才被當時的印度教打壓和驅逐,至今印度的佛教徒都不超過百分之一。

種姓制度自從在印度建立起來之後,一直非常穩固的存在於印度社會中,哪怕是西北山口後來陸陸續續進來了波斯人、亞歷山大大帝、大月氏、突厥人、穆斯林甚至英國人,他們誰來到這裡誰就能輕易的做統治者,卻都沒能徹底消除種姓制度。一方面是由於歷史的悠久、信教人數的絕對優勢,另一方面是歷來的統治者在無法消除的情況下往往也會選擇利用這一制度,來維護自己的統治。直到甘地四處巡迴演講,加上現代科學對於輪迴的不攻自破作用,種姓制度才在印度表現的不再那麼嚴重,但不可否認,它依然存在。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印度的種姓制度,如果中國人到了印度,算什麼種姓?中國有種姓制度嗎?
    印度的種姓制度舉世皆知,世界上的大國強國,無不具有文明先進的基本特徵,而自詡為大國的印度,卻還廣泛存在著這種明目張胆把人天然分成三六九等的原始制度,的確令人困惑,而且還會引發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如果外國人到了印度,比如中國人,算哪個種姓呢?
  • 印度種姓制度的前世今生
    種姓制度千百年來早已滲透到印度社會的各個角落。在印度的錫克教徒、穆斯林,甚至天主教徒中,儘管他們的教義提倡人人平等,但種姓差異甚至種姓歧視依然存在。一位印度穆斯林非常巧妙地回答這個問題,他說「伊斯蘭教沒有種姓之分,但印度穆斯林有」。
  • 維基精選:【印度種姓制度】
    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但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很多支持種姓制度的專家學者在宗教、哲學、人類學上亦有提出大量種姓制度適合印度社會的理論,認為在印度種姓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有些理論在印度非常深入人心。
  • 印度種姓制度|活在天竺之國,待之三六九等,社會文化撕裂下的底層人民
    如今,擁有10.5億印度教的信徒們,依舊奉種姓制度為根本教義,也許你會問:時代都已經發展成這樣了,種姓制度為何能夠延續3000多年之久?把人分成4個等級,社會的撕裂度會如何表現?寡婦跳火坑、童婚制等等為什麼印度人民會有網絡上的各種匪夷所思的開掛行為?
  • 印度種姓制度
    今天開始,印度臨研薈會推出《印度知多少》系列,帶您全方位、360無死角、上帝視角了解印度這個神秘的國度。今天主題:論投胎的重要性——種姓制度縱觀人類歷史,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時通常都會採取分級而治的策略,從而保證社會財富和血統只在統治階層內部交換而不被多數人同化、稀釋。
  • 種姓制度在印度是怎樣確立的?
    史前印度河文明與入侵的雅利安人,是印度文明的兩大源頭。種姓制度固然是印歐系民族共有的元素,但做到印度那樣變態,則與外來的雅利安人關係不大,而是與本地的原始奧族人有關。婆羅門教為種姓制度加持,旨在打破那些祭司壟斷神權的武士剎帝利階層,而後開創了道德宗教:佛教、耆那教。沒有一種文明是突然誕生的,其過程必然曲折而漫長,兼具傳承與偶然性。
  • 印度為啥不能徹底廢除種姓制度
    根據這個組織的的統計,2016年全世界範圍內有4030萬人正在現代奴隸制中勞作,而印度就獨佔了1800多萬。種群制度是這樣劃分的在印度旅行,有個繞不開的話題,那就是老生常談的種姓制度。 法典詳細劃分種姓制度(Varna),梵天的嘴巴化成白色的婆羅門(Brahmins),是祭司,地位最高;雙臂化為紅色的剎帝利(Kshatriyas),是武士、貴族和王侯;雙腿化為黃色的吠舍(Vaishyas),是地主、商人;雙腳化為黑色的首陀羅(Sudras),是僱工及僕役。除四種姓,印度還有一類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賤民」(Dalit),即「不可接觸者」,專幹髒活累活,據說人口達二億。
  • 種姓制度真的在印度消失了嗎?
    答案是:  因為印度根本就沒有「印度人」.  只有相互隔絕的各個種姓群體。但也的確反映出了「種姓」這一畸形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的影響力,以及對印度人民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那「種姓制度」到底是怎麼在印度發展起來的?今日的印度到底還有沒有「種姓制度」呢?  一、種姓制度的由來  最早的時候,印度大陸上生活著一群黑皮膚的土著,叫做「達羅毗)荼(daluopitu)人」。
  • 印度賤民怎樣突破種姓制度?
    >編輯:冷小軍  /  出品:冷熱軍事史種姓制度之殘酷罪惡,印度賤民是體會最深的。賤民雖然佔了印度人口的五分之一, 但地位卻如同牲畜一般,經常遭受其他種姓的歧視、排擠乃至殺害。賤民只能從事印度傳統上認為低賤的工作,比如倒糞、掃街和喪葬等。賤民縱有不滿和怨恨,在種姓意識根深蒂固的印度,他們的抗爭也很少能掀起波瀾。
  • 印度種姓制度篇─印度還有賤民嗎?
    「 不要拿印度去跟其他國家比較,印度本身非常獨特,印度是個不可思議的地方,但不要用國家的概念去框住她 」───湯和平印度的面積有 91個臺灣大,人口超過 12億,目前是全球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印度在 1947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其內採聯邦制,共分成 29個邦、6個聯邦屬地、還有 1個國家首都轄區。
  • 印度種姓制度是中國人最不能理解的
    2019.11.24印度種姓為印度帶來了什麼
  • 探秘令人窒息的印度種姓制度,這麼奇葩的制度現在還存在嗎
    除了四大種姓,還有不可接觸者,又稱賤民,他們被排除在社會之外,只能做些掃廁所、處理動物屍體之類的工作。種姓制度有三千多年歷史,經歷了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英國人的統治和殖民,經受了伊斯蘭教、佛教、西方人權思想的碰撞衝突,仍舊主宰著印度的主流思想。這與印度的社會結構有關。古代印度以村莊為基本單元,每個村莊都由很多的種姓構成,種姓形成了職業分工並世代傳承。
  • 印度種姓制度那麼惡劣,為什麼沒人冒充高種姓呢?
    只要你明白對方的姓氏是什麼含義,就能知道他的種姓。比如聖雄甘地的姓氏就是「菜販」的意思,屬於吠舍階層。如果名字中有經書典籍,學問之類的含義,那就是婆羅門種姓。如果名字中是財富,經商,農業相關,那就是吠舍種姓。
  • 時代 | 印度「賤民」有機會突破種姓制度嗎?
    印度的種姓制度歷史悠久,而印度「賤民」雖然佔了印度人口的五分之一,但地位卻非常低。印度種姓制度來源於印度教。印度教即古世婆羅門教,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中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中。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梵天、溼婆、毗溼奴),宣揚世襲的種姓制度,把等級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規定著人們不同的社會和精神地位。
  • 出身決定命運,長相決定人生,印度的種姓制度有多可怕?
    ,更加沒有人願意做一個低種姓的印度女人,因為印度的種姓制度,遠比我們想像中可怕!我們都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階層,婆羅門主要由宗教神職人員組成,是神靈在人間的代言人,在印度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剎帝利掌握軍權政權,負責徵收賦稅,是婆羅門的守護者。
  • 印度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所有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種姓制度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雅利安人創造了等級森嚴的瓦爾那制度,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種姓制度。根據印度古代文獻《梨俱吠陀》中的記載,創造之神梵天創造了原人普魯沙,並用原人的身體創造出了四種不同等級的人類。
  • 印度種姓制度下,高種姓美女與低種姓美女的待遇差別大嗎?
    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一個實行種姓制度的國家,在這樣的制度下人們被區別對待,劃分為三六九等。
  • 種姓之外的印度「賤民」:達利特人
    人權觀察是一個總部設在紐約的全球性活動組織。儘管印度在1950年通過憲法時正式禁止賤民,但對達利特的歧視仍然非常普遍,以至於在1989年政府通過了一項名為《防止暴行法案》的立法。該法案明確規定,讓人們裸體在街上遊街示眾、強迫他們吃糞便、拿走他們的土地、汙染他們的水、幹涉他們的投票權以及燒毀他們的房子都是非法的。
  • 印度的宗教以及種姓制度解析
    (特徵:素食主義,早起沐浴更衣拜神,瑜伽)圖片來源於網絡印度教衍生的種姓制度:種姓是以血統種姓分為四等,即婆羅門(祭司)、剎帝利(王族、武士)、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及商人)和首陀羅(奴隸)。四種姓中婆羅門最高貴,首陀羅最卑下,首陀羅一般是被雅利安人徵服的土著。此外,在吠陀末期還出現了種姓以外的旃陀羅(賤民)。
  • 工資非常高,印度為何一直使用募兵制,而不是義務兵制度?
    但是在鄰國印度,則完全不是這樣。因為印度採用了募兵制度,換而言之,官兵們都是從社會上招募的。與義務兵役制相比,募兵制度的的工資非常高。那麼,印度為何要一直使用募兵制度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什麼是募兵制度。募兵制度就是政權從社會上僱傭、招募青壯年加入軍隊,一般來說,招募來的士兵沒有固定的退役時間。雙方屬於僱傭和被僱傭的關係,但是,工資待遇都比較高。至於義務兵役制,則是全面普及性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