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個有聲有色的草雞大國,更是一個有聲有色的超級奇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後,美蘇一躍成為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並旋即拉開了冷戰的序幕,英法等殖民帝國則被徹底打回原形。為防止殖民帝國死灰復燃,美蘇這對意識形態的宿敵摒棄前嫌精誠合作,以推動廣大第三世界民族獨立的方式對英法進行釜底抽薪的打擊。於是,印度的反殖民鬥爭終於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從1885年印度國民大會黨建立開始,印度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就從未停止。雖然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是印度鬥爭的主要方式,相比於其他國家的轟轟烈烈完全就是平平淡淡,但印度的鬥爭目標卻從來都是高起點高標準。事實上早在印度獨立之前,甘地的學生也就是日後印度的開國總理尼赫魯就為印度定下了大國崛起的基調,即「印度要麼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中間路線不能令我滿意」。和彼得大帝「走向四大洋」的目標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俄國人一樣,尼赫魯描繪的「印度夢」也成為億萬印度人民的奮鬥目標。
由於作為戰勝國的英國在二戰中損失最為慘重,因此對殖民地的統治徹底力不從心,尤其是作為「五好殖民地」兼「英國女王王冠上明珠」的英屬印度,所以英國的放手勢在必行。但作為國際馳名的「攪屎棍」,英國怎能忘記埋雷挖坑的看家本領?雖然揮一揮衣袖,沒帶走一斤咖喱,但卻留下了一攬子的坑,確保南亞人民將英國佬銘記在心,想起來就想親切地問候一句我去年買了個大手錶!鑑於國大黨成立後,英國很快又扶持穆斯林在1906年成立全印穆斯林聯盟,在印度精英內部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局面,於是當英國決心離開時,國大黨和穆斯林越來越躁動,並最終推動英國以宗教為分野拋出了「印巴分治」的分家方案。由於印度教徒人多勢眾,所以印度體量也大得驚人,更重要的是沒有革命或戰爭洗禮的印度,獨立後的統治者和英屬印度時期本是一路人,所以印度也特別有主人翁精神,非但對英國殖民者感恩戴德,獨立後更是不由分說地自詡為英屬印度的嫡長子,即直系繼承人。所以恢復英屬印度版圖是印度在獨立後的首要目標,而巴基斯坦在印度看來則不應該存在。
不過,雖然巴基斯坦分走了英屬印度的大片土地,但印度依然保留了巨大的塊頭,再加上獨立後尼赫魯依靠個人權威大殺四方,將大部分土邦收入囊中,於是印度的體量達到了298萬平方公裡,超過了所有南亞國家之和。雖說在區位上被巴基斯坦東西夾擊、掐頭去尾,克什米爾更對印度形成了泰山壓頂的態勢,但印度的開局卻依然令人羨慕不已。儘管獨立之初因宗教衝突傷亡慘重,但因為沒有經歷革命或戰爭的洗禮,印度保留了大量的殖民地遺存,尤其是6萬多公裡的鐵路,至今仍在服務著兩億多印度人民。而且雨熱同期的熱帶季風氣候,再加上面積廣大的恆河平原和低平的德幹高原,印度的適宜發展空間尤其是耕地面積相當廣闊。更重要的是,因為印度體量較大且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成為美蘇爭相拉攏的目標。冷戰開始後,美國在亞歐大陸周邊陸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巴格達條約組織」和「東南亞條約組織」,意圖將社會主義陣營圍得水洩不通,但中立的印度卻造成了巨大的空洞。
為了填補空白,完善鏈條,美國大力拉攏印度沆瀣一氣。相比之下,想要突圍尤其是走向印度洋的蘇聯無疑更有「誠意」,除了要錢給錢,要物給物地供著,使今天的印度俄制武器依然佔萬國牌武器的70%以上,蘇聯更是在國際社會頻頻為印度站臺,尤其是中印劍拔弩張時,給予了印度前所未有的疼愛,並由此成為異父異母的親兄弟。在整個冷戰時期,雖然美蘇的對抗從太空到海底,為了擊敗對方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但對印度卻都始終保持著慈父一般的關懷,兩國恨不得讓所有的印度人都用上自己的武器,這種樸素的理想造就了兩國和印度的深厚友誼。對於美蘇而言,印度倒向其它一方,都將是另一方的重大損失,因此拼命給予印度高規格禮遇。而不甘平凡的印度在經過了幾十年的不結盟和中立後,也終於決定順時而動,和美國同進共退同流合汙,堅決告別那種「朋友遍天下」的美好處境。印度的棄俄投美,得到了美俄兩國的高度響應,尤其是俄羅斯,一再表示我謝謝你八輩祖宗,從此幾十年的深厚友誼化為泡影。
而更尷尬的是,沒有得到俄羅斯祝福的印度更沒有得到美國的青睞,尤其是當印裔美國人當選美國副總統時,這種親戚關係反而讓美印關係更加生分,美國不但不打算接納這個新盟友,還打算來上一錘子制裁給印度長長記性。那麼印度就奇了怪了,明明已經放棄了那麼多 願意追隨美國吃苦奮鬥,為什麼美國就不領情呢?其實,在靜夜史看來,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印度不給力作為綜合國力鶴立雞群的超級大國,美國也是世界上盟友最多的國家,時至今日其有名有姓的盟友多達60多個。對於美國而言,最缺乏的不是搖旗吶喊和端茶倒水的小弟,而是可做左膀右臂甚至獨當一面的夥計。
而印度,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能力。歷史上的印度,其綜合國力在1962年達到了巔峰,彼時的尼赫魯對內消滅大部分土邦,推行強有力的改革,為建設一個有聲有色的印度前赴後繼。對外則繼續與美蘇交好,並加緊蠶食中國領土,最終導致了中印戰爭的一觸即發,對於新中國而言,對印戰爭在所有對外戰爭中規模並不大,時間也並不長,但卻讓印度做了整整59年的噩夢。今天的印度,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熟知那句著名「諺語」:「印度再也不是62年的印度」,其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心態躍然紙上。之所以讓印度如此刻骨銘心,根本原因在於這場戰爭不僅讓印度的侵略戰打成了首都保衛戰,十多萬印度大軍更是跑出了非洲角馬遷徙的隊形,更至今保持著全副武裝馬拉松的人數記錄。
而這場敗仗也讓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破天荒地遭到了彈劾,然後中風偏癱,最後在膽戰心驚中鬱鬱而終。被打斷脊梁的印度也徹底掉下第三世界領袖的神壇,大國崛起之路徹底夢碎。戰後的印度雖然記吃不記打,依然上躥下跳地噁心周邊鄰國,但在62年戰爭中被重新定義邊界後的印度,在北方被鄰國完全壓制。更要命的是,62年戰爭幫助北方鄰國將影響力拓展到南亞,並收穫了巴基斯坦這樣的好鄰居,形成了雙面列印甚至3D列印的格局。所以,註定衝不出南亞的印度,對於美國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武器裝備的傾銷地,畢竟對於工業體系聊勝於無的印度而言,破爛也有大作用。2、蘇聯已解體冷戰時期的印度之所以受到美國和蘇聯的爭相追捧,一個非常重要的願意在於為了打擊對方,兩國都有將印度收入麾下的衝動。
但當蘇聯解體,冷戰格局徹底煙消雲散,失去平衡的印度如何還能金雞獨立?印度的情況,和土耳其頗有幾分相似,在蘇聯不斷膨脹的冷戰時期,土耳其作為把控黑海的「門閂」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相當的禮遇。但是當蘇聯解體,北約面臨的威脅基本煙消雲散,土耳其在北約內部的地位也自然一落千丈了。雖然由於蘇聯的大力經營,俄制武器依然是印度萬國牌武器的主力,但由於蘇聯解體後,作為直系繼承者的俄羅斯綜合國力長期一蹶不振甚至半死不活,在西方國家的維持條件下根本就沒有對外擴張並重現蘇聯雄風的實力。這也意味著,俄羅斯在南亞的影響力早已退潮,今天的印度,對俄羅斯最大的意義也就是武器出口創匯地。君不見印度一個火燒買下一艘俄羅斯航母,在「只要九塊八,航母開回家」後,感受到滿滿誠意的印度自掏腰包30億美元,說什麼也要幫助俄羅斯渡過經濟難關。所以當蘇聯解體,俄羅斯有心無力,那麼兩國關係也就只剩下生意。雖然俄羅斯依然一如既往地支持印度的入常主張,但五常從來不是俄羅斯說了算,俄羅斯充分利用大家的人情,讓感動得涕淚橫流的印度一次次慷慨解囊。
但問題是,俄羅斯為了對抗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圍追堵截,也需要一個得力夥伴同仇敵愾,而印度再度不具備與俄羅斯並肩作戰的實力,北方鄰國才是俄羅斯的最終選擇。而印度在中印邊境,從未停止過「爸爸再打我一次」的挑釁,所以俄印關係走著走著就散了。所以印度堅決投向了美國的懷抱,雖然美國支持印度入常的表態和俄羅斯如出一轍,但超級大國說話分量無疑更足。而且,和甘願追隨美國並被巧取豪奪的小國一樣,能成為超級大國的盟友,對印度而言當然最好不過。3、美國無情義美國之所以對棄俄投美的印度投以不屑,知道重要原因在於印度有「前科」。
當年和蘇聯打成一片,而蘇聯又和美國打成一片,現在印度又想和美國打成一片,你別說涼透的蘇聯不答應,就是還在發燒的美國都不認可。雖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當年印度和蘇聯親密無間,美國全都看在眼裡,如今想要放下過去,迎接未來。雖然國際環境本就是務實主義,但印度的沒有分寸讓美國相當生氣。試想,今天印度能輕易背叛俄羅斯,他日印度會不會隨便背叛美國?這似乎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美國雖然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盟友體系,出門在外前呼後擁好不得意,但美國內心卻真正不需要這麼多知己,尤其是其它大國周邊。看看今日烏克蘭的窘境,我們大致也能看出美國所謂盟友的意義,那就是,只要俄羅斯城門失火、疲於奔命,美國就達到了打擊俄羅斯的目的。至於烏克蘭本體,對不起,美國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印度何嘗不是如此?對於美國而言,無論中俄都讓自己焦慮不已,需要加班加點地予以打擊,但這並不等於要對堅持噁心中俄的印度以實質性承諾。畢竟就算沒有美國的煽風點火,印度那可笑可悲的大國夢也會推動這個奇葩國家為挑戰中俄而前赴後繼。所以印度和美國的親密不過是兩個心術不正的國家臭味相投走到了一起,本質上是各取所需。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就更不可能在印度身上浪費時間和精力,畢竟當大哥除了享受追捧,更要承擔保護小弟的義務,而美國很明顯是個只講回報不講付出的渣佬。所以,印度棄俄投美,不是順勢而為,更不是高瞻遠矚,而是自斷後路甚至自掘墳墓的短路操作。畢竟當印度主動放棄了所謂的中立,也就沒有了所謂的國際影響力。而當印度徹底「泯然眾人矣」,那麼有聲有色就成了一句可笑的夢囈。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