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阿富汗喀布爾,醫學院的女學生在了解人體結構。
看了下面這一組阿富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繁榮祥和的照片,再比照一下現在成為「貧窮、戰亂、稀巴爛」代名詞的阿富汗,讓人唏噓不已!是什麼原因,讓一個祥和、繁榮的國家一夜之間墮入地獄!?
阿富汗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簡稱阿富汗,是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實行總統共和制。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北接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東和東南與巴基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
引狼入室種惡果
上世紀5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圍繞普什圖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兩國開戰一觸即發。蘇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表示堅決支持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打擊當時親美的巴基斯坦,迅速把阿富汗拉入了蘇聯的懷抱。時任阿富汗國王的是查希爾。查希爾創辦了阿富汗國家銀行,注意發展經濟。在達烏德任首相期間,阿富汗經濟有長足發展。這也是阿富汗最寶貴的和平發展時期。
抱大腿是靠不住的,獨立自主很重要!
1979年9月,蘇聯決定對阿富汗出兵,名字很好聽「支援階級兄弟」。如同其進入不聽話的東歐兄弟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一樣掛著冠冕堂皇的名頭。蘇軍深陷各個勢力遊擊隊泥潭如美國陷入越南一樣。難以速戰速決。戈巴契夫上臺後決定對國家進行一系列改革以解決積重難返的經濟問題,同時決定終止沒有結果的阿富汗戰爭。最後一批蘇聯部隊於1989年初撤離。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出兵阿富汗,以打擊藏匿的賓·拉登為由推翻塔利班政權。隨後,美軍與當地武裝的衝突及引發的各種暴力事件不斷,使阿富汗基本生活設施遭受極大破壞,道路受損,電力奇缺,物價上漲,生活必需品匱乏。
阿富汗政府成立之後,在聯合國及國際社會幫助下,大力恢復基本的民生設施,安置返阿富汗難民,解決居民用水、用電,加大醫務人員培訓,恢復各級學校教育。據世界銀行報告顯示,阿富汗可以享受自來水供應的城市居民不到20%,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基本醫療只能覆蓋40%的人口,嚴重缺少醫療人員,尤其是女性醫護人員。阿富汗女性享受基本醫療的比率很低。
阿富汗人信仰伊斯蘭教,所有伊斯蘭教的禁忌同樣適用。如男女不同席,男女客人不能同室而食。飯前一定要洗手,客人先洗,主人後洗。吃飯時用左手託盤,右手抓食,用餐順序是先上菜,中間上抓飯,最後再上菜和水果。客人吃完飯也要洗手。
阿富汗女人,個個都有一副美麗的面容。可惜的是,這些美顏大都被遮掩在面紗裡,或者,只供在女人的範圍裡欣賞。因為,用她們身邊男人的話說:「歸我私有,他人禁賞。」面紗,被稱為「波爾卡」,是一種阿富汗婦女的傳統服裝,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也是當今世上最保守的女性服裝之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阿富汗是成為美蘇爭奪的戰場,也成為美蘇雙方拉攏的對象,因此在此背景下,阿富汗獲得了一段寶貴的和平發展時期。下面擷取的這組照片拍攝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阿富汗。從照片中,不難看到阿富汗當時社會繁榮發展、人民安定祥和的喜人景象。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璀璨的夜景。
當時,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擁有現代化交通服務系統。
喀布爾大學: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生們穿西式服裝,年輕男孩女孩之間的交往也相對自由。而如今,即便是在喀布爾,女性也要把頭和身體的大部分都遮蓋起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醫學院學生用顯微鏡實習是必修課。如今的阿富汗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了。
喀布爾婦產科醫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阿富汗人重視教育並將其視為實現平等的偉大力量。如果你進學校取得好成績,就有機會進大學,甚至還能出國留學,從而成為中產階級,過上舒服的生活。那時候的教育擁有神聖的價值。
阿富汗大部分醫院都為年輕母親的產後嬰兒護理提供豐富的指導。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喀布爾一家醫院中的新生嬰兒看護室。今天,阿富汗沒有足夠的儀器設備。
嬰兒看護室的餵奶時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約有一半的阿富汗人有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醫療服務,而現在能有這樣機會的人的比例要少得多。如今的醫院裡人滿為患,治療器材有限;在現在的阿富汗,有四分之一的嬰兒活不到五歲。
一位村民歡迎來訪的護士:阿富汗曾經監督實施過各種農村發展項目,例如像照片中顯示的那樣:用吉普車送護士到偏遠的村莊,為村民打預防霍亂等疾病的疫苗。如今,僅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就已經使這類努力幾乎成為不可能。政府派出的護士和聯合國以及非政府組織的醫療工作者們已經成為塔利班的襲擊目標。
學生軍訓練: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阿富汗組織中小學校學生學習野外路徑、露營和公共安全內容。但自從70年代晚期蘇美相繼入侵之後,學生軍就在阿富汗徹底消失了。
電影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阿富汗民眾看電影如同家常便飯;如今電影已經變成奢侈品了,很少人有人能看上一場電影。
遊樂場:那時媽媽們常帶著孩子到遊樂場去玩。如今,只有男人們在城市的公園裡閒逛,帶孩子出門是不安全的。
金屬加工廠:輕型和中型工業一度曾是阿富汗經濟的希望所在。但如今,現在只有小工廠,不存在大的生產中心。
喀布爾河上的薩洛比水電站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發電站之一。20世紀50年代早期,阿富汗在德國的支援下建起了第一批大型水力發電站,照片中就是其一。當時這家水電站的技術是先進的。
古爾巴哈紡織廠是亞洲最現代化的紡織廠之一。阿富汗曾有過中型和輕型工業,照片中的紡織廠就是其中一家企業。那時人們感覺阿富汗擁有的是一個光明的未來——經濟在成長,工業與鄰國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30多年的戰爭已將阿富汗的工業連同原料供應鏈條一併摧毀。
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喀布爾廣播電臺發射臺的集控中心,遠在南非和印度尼西亞都可以收到喀布爾電臺發射的信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如果搜索收音機的調頻,將會聽到世界新聞、地方新聞、音樂節目、滑稽小品、政治演說,有時還能聽到一期藝術節目,還有兒童節目。喀布爾電臺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建立並由國家經營的廣播電臺。
城市中紡織品商店的櫥窗展示,可見那個時代的商店特色和審美情趣。
1972年喀布爾街頭身穿迷你裙的年輕姑娘。
唱片商店:如同時裝店樣,當年的唱片商店也曾把旋律和活力帶給了喀布爾的青年。
家具展示廳:如今像這樣的家具店很是少見。大部分家具都從國外進口,而且現在只有一少部分阿富汗人的家裡才有上圖中如此簡單的家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阿富汗喀布爾熱鬧的集市,各種水果琳琅滿目;如今的喀布爾街頭已經難見這樣的景象了。
會議中的內閣:當時,阿富汗政府的大部分高級別政府官員都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政府官員穿西裝是當時的常態。如今,政府在喀布爾只召開由男性官員召開的會議,他們中許多人留著長鬍子,圍著穆斯林頭巾,穿著傳統的大長袍。
城市建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阿富汗既能獲得蘇聯援助的機器與武器,同時也可以獲得美國的經濟援助,無論經濟還是社會都相對繁榮和穩定。這是當時建成的財政部大樓。旁邊有西式的咖啡廳以及快餐店。
軍隊操練:阿富汗曾一度擁有強大而有一定作戰能力的國防軍隊,如今僅成了人們的記憶。
交通設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喀布爾-赫拉特高速公路,可到達伊朗馬什哈德。但是,這條高速公路毀於此後持續的戰火。
訂 閱 BBC紀錄片
長 按 二 維 碼
識 別 圖 中 二 維 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