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灘,又稱古石灘,在廣西來賓市武宣縣城南郊的黔江中間,是一個夏秋隱沒,春冬顯露的神奇石灘。隨著大藤峽工程3月10日正式下閘蓄水,作為武宣古八景之一的「古蹟鐘聲」,將永遠消失。
3月11日,珍河水還沒有完全上漲,我們三位好友登上了古蹟灘,與「古蹟鐘聲」作最後的告別。
清朝武宣縣進士張夢驥所作的《八景合作》一詩中寫道:「雙髻晴嵐聳碧空,三臺疊翠映霞紅。龍翻古蹟鐘聲雨,鶴舞靈湖松籟風。石壁遺書多鳥篆,仙巖留跡半雲封。坐看神窟流泉異,聽徹音山迭奏終。」其中「龍翻古蹟鐘聲雨」指的就是八景之一的「古蹟鐘聲」。
關於「古蹟鐘聲」,有著古老的傳說:高立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口大鐘,時間長了這口鐘便有了靈性,一天夜裡,這口鐘飛到古蹟灘附近的江裡與蛟龍搏鬥,江水翻騰,發出轟隆的巨響,張夢驥詩「龍翻古蹟鐘聲雨」說的就是這個典故。
相傳站在灘邊,會聽到灘邊的激流和懸崖巖洞撞擊後形成連綿不斷的鐘聲。白天象蛟龍翻滾,晚上象鐘聲長鳴。
清康熙年間人翁同倫在一首詩中寫道:「錦浪千重古磧灘,神鍾出沒鬥驚瀾。不從野寺鳴春曉,偏向江流映月寒。拍水高騰催鯉躍,衝霄直上起龍蟠。全憑一展翻雲手,挽轉狂瀾萬頃安。」也有人認為「古蹟鐘聲」應為「古磧鐘聲」,不管爭論的結局如何,這古石灘,都將永遠沉入江中。
我們坐船上了古蹟灘,在灘上可以近距離地看到「五馬攔江」的雄姿。
五座連亙山巒,活似五匹駿馬,將氣勢磅礴如龍直奔的黔江截住,強令黔江水繞東奔流。
關於「五馬攔江」,也有著神奇的神話傳說:古代有五匹天馬降臨人間,覺得武宣比天堂還美,不願回天上去,玉皇大帝為逼五馬回天,命司雨之神連下幾天暴雨,黔口南岸各村即將淹沒於洪水中。這五匹馬為了拯救人民,化為五座石山,攔住洪水,這段江流因此改道。從此,武宣有了「五馬攔江」的美景。
五匹駿馬之間,聳立著一座竹筍似的文筆山,與古蹟灘遙相呼應,自古以來有「五馬攔江口,文筆對沙洲」的詩句。
第一次上古蹟灘的荷花,拾石頭,玩水,拍照留念,像小孩子一樣高興。她說,生活在仙城那麼多年,能在古蹟灘最後消失的時刻上島,再也沒有留下遺憾了。而留下遺憾的武宣人不知道有多少。我的最大遺憾是沒有從山上拍下古蹟灘的全景圖。也沒有拍有五馬攔江的全景圖。而以後想拍五馬攔江圖,就再也見不到古蹟灘的影子了。
古蹟灘是石頭的世界。有五彩繽紛的花石,有晶瑩閃亮的黑石,有胭脂緋紅的赤石。這裡出產的奇石精品曾遠銷香港、澳門、臺灣。面對眼花繚亂的石頭,一時不知如何選擇,只能隨意選了幾塊帶回來作紀念。
我們從灘頭走到灘尾,江面上波濤洶湧,幾位勇敢的冬泳高手在橫渡黔江,以前,古蹟灘附近曾是遊泳愛好者的天堂,後來,因這一帶的漩渦有一定的危險,他們轉戰糖廠附近水域,這幾天,來古蹟灘遊泳的人很多,他們可能也是來作最後的告別吧。
從古蹟灘尾可以看到「五馬攔江」第五馬這山上,有「勅賜永通峽」五個大字。在武宣縣至桂平市的黔江大藤峽流域懸崖峭壁上,共有兩處「勅賜永通峽」石刻。第一處就是我們從古蹟灘見到的。第二處是在今桂平市黔江大藤峽地段北岸淥水衝石壁上。在大藤峽水利工程蓄水之後,「五馬攔江」第五馬這山上這處石刻將是在淹沒線之下。當地政府進行了有效的搶救與保護。對「勅賜永通峽」石刻進行了複製,在原石刻的山體右上方進行放大復刻,工程已完工。我們從灘尾看到的「勅賜永通峽」這五個大字就是復刻的。
大藤峽工程下閘蓄水,武宣縣舊八景之一「古蹟鐘聲」將永遠消失。
古蹟灘消失了,但古蹟灘附近河岸仍將是今後武宣人民休閒的好去處。河堤路的修建,以後這裡將是騎行、散步的好地方。高峽出平湖,水位上漲之後,五馬攔江將呈現出新的魅力,五馬攔江的第一座山崖上,現已刻上了毛澤東書寫的「大藤峽」三個大字,與第五馬山上的「勅賜永通峽」遙相呼應。自然風光加上文化底蘊的開發。使武宣大藤峽的這一名片更加靚麗。
隨著大藤峽工程的建設,美麗武宣也將迎來新的變化。武宣作為一個新興的濱湖城市,將越來越受到遊客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