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的宗法社會裡,繁衍後代、種族延續被視為每個人都不容推卸的神聖責任。孟子宣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古往今來大多數中國人所熟稔。這一說法雖較為晚出,但重視子女生育的觀念,則在遠古社會時期,即已萌生。在這一觀念支配下,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育習俗。進入到文明社會後,對大多數社會階層,尤其對貴族階層而言,生子育女對於保持家族傳承連綿不絕具有重要的意義,於是人們便制定了豐富多彩的生育禮。
一、商代生育禮俗
考古發現的甲骨文有關記載表明,商朝時,已經形成比較系統的生育禮俗。如商朝已有祈子求生之禮,即商王就生育事,向商宗族幾位先公先王之妣禱告、求卜。由於祈禱的對象主要集中於幾位祖妣,因而有學者推測,她們或許已被商族人視為庇佑種族繁衍的生育女神。
禮儀舉行的時間,主要分布於二月、三月、四月,大抵皆為萬物復甦生長的春季,似乎反映出商人已經萌生了將子嗣的祈求、生育,與自然界萬物春季生長的自然規律相聯繫、感應的觀念。甲骨卜辭中還有王為舉行祈子禮後王妃是否受孕,以及懷孕後對預產期而進行佔卜的記載。孩子誕生後的一個月之內,商人已有為子女取名之禮俗。
二、周代生育禮俗
西周時,隨著宗法制度的不斷完善,及其在政治、社會領域中的作用日顯重要。貴族階層的子嗣誕生之禮儀,日益系統、繁縟。
據文獻記載,西周時盛行祈禱神靈以求子嗣的禮俗。貴族祭祀的神靈謂之「高禖(méi)」,也稱「先禖」,職掌人的生育繁殖。
《周禮》記載,每年仲春二月,天子攜帶王后妃嬪,以太牢祭祀「高禖」,並授予后妃們弓、矢。有研究者認為,所謂「高禖」,外形為石柱,實則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對它的崇拜、祭祀,實際上是原始社會時期出現的男根崇拜的延續。至於王授予后妃們弓、矢以射,或有祈求男孩的寓意。
後、妃懷孕後,應擇日開始對尚處於母腹中的小生命進行調教,古人謂之「胎教」。其具體儀節是:王后自懷孕的第七個月(夫人妃嬪自第三個月)起,至生育前的數月內,居住於專門為她準備的房間(《大戴禮記·保傅》謂之「宴室」,《禮記·內則》謂之「側室」)內。太師、太宰、太卜及以下諸官各持本職器械,依官位尊卑高低,分別守護於戶門左右、堂下、門內。
在這期間,若王后要求太師演奏不合禮的邪聲惡曲,那麼,太師要以「沒有練習」、「不熟悉」為藉口,婉言拒絕。如果王后想吃不合禮儀要求的食物,太宰不能滿足她的要求。這種女性懷孕期間的聲音、食物禁忌,也多見於其他民族。
自臨產月的初一,孕婦就要單獨居住,直到孩子出生。這期間,丈夫每天都要派人問候起居所需及健康狀況。孕婦臨產時,丈夫要親自問候。孩子出生後,若是男孩,就在門的左邊懸掛一張木弓,謂之「弧」。象徵這名男孩長大成人後能手持弓箭,保家衛國。若是女孩,則在門的右邊懸掛一條佩巾,類似於現代人使用的手帕,謂之「帨」(shuì)。象徵她長大成人後,要勤於操持家務。
《詩經·小雅·斯幹》記載,如果生的是男孩,就將他放在床上,給他穿好衣裳,拿璋給他玩耍,謂之「弄璋」。璋,圭璋,是一種寶貴的玉器。西周時臣朝見王侯時,需執此為禮。使男嬰玩璋,自然有希望他長大後為官的寓意。這一禮俗為後世沿襲。
唐朝宰相李林甫為別人書寫慶祝生子的賀信時,一時筆誤,將「弄璋」寫成「弄獐」。獐是一種小動物的名稱。本來是賀喜的吉利話,卻因筆誤,而有罵人為畜生之嫌。因此,李林甫也被人們戲稱為「弄獐宰相」。
若生的是女孩,就把她放在地上,用包裹嬰兒的包被包起來,用「瓦」,即古代婦女紡織時用的紡錘,作為她的玩具,謂之「弄瓦」。 有培養女孩從小就勤於紡織的寓意。
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三天,要舉行所謂的「接子」之禮。具體儀節因出生者的性別、地位而有所差異。《禮記·內則》記載,國君的太子出生,「接子」禮使用太牢,即以牛、羊、豬為犧牲。大夫的長子用少牢,即以羊和豬為犧牲。士的長子用一頭豬,庶人的長子用一頭小豬。若不是長子,使用的禮儀規格都要降一等。
若是男孩,還要舉行射禮,用木弓射天地和四方,取男兒志在四方之意。新生兒若為天子的太子,在國都的南郊舉行射禮。若為諸侯國國君之子,由卜選的一位士抱至寢室門前,由射人行射禮。若是女孩,則不舉行任何儀式。
在撫養嬰兒的問題上,若為國君的太子,要進行佔卜,選擇一名士的妻和一名大夫的妾來乳養。還要在宮中另選一室,作為撫育幼兒的專門場所。要選擇性情柔和、善良慈惠、謹慎寡言的婦女做他的老師、慈母和保母,其他人無事,不得隨意前往,以保證孩子有一優越的成長環境。
新生兒出生三個月後,要卜選一個吉利的日子,為他(她)剪髮、命名。剪髮時,無論是男嬰還是女嬰,頭髮都不能全部剪去,而是要留一部分頭髮,古人謂之「鬌(duǒ)」。留哪部分頭髮,要由嬰孩的性別來決定。
留髮的方式多樣。或者男嬰頭頂兩邊的頭髮不剪,形如有角動物剛剛長出來的小犄角,故古人謂之「角」。女嬰頭頂上留縱、橫各一道頭髮,相互通達,形如馬絡頭,故謂之「羈」,也叫做「午達」。或者男嬰留左邊的頭髮,女嬰留右邊的頭髮。
剪髮完畢,接著舉行給嬰兒取名的禮儀。參與禮儀的相關人員一大早就要起來,沐浴更衣,按照天子太牢、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特豚的等級規格,準備牲具。丈夫進入側室,站立在上堂的東階(阼階)上,面朝西。妻子抱著嬰兒從房中出來,站立在門楣處,面朝東。然後,父親握著嬰兒的右手,給他(她)取名。
取完名後,嬰兒的老師要把新生兒的名字告知家族中所有女性親屬。嬰兒的父親把名字告訴宰(類似後世的管家),宰把這個名字告知家族中所有男性親屬,然後書寫「某年某月某日某生」,妥善收藏。宰將嬰兒出生及所取的名字等相關信息,向閭史匯報。閭史將這些信息登記為兩份文書,一份由閭府收藏備案,另一份上交給州史。州史將此文書稟告州伯,然後收藏於州府存檔備案。
三、魏晉至清代生育禮俗
秦漢以後,歷代統治者出於徵發賦役的需要,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勞動者階層,出於添丁以增加勞動力的需要,祈求子嗣繁育,為歷代人們普遍的心理觀念。在這一觀念支配下,人們在祈子、孕婦保健、胎教等方面,在沿襲以往禮俗的同時,又賦予了許多新的內容和形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祈子禮俗依然非常盛行,最主要的方式,則是祭祀形形色色的神靈,祈求賜予子嗣。這一時期,上自統治者,下至庶民,供奉的賜子神靈,主要有「高禖」、南鬥星、九子母神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還形成了於嬰兒誕生後進行「試兒」的禮俗。所謂「試兒」,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抓周」,這種習俗的具體做法是:
嬰兒出生滿一年後,為他(她)製作穿戴新衣裳,沐浴潔淨。在他(她)面前堆放珍寶、衣服、食品等物品,若是男孩,加上弓矢、紙筆等武器、文具,若是女孩,就加上剪刀、尺子、針線等女紅工具,由嬰兒隨意抓取。他(她)抓取的東西,就意味著他(她)的道德、智力水平以及長大成人後的人生命運。
「試兒」禮畢,親戚們歡聚一堂,共同慶賀。這一禮俗後世一直長盛衰,只是歷代稱謂多不相同,有「周晬(zuì)盤」、「拿周」、「拈周」,「試周」、「度晬」等。
慶祝生日的禮俗在隋唐時期開始出現,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儀節越來越繁縟,並一直為後世所沿襲,傳承至今。隋唐以前,文獻中幾不見有統治者乃至庶民慶祝生日的記載。公元603年,隋文帝頒布詔令,禁止國人在自己出生日這一天屠宰牲畜,藉此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唐太宗也曾說,民間百姓於生日時喜樂宴會,這是不對的。因為出生日意味著父母為生育子女而備嘗艱辛,此日舉行宴樂活動,不合時宜。縱使如此,慶祝生日的禮俗還是在社會各階層流傳開來。
至唐末,富豪之家,慶祝生日更加排場,往往要耗費不貲,不僅置辦筵席,款待親朋好友,還要置辦齋筵素食,邀請僧侶道士。同時還要招請表演者,表演百戲雜耍。場面非常熱鬧、隆重。也正是在這樣一種社會習俗、風氣影響下,自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起,甚至將皇帝的出生日設置為全國性慶祝的節日。每逢誕節,政府各個部門、各個行業都要放假、歇業,從京師到地方,各地都要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皇帝也要在宮廷中大開宴會,與群臣同樂。
參考文獻
1.(戰國)佚名撰、(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刻:《周禮註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2.(春秋戰國)佚名撰、(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刻:《儀禮註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3.(西漢)戴聖編纂、(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清)阮元校刻:《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4.陳紹棣:《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5.鍾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