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弄璋、弄瓦是什麼意思?這裡面體現了很多古人的生育講究呢!

2021-01-13 浩然文史

在古代中國的宗法社會裡,繁衍後代、種族延續被視為每個人都不容推卸的神聖責任。孟子宣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古往今來大多數中國人所熟稔。這一說法雖較為晚出,但重視子女生育的觀念,則在遠古社會時期,即已萌生。在這一觀念支配下,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育習俗。進入到文明社會後,對大多數社會階層,尤其對貴族階層而言,生子育女對於保持家族傳承連綿不絕具有重要的意義,於是人們便制定了豐富多彩的生育禮。

一、商代生育禮俗

考古發現的甲骨文有關記載表明,商朝時,已經形成比較系統的生育禮俗。如商朝已有祈子求生之禮,即商王就生育事,向商宗族幾位先公先王之妣禱告、求卜。由於祈禱的對象主要集中於幾位祖妣,因而有學者推測,她們或許已被商族人視為庇佑種族繁衍的生育女神。

禮儀舉行的時間,主要分布於二月、三月、四月,大抵皆為萬物復甦生長的春季,似乎反映出商人已經萌生了將子嗣的祈求、生育,與自然界萬物春季生長的自然規律相聯繫、感應的觀念。甲骨卜辭中還有王為舉行祈子禮後王妃是否受孕,以及懷孕後對預產期而進行佔卜的記載。孩子誕生後的一個月之內,商人已有為子女取名之禮俗。

二、周代生育禮俗

西周時,隨著宗法制度的不斷完善,及其在政治、社會領域中的作用日顯重要。貴族階層的子嗣誕生之禮儀,日益系統、繁縟。

據文獻記載,西周時盛行祈禱神靈以求子嗣的禮俗。貴族祭祀的神靈謂之「高禖(méi)」,也稱「先禖」,職掌人的生育繁殖。

《周禮》記載,每年仲春二月,天子攜帶王后妃嬪,以太牢祭祀「高禖」,並授予后妃們弓、矢。有研究者認為,所謂「高禖」,外形為石柱,實則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對它的崇拜、祭祀,實際上是原始社會時期出現的男根崇拜的延續。至於王授予后妃們弓、矢以射,或有祈求男孩的寓意。

後、妃懷孕後,應擇日開始對尚處於母腹中的小生命進行調教,古人謂之「胎教」。其具體儀節是:王后自懷孕的第七個月(夫人妃嬪自第三個月)起,至生育前的數月內,居住於專門為她準備的房間(《大戴禮記·保傅》謂之「宴室」,《禮記·內則》謂之「側室」)內。太師、太宰、太卜及以下諸官各持本職器械,依官位尊卑高低,分別守護於戶門左右、堂下、門內。

在這期間,若王后要求太師演奏不合禮的邪聲惡曲,那麼,太師要以「沒有練習」、「不熟悉」為藉口,婉言拒絕。如果王后想吃不合禮儀要求的食物,太宰不能滿足她的要求。這種女性懷孕期間的聲音、食物禁忌,也多見於其他民族。

自臨產月的初一,孕婦就要單獨居住,直到孩子出生。這期間,丈夫每天都要派人問候起居所需及健康狀況。孕婦臨產時,丈夫要親自問候。孩子出生後,若是男孩,就在門的左邊懸掛一張木弓,謂之「弧」。象徵這名男孩長大成人後能手持弓箭,保家衛國。若是女孩,則在門的右邊懸掛一條佩巾,類似於現代人使用的手帕,謂之「帨」(shuì)。象徵她長大成人後,要勤於操持家務。

《詩經·小雅·斯幹》記載,如果生的是男孩,就將他放在床上,給他穿好衣裳,拿璋給他玩耍,謂之「弄璋」。璋,圭璋,是一種寶貴的玉器。西周時臣朝見王侯時,需執此為禮。使男嬰玩璋,自然有希望他長大後為官的寓意。這一禮俗為後世沿襲。

唐朝宰相李林甫為別人書寫慶祝生子的賀信時,一時筆誤,將「弄璋」寫成「弄獐」。獐是一種小動物的名稱。本來是賀喜的吉利話,卻因筆誤,而有罵人為畜生之嫌。因此,李林甫也被人們戲稱為「弄獐宰相」。

若生的是女孩,就把她放在地上,用包裹嬰兒的包被包起來,用「瓦」,即古代婦女紡織時用的紡錘,作為她的玩具,謂之「弄瓦」。 有培養女孩從小就勤於紡織的寓意。

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三天,要舉行所謂的「接子」之禮。具體儀節因出生者的性別、地位而有所差異。《禮記·內則》記載,國君的太子出生,「接子」禮使用太牢,即以牛、羊、豬為犧牲。大夫的長子用少牢,即以羊和豬為犧牲。士的長子用一頭豬,庶人的長子用一頭小豬。若不是長子,使用的禮儀規格都要降一等。

若是男孩,還要舉行射禮,用木弓射天地和四方,取男兒志在四方之意。新生兒若為天子的太子,在國都的南郊舉行射禮。若為諸侯國國君之子,由卜選的一位士抱至寢室門前,由射人行射禮。若是女孩,則不舉行任何儀式。

在撫養嬰兒的問題上,若為國君的太子,要進行佔卜,選擇一名士的妻和一名大夫的妾來乳養。還要在宮中另選一室,作為撫育幼兒的專門場所。要選擇性情柔和、善良慈惠、謹慎寡言的婦女做他的老師、慈母和保母,其他人無事,不得隨意前往,以保證孩子有一優越的成長環境。

新生兒出生三個月後,要卜選一個吉利的日子,為他(她)剪髮、命名。剪髮時,無論是男嬰還是女嬰,頭髮都不能全部剪去,而是要留一部分頭髮,古人謂之「鬌(duǒ)」。留哪部分頭髮,要由嬰孩的性別來決定。

留髮的方式多樣。或者男嬰頭頂兩邊的頭髮不剪,形如有角動物剛剛長出來的小犄角,故古人謂之「角」。女嬰頭頂上留縱、橫各一道頭髮,相互通達,形如馬絡頭,故謂之「羈」,也叫做「午達」。或者男嬰留左邊的頭髮,女嬰留右邊的頭髮。

剪髮完畢,接著舉行給嬰兒取名的禮儀。參與禮儀的相關人員一大早就要起來,沐浴更衣,按照天子太牢、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特豚的等級規格,準備牲具。丈夫進入側室,站立在上堂的東階(阼階)上,面朝西。妻子抱著嬰兒從房中出來,站立在門楣處,面朝東。然後,父親握著嬰兒的右手,給他(她)取名。

取完名後,嬰兒的老師要把新生兒的名字告知家族中所有女性親屬。嬰兒的父親把名字告訴宰(類似後世的管家),宰把這個名字告知家族中所有男性親屬,然後書寫「某年某月某日某生」,妥善收藏。宰將嬰兒出生及所取的名字等相關信息,向閭史匯報。閭史將這些信息登記為兩份文書,一份由閭府收藏備案,另一份上交給州史。州史將此文書稟告州伯,然後收藏於州府存檔備案。

三、魏晉至清代生育禮俗

秦漢以後,歷代統治者出於徵發賦役的需要,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勞動者階層,出於添丁以增加勞動力的需要,祈求子嗣繁育,為歷代人們普遍的心理觀念。在這一觀念支配下,人們在祈子、孕婦保健、胎教等方面,在沿襲以往禮俗的同時,又賦予了許多新的內容和形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祈子禮俗依然非常盛行,最主要的方式,則是祭祀形形色色的神靈,祈求賜予子嗣。這一時期,上自統治者,下至庶民,供奉的賜子神靈,主要有「高禖」、南鬥星、九子母神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還形成了於嬰兒誕生後進行「試兒」的禮俗。所謂「試兒」,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抓周」,這種習俗的具體做法是:

嬰兒出生滿一年後,為他(她)製作穿戴新衣裳,沐浴潔淨。在他(她)面前堆放珍寶、衣服、食品等物品,若是男孩,加上弓矢、紙筆等武器、文具,若是女孩,就加上剪刀、尺子、針線等女紅工具,由嬰兒隨意抓取。他(她)抓取的東西,就意味著他(她)的道德、智力水平以及長大成人後的人生命運。

「試兒」禮畢,親戚們歡聚一堂,共同慶賀。這一禮俗後世一直長盛衰,只是歷代稱謂多不相同,有「周晬(zuì)盤」、「拿周」、「拈周」,「試周」、「度晬」等。

慶祝生日的禮俗在隋唐時期開始出現,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儀節越來越繁縟,並一直為後世所沿襲,傳承至今。隋唐以前,文獻中幾不見有統治者乃至庶民慶祝生日的記載。公元603年,隋文帝頒布詔令,禁止國人在自己出生日這一天屠宰牲畜,藉此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唐太宗也曾說,民間百姓於生日時喜樂宴會,這是不對的。因為出生日意味著父母為生育子女而備嘗艱辛,此日舉行宴樂活動,不合時宜。縱使如此,慶祝生日的禮俗還是在社會各階層流傳開來。

至唐末,富豪之家,慶祝生日更加排場,往往要耗費不貲,不僅置辦筵席,款待親朋好友,還要置辦齋筵素食,邀請僧侶道士。同時還要招請表演者,表演百戲雜耍。場面非常熱鬧、隆重。也正是在這樣一種社會習俗、風氣影響下,自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起,甚至將皇帝的出生日設置為全國性慶祝的節日。每逢誕節,政府各個部門、各個行業都要放假、歇業,從京師到地方,各地都要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皇帝也要在宮廷中大開宴會,與群臣同樂。

參考文獻

1.(戰國)佚名撰、(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刻:《周禮註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2.(春秋戰國)佚名撰、(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刻:《儀禮註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3.(西漢)戴聖編纂、(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清)阮元校刻:《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4.陳紹棣:《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5.鍾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常說的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弄瓦之喜」是什意思
    人生在世,人事不斷,紅白喜事紛踏而來,若說一個人來到世上,最早的人事是什麼,肯定是出生,這是一切社會生活的開始,只有在出生的這一刻,人才註定為人,並成長成家、傳宗接代,這是我國傳承很久的家族文化。禮儀舉行的時間,主要分布於二月、三月、四月,大抵皆為萬物復甦生長的春季,似乎反映出商人已經萌生了將子嗣的祈求、生育,與自然界萬物春季生長的自然規律相聯繫、感應的觀念。甲骨卜辭中還有王為舉行祈子禮後王妃是否受孕,以及懷孕後對預產期而進行佔卜的記載。孩子誕生後的一個月之內,商人已有為子女取名之禮俗。
  • 古人是有很多講究的,在井裡面還要放烏龜,這是為什麼
    其實在電視劇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講究是很多的,在現在看來,古人的很多做法都是特別的迷信的,但是有些迷信也不是沒有依據的,就比如說鬼怪的這一說,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還有就是在古代不能再晚上洗頭,可是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是選擇在晚上洗頭的,因為白天要工作,沒有什麼空閒的時間等等。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古人在新打的井裡面要放兩隻烏龜,那麼這又是有什麼講究的嗎?其實也是和我們以前的一些神話是有關係的。
  • 俗語「寧讓狗咬,別叫鵝啄」是什麼意思?古人總結這句話意義何在
    大多數俗語是反應古人的一些生活經驗的,語句形式較為簡潔、粗糙,非常接近於我們的日常口語,其意也是通俗易懂,很多從字面意思就能體會出它的深意,然而俗語雖俗,所總結的經驗、道理卻是不俗,可算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智慧的體現。因此,很多俗語時至今日都還在被廣泛引用!俗語是創作於民間,應用於民間,它們不但寫實講理,而且有些俗語還很能體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情趣。
  • 亡羊補牢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安全意識,其中亡的意思是?
    答案最近玩螞蟻莊園這個遊戲的玩家都在問,遊戲裡面12月2日的題目答案是什麼?12月2日的題目有一點難度,今天的問題是亡羊補牢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安全意識,其中亡的意思是?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下面就是答案了,感興趣的就跟著小編我一起來看看吧。亡羊補牢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安全意識,其中亡的意思是?
  • 磕三不磕四,磕四定壞事 這句俗語有什麼講究,是什麼意思?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俗語,看看你們是否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又有何講究?這句俗語的前半句是磕三不磕四,這裡所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裡的磕說的就是磕頭的意思,在古代經常會聽見這麼一句話,男兒膝下有黃金,是不能隨意跪拜的。但是在一些重要的場合是必須要進行跪拜的,但是跪也是有講究的,不是說你想怎麼跪就怎麼跪!尤其是參加葬禮的時候,身為男性那就是更加少不了跪拜之禮了。
  • 古人取表字有何講究,為何現代人沒有表字了?
    古人取表字有何講究,為何現代人沒有表字了?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我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在古代,「禮儀」體現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而「姓名」便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如今對於我們來講,「名字」就是一個可以表明自己身份同時也能體現出當年父母長輩對自己的美好希望的符號,但是在古代,「名字」就非常複雜了。
  • 古人云「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鼻子其實是男性某部分器官的具象化,通過鼻子就能看出來這個男子是否身體健壯,這也成為了很多女子選老公的一個方法。然而,嘴唇比較薄的女子就被認為是薄情的代表,這類女子水性楊花,以後的命運也是眾多磨難,所謂紅顏薄命大概就是說的這類女子。
  • 古人穿鞋子也是很講究的,那他們都穿什麼鞋子呢?
    中國歷史博物館裡面就珍藏了一雙2000多年前的疲倦。後來有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攜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其中布帛鞋是指大麻絲,綾羅,綢緞等等一些織物布縫合成的企業。漢代多呈分叉狀,底部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頭。方履。到了魏晉時期,咱流行在鞋的前端秀上一些雙獸文石。
  •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是什麼意思?古人講究有道理嗎
    俗語就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顆明珠,也是明見文化的活化石,語言短小精悍,蘊含著古人的思想智慧。在先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些俗語一直流傳至今。俗語的種類很多,有關於物候有關於人情世故的,無論何種類型,總折射出古人做人的智慧。今天咱們一起說下「雞不過六,狗不過八」,咱們一起看看吧!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裡面講究還真不少
    生活在農村的人經常從老人的口中聽到俗語,俗語是老祖宗的智慧總結,雖說句子簡單凝練,但其中蘊含著不俗的大道理,今天給大家帶來這樣一句老話「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意思呢?初讀這句話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很費解,不明白這句俗語要表達什麼意思,這句話就是指木匠做家具時候的一個講究,這句話出自明朝的工匠專著《魯班經》,流傳了千年,一直傳到了今天,從字面意思上看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就是說床的尺寸離不開「七」這個數字,棺材尺寸離不開「八」這個數字,桌子尺寸也就離不開「九」這個數字了。
  • 孩子出生時辰有講究,什麼時辰才算最好?聽聽這科學的解釋
    為了讓孩擁有一個"好的"生辰八字,很多本可順產的孕婦會選擇進行剖腹產。不少的婦產科醫師表示,許多父母認定孩子出生時辰是有講究的,常常以"找大師算過吉時"為由,要求醫院實行剖腹產。當然,有些醫院認為風險過大,會拒絕產婦家屬的要求。但仍有不少產婦挺著大肚子輾轉於各大醫院只希望能在一個好時辰將孩子生下來,足見人們對於孩子生辰的重視程度。那麼究竟什麼時辰是最好的呢?
  • 古人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古人在跨越小農經濟到商品經濟的鴻溝時。也不忘在發展物質文化時,開拓一下精神文明。他們在不斷發展探索中,創造了一套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傳承了優秀的傳統美德,使中國獲得了「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其中,禮儀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斥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各個方面。餐桌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體現。
  • 古人過年吃什麼?這都是什麼黑暗料理,竟然聽起來還很好吃
    在這場即將到來的盛大節日中,我們也在默默遵守著從古至今相傳的各種習俗,同時現在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活動,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樂趣,很多小孩子仍然期待著春節的到來。那麼在古代的時候,人們都會做些什麼來慶祝新的一年呢?提到春節,總是少不了一頓精心準備的年夜飯,那麼古人的年夜飯都有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呢?首先先來介紹美食方面。
  • 古人講「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什麼意思?男人毛越多越好?
    現代人在談戀愛的時候,特別喜歡一見鍾情或看重所謂的「眼緣」。對方或許不需要長得多漂亮,亦或是家裡多麼有錢,只有自己喜歡就可以談婚論嫁。 但是在古代這簡直就是痴人說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婚配的標準,這也造就了很多婚姻悲劇。
  • 古人云:「生七不娶,暗九不過,」什麼意思?老祖宗傳下來的忌諱
    有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驚嘆於老祖宗的智慧,即使在古代落後的情況下,他們仍然能夠給我們創造很多的東西,這些東西就算到了現在也很讓人吃驚。古詩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在字數上和韻律上都非常講究,一般都是出自文人墨客之手。另外古代還有一種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語句,一般說起來也比較押韻,大家稱呼它為俗語。
  • 古人講:「兩腮無肉,必定難鬥」,還有下半句,古人的講究有理嗎
    古人講:「兩腮無肉,必定難鬥」,還有下半句,古人的講究有理嗎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要告訴大家的道理就是,不要通過一個人的外表,去判斷一個人的內在。對此,祖輩們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句話,「兩腮無肉,必定難鬥」,意思就是說要是臉頰上面沒有肉的人,大多數都是很有心機的人,和這樣的人耍心機,基本上鬥不過他們。其實這句俗語所說的「兩腮無肉」就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尖嘴猴腮」這樣的面相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很不好。在古人看來,這種長相的大部分人都是心術不正的人,他們的心裡總是有各種各樣對別人不利的想法,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
  • 小雞寶寶考考你,亡羊補牢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安全意識其中亡的意思是
    九妖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小雞寶寶考考你,亡羊補牢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安全意識其中亡的意思是的答案,今天的支付寶每日一題就是這個喜歡的朋友快來看看吧支付寶螞蟻莊園12月2日問題:亡羊補牢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安全意識,
  • 古人云:色而不淫,詮釋的尺度是什麼?其實有三層意思
    所以,所謂的名人名言,真正的出處不過是一種家訓或師訓,如《論語》,事實上,就是中國最大的師訓,這本師訓是孔門弟子記錄孔子生前言行的合集。無獨有偶,古印度聖賢釋伽牟尼的言行也被弟子們記錄成經,即佛經,供後世的佛弟子依照修行。西方的聖賢蘇格位底,其言行也是通過自己的學生柏拉圖重新詮釋,才被後人所知。
  • 俗語「寧勸賭,莫勸嫖,男不三,女不四」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那麼農村俗語「寧勸賭,莫勸嫖,男不三,女不四」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寧勸賭,別勸嫖乍一看好像不太對,因為賭博,嫖娼都是不好的習慣。那為什麼說寧願勸人不要賭博,也不要勸人不要嫖娼?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賭博可能讓人傾家蕩產,嫖娼也有可能會讓人妻離子散。我認為這是兩害相較取其輕,古人認為如果賭博和嫖娼相比較的話,那麼顯然賭博的危害更大一些。
  • 閩南泉州節俗禮儀之生育禮俗篇
    至於人類自身的生產,是我們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得以延續下去的保證,因此向來為人們所重視,它不僅突出地體現在生育儀禮以及婚姻儀禮、生殖崇拜等方面,甚至連人死後所舉行的喪葬儀禮,也貫穿著人類自身生產的意識,因為按照宗教迷信的觀念,人死後還可以「輪迴輪世」。  一、誕生  誕生儀禮中的主角包括母親和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