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表字有何講究,為何現代人沒有表字了?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我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在古代,「禮儀」體現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而「姓名」便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如今對於我們來講,「名字」就是一個可以表明自己身份同時也能體現出當年父母長輩對自己的美好希望的符號,但是在古代,「名字」就非常複雜了。
古人的名字分為「名」與「字」兩部分,「名」即本名,「字」是表字。簡單來說,「名」是一個人出生之時由長輩為其所取,而「字」則是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或女子十五歲行笈禮後由長輩為其所取,對此《儀禮》中便有明確記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事實上,表字可以用來表示德行,或本名之意,或家庭地位,或與本名相反之意等很多種意思。
也就是說參考了古人所取之名後再看古人所取「表字」,會發現這其中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比如周瑜字公瑾,瑜與瑾都有美玉之意;再比如張飛字翼德,飛與翼都有展翅翱翔鷹飛九天之意;還有曾鞏字子固,鞏與固的意思相同,這些都是以本名之意來取字的方式。
再比如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他二人分別是孫堅的長子,次子,而古代「伯」「仲」就是老大,老二的意思,這就是所取的字表示家庭地位的。還有朱熹字元晦,熹指天亮晦指天暗,熹與晦之意相反。而除此之外,古人還有很多取字的方式,雖然情況較複雜但卻不是隨意為之。
但,正如之前所說,一個人一旦擁有了「表字」便意味著這個人已經參加了冠禮或者笈禮,是成年人了,可以進行婚娶或者婚嫁。既然是成年人,便不可以像小孩子那般不顧忌諱,不懂禮數,
所以當古人有了「表字」之後,便要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使用它。
古代對於「名」與「字」的使用,也是有諸多考究的。比如,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名」通常用來表示自謙或者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稱呼,而「字」則通常用於關係非常親密的平輩之間,或者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的稱呼。
如果使用不當,尤其是晚輩對長輩,或者對關係並不親密的平輩直呼其名,就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是大不敬。
所以說,結合以上來看,我們不難看出,古人對於「名」與「字」的取用是非常考究甚至非常複雜的。而如今,現代人沒有了「表字」很大原因也是如此,因為複雜所以被拋棄。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繼續來看。
我們國人究竟具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將「表字」這一傳統文化習俗給拋棄掉了,這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毫無疑問是在民國時期,請大家注意,「表字」是在民國時期被廢除的,並不意味著清末出生的人就沒有「表字」,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筆者之所以肯定地說「表字」是在民國時期被廢除的原因就是當時民國很多法律文件上就明確規定了,中華民國的公民若只書寫字而不寫名,是不具備法律效益的,這也算是民國政府對於「表字」的一種不認可。
那麼「表字」的文化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為何民國時期就逐漸被廢棄了呢,歸根結底就在於那場新文化運動,當時的那場新文化運動打出的旗號,除了反對專制,就是反對封建迷信和舊文化。而所謂的行成人禮以及古人複雜的取字方式,在當時的那群提倡新文化運動的人們看來,就是徹徹底底的「舊思想,舊封建,舊文化」,是必須摒棄的歷史文化糟粕。
因此,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之下,「表字」就被人們逐漸廢棄了。
但是到了現在,表字竟然開始在一些特定的圈子裡流行起來了,比如一些文化圈,很多德高望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紛紛給自己取一個表字,以此來彰顯個人對古文化傳承與復興的希冀。
不過由於表字的取用確實有很多局限性,而且如今這個社會也已經沒有了那種文化氛圍,所以表字很難會再像以前那樣流行開來,它註定只能存在於史書之中成為一種特定的歷史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