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漢族男子二十歲冠禮女子十五歲笄禮後,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為表字。
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現代除了知識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國人口現有十三億,同名同姓發生率過高,文化界現有意恢復表字制度,有些喜愛歷史學的人擁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啟星字承啟,張策字竹朿。
表字,又稱字,舊時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
根據記載,古時漢族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表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北齊的顏之推認為,人名是區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避諱」制度。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長兄,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孫堅的其中四子了: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建;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繫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並列式: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並列式」。如: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輔助式: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作「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鴻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鬥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字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矛盾式: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擴充式: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作「擴充式」。如: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裡,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延伸式:意義相延的,即表字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白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女性的字
女性自然也有表字,《禮記·內則》中言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東漢末年大儒鄭玄有註:「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不過因為史書上寫女子甚少,寫了也大多寫某某氏,名字記載甚少,因此例子較少,現列出一些。
王嬙,字昭君。
呂雉,字娥姁。
蔡琰,字昭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