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姓名」和「名字」意思是一樣的,在平常我們更加習慣使用「名字」這個詞。但是在正式文件中都是使用「姓名」這個詞,例如你的戶口本,因為我們今天只有「姓」和「名」,沒有「字」了。
姓、氏、名、字、號都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源遠流長,經過歷史的發展,又慢慢地有著變化。它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特色,大的方面,承載著「禮」的思想,是禮儀之邦的一種映射,小的方面,承載著個人的願景,是歷史文化氛圍的凝結。
古文言之:名以正體,字以表德。
其實,「字」最早在商朝便出現了,到了周朝,「字」這一制度開始盛行,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字。
根據《禮記·檀弓》的說法,男子在加冠後便正式步入社會,需要和許多人打交道,互相之間如果只呼其名,顯得不夠尊重,於是迎來二十歲的男子,就要在本名外另取一個「字」。在與人交往時,互相稱對方的字以示尊重。
在《周禮》中,有「婚生三月而加名」的文字敘述,意思是說孩子出生三個月之後,由父親來為孩子取名。
因為「字」是用來取代名字作為稱呼,所以在取「字」的都是在「名」的基礎上發揮,給主人賦予了更加美好的意思。
比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那可是大亮;比如劉備,具備了啥?具備了「玄德」(見老子:大德);比如曹操,什麼操?德操,「孟德」。比如孫權,不但要權,還要相當的謀略,「仲謀」。題主所說的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也都是走的延展、發揮的這個路數。
有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同樣是孔夫子的的弟子南宮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論到「容」,受容。亦如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也有以第一個字表示在家族同輩中的位次,比如孫權字仲謀,表示他在家排第二;孫策字伯符,表示他是老大。
稱呼別人表字,就表示尊重。而上級長輩對下級後生就不必稱字,直呼其名即可。這已經是約定俗成,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聽外國小孩直呼父母名字感覺不尊重,有點怪怪的心理原因。
名字不能亂叫,這叫「名諱」。為尊者諱,這是古人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