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古人為何有姓名不夠還要取個字號呢?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社會,人們都是要遵循世代的規矩,不能破壞,這對古人來說,是一種規矩和信仰。根據史料文獻的記載,「字」起源於商朝。商朝的創立者商湯,名天乙,字湯。
每次古人出場,都會介紹自己「某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
「名」又叫「本名」,在夏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是代表了個人的特稱。而「字」又稱為「表字」,因為「字」往往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有關聯的,與「名」相表裡,所以又被稱「表字」。
2、成年步入社會的一種形式
《禮記》中就記載了關於名和字的禮儀。正所謂「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古代的男孩女孩們在成年的時候,父母長輩是要給他們舉辦成年禮的。在成年禮舉辦完成後,就會給孩子們授字。有了字,也就代表孩子們正式長大成人了。
而且在古代是有階級之分的,尊卑貴賤安排得明明白白,你叫人家名字你就是不尊重人家。那沒辦法呀,就有「字」了。
古人的表字有自取也有他取,都別有一番風味
納蘭名性德,字容若,下屬和尊敬他的人會稱呼他容若而不會直接叫他納蘭性德。容若有從容、和緩的意思,是說希望納蘭的秉性、德行從容、舒緩之意吧。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裡,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不僅古代,到了現在,取名也是個技術活。那個父母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名字與眾不同,而且聽起來一定要很高逼格,主要是顯得有文化。
就是因為這種想法,到了2019年梓/涵/軒撲面而來,哪怕在特殊也變成普通化了。
上有《詩經》《論語》,下有《唐詩》《宋詞》,不要再拘泥於你覺得不錯但是很大眾的名字了,多了解了解國學文化,有不一樣的驚喜哦。
擁有這種國學風名字,被人叫起來都帶著一種氣質。誰也不想叫個名字,在場有四五個應吧。
而且當人問起來你的名字有什麼含義,張口就來一首詩,瞧瞧多有文化,多有水準,一看就是下了功夫在起名。
對於起名的看法
名字會影響一個人一生嗎?有時候影響的確是伴隨一生的。
就像總有些父母獨樹一幟,取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名字,導致孩子的姓名被人取笑。
姓孫我就叫孫悟空,姓高我就叫高富帥。確定孩子長大不會恨這個名字嗎?
但是就要說這些名字是一定不好嗎?其實不然,換個角度看,這個特殊的名字反而是一種能讓大家最快認識你的方法,不見其人,便聞其名。
不過父母起名時都是深思熟慮過的(那種隨便起的就不包括了),都是把所有期望用名字寄托在孩子身上,成為一個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