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殯葬,很多人都有些忌諱。電影《瘋狂的賽車》中有個橋段:黃渤飾演的男主角去買墓地,結果徐崢扮演的殯儀館老闆一通「推銷」猛如虎,說其墓地是「地下CBD,人生後花園」、「上風上水,一聲典藏」,讓人忍俊不禁。
但電影終究是電影,現實中,殯葬推銷往往來得莊肅且壓抑。
可現在,情況正在起變化。就在前不久,「95後女生做壽衣模特」的新聞上了熱搜。
據封面新聞報導,2017年,95後姑娘任賽男大學畢業後,在淘寶上做起了壽衣模特。儘管曾遭到家人反對,本人也曾猶疑,可她在被患癌女孩穿漢服壽衣微笑的鏡頭打動後,堅定了從事這份職業的決心。她表示,「幫人們在生命最後體面告別,是一種慰藉,請不要把我當瘟神。」
毫無疑問,「壽衣模特」是個小眾的新職業,背後是殯葬行業的變局與人們殯葬消費習慣的變化。無論是壽衣模特、殯葬用品主播,還是雲掃墓服務,都是「網際網路+殯葬」催生的新形態。
其實在淘寶上,大家還可以發現更多類似的小眾性新職業,如絲襪調色師、海鮮飼養員、垃圾分類師、負能量回收員、直播場景包裝師等,不一而足。
它們或是新興的就業形態,或是在原有職業的內涵上進行了新拓展。
而這些新職業,既滿足了當下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新消費需求,也拓寬了社會的就業選擇面。
門檻低、反饋快,是小眾行業轉型線上的關注點
經濟學家皮薩裡德斯提出的「就業補償和創造機制」認為,技術進步會創造出許多新的工作機會。揆諸現實,數位化新業態確實創造了很多新職業。
可不少行業的數位化轉型,並沒那麼容易,畢竟,轉型線上相當於要進行以「加載網際網路基因」為核心的再創業。對小眾行業來說,再創業伴生的陣痛,會成為轉型線上的掣肘。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包括殯葬業在內的越來越多的小眾行業開始「觸網」。淘寶等電商平臺的創業門檻低,也為這些行業的轉型提供了一種選擇。
從新職業供給角度看,網際網路經濟帶來的新就業,本就會呈現出「平臺型就業」和「創業型就業」兩種特徵。前者主要指依託平臺經濟產生的僱用關係靈活化、工作內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彈性化、工作安排去組織化的靈活就業形式,後者則是指通過網絡創業實現就業機會的增量化。
這兩種就業方式,都離不開開放、協同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築起的新興基礎設施。那些小眾行業的網店多了,附著其上的新就業機會自然也就多了。
這類新就業形式,本質上也是產業升級、商業模式重構在勞動力市場變革維度的投射。網際網路「職業版圖」,因此會不斷被刷新。
一方面,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很多工作會被拆分成N個工序和任務,就業分工會愈發細化。以網售壽衣市場為例,「賣壽衣的」就能切分成壽衣設計者、網店運營、壽衣模特等細分崗位。另
一方面,新技術讓網際網路平臺可以在勞動者與消費者之間進行大範圍的資源調配、任務分派等活動,其中的專業協同合作要求,也會催生大量新工作崗位與就業機會。
可以預期的是,當越來越多的行業轉型線上,新就業崗位、新職業種類也就越容易出現。
網民個性化消費需求與高接受度,助推了新職業的出現
曾有人將國人消費升級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從1978年開始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主要是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消費升級;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是著眼於小康的消費升級;再後來是品質消費升級。而下一個10年的趨勢是個性化消費升級。
壽衣模特等新職業的出現,體現了技術進步與網際網路經濟業態迭代的力量,也凸顯了人們多元化、個性化的生活需求,反映了新世代網民對新鮮事物的高包容度。
眼下,網上出現的很多職業,不是興起於生活理念和消費習慣的轉變(如寵物訓練師、家庭收納師),就是誕生於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變革(如大數據標註師、數位化新農人),還有的是兼而有之。到頭來,這些新職業伴隨著新消費需求,滲透進現代生活的各個細化領域。
淘寶上的很多年輕消費者,既關心產品服務的質量,也關心附在上面的個性特徵;他們願意為能與自己情感產生共鳴的商品買單,也更注重產品服務的「標籤」屬性。這就需要用細分領域的專業服務去覆蓋其個性化需求。
在95後壽衣模特的新聞背後,很多網民表達了理解與支持,有網友說「死亡是一生的終點,當然也要得體漂亮」,就反映了對這類新職業與新服務方式的包容。
事實上,殯葬行業也在順應網民的個性化消費需求。現在賣祭祀類用品的淘寶店越來越多,線上店面很明亮;品類也漸次多樣化,隨葬品不斷豐富,壽衣、骨灰盒等產品從材質、工藝到款式漸趨多元。
不論是負能量回收員還是壽衣模特,網際網路經濟催熟的新職業,豐富了很多人的就業選擇面。部分小眾職業的出現,還意味著就業容量彈性的進一步提升——拓展吸納就業能力,不能僅限於大眾行業,小眾行業轉型後的「拓崗空間」也值得挖掘。(麥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