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興起 共享員工、靈活就業層出不窮——新就業 未來已來

2020-12-03 杭州網

浙江新聞客戶端

網際網路時代,就業正在悄無聲息間發生巨變。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快遞小哥已突破300萬人,外賣騎手突破700萬人,網約車司機更是數以千萬計;人工智慧培訓師、數位化管理師、網際網路營銷師,隨著產業更迭,眾多新興職業層出不窮,數字經濟將開啟2億人口就業空間……

顯然,新就業形態已然成為經濟業態發展、市場競爭與技術進步交互作用的必然結果。早在2015年,中央便提出「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此後,伴隨著數字經濟的繁榮,新就業形態不斷萌生。尤其在將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的浙江,一方面,數字經濟讓更多的人從傳統勞動崗位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靈活多元的新就業形態迎合了經濟變革帶來的工作模式質變,成為了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

新就業形態的帶動效應究竟如何?隨著組織和市場邊界的進一步融合,是否會帶來一場經濟社會效率變革?我們又應該為迎接這場變革做哪些改變?記者展開了調查。

引擎的力量

「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會帶來就業變革。」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姚先國告訴記者,早在工業革命時期,機器生產逐漸排斥手工勞動,人們曾擔心這會致使大批手工業者失業,但很快他們便發現,由此帶來的跨越式經濟發展帶來了龐大的新就業需求。

當網際網路時代來臨,數字經濟日益繁榮,人們同樣有過類似的擔憂:機器人、人工智慧的應用會大量取代勞動者就業嗎?

在全國著名的印染企業集聚地柯橋,曾經家家必備的「打漿稱料工」正逐漸成為過去式,隨著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這個憑經驗的崗位正被標準化的機器作業所替代。「雖然傳統的工種在減少,但是此消彼長,我們正在招聘既懂得網際網路技術又懂得印染行業流程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員工。」一位印染企業家告訴記者。

柯橋印染產業的小小工種之變,背後是技術變革的破竹之勢。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各類新技術正在推動產業升級、商業模式重構,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商業模式廣泛出現,帶來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之變。「網際網路時代讓更為精密的指揮協調成為可能,使得就業分工更為細化。」姚先國說,在數字經濟的帶動之下,以平臺組織為特徵的新就業形態大量出現,勞動者與智能型生產開啟重新適配,使得新就業形態正逐漸成為就業新引擎。

當前,滴滴已擁有超過1166萬名網約車司機,總共帶動1826萬個就業機會。

這一就業新引擎的帶動效應究竟如何?在數字經濟之城杭州,近年來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中,浙江省內除浙江大學外,人數相對多的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省外來杭人數相對較多的則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兩所「電」字頭高校的火熱,從側面印證了數字經濟對就業的吸納力。

「目前,我國新就業形態在就業人數規模、服務類型多樣化、滲透率等方面,都處於世界前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介紹,數字經濟的到來刺激了全新的需求,大大提高了人們選擇外賣、網購、網約車的頻率,滴滴打車、美團、菜鳥等各類平臺企業在數字經濟之下層出不窮。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以新業態形式出現的平臺企業員工達到623萬人、同比增長4.2%,平臺帶動的就業人數約7800萬人、同比增長4%。

尤其在疫情發生以後,新就業形態更是成為穩就業的重要引擎。美團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今年1月20日至5月24日期間,美團平臺上新註冊且有收入的騎手超過100萬人,這些騎手中37.6%來自餐飲等生活服務業,27.2%來自製造業企業,13.8%來自小微創業者,外賣成為吸納其他行業溢出勞動力、穩定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

「新就業形態不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還呈現出分布式效應,有助於減緩經濟與就業的波動。」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楊偉國分析的,疫情期間,線下消費受影響的同時,線上消費、線上教育、線上醫療的需求卻成倍增長,新就業形態正在成為就業「蓄水池」。

邊界的消融

選擇用人單位,籤訂用工合同,相對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和地點……一直以來,一對一式的單位就業是人們對就業的主流認知。而如今,組織和市場的邊界正在逐漸消融。

從信息技術革命開始到數字經濟興起,勞動力市場在不斷調整、變化。供給端有越來越多勞動者願意選擇靈活就業,需求端也有更多企業採用靈活用工以增加企業資源配置的靈活性,降低用工成本。疫情期間興起的「共享員工」模式,就是這種趨勢的一個例證。

勞動力富餘企業的50餘名員工暫時調劑到另一家企業一線工作3個月;企業因擴大產能急需30名普通操作工,崗位要求相對較低,在工業園裡就「借」到了新員工……此次疫情之後,浙江各地紛紛在線上推出勞動力餘缺平臺,使得用工更為市場化。

「新就業形態的發展正在逐漸打破傳統的穩定捆綁式的僱傭關係,資源圍繞真正能發揮作用的人而配置,而並非出於在哪個單位就業。」以司機這一職業為例,張成剛介紹,過去計程車司機是一份有職業門檻和單位歸屬的職業,一座幾千萬人的城市可能只有幾萬輛計程車,隨著網約車的出現,計程車司機的組織內職業屬性逐漸消解,誰的服務好誰就能在就業市場上贏得發展機遇。同樣,醫生、教師也可以不再受所在單位影響力的限制,而是可以在各類平臺上「以我為主」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新就業形態的不斷生發,也使就業者和創業者可以跨越時空限制,遠距離獲得工作機會,加速組織和市場、就業和創業邊界的消融。

「閒魚」平臺的資深玩家朱麗莉每一天都過得很忙碌,採購、拍攝、展示、諮詢、發貨……「過去我們是做珠寶實體店的,經常會去歐洲淘一些西洋古董回來賣。」朱麗莉告訴記者,閒魚這樣對口平臺的出現,讓他們的輻射區域迅速從依賴於實體店的某一地區擴展到全世界,和世界各地的買家開啟了零距離溝通,許多從歐洲淘來的檯燈、桌椅、花架、水晶杯等西洋古董才放上網,諮詢的客戶便絡繹不絕,每月營業額能達到近10萬。

有意思的是,這樣的創業模式還在不斷複製。前不久,朱麗莉剛剛招聘了一位從義大利學習攝影歸來的碩士畢業生,一邊幫助店鋪拍攝產品,一邊積累經驗在「閒魚」上學習經營自己的園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傾向於更自由地從事自己喜歡的領域,尤其在各類平臺的出現後,讓更為多元、靈活的創業成為可能,同時他們的創業也會帶動更多人的就業。」朱麗莉說。

從工業經濟下的「千人一面」到網際網路經濟下的「千人千面」,正如楊偉國所分析的,新就業形態有助於培養從業者自我負責精神與工匠精神。勞動者從僱傭關係下主要為僱主工作,轉變為在新就業形態中直接為客戶工作,而直接接受客戶的服務評價,有助於從業者更好地體會客戶的需求以及不斷提升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塑造專業精神,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環境的塑造

《人口與勞動綠皮書》預測,到2025年我國靈活用工收入規模將超過12萬億元。儘管從市場增長率來看,中國靈活用工漲勢迅猛,但是從滲透率來看,日本的靈活用工在人力資源行業中佔比已到42%,美國緊隨其後佔比32%,而中國的「靈活用工」構成僅佔到人力資源行業的9%,除去勞務派遣靈活用工滲透率僅為1%。

數據之差的背後是無窮的潛力。以靈活用工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使得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關係更加富有彈性,在這一未來趨勢之下,政府、企業和社會如何協作打造環境成為題中之義。

穩定的職業,一直是人們能否紮根大城市的門檻條件。隨著數字經濟激發的快遞、網約車等需求的勃發,越來越多青年人把新就業形態作為進入大城市的入門級職業。

不久前,杭州一位快遞小哥被評為杭州高層次人才,獲得百萬元購房補貼;餘杭、義烏等地特別針對直播電商人才的認定和保障進行了突破,具有行業引領力、影響力的直播電商人才最高可按B類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享受相關政策……從這些政策的響應速度和力度上可以看出,各地政府正在為新就業形態營造更為友好的環境。

為各類平臺營造好的環境也是在直接保護勞動者。以勞動力餘缺平臺為例,調劑期間勞動關係如何?工資誰發?發生工傷事故誰承擔?面對新事物可能帶來的新問題,有的地方政府探索制訂勞動力餘缺調劑合作辦法,有的則嘗試引入職業介紹補貼激勵機制。

新事物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被包容,從而在不斷試錯中日臻完善。張成剛舉例道,某平臺企業曾開發了一個「醫護到家」的功能,老人行動不便,「醫護到家」功能可以讓擁有職業準入資格的護士在平臺上接單,到家進行日常醫療護理。然而不久後相關部門發文,要求接單護士需擁有5年以上的從業經歷,由於這樣的護士群體人數並不多,一下子限制了這一創新。

「不少平臺企業呼籲建立黃燈機制,如果只有放手不管的綠燈機制和『一刀切』的紅燈機制,將為企業發展帶來許多不穩定因素,對勞動者而言也是很大的衝擊。」張成剛說,在這方面,需要相關部門加快適應新就業形態的快速發展,提升管理能力,優化管理方式。

去年底,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曾發布關於新業態勞動用工服務的指導意見,其中便鼓勵依法建立靈活多樣的勞動關係,使用多樣化的用工方式,引導新業態從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探索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險機制等保障機制。「對於新就業形態我們一直採取包容審慎的態度,當前確實還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瓶頸有待突破,但就業形態和政策應該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相信隨著新就業形態進一步發展,相關政策和社會環境也將更加友好。」浙江省就業管理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手記】

新浪潮已至 你準備好了嗎

陳佳瑩

新就業浪潮已至。沙灘上的你準備好了嗎?

究竟什麼才是好工作?在這個時代,這似乎正在被重新定義。隨著一個個新職業的出現,一個個新就業平臺的誕生,人們對工作的刻板印象正在發生改變,傳統的組織內就業正在被打破。

改觀還不止於此。過去,許多人擔心人工智慧來襲會對就業帶來顛覆性的衝擊,如今卻意識到,數字經濟的發展將把更多的勞動力解放出來,去從事更自由、更多元的工作;過去,人們認為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是非固定的兼職職業,卻在一次次聽到這些崗位的月薪後,有些心痒痒。

這就是產業變革和就業變革的魅力。越來越多的「斜槓青年」正在誕生,越來越多的人將職業建立在熱愛之上,人們能擺脫傳統一對一僱傭關係的束縛,更為高效地幹自己喜歡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面對新就業形態,我們期待城市的管理者能為這些新浪潮下的衝浪者們繫上安全腳繩,為大量創造新就業的平臺企業營造風平浪靜的友好環境。

相關焦點

  • 《2019-2020微信就業影響力報告》出爐:數字經濟穩就業,微信生態打...
    從穩定的僱傭關係向按需結合、靈活發散的就業方式逐步普及——微信小程序、公眾號讓勞動者能快速對接供需,微信支付讓人們能夠便捷的獲取勞動報酬,促進了微信就業從「公司+僱員」的僱傭形式轉移到「平臺+自由職業者」的按需結合形式。此外,靈活的就業模式、豐富的就業渠道、較低的從業門檻也是微信平臺就業的特點,微信在求職端為務工人員提供多樣的工作選擇,增加就業機會。
  • 有聲中日雙語 丨「靈活就業」用日語怎麼說?
    網約車、直播帶貨等新興業態催生了網約車司機、網際網路營銷師等大量新就業形態,使靈活就業日益走紅。以騎手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是一種靈活就業方式,滿足了從業者時間自由、補充家庭收入等多方面的需求,成為社會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靈活就業的形式也引起了日本媒體的注意,我們來看下面這一篇報導。
  • 青島西海岸新區:創新共享平臺 穩企業保就業
    今年以來,在面臨脫貧攻堅的時代使命和疫情防控的特殊考驗中,青島西海岸新區以更聚焦民生、更充分就業、更促進發展為引領,運用平臺思維,創新推廣「黨建引領、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協會運作」的協會組織模式,在珠海街道成立了新區首家鎮街級公共就業協會,整合轄區100餘家規模以上企業資源,進行了「員工共享、信息共享、資源共享」等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創新探索,「共享員工」模式在央視《新聞聯播》
  • 靈活就業背後的法律空白:00後兼職外賣騎手中有七成是在校大學生
    美團副總裁來有為介紹,在美團,生活服務業新業態分布的前十大領域是付費自習室、室內萌寵互動、漢服體驗館、植髮、甲醛檢測、蹦床、輕醫美、民宿、密室、生鮮零售。新業態催生了種類繁多的新職業,比如寵物烘焙師、密室設計師、漢服造型師、植髮醫生、奶茶試喝員、外賣運營師、收納師、創客指導師等。
  • 2位90後創業3年幫助10萬人次靈活就業
    這些員工都是通過武漢新鮮人人力資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鮮人人力」)的靈活用工平臺,應聘到企業彈性打工的。該平臺通過精準匹配、靈活調度,既為勞動者提供彈性就業,也幫企業實現「閒時無空餘人手,忙時無人手緊缺」。
  • 促進小店經濟,設立零工市場,湖北出臺新政鼓勵和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
    《意見》提出了18條具體措施,鼓勵小店經濟、直播帶貨、社區團購、夜經濟等新業態發展,以及非全日制用工等靈活多樣的創業就業方式。連日來,楚天都市報記者探訪江城街邊小店、時尚商圈、創業孵化基地,採訪小店店主、零工、創業者們對《意見》的期待。
  • 疫情下浙江的登記失業率不升反降 不一樣的就業形態來了
    編者按  就業歷來都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就業都被擺在突出位置。  近年來,在數字經濟的洪流之下,就業正逐漸由傳統的組織內就業轉變為多平臺就業、靈活就業,就業與創業也正快速融合。
  • ...2020平臺經濟工貓解讀報告》,預測未來靈活用工將影響世界60%人口
    2020年10月17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司的支持鼓勵下,阿里巴巴、百度、滴滴出行、京東集團、美團、騰訊、58同城、智聯招聘等8家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共同發布《「新時代履行新責任,新經濟助力新就業」平臺企業支持靈活就業倡議書》,呼籲全國各類平臺企業充分挖掘靈活就業巨大潛力,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穩定現有就業機會的同時積極創造更多更高質量就業機會。
  • 搭建線上信息共享平臺 促進群眾靈活就業
    1月13日上午,湖南省嶽陽首家平臺隨時約APP在嶽陽經開區正式運營,搭建起線上創業就業信息平臺,促進群眾靈活就業。據悉,隨時約APP整合了社會閒置資源和各行各業技能達人,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個人信息服務共享平臺,湖南已有23家運營中心,70多萬註冊用戶。隨時約APP在嶽陽的運營,也將給廣大市民生活帶來便利,促進群眾靈活就業。 【來源:經開區新聞中心】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國務院要求取消不合理限制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認為,就業形勢出現積極變化,疫情之下相當不易。我國經濟仍在恢復之中,未來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應採取多種措施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鼓勵新業態就業和靈活就業,帶動更多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
  • 無錫年輕人就業敢嘗鮮 新業態興起催生一批新職業
    「我這裡的顧客主要是來『擼貓』的,生意還不錯。」小劉告訴記者,寵物主題咖啡館最早出現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近年來在無錫也漸漸增多,滿足了喜愛寵物者的需求。把養貓作為職業,不僅小劉沒想到,他的父母更是無法接受,「吵了很多架,現在他們看到我賺錢了,暫時無話可說。」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類似劉子浩這樣從事「非主流工作」的年輕人,如今在無錫越來越多。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_2020年第23號國務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國辦發〔2020〕27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個體經營、非全日制以及新就業形態等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是勞動者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對拓寬就業新渠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作用。
  • ...之四:看就業 一個亮眼數字,透露拉動就業的兩大「主力軍」!
    6月末,我國城鎮就業人員總量超過4.3億人,比上年末增加500萬人以上。7月20日晚,《央視財經評論》系列評論「聚焦中國經濟半年報」推出第四評——看就業。邀請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和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做客演播室,就拉動就業增長誰是主力軍?就業市場呈現出哪些新變化?未來走勢將會如何?進行深入解析。
  • 疫情期間撐就業、擴規模、促經濟 微信生態打出數字戰「疫」組合拳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各行各業都受到波及,線下經濟幾近「停擺」。今日,由騰訊微信、中國信通院共同發布的《2019-2020就業影響力報告》披露,2019年微信帶動就業機會2963萬個,其中直接帶動就業機會達2601萬個,同比增長16%,2014年以來年均增長22%,間接帶動就業機會362萬個,其中疫情期間,微信生態打出一套數位化「組合拳」力保就業穩,也讓商家生意「不停擺」甚至逆勢上揚。
  • 霖瓏雲科參與2020中國靈活用工大會,探討靈活用工新場景新模式
    √ 宏觀經濟的催化√ 勞動政策的變革√ 意識形態的開放等都催生著用工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從傳統的製造業一線員工,到基礎行政類崗位,再到網際網路時代下的O2O服務,甚至是疫情下「共享員工」的湧現,都意味著,真正的「靈活用工」的時代到來。
  • 下崗職工和靈活就業人員有什麼區別?
    下崗職工和靈活就業人員有什麼區別?那麼所謂的下崗職工來講,如果說自己在沒有實現二次就業的一個前提下,也是可以按照靈活就業的形式來交納社保,實際上他和靈活就業人員就沒有什麼區別了。但是有些下崗職工實際上他會實現自己的二次就業的,如果說一旦實現二次就業的話,就不屬於靈活就業人員,所以說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和靈活就業人員還是有一個本質區別的。而且作為靈活就業人員來講,實際上也不是說,完全所有的靈活就業人員都是由下崗職工組成。
  • 2020年靈活就業人員繳納社保,這些事項注意了
    靈活就業人員沒有固定的單位繳納社保,因此需要自己繳納,靈活就業人員繳納社保有很多注意事項,到底有哪些注意事項呢?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靈活就業人員在沒有單位繳納社保的的時候可以選擇城鄉居民社保,也可以選擇城鎮職工社保。  其中,城鄉居民社保繳費費用少,主要繳納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但是退休之後可以領取的養老金少;城鎮職工社保繳費多,靈活就業人員繳納的話主要繳納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但是如果選擇城鎮職工社保,退休之後的養老金比城鄉居民社保要多。因此,如果有條件的話,儘量選擇城鎮職工社保。
  • 賦能200萬新個體靈活就業,愛庫存做對了什麼
    政策為「新個體經濟」積極鬆綁,「地攤經濟」喚回人間煙火;新電商、網絡直播、自媒體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形式得到認可;電商吸納的網絡創業和就業人數是最多的,與傳統電商相比,新電商和社群經濟的門檻更低,參與度更廣,這越來越離不開「微信生態」技術服務商和運營商們,為線上新個體的「小店」以及成交活動創造條件。
  • 焦作市調整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繳費標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巖實習生施學霞由於焦作市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繳費基數改為全省統一基數,從7月1日開始,焦作市對2019年度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繳費標準隨之進行調整
  • 《經濟日報》稱讚摩爾媽媽APP,老師到家新模式助力就業
    近日,《經濟日報》報導,2020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62.7%,「摩爾媽媽」APP的老師到家等新就業形態脫穎而出,吸引了大量就業。疫情防控期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穩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撐,數字經濟等新興行業人才需求旺盛,成為「穩就業」「保就業」的一股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