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
網際網路時代,就業正在悄無聲息間發生巨變。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快遞小哥已突破300萬人,外賣騎手突破700萬人,網約車司機更是數以千萬計;人工智慧培訓師、數位化管理師、網際網路營銷師,隨著產業更迭,眾多新興職業層出不窮,數字經濟將開啟2億人口就業空間……
顯然,新就業形態已然成為經濟業態發展、市場競爭與技術進步交互作用的必然結果。早在2015年,中央便提出「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此後,伴隨著數字經濟的繁榮,新就業形態不斷萌生。尤其在將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的浙江,一方面,數字經濟讓更多的人從傳統勞動崗位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靈活多元的新就業形態迎合了經濟變革帶來的工作模式質變,成為了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
新就業形態的帶動效應究竟如何?隨著組織和市場邊界的進一步融合,是否會帶來一場經濟社會效率變革?我們又應該為迎接這場變革做哪些改變?記者展開了調查。
引擎的力量
「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會帶來就業變革。」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姚先國告訴記者,早在工業革命時期,機器生產逐漸排斥手工勞動,人們曾擔心這會致使大批手工業者失業,但很快他們便發現,由此帶來的跨越式經濟發展帶來了龐大的新就業需求。
當網際網路時代來臨,數字經濟日益繁榮,人們同樣有過類似的擔憂:機器人、人工智慧的應用會大量取代勞動者就業嗎?
在全國著名的印染企業集聚地柯橋,曾經家家必備的「打漿稱料工」正逐漸成為過去式,隨著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這個憑經驗的崗位正被標準化的機器作業所替代。「雖然傳統的工種在減少,但是此消彼長,我們正在招聘既懂得網際網路技術又懂得印染行業流程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員工。」一位印染企業家告訴記者。
柯橋印染產業的小小工種之變,背後是技術變革的破竹之勢。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各類新技術正在推動產業升級、商業模式重構,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商業模式廣泛出現,帶來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之變。「網際網路時代讓更為精密的指揮協調成為可能,使得就業分工更為細化。」姚先國說,在數字經濟的帶動之下,以平臺組織為特徵的新就業形態大量出現,勞動者與智能型生產開啟重新適配,使得新就業形態正逐漸成為就業新引擎。
當前,滴滴已擁有超過1166萬名網約車司機,總共帶動1826萬個就業機會。
這一就業新引擎的帶動效應究竟如何?在數字經濟之城杭州,近年來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中,浙江省內除浙江大學外,人數相對多的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省外來杭人數相對較多的則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兩所「電」字頭高校的火熱,從側面印證了數字經濟對就業的吸納力。
「目前,我國新就業形態在就業人數規模、服務類型多樣化、滲透率等方面,都處於世界前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介紹,數字經濟的到來刺激了全新的需求,大大提高了人們選擇外賣、網購、網約車的頻率,滴滴打車、美團、菜鳥等各類平臺企業在數字經濟之下層出不窮。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以新業態形式出現的平臺企業員工達到623萬人、同比增長4.2%,平臺帶動的就業人數約7800萬人、同比增長4%。
尤其在疫情發生以後,新就業形態更是成為穩就業的重要引擎。美團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今年1月20日至5月24日期間,美團平臺上新註冊且有收入的騎手超過100萬人,這些騎手中37.6%來自餐飲等生活服務業,27.2%來自製造業企業,13.8%來自小微創業者,外賣成為吸納其他行業溢出勞動力、穩定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
「新就業形態不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還呈現出分布式效應,有助於減緩經濟與就業的波動。」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楊偉國分析的,疫情期間,線下消費受影響的同時,線上消費、線上教育、線上醫療的需求卻成倍增長,新就業形態正在成為就業「蓄水池」。
邊界的消融
選擇用人單位,籤訂用工合同,相對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和地點……一直以來,一對一式的單位就業是人們對就業的主流認知。而如今,組織和市場的邊界正在逐漸消融。
從信息技術革命開始到數字經濟興起,勞動力市場在不斷調整、變化。供給端有越來越多勞動者願意選擇靈活就業,需求端也有更多企業採用靈活用工以增加企業資源配置的靈活性,降低用工成本。疫情期間興起的「共享員工」模式,就是這種趨勢的一個例證。
勞動力富餘企業的50餘名員工暫時調劑到另一家企業一線工作3個月;企業因擴大產能急需30名普通操作工,崗位要求相對較低,在工業園裡就「借」到了新員工……此次疫情之後,浙江各地紛紛在線上推出勞動力餘缺平臺,使得用工更為市場化。
「新就業形態的發展正在逐漸打破傳統的穩定捆綁式的僱傭關係,資源圍繞真正能發揮作用的人而配置,而並非出於在哪個單位就業。」以司機這一職業為例,張成剛介紹,過去計程車司機是一份有職業門檻和單位歸屬的職業,一座幾千萬人的城市可能只有幾萬輛計程車,隨著網約車的出現,計程車司機的組織內職業屬性逐漸消解,誰的服務好誰就能在就業市場上贏得發展機遇。同樣,醫生、教師也可以不再受所在單位影響力的限制,而是可以在各類平臺上「以我為主」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新就業形態的不斷生發,也使就業者和創業者可以跨越時空限制,遠距離獲得工作機會,加速組織和市場、就業和創業邊界的消融。
「閒魚」平臺的資深玩家朱麗莉每一天都過得很忙碌,採購、拍攝、展示、諮詢、發貨……「過去我們是做珠寶實體店的,經常會去歐洲淘一些西洋古董回來賣。」朱麗莉告訴記者,閒魚這樣對口平臺的出現,讓他們的輻射區域迅速從依賴於實體店的某一地區擴展到全世界,和世界各地的買家開啟了零距離溝通,許多從歐洲淘來的檯燈、桌椅、花架、水晶杯等西洋古董才放上網,諮詢的客戶便絡繹不絕,每月營業額能達到近10萬。
有意思的是,這樣的創業模式還在不斷複製。前不久,朱麗莉剛剛招聘了一位從義大利學習攝影歸來的碩士畢業生,一邊幫助店鋪拍攝產品,一邊積累經驗在「閒魚」上學習經營自己的園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傾向於更自由地從事自己喜歡的領域,尤其在各類平臺的出現後,讓更為多元、靈活的創業成為可能,同時他們的創業也會帶動更多人的就業。」朱麗莉說。
從工業經濟下的「千人一面」到網際網路經濟下的「千人千面」,正如楊偉國所分析的,新就業形態有助於培養從業者自我負責精神與工匠精神。勞動者從僱傭關係下主要為僱主工作,轉變為在新就業形態中直接為客戶工作,而直接接受客戶的服務評價,有助於從業者更好地體會客戶的需求以及不斷提升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塑造專業精神,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環境的塑造
《人口與勞動綠皮書》預測,到2025年我國靈活用工收入規模將超過12萬億元。儘管從市場增長率來看,中國靈活用工漲勢迅猛,但是從滲透率來看,日本的靈活用工在人力資源行業中佔比已到42%,美國緊隨其後佔比32%,而中國的「靈活用工」構成僅佔到人力資源行業的9%,除去勞務派遣靈活用工滲透率僅為1%。
數據之差的背後是無窮的潛力。以靈活用工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使得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關係更加富有彈性,在這一未來趨勢之下,政府、企業和社會如何協作打造環境成為題中之義。
穩定的職業,一直是人們能否紮根大城市的門檻條件。隨著數字經濟激發的快遞、網約車等需求的勃發,越來越多青年人把新就業形態作為進入大城市的入門級職業。
不久前,杭州一位快遞小哥被評為杭州高層次人才,獲得百萬元購房補貼;餘杭、義烏等地特別針對直播電商人才的認定和保障進行了突破,具有行業引領力、影響力的直播電商人才最高可按B類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享受相關政策……從這些政策的響應速度和力度上可以看出,各地政府正在為新就業形態營造更為友好的環境。
為各類平臺營造好的環境也是在直接保護勞動者。以勞動力餘缺平臺為例,調劑期間勞動關係如何?工資誰發?發生工傷事故誰承擔?面對新事物可能帶來的新問題,有的地方政府探索制訂勞動力餘缺調劑合作辦法,有的則嘗試引入職業介紹補貼激勵機制。
新事物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被包容,從而在不斷試錯中日臻完善。張成剛舉例道,某平臺企業曾開發了一個「醫護到家」的功能,老人行動不便,「醫護到家」功能可以讓擁有職業準入資格的護士在平臺上接單,到家進行日常醫療護理。然而不久後相關部門發文,要求接單護士需擁有5年以上的從業經歷,由於這樣的護士群體人數並不多,一下子限制了這一創新。
「不少平臺企業呼籲建立黃燈機制,如果只有放手不管的綠燈機制和『一刀切』的紅燈機制,將為企業發展帶來許多不穩定因素,對勞動者而言也是很大的衝擊。」張成剛說,在這方面,需要相關部門加快適應新就業形態的快速發展,提升管理能力,優化管理方式。
去年底,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曾發布關於新業態勞動用工服務的指導意見,其中便鼓勵依法建立靈活多樣的勞動關係,使用多樣化的用工方式,引導新業態從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探索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險機制等保障機制。「對於新就業形態我們一直採取包容審慎的態度,當前確實還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瓶頸有待突破,但就業形態和政策應該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相信隨著新就業形態進一步發展,相關政策和社會環境也將更加友好。」浙江省就業管理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手記】
新浪潮已至 你準備好了嗎
陳佳瑩
新就業浪潮已至。沙灘上的你準備好了嗎?
究竟什麼才是好工作?在這個時代,這似乎正在被重新定義。隨著一個個新職業的出現,一個個新就業平臺的誕生,人們對工作的刻板印象正在發生改變,傳統的組織內就業正在被打破。
改觀還不止於此。過去,許多人擔心人工智慧來襲會對就業帶來顛覆性的衝擊,如今卻意識到,數字經濟的發展將把更多的勞動力解放出來,去從事更自由、更多元的工作;過去,人們認為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是非固定的兼職職業,卻在一次次聽到這些崗位的月薪後,有些心痒痒。
這就是產業變革和就業變革的魅力。越來越多的「斜槓青年」正在誕生,越來越多的人將職業建立在熱愛之上,人們能擺脫傳統一對一僱傭關係的束縛,更為高效地幹自己喜歡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面對新就業形態,我們期待城市的管理者能為這些新浪潮下的衝浪者們繫上安全腳繩,為大量創造新就業的平臺企業營造風平浪靜的友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