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關心奉賢大小事,關注「上海奉賢」一手掌握!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金海街道的村宅變成了美麗的居民小區
曾經的農民也早已告別了田間勞作
開始了嶄新的都市生活
然而,總有少數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們
始終無法忘卻種田的鄉愁
於是
小區內毀綠種菜的情況
成為了近年來城市管理的頑疾
如何滿足大爺大媽們的種田欲
又不破壞小區綠化帶
金海街道金水和苑居委想出了對策!
金水和苑是一個動遷安置小區,居民大多都是常年務農的老年人,生活勤儉節約,加之疫情期間許多老年人只能在小區內活動,所以他們將種田計劃瞄準了樓下的綠化帶。但如今居民區的綠化和自家宅基地不同,是不允許私人種植的。居民們的實際需求和相關規定之間的矛盾讓居委工作人員絞盡了腦汁。
就在居委工作人員一籌莫展之際,因為疫情防治中,中醫藥的作用在抗疫期間獲得了人們的廣泛認可。5月初,居委靈機一動,結合居民的「種田」愛好,獨創了一個全新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和草園」中草藥種植。
在「和草園」,大爺大媽們可以親自種草藥,不僅滿足「播種--除草--施肥--收穫」的愛好,也讓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走進了小區。
為保證「和草園」項目有序開展,除了讓居民親自種,居委還召集居民志願者,對「和草園」進行管理與自治。
同時,居委還特地邀請原奉賢區中醫院副院長沈士明醫生(老中醫)對種植技術和要求為居民進行系統指導。
「種了一輩子田,第一次上課還挺激動的,小時候特別羨慕那些能讀書的孩子,現在連種個東西都能安排學習了,很有意思。」金水和苑的金阿姨興奮地說道。
沈醫生充分考慮到上海特殊的地理環境,因地制宜選擇更適合在上海生長的中草藥植,例如:紫蘇、魚腥草、車前草、鴨舌草、藿香、薄荷、迷迭香、蒲公英等。草藥都用牌子標註名稱及功效,方便大家辨識。
目前,第一批草藥已基本收割完成,下階段,沈醫生將指導居民親手製作各類有益身體健康的中草藥枕、香包、手環等生活用品,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居民。
中國人有多愛種菜?《舌尖上的中國1》的分集導演胡博說過一句話,大概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中國人走到哪裡都得想辦法種點菜。」這或許是烙在國人內心深處的生存意識。
從種菜飽肚到種藥自治,「和草園」種草藥種植項目不僅滿足了小區內大爺大媽們的「種田欲」,填補了退休生活的空白,也將中醫養生的健康理念帶給了更多居民。
撰稿:陸乾 金曉琦(金海街道)
原標題:《動遷安置小區總有老人「圈地種菜」怎麼辦?這個一舉兩得的辦法必須點讚!》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