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忠(右)在動遷現場向施工人員了解情況。
人物小傳
朱偉忠,青浦區徐涇鎮綜治辦副主任。自2012年被抽調從事徵收補償工作以來,朱偉忠憑藉「親情工作法」拉近了與百姓的距離,他曾獲得「2013年度青浦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等榮譽稱號。
「這個小夥子好!我欣賞他!」提起青浦區徐涇鎮綜治辦副主任朱偉忠,鎮上居民陸花茶像誇自家女婿一樣讚不絕口。不知情的人絕對不會相信,就在2個多月前,朱偉忠剛剛代表鎮上把陸花茶家的老房子給動遷了。在不少地方常常勢同水火的動遷居民和動遷工作人員,居然能把關係處得這麼好,這是怎麼回事?
朱偉忠的本職崗位是綜治辦副主任,但從2012年開始,這位皮膚黝黑的「80後」就被抽調一直從事徵收補償工作,至今共參與了7個地塊的動遷,先後完成83戶居民和5戶企業的「搬家工程」。特別在剛剛結束的羅家小區動遷中,他負責的20戶居民短短10天就全部籤約,不僅在全部21個動遷小組中速度最快,而且沒有任何「後遺症」,為當地儘快完成國博綜合體周邊配套設施建設立下不小功勞。
「多管閒事」打破居民戒心
朱偉忠說,他的工作「秘訣」很簡單,就是「拿百姓當親人」。
這是當初徐涇鎮前明村村主任盛龍虎言傳身教的。2008年,朱偉忠在前明村當大學生村官,村裡有位腿腳不方便的老人要去市區看病,可子女都不在身邊,又趕上「雪災」,家門都邁不出。盛龍虎帶人過來,背起老人,又找車把她送到市區醫院。
當時周圍有村民說,盛主任把那老人當自己親娘了。還有人說,親生兒子都不一定有這麼好。「主任的舉動讓我明白,親情是聯繫群眾最好的橋梁。」
後來,朱偉忠調到鎮上從事徵收補償工作。
心裡裝著盛龍虎教的"秘訣",他和別的動遷工作人員不同,別人上門做工作總是"就事論事",他卻常常"多管閒事"。
在參與二聯墓地搬遷時,朱偉忠遇到了公認"難搞"的老楊。因為過往經歷,50多歲的老楊戒心很重,每次朱偉忠上門,他總是先打開手機錄音,再從屋裡翻出一摞政策法規攤開放在桌上,全程幾乎只聽不說。
老楊遲遲不鬆口,朱偉忠還有心思"不務正業"。他聽說老楊妻子48歲,一直沒工作,於是自告奮勇幫她張羅,沒事就往鎮就業平臺、職介中心跑。好不容易遇到有家企業招保潔,其他條件都符合,但企業要求年齡不超過45歲,朱偉忠急了,"闖"進企業找老闆"求情",軟磨硬泡好幾個鐘頭,終於讓老闆同意僱傭老楊妻子。
事後,老闆問老楊妻子,"那幾個年輕人是你親戚吧?要不怎麼會這麼賣力幫你尋工作?"得知妻子工作有了著落,老楊的態度也好了很多,手機不拿了、政策不翻了、話匣子打開了,最終爽快籤了字。
類似的舉動還有很多,就像朱偉忠每次在居民籤完字後都會說一句,"搬家時記得叫一聲,外面請個人起碼200塊還要加包煙,我們動遷小組4個壯勞力可都是免費的。"
走進老房子也注意換鞋
"我的體會是,你拿百姓當親人,百姓也不會拿你當外人。"朱偉忠說,動遷工作對他來說就是不斷"攀親"、"走親",用自己的一片熱情換取居民的理解、配合。
在這次羅家小區徵收補償中,朱偉忠負責的一戶人家,因為房屋主體建築面積小、裝修普通,補償價格全組最低,戶主雖然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但情感上始終不願接受。
有次這家戶主孫女生病住院,朱偉忠上門時,特意買了小孩平時吃的那個品牌的奶粉,還帶了些水果和玩具。這個小小的舉動,打動了他們全家。女孩媽媽說,看到女兒抱著玩具笑個不停,"突然覺得這幾個年輕人真的是為我們著想,他們連孩子吃什麼奶粉都想到了,很多掏心窩的話自然而然就說出來了。"
經過幾年的鍛鍊,留意動遷居民家裡的細節已經成了朱偉忠的工作習慣。在造訪一些簡陋的老房子時,哪怕知道這裡可能很快就會被夷為平地,他進門前總不忘問一聲,要不要換鞋。
此外,朱偉忠做工作還特別有"韌性"。有一次動遷,有戶姓張的人家打算觀望,對動遷小組"閉門謝客"。朱偉忠和同事商量後,專門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後的時間上門。即便如此,老張還是愛理不理,"有天晚上我們上門送評估公司的選擇單,他正在家吃晚飯,看到我們去,端著碗堵在大門口,叫我們把選擇單放下就走。"
碰了個"軟釘子",朱偉忠他們不氣餒,繼續起早摸黑上門。上門次數多了,老張家的狗見了他們反而搖起了尾巴。老張見動遷小組一次次上門也有些不好意思,態度慢慢變得配合了。
一位動遷戶回憶說,"有一天正在下大雨,小朱一邊敲門一邊在外面喊,''阿姨能讓我進去躲躲雨嗎''。門打開讓他進來,傘還抓在手上滴水呢,就開始和我談工作了。人心都是肉長的,看他和我兒子差不多大,工作這麼賣力,我就心軟了,雖然補償價格還沒有達到心理價位,能讓就讓一點吧。"
"騙了你們我沒臉再見面"
朱偉忠多次提到,徐涇鎮的徵收補償工作之所以進展順利,還因為他們有"靠山"。"動遷政策就是我們的''靠山''--靠山靠得住,我們渾身有勁;靠山靠不住,我們再努力也沒用。"
所謂"靠得住",指政府部門制定的徵收補償政策合理,而且標準能得到嚴格執行,早籤晚籤一個價。
"以前動遷時''可操作空間''比較大,往往拖得越晚補償越多,''有路子''也能多拿點,小道消息滿天飛,導致居民''抱團觀望''。"朱偉忠說,他2012年做二聯墓地項目時,開頭第一周成績為"0",除了缺乏工作經驗,還因為當時居民寧可每晚湊在生產隊長家裡一起研究小道消息,也不願完全相信動遷工作人員說的話。
但最近幾年,當地動遷基本實現了公開、透明,各家拿了多少補償款一目了然,流言也少了很多。
有了政府公信力撐腰,朱偉忠和同事們工作時的底氣也越來越足。"我常和動遷戶說的一句話是,''今天和你說的每一句話,過三個月、半年再看,我有沒有騙你。''徐涇鎮就這麼大,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我要是騙了動遷戶,以後就沒臉再見面了。"
鎮上居民張為林是羅家小區動遷戶之一,他曾找過朱偉忠,希望在評估報告的基礎上再加一點,結果得到了一句很堅決的回覆,"不可能。你們加了,前面籤的合同就要全部推翻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