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剛剛過去的2020年,註定要在歷史上寫下厚重一筆。戰疫,戰貧,戰洪……在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總有人挺身而出,迎難而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為人民的代表,關鍵時刻,人大代表從不缺位。荊楚大地上,9.3萬名五級人大代表,始終奮戰在一線,守初心擔使命、當先鋒作表率、架橋梁當紐帶。
1月5日起,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指導下,楚天都市報推出《民有所呼 我有所為——人大代表在行動》系列全媒體專欄,跟隨人大代表走進基層,記錄他們為民解難、盡心履職的點點滴滴。
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丁維 攝影記者劉中燦 通訊員易衛東
視頻剪輯趙鵬
「杜媽,你看一下規劃的停車位是不是在這裡。」
「杜媽,這個登記表該怎麼填?」
「杜媽,出行的路被堵了,你來看一哈。」
2020年12月23日,伴著冬日的暖陽,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荊州沙市區勝利街辦的王板橋社區,「杜媽」是社區居民最常掛在嘴邊的稱呼。
「杜媽」是何許人也?她就是省人大代表、荊州市沙市區王板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杜芝鳳。
杜芝鳳
在荊州,人們習慣把上了年紀的長輩喊作姨爹姨媽,這種娘家人的稱呼,叫起來格外親切。比起「杜代表」、「杜書記」,居民們更願意把服務社區居民30餘年杜芝鳳,稱為「杜姨媽」、「杜媽」。
一聲「杜媽」,是這個老社區居民心裡最踏實的聲音。
和居民一起建設好我們共同的家
記者見到杜芝鳳時,她一身棉大褂,胸前別著黨徽,正在協調社區改造事宜。「我們這裡多是老人,要是下雨踩著滑了,那不得了。師傅們幫忙把這些渣土平一下,既然是來幫忙的,乾脆好事做好,對不對?」
原來,施工隊平整道路後將渣土堆在路旁,在居民樓前形成兩排「土包子」,影響出行。隨後,杜芝鳳又自己在社區裡走了一遍,把改造中隱患問題一一記錄下來。
這要是旁人,面對改造中的小區免不了抱怨一下。但是,王板橋社區的居民倒一臉豁達。「不要看現在啊,過三個月再來,那就是完全的新面貌。」社區的彭祥慧婆婆說。
能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杜芝鳳多年的努力分不開的。王板橋社區是七、八十年代以企業職工宿舍為主體的老社區,轄區內5960戶,11300多人,居民多為企業下崗職工或離退休人員。隨著企業逐步改制,社區建設投入嚴重不足,環境髒亂差、管理難度大,鄰裡矛盾時有發生。
杜芝鳳看望社區孤寡老人
杜芝鳳團結一幫黨員幹部,開闢「就業一條街」,為下崗職工謀出路;向上爭取支持,幫助社區改善環境。2013年,杜芝鳳當選省人大代表,提出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加快社區建設。隨後,在省民政廳、荊州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扶持下,王板橋社區建成了荊州市社區中便民設施最齊全的社區服務中心。
35年的不懈努力,社區先後建起五層樓帶電梯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辦起了「居民學校」、「婦女兒童救助維權站」、「四點半鐘點課堂」……這個老舊社區還先後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全國科普社區等稱號。
杜芝鳳看望社區孤寡老人
看著之前的規劃一點點實現,杜芝鳳打心眼裡高興,她說:「只要我還在這崗位上一天,就要和居民一起建設好我們共同的家。」
「群眾盼什麼,我就做什麼」
才剛收集完小區隱患整理清單,杜芝鳳又趕往熊家惠婆婆屋裡。「怎麼沒穿我上次送你的呢子衣咧?」一進門,杜媽就和熊婆婆的女兒嘮起家常。
熊家惠婆婆已年過七旬,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基礎疾病,照料者老年痴呆的老伴和身患精神疾病的女兒,全家就靠著她2800元的退休工資。「不是杜媽在,不是社區的同志幫我,只怕我這個家早垮了。」熊家惠婆婆握著杜媽的手,淚眼婆娑。
杜芝鳳看望社區困難家庭
每周去低保戶及困難家庭走訪,已是杜芝鳳和社區工作者堅持多年的事情。「我們很多居民不是低保戶,甚至生活條件談不上困難,但往往因為生一次病,就把家裡壓垮了,這種事情太多太多。」杜芝鳳向記者一一細數著:社區居民楊超鳳自己患有膀胱癌,老伴患有腸癌,進入第四個化療期,前後就花了五萬多元的醫藥費,對退休工人來說壓力不小;舒中文家的小孩才剛大學畢業,就患了腦癌,由於小孩沒有醫保,他自己也沒有固定收入,全靠我們幫他申請大病救助籌款;黃文新自己開著一個漁具店,一個月4000元左右的收入,但現在患了腎衰竭,一下家裡經濟支柱就倒了……
貧困家庭的「邊緣戶,一旦遇到大病、意外傷害、自然災害等天災人禍,抑或其他不確定因素,收入就可能直線下降,立馬入不敷出,甚至超過貧困群眾。怎樣防止貧困家庭邊緣戶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杜芝鳳一直在思考。
杜芝鳳看望社區困難家庭
困難群眾在想什麼,盼什麼,杜芝鳳總是記掛在心。兩年前,社區成立了「杜媽工作室」,並推出「杜媽說事」「杜媽課堂」「杜媽熱線」等服務。工作室就成為她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幫扶困難群眾、調解矛盾糾紛的「大本營」,也是她履行代表職責、了解民情民意、聽取群眾呼聲的「情報站」。
近十年來,她先後在湖北省、沙市區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關於加大對城區房屋改造投入的建議》、《關於對拆遷對象開展技術就業培訓的建議》、《關於加強對城鎮貧困人群精準幫扶的建議》等18條議案、57條建議,都相繼轉化為惠民為民的實在行動。
「群眾盼什麼,我就做什麼。」杜芝鳳表示,今年的省人代會上,我將繼續關注貧困家庭的「邊緣戶」,建議政府完善扶危濟困劃分範圍,擴大彈性區間,在醫療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進行政策予以傾斜,推動社會救助向低收入群體、支出型貧困家庭、臨時性貧困人口拓展和延伸,在幫扶帶中為邊緣群眾築牢致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