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僅兩日一度上漲逾千點,人民幣匯率又「火了」。
繼開年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最高上漲700逾點後,1月5日人民幣匯率早盤一度大漲超300點,隨後有所回調,在岸人民幣兌美元1月5日16:30收盤報6.4640,與上個交易日基本持平,離岸人民幣匯率升幅收窄至60餘個基點至6.44附近,此前離岸匯率最高升至6.41。
A股更是「爆紅」兩天,1月4日,A股迎來開門紅,上證指數上漲0.86%;深證成指漲2.47%;創業板綜漲2.75%。1月5日,A股再度全線爆發,個股跌多漲少,逾百股漲超9%,截至收盤,滬指漲0.73%,深成指漲2.16%,創業板指漲0.65%。
即期價格的走強,也帶動1月5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升至6.4760,創2018年6月21日以來新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當天人民幣中間價大升648點,但相比於1月4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16:30收盤價(6.4628)仍相差132點,有分析認為,今天的中間價匯價明顯高於前一日收盤價,釋放了央行不希望匯率繼續單邊大幅升值的信號,希望匯率穩定波動。
多位受訪的分析人士認為,去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升幅與美元指數降幅相當,考慮到未來美元仍有望維持疲軟走勢,預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仍會繼續走強。這一變化趨勢將考驗著出口型企業的匯率風險把控能力,建議通過轉換訂單結算幣種類型、套期保值等方式鎖定匯率波動風險。同時,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強的過程不會是單向直線向上,而是會在雙向波動中穩步走強,企業也需要注重抓住時機逢高結匯。
開年僅2日一度漲逾千點,人民幣匯率怎麼了?
中國金融資產在新的一年迎來「開門紅」,不僅A股飄紅,人民幣匯率也不例外。
繼開年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度衝高逾770點後,1月5日,人民幣匯率延續紅火趨勢。儘管今天的人民幣匯率經歷了衝高回落,但目前離岸匯率仍升至6.44附近。
開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強幅度多少令人意外。市場不禁好奇,究竟什麼原因推動近兩日的人民幣匯率如此強勢?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去年下半年人民幣匯率的持續升值主要受多重利好因素共振影響,今年開年以來,這些利好因素依然存在,使得人民幣匯率慣性衝高。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月4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漲的同時,當天美元指數也一度跌破89.5,續刷2018年4月以來新低。因此,亦有觀點認為,昨日人民幣匯率的大漲主要受美元指數疲軟影響。
不過,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開年人民幣匯率的快速上漲更多是由國內因素和市場情緒驅動,而非外部美元指數回調驅動。具體看,1月4日,人民幣即期匯率較前一交易日升值1.2%,而美元指數當天只微跌0.09%,因此,美元指數貶值解釋不了2021年開年人民幣匯率的快速上漲。
對於人民幣匯率的快速升值,王有鑫認為,主要源於幾點:
一是對人民幣看漲情緒的集中釋放。1月4日,央行、發改委、外管局等六大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跨境人民幣政策支持穩外貿穩外資的通知》,進一步拓寬跨境人民幣使用範圍,優化跨境人民幣在投融資和資本項下的流動管理,簡化跨境人民幣結算流程和操作便利性。市場普遍認為此舉有利於吸引跨境資本流入,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於人民幣的看多情緒,推動人民幣快速升值。
二是近期中國陸續與主要貿易夥伴籤署RCEP、中歐投資協定等多邊框架,顯著改善了中國外部發展環境,有利於推動跨境貿易和投資發展,進一步提振了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穩定發展和人民幣升值的信心。
三是從全球疫情防控看,歐美等發達經濟體近期疫情不斷反覆,經濟復甦進程大大延後,2021年中國經濟將繼續一枝獨秀,支撐了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
美元指數如何影響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
儘管開年兩天人民幣匯率的走強與美元指數的疲軟關係並不大,但從去年全年的情況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升幅卻與美元指數的降幅相當,表明美元價格的變動依然是決定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主導力量。
「去年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升幅達6.9%,美元指數同期下跌6.7%,兩者幅度大體相當。所以,如果未來美元指數繼續走弱的話,可能還會推升人民幣匯率走強。」管濤稱。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2月31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關於調整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貨幣籃子權重的公告》,將採用2019年度貿易數據作為權重,重新調整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貨幣籃子權重,此次調整貨幣籃子權重為2017年以來第三次調整。此次CFETS幣種權重的調整與貿易額權重的調整方向基本一致,歐元、澳元、馬來西亞林吉特、沙特裡亞爾權重提升,而美元、韓元、日元權重下降,從而了增強貨幣籃子與貿易結構匹配度,新版指數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一個有意思的變化是,儘管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貨幣籃子中,美元權重下降,但實際上,美元指數波動對人民幣中間價的影響卻有所提升。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新的CFETS係數下,歐元、英鎊權重提升,但由於歐元和英鎊匯率的走勢也受美元指數影響,所以間接加大了美元指數對人民幣中間價的影響力。
「假設美元指數主動升值1%,即美元指數籃子內的所有貨幣同步升值1%,在新的CFETS係數下,人民幣中間價的貶值壓力為貶值0.361%,而在舊的CFETS係數下,人民幣中間價的貶值壓力為貶值0.355%。同時,在壓力測試的範圍中,新係數下美元指數波動導致人民幣中間價波動的區間擴大。」張瑜稱。
對於美元指數的前景,市場普遍認為美元已進入走熊的弱周期。王有鑫表示,對於美元來說,考慮到美國反覆惡化的疫情形勢、時斷時續的經濟復甦進程、非常規的財政貨幣化周期,以及全球「東升西降」的政經格局,顯然已經進入下跌周期。長期看,美元下行是大勢所趨,符合美國經濟、貿易、投資全球佔比下降趨勢。
「當前,全球已經出現『去美元化』勢頭,疫情更是使這一趨勢加快。2020年初以來,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全球支付等領域中的使用份額不斷下降,日本、中國等主要美債持有國不斷拋售美債。因此,未來3-5年,美元指數有可能回到2014年左右水平,完成這一輪升貶值周期轉換。」王有鑫稱。
不過,美元走軟的過程並非直線向下。王有鑫認為,這一過程是漸進調整過程,目前美元的國際使用基礎仍在,在全球債券、貸款、外匯交易等領域仍佔據支配地位,短期這一基礎不會被完全逆轉,美元在長期下跌過程中也存在階段性回調可能。
管濤也提醒,需要關注疫情得到控制後主要經濟體經濟修復速度對匯率的影響。在疫情發生前,美國的經濟基本面要好於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當前疫情在海外出現反覆,歐洲一些國家為了防控疫情採取了部分封鎖措施,這將拖累歐洲的經濟復甦,也有市場觀點預測歐洲經濟會出現二次衰退。如果這樣,不排除歐洲會進一步出臺刺激性寬鬆政策的可能性。這究竟會如何影響未來的匯率走勢仍充滿較大不確定性。
出口企業結算幣種多元化很重要
對於出口型企業來說,隨著未來匯率波動性的加大,匯率風險管控的要求無疑將進一步提升。
「實際上,企業有很多方式可以減少和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管濤稱,企業除了通過遠期結匯、期權交易等方式主動進行匯率風險對衝外,還可以選擇人民幣計價結算或者合適的外幣計價結算,而非過多依賴美元結算。
本輪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主要反映了美元走弱的影響,雖然6至12月份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積了近10%的升幅,但同期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口徑的人民幣匯率指數僅升值2.7%。從境內銀行間市場24種人民幣外幣交易的中間價看,去年全年,人民幣兌歐元、澳大利亞元、紐西蘭元、瑞士法郎、丹麥克朗、瑞典克朗等6種外幣仍有所下跌。其中,歐元、瑞士法郎和瑞典克朗佔到美元指數六個權重貨幣的近2/3,去年人民幣兌這三種貨幣匯率的跌幅分別為2.6%、2.7%和6.3%。
管濤稱, 企業跨境外幣計價結算幣種的多元化很重要。因為即便預期今年美元指數繼續走低,也是兌歐元、日元、英鎊、加元、瑞典克朗、瑞士法郎等六大主要貨幣下跌。只要這些貨幣中兌美元的匯率漲幅大於人民幣兌美元漲幅,選擇這種貨幣用於外貿出口的計價結算,也能夠規避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帶來的風險。而從去年的情形看,企業選對結算幣種的成功概率有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