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的大海上飄著一小塊浮冰,孤獨的北極熊在浮冰上轉著圈,踱著急切的腳步,「咔嚓……」,小小的浮冰裂開一道縫,北極熊心裡一驚,幾乎跳了起來。與此同時,南極的一隻小企鵝正在矮小的冰山上附著,「噼裡啪啦……」,冰山在不斷融化崩裂,不大的冰山已被海水一分為二。
這些都是全球變暖導致的!
世界氣象組織10日發布最新報告說,2019年是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由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新的「史上最熱年」可能在5年內出現。
這份名為《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的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攝氏度,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2016年,強烈的厄爾尼諾事件促使全球平均溫度升幅高於整體變暖趨勢。如果剔除該因素,2019年則是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此外,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裡·塔拉斯說:「鑑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變暖仍將繼續。最近的10年預報表明,未來5年內可能會創下新的全球年度溫度紀錄。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報告說,氣候變化不僅會造成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海洋升溫和酸化,還會對人類健康、糧食安全等產生重大影響。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當天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發布會上表示,這份報告表明,全球變暖正在加速。2020年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希望各國在今年底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提出更有力度的行動計劃,爭取實現全球控溫目標。
人類為全球變暖「買單」?
該聲明利用大量篇幅討論了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糧食安全、人口遷移、生態系統等方面影響,主要內容包括:
1
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升高。
2018年,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全球平均二氧化碳的濃度為百萬分之407.8±0.1,甲烷濃度為十億分之1869±2,一氧化二氮為十億分之331.1。初步數據顯示,2019年溫室氣體濃度繼續上升,預計將繼續增加0.6%左右。
2
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
2019年,海洋熱含量已深入到深度2公裡的海洋,打破2018年創下的紀錄高點。北極海冰持續長期減少得到證實,其9月的月平均範圍是有記錄以來第三低。南極海冰面積自2016年起一直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
這一年,全球海洋平均經歷了近2個月的異常高溫,約84%的海域經歷了至少一次熱浪。海洋酸化、海水含氧量減少、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縮,以及南北極海冰與格陵蘭冰蓋縮小,嚴重破壞海洋和冰凍圈生態。2019年,全球海平面高度已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3
熱浪致千人非正常死亡。
極端高溫嚴重損害人類健康。2019年,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歐洲均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其中日本的嚴重熱浪導致100多人死亡,18000人住院治療。法國去年6月至9月間的熱浪致使1462人非正常死亡,2萬多人因與高溫相關的疾病前往急診室就診。
與此同時,氣溫升高還加劇了登革熱病毒的傳播,最近數十年來,全球登革熱發病率急劇上升,目前約有一半人口面臨感染風險。
4
嚴重蝗災威脅糧食安全。
2019年末的異常強降水是非洲之角地區暴發大規模沙漠蝗災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是當地25年來最嚴重、以及肯亞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預計蝗災在今年6月仍將進一步擴散,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5
近2200萬人將成「氣候難民」。
2019年上半年,襲擊非洲東南部的熱帶氣旋「伊代」、南亞氣旋「法尼」和加勒比颶風「多裡安」,以及發生在伊朗、菲律賓和衣索比亞的洪水使670多萬人因災流離失所,預計全年的「氣候難民」總人數將接近2200萬。
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熱帶氣旋活動高於平均值,北半球共經歷了72個熱帶氣旋,南半球則為27個。其中非洲東海岸有史以來最強烈的氣旋「伊代」致使馬拉威、莫三比克和辛巴威近78萬公頃農田顆粒無收,超過18萬人無家可歸。
在亞洲,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和緬甸今年共有2200多人在季風季節的各類洪災中喪生,而美國2019年因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預計達到200億美元。
6
乾旱引發澳大利亞嚴重林火。
澳大利亞在歲末年初遭遇極端高溫,並在12月18日創下41.9℃的氣溫紀錄。今年該國的火災季也異常持久且嚴重,多次發生重大火情,截至2020年初已導致33人死亡,2000多處房屋受損,新南威爾斯和維多利亞兩州的過火面積總計達700萬公頃。
此外,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等高緯度地區也發生了遠甚於往年的火災,甚至連北極也「著了火」,這在以往極為罕見。亞洲的印尼,以及美洲巴西亞馬孫雨林地區的火災數量也高於近十年的平均值。
我們保護的不僅是地球
更是我們自己
減少食品浪費
鑑於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和破壞力,聯合國報告預測,在未來,全球糧食供應的穩定性將下降,幾百萬人的飲用水和食品安全或受到威脅。
另一方面,IPCC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生產的25%至30%食物遭到浪費。2010年至2016年,遭浪費食物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排放量的8%至10%。因此,減少食品浪費成為重中之重。我們可以做到:
•不浪費任何食物——適當減少食物份量,將剩餘食物用於下一頓飯或另一道菜。•按需採購—— 理性購物,不要超量購買。
•檢查冰箱—— 將食物儲存在1-5攝氏度之間,最大程度地保鮮和延長保質期。
「低碳」出行
研究顯示,與走路、騎自行車或搭乘公共運輸工具相比,駕車出行是汙染最大的交通方式。而一趟跨大西洋的往返航班通常會排放約1.6噸二氧化碳,幾乎等於印度居民的年度人均排放量。
因此,我們可以儘量選擇能效更高的交通工具,例如儘量使用電動車、在時間不緊急的情況下,以火車代替飛機等。
資料圖:乘客排隊等候上高速列車。
「綠色」生活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減排」空間也很大。比如:裝修時加裝隔熱層,以減少空調暖氣的使用;使用清潔爐具,選購節能型電器產品;利用太陽曬乾衣物,儘量不使用烘乾機等 ;儘量不用一次性製品、堅持垃圾分類等等。
面對日益嚴峻的生存環境,人類必須意識到,任何微小的傷害,都可能對未來的我們造成巨大的災難。
我們保護的不僅是地球,
更是我們自己。
—END—
共享生態之美
生態中國 你我共建
中國生態 你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