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疾病的漲潮?寄生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2021-01-09 任性視頻
海星消瘦病,如圖所示,可能是由海星相關的巨細胞病毒引起的。學分:俄勒岡州立公園

全球變暖事件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都在增加,威脅著全球許多生態系統。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攀升,寄生蟲和疾病的關係、流行和傳播也增加了不確定性。

華盛頓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探索了寄生菌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方式,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疾病傳播的新視角。這篇論文發表在5月份的《生態學與進化趨勢》上。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近20年來有價值的新證據,建立了一個顯示氣候波動下寄生蟲與宿主關係的框架。傳統上,與氣候相關的研究是在長時間尺度上進行的,然而這種獨特的方法研究了日益頻繁的「脈衝升溫」事件如何改變寄生蟲的傳播。

美國華盛頓大學水產與漁業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主要作者丹尼爾·克拉爾說:「關於生物和生態系統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大部分已知信息都集中在逐漸變暖上。」。「氣候變化不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暖,還會增加極端事件的頻率和程度,如熱浪。」

克拉爾解釋說,逐漸變暖和脈衝變暖都會影響生態系統,但影響方式不同。生物也許能夠適應並跟上逐漸變暖的步伐,但一個急性脈衝事件可能會產生突然而深刻的影響。

被海星消瘦病蹂躪的海星。

2013-2015年的「blob」是一個極端熱脈衝事件,與美國和加拿大太平洋沿岸的海星大量死亡有關。許多種類的海星,包括大型向日葵海星,都因一種突然流行的消瘦病而死亡。五年後,該地區的人口仍在努力恢復。據認為,與該團塊相關的異常溫暖的海水有利於海星相關的濃核病毒的傳播,而濃核病毒是該疾病的可能病因。

作者將這些海洋疾病的流行率與漲潮、退潮或海嘯相比較。疾病傳播可以隨著逐漸變暖或一系列的脈衝變暖事件而上升或下降。然而,一次嚴重的脈衝增溫事件可能導致海嘯,「引發洪水或乾旱的疾病」,正如太平洋西北部的海星觀測到的那樣。

然而,並非所有的脈衝熱事件都會引起相同的響應。對一個系統中的特定寄生蟲或宿主有益的東西對另一個系統可能有害。變暖可以改變寄生蟲的生命周期,限制合適的寄主種類範圍,甚至損害寄主的免疫反應。一些以野生動物和人類為目標的扁蟲不能在溫暖的水域中存活很長時間,從而減少了它們感染宿主的窗口。美國華盛頓大學最近的另一項研究顯示,在壽司中常見的寄生蟲數量在過去40年中增加了283倍,但熱脈衝事件與其數量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楚。

克拉爾說:「宿主、寄生蟲和它們相應的群落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取決於許多因素,因此結果很難預測。」他建議研究人員根據各自系統的具體情況進行預測。

作者的結論是,與其簡單的潮汐預測,他們更希望脈衝變暖會導致「波濤洶湧的海洋中偶爾出現流氓波」

克萊爾說:「重要的是,我們能夠理解和預測寄生和疾病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以便我們能夠準備和減輕對人類和野生動物健康的潛在影響。」。

###

參考文獻:《變暖世界中的脈衝熱應激和寄生》,生態學和進化趨勢。

這篇論文的合著者是切爾西伍德,華盛頓大學水和漁業科學助理教授。

這項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候與全球變化博士後獎學金項目的支持,該項目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地球系統科學促進合作項目(CPAES)、阿爾弗雷德·斯隆基金會的斯隆研究獎學金管理;華盛頓大學校長創新命令頒發的華盛頓大學創新獎;以及華盛頓大學特許權研究基金獎。

相關焦點

  • 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溫室氣體排放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變暖。那麼,儲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變暖了多少?變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熱量,顯示出更快的變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現出顯著的變暖。
  • 儲存了全球變暖93%的能量,海洋正成為地球的火藥桶
    由於海洋巨大的比熱容,全球變暖93%的能量都儲存在了海洋中,另外7%的能量用於加熱陸地、加熱大氣、融化極地海冰、冰蓋,融化山地冰川等等。所以,我們說海洋才是地球的儲熱罐。全球變暖不單單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球表面的變暖,它就像雪糕上一塊融化的巧克力一樣,這股暖流已經不斷從地表和海表流向深海,導致海洋變暖,僅關注地表是遠遠不夠的。
  • 科學網—海洋變暖讓皮毛海豹「很受傷」
    一隻南美皮毛海豹與它的幼崽 前不久,發表在eLife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使皮毛海豹的幼崽死於鉤蟲感染的風險增高
  • 大氣所等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1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3個研究單位的20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國際上第一份涵蓋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環境(溫鹽)變化研究報告。報告指出,2020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海洋「鹹變鹹,淡變淡」的鹽度變化態勢加劇,海水垂向層化持續加強。全球變暖90%以上的熱量被海洋吸收,海洋熱含量成為判斷全球是否變暖的最佳指標之一。
  • 全球14家單位學者聯合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攝影時青島海洋站觀測到的海氣溫差在20℃左右。(攝影:王少青)全球變暖90%以上的熱量被海洋吸收,海洋熱含量成為判斷全球是否變暖的最佳指標之一。最新IAP數據表明,在2020年,全球海洋上層2000米吸收的熱量與2019年相比增加了2×1022焦耳,這些熱量可以使13億個1.5升的電熱水壺的水同時燒開。過去80年中,海洋每一個十年都比前十年更暖(圖2)。
  • 「全球變暖」將停止,全球要開始降溫了?專家:氣溫將會下降迅猛
    同時,因為近兩百年來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加,所以科學家們就很輕易的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正在逐漸升高。而南極冰川大量融化,便是其中的有力證據。正因如此,全球各國在2015年籤署了《巴黎協定》,從全球的視角來應對氣候的異常,用以抑制和暫緩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然而,前幾年和今年冬季出現的異常極端寒冷天氣,讓很多普通人困惑不已。不是說全球變暖嗎?
  • 被嚴重低估的威脅:全球變暖
    2016年,強烈的厄爾尼諾事件促使全球平均溫度升幅高於整體變暖趨勢。如果剔除該因素,2019年則是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此外,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裡·塔拉斯說:「鑑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變暖仍將繼續。最近的10年預報表明,未來5年內可能會創下新的全球年度溫度紀錄。
  • 全球變暖威脅珊瑚海藻共生關係
    珊瑚是海洋裡的一種低級動物,蟲黃藻則是一種珊瑚體內的單細胞藻,它們之間的共生現象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大堡礁,很多熱帶沿海國家居民還可以在珊瑚礁體上種植食物,作為生活和食品來源。同時,珊瑚礁上優美的環境也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旅遊業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
  • 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是真的嗎,全球變暖還將造成什麼影響
    例如,他們引用了晚更新世的寒冷時期,北極熊生活在冰封的波羅的海中,然後在全新世變暖後永恆的冰層退卻時從該地區消失。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發現應該是採取行動應對全球變暖的另一個誘因。  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可以總結為以下五方面:  一是,全球變暖本身就是氣候資源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會導致氣候要素溫度和降水的增減,改變了水、熱資源的空間分布格局,有的地區會趨向乾旱,而有的地區則會趨向溼潤。  二是,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
  • 你知道嗎|全球變暖下,溫室效應會使地球溫度升多高?
    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受到重視。 未來,人類活動影響下,地球溫度會升高多少? 本期特邀中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翟盤茂,對其進行解讀。 什麼是溫室效應?
  •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全球變暖加劇
    新華社聯合國3月28日電(記者尚緒謙)世界氣象組織28日發布的《2018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過去一年全球變暖仍在加速,為全球帶來諸多經濟社會方面的挑戰。  當天,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裡·塔拉斯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第7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埃斯皮諾薩一起,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布了這份報告。
  • 有效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7個簡單應對方法
    全球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複雜的潛在影響,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例如隨著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導致植物生長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
  • 給地球撐把「太陽傘」對抗全球變暖?可行嗎?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如何噴射到合適的位置?通過噴射反射粒子為地球打上「太陽傘」的方式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受火山爆發後冷卻效應啟發2015年開始,被藍色海洋環繞的南非第二大城市開普敦連續幾個冬季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乾旱。按照預估,開普敦需要在2018年4月12日關閉供水系統、限制居民用水,這一時間節點當時被叫作「零日」,人們也把這次事件稱作「零日」危機。
  • 大氣所等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和氣溶膠,造成地球系統能量收支不平衡,全球正在加速變暖。地貌由綠變黃、森林大火蔓延、冰雪融化導致海平面高度升高……大多數進入地球系統的總能量通過海氣界面熱通量形式被海洋表層吸收,進而被海洋環流運輸、遷移並存儲在海洋內部。
  • 解決全球變暖最具潛力的技術
    全球變暖的公益海報。我們要拯救地球,拯救自己……  「除非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得到顯著減少,地球的未來只能有賴於具有潛在危險、未經驗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英國皇家學會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將早已備受爭議的地球工程學技術定義為遏制全球變暖的「下下策」。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變暖加劇 未來五年可能再破紀錄
    隨著全球持續變暖,目前的高溫紀錄再被打破「只是時間問題」。報告聲明表示,2019年是有儀器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自20世紀80年代,每個連續十年的氣溫都比1850年以來的前一個十年更熱。2019年結束時,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高出了1.1℃,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紀錄。
  • 全球變暖加劇,地球或成煉獄?
    世界氣象組織圖片預測表明,全球溫度可能會進一步升高,尤其是在高緯度和陸地地區,而海洋變暖速度會變慢,特別是在北大西洋和南大洋。溫度只是其中一個氣候指標。其他指標還包括大氣二氧化碳、海洋熱含量和酸化、海平面、冰川質量平衡以及北極和南極海冰。
  • 全球變暖問題還沒解決,海洋開始釋放「毒氣」,人類該怎麼辦?
    除了陸地之外,海洋中的生態環境也遭受破壞,各種海洋垃圾現身在海洋中,嚴重威脅到海洋中的生物,讓它們很難在海底中得到充沛的氧氣,久而久之,海洋中大量的生物會慢慢死去。海洋中釋放出大量毒氣今年人類面對很嚴重的威脅,比如全球氣溫持續升高、冰川融化等等,最近科學家發現人類的新威脅,海洋中正在慢慢釋放「毒氣」,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並沒什麼,科學家猜測,若海洋中毒氣一直釋放能夠引起物種滅絕,進一步加快了溫室效應的變化。
  • 回顧大西洋颶風季:海洋變暖延長登陸颶風生命史
    之前有研究表明,過去40年,在全球颶風生成地,颶風中心附近最大持續風速正變得越來越強,氣候變暖可能正在加劇這一趨勢。颶風強度增加最明顯的區域是北大西洋。1979年~1997年,北大西洋共生成777個熱帶氣旋,其中有136個為強颶風;1998年~2017年,北大西洋生成熱帶氣旋1572個,其中達到強颶風標準的有529個。過去近40年,北大西洋生成強颶風的概率每十年增加49%。
  • 鯨魚是對抗全球變暖的小能手?科學家:一鯨相當於20億棵樹!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人類對地球上的資源需求越來越大,從而也導致了地球變得傷痕累累,例如海洋汙染、白色汙染、全球氣候變暖等等嚴重問題,而最嚴重的就是全球變暖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各國都在努力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