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近年來,每到秋天,就有數百隻野生鴛鴦不遠千裡,長途遷徙到淮南市大通區園藝路東側採煤沉陷區越冬,這裡被當地人稱為「鴛鴦湖」,成為淮南「網紅打卡地」,但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為此,淮南市政協委員孔匊在1月4日的政協淮南市第十五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發言,建議建立候鳥保護公園。
兩隻鴛鴦在水中棲息。
記者了解到,淮南市不斷加大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力度,其中九(龍崗)大(通)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成交尤為突出,使該區域生態環境好轉,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在此生息繁衍,「湖光瀲灩接晴空,鳥語風微花氣深」已成為淮南生態文明的一張靚麗名片。從2017年底,就有市民發現有野生鴛鴦不遠千裡長途遷徙到此越冬,數量至今已增至幾百隻,白鷺、綠頭鴨、鴻雁等國家珍稀鳥類也陸續在此棲息,許多市民慕名前去觀光遊憩,昔日滿目瘡痍的沉陷區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淮南溼地吸引了鴛鴦前來越冬
然而,隨著鴛鴦湖的知名度不斷提升,一些市民在近距離觀賞時大聲喧譁,有的在候鳥活動區捕鳥,對候鳥造成直接傷害,出現部分候鳥被驚走。「除了個別市民保護候鳥意識不強外,鴛鴦的棲息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孔匊委員在發言中介紹,鴛鴦尋求棲息土的條件很苛刻,除適宜的溫度外,需要大面積的水域和成林樹木。鴛鴦湖在形成的過程中,原來地面上的意楊林被淹沒在水中,水中大片枯死意楊林為鴛鴦提供了良好的樹棲環境,與鴛鴦在北方的棲息環境極為相似,但隨著湖中枯死樹枝腐朽倒伏,水面上可供鴛鴦棲息的樹木越來越少,鴛鴦的棲息環境正在不斷發生變化。另外,鴛鴦食物鏈也在遭人破壞。鴛鴦選擇在淮南越冬的另一個原因是這裡有充足的越冬食物,舜耕山脈及周邊生長著大量麻櫟樹,每到深秋,麻櫟果成熟後自然脫落,成為鴛鴦越冬的美食。而從去年起,一些周邊居民大量揀鴛鴦湖周邊的麻櫟果賣給商販,導致鴛鴦沒有足夠的過冬口糧,生存受到威脅。
幾隻鴛鴦在枯樹上棲息
孔匊委員建議淮南制定規劃,建立候鳥保護公園,劃定候鳥保護區域,在候鳥活動的湖邊種植蘆葦、水杉等植物,形成天然植物屏障,隔離遊客,降低噪音,避免鳥類受到驚嚇;針對湖中枯死的意楊林腐朽倒伏情況,待春季候鳥離淮後,在水中建造部分水泥象形樹,供冬季候鳥歸來時登枝休憩;加強對野生鳥類種群監測,建立健全候鳥遷徙檔案,定期對野生鳥類棲息地生態環境進行監測、評估;完善配套,提升公園品質,建設集觀測、攝影、科普於一體的觀鳥臺和文化長廊,安裝觀鳥望遠鏡,滿足遊人的觀鳥需求。
一對雌雄鴛鴦比翼雙飛
喻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安浩 文/圖
編輯:唐恆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