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烏魯木齊8月4日電(記者趙春暉 宿傳義)盛夏時節,正是蝗蟲漫飛之際,為了能在這些害蟲產卵前將其消滅,新疆調集「動物部隊」在千裡草原上掃蕩蝗蟲。與往年不同,今年數量龐大的雞群、鴨群與草原上空盤旋的椋鳥群一起上陣效力,大範圍取代了人工化學防治,成了當地消滅草原蟲害的「主力」。
經過一個多月的「圍剿」,新疆博樂市郊外烏圖布拉鎮一片方圓數萬畝的草場已經見不到蝗蟲密集的情景了,偶爾一隻蝗蟲被驚起,就有數十隻雞圍追堵截,直至命喪雞口。由於這一區域的蝗蟲已基本被清理乾淨,駐紮在這裡的10萬多隻牧雞就要拔營而去。
流動雞場的主人陳鋒告訴記者,當地草原站已給她聯繫好了的另一片草場,供她轉場「放雞」。陳鋒說,雞群滅蝗效率很高,主要食物就是蝗蟲。而且,只要有充足的水,每天只需餵一次飼料,與圈養的雞相比,吃蝗蟲的牧雞,飼養成本大大降低,而產出的卻是貨真價實的「綠色食品」。
陳鋒放養的雞群,只是今年新疆北部數百萬隻「掃蝗」牧雞中的一部分,今年新疆在牧區先後啟動了「百萬牧雞治蝗增收」活動。為擴編生物治蝗部隊,各牧區今年都出臺了優惠政策,鼓勵牧民通過養雞治蝗致富。在有些地方,當地畜牧部門甚至免費給牧民發放雛雞。從伊犁河谷到阿勒泰草原,不時可見牧雞成群結隊飛奔覓食,爭搶啄食人眼難以發現的蝗蟲;而今年,在這些地方,「轉場」一詞,也非牛羊所專有,因為牧雞群追逐蝗蟲「轉戰」草原的壯觀景象已不鮮見。
在農牧交錯地帶,看似笨拙的鴨子也成了捕殺蝗蟲的好手,滅蝗能力甚至還強過牧雞。在中國著名「死海」艾比湖畔,今年就有上萬隻雛鴨被趕進附近的農田和草場。這些鴨群成隊集結,每天針對蝗蟲發動數輪地毯式「轟炸」,鴨掌過處,受驚的蝗蟲紛紛起跳躲避,不料卻被靈巧的鴨喙凌空啄食,絕無虛發。鴨群「清洗」完一處草地或農田,往往未作片刻休息,便又湧向別處尋找蝗蟲。博樂市草原站站長管廷賢說,在蝗蟲密布的農田和草場,一隻雛鴨就可控制4個平方米,成年鴨的食量更大,一口氣能吃一百多隻。
而在草原上空盤旋的椋鳥,「掃蝗」效率尤為驚人。記者在距哈薩克斯坦邊境不遠處的賽裡木湖畔看到,椋鳥呼朋引伴,時而盤旋俯衝,時而貼地飛行。它們數千隻一群,所過之處,如黑雲掠地,讓蝗蟲無所遁形。
新疆是中國的蝗蟲主要危害區,每年草原蝗蟲發生面積都不低於2000萬畝,在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阿勒泰、塔城、博爾塔拉等地,還時常遭受「跨境」蝗蟲的侵擾。在過去8年中,新疆有計劃地持續在西天山谷地和準噶爾盆地邊緣大規模「堆石築巢」,極力挽留過往的椋鳥效力。
據自治區治蝗滅鼠指揮部辦公室估算,目前新疆「在役」的椋鳥「空軍」已超過400萬隻,控制著近1000萬畝的草原,其「領地」都是雞群和鴨群難以到達的區域。
中國科學院草原生態專家胡玉坤研究員說,利用椋鳥滅蝗,是本世紀以來人類利用生物治蝗最成功的方法之一。此前,新疆治理蝗蟲的主要方法是人工噴灑農藥,或使用飛機和地面機械噴藥,雖然這也能有效遏制蝗情,但由於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對草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而通過招引椋鳥治理蝗蟲,不僅防控範圍大,而且資金和人力投入小。
治蝗滅鼠指揮部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一片40多萬畝的草場,如果按傳統的人工防治措施,需要90多萬元;而如果實施人工築巢引椋鳥,不但成本低,而且滅蝗效果遠遠好於化學防治措施,還不會汙染草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