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燒千年:當外國人燒起歐元紙錢,是時候說說紙錢的本質了

2020-12-05 騰訊網

撰文 | 肖舒妍

編輯 | 黃月

又是一年春節臨近。每逢大年初一,祭祖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重要儀式。人們通過掃墓、上香、燒紙、放鞭炮等一系列禮節來祭奠故去的親人、祖先和神靈。其中,化燒紙紮的習俗儘管常被指為浪費,並和火災隱患、空氣汙染聯繫在一起,甚至一度被官方明文禁止,但仍然長盛不衰。

近年來,燒紙更有「衝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趨勢。如果你在電商平臺亞馬遜上輸入「ancestor money」(祖先錢),便可以找到歐元、美元、英鎊等各國「發行」的不同版本、各種面額的紙錢。不少外國網友都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燒紙祭祖「求錦鯉」的心得體驗,還正兒八經推出了「如何正確燒紙」的視頻教程。

亞馬遜上的「ancestor money」

2019年6月,位於法國巴黎的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舉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專門展出中國手工藝人製作的各色紙紮,從豪車飛機到火鍋小籠、手機電腦,衣食住行應有盡有。這場展覽被著名的巴黎藝文指南Sortir A Paris評選為「當季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

燒紙究竟魅力何在?為何能夠流傳千年不衰?在《燒錢》一書的結尾,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柏樺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燒紙是一種與神靈溝通的方式,一種保護生命、使之薪火相傳、更續不輟以實現永恆的祈願,一種賦予輕浮的祝辭和誓約以物質分量的努力,一種通過肩負義務來實現生命本質的付出,一種表達和紓解遺憾、悔恨與悲傷等心理創傷的寄託,燒紙在傳授給我們關於價值的學問,它最終將世俗的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勞動價值)轉變為真正的價值、精神價值和人的價值。」

一、真實的「犧牲」

華裔美國社會學家楊慶堃在《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一書中提出,祭祖是中國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宗教內容,它推動著家庭的整合和延續。人們相信,去世的祖先在家庭生活中仍佔有一席之地,他們不僅在陰間繼續照看家庭成員的一舉一動,並以無形的方式保佑家庭的幸福和興旺。為了更好地獲得祖先的祝福和蔭蔽,就需要把現世的財富送往陰間,為死者提供保障靈魂安全、迅速進入天堂的途徑,好讓他們在那裡過上舒適的生活。

燒紙的習俗應運而生。紙製品通過燃燒而達到「犧牲」的效果,將它所仿製器物的價值傳到了陰間。而燃燒過程中火焰發出的神聖光芒,往往與生命能量和靈魂的存在聯繫在一起。

街頭燒紙(來源:圖蟲)

問題在於,紙錢或是紙紮只是財寶、錢幣、房屋的仿製品,而不具備任何世俗意義上的「價值」,為什麼它們可以作為「犧牲」,成為陰間的財富呢?如果紙錢上的面額就代表其價值,那麼為什麼要一張張點燃一疊「百元大鈔」,而不乾脆燒一張面值20億的紙錢?金箔紙、銀箔紙為什麼要疊成金元寶、銀元寶再進行燃燒,是金元寶的價值高於金箔紙嗎?那又是什麼賦予了金元寶更高的價值呢?

在柏樺看來,一方面,人們對紙錢的整理、觸摸、展示和點燃是一個神聖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賦予了紙錢一種感官價值,使紙錢從一種可見、可購買的商品變成了一種超凡脫俗、不可見且擁有精神價值的財寶——也就是說,從物品變為聖物,並擁有了永恆的價值。另一方面,紙元寶、紙紮等紙製品和普通的紙相比,還增加了疊紙過程中所融入的自覺性身體勞作,即疊紙者通過有意識的勞動,把自身的價值融入了紙紮當中。除了使紙變成紙紮,疊紙這項勞動並不創造任何世俗價值,更不用說交換價值,並且十分乏味,有時甚至十分孤獨。但正是這種特性,使疊紙成為一種純粹的、付出的工作,相當於一種「自我犧牲」。由於承擔疊紙工作的大部分為女性,柏樺進而認為,燒紙習俗允許人們,尤其是女性,成就一種真實的犧牲,它不是紙本身,也不是血肉,而是辛勞。

與此相對的是,燒紙習俗發展到今日,機器已經代替了絕大多數人工勞作,紙紮已然成為一種現代經濟的商品。產業化、流水線生產的各色紙紮流入市場,人們無需付出辛勞就可以獲得任何想要的祭祀紙紮。

除了傳統的車馬衣食、豪宅奴僕,新式的紙紮店裡還出現了存摺、美元、銀行卡,麻將、股票、遊戲機,甚至還有當紅明星的紙人和各種性用品。《燒錢》一書中提到這樣一個細節,在2005年廣州某媒體的報導中,記者探訪了一家喪葬用品店,老闆在安全套紙紮脫銷之後,建議記者乾脆燒幾盒真的,「真的保證能用,而且紙質的仿製品價格要比真品還貴。」

《燒錢:中國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質精神》

[美]柏樺 著 袁劍 等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9-03

「生產從手工轉向機器,並由此消泯了產品的審美品質,這令人抱怨儀式會喪失有效性」,更為嚴重的後果是,「逐漸地,這些事物不僅引發著由來已久的對財源廣進的渴求,還指向了琳琅滿目的現代家電,以及滋生泛濫的涉及娛樂、縱慾、靡費甚至反社會的內容……紙錢習俗逐漸成為一出上演著的滑稽戲,」柏樺這樣評價。

二、祭祀的尺度

《禮記·曲禮》謂:「淫祀無福。」荀子認為,喪禮過於鋪排、禮器過於奢華,必然會導致道德的墮落。實際上,類似燒紙習俗的本初內涵與後來商業化演變之間的矛盾,存在於整個祭祀過程之中。

《燒錢》一書指出,完整的祭祀儀式分為五個步驟:1.點蠟意味著開始;2.上香建立聯繫;3.獻上食物來演示溝通;4.燒紙作為禮物;5.放鞭炮標誌儀式的結束。但另一方面,這五個步驟又一一對應著人類的五種感官享受:蠟燭燃燒是對視覺的衝擊,上香散發的氣味俘獲了嗅覺,獻祭的食物對應著味覺,紙錢則由觸覺賦予價值,最後是鞭炮聲通過聽覺將人們從儀式中驚醒。柏樺認為,儀式的力量來源之一正是藉助這種有形的、多義的、多聲道的、能激發情感的交流形式來進行溝通,這種溝通僅憑日常語言是無法實現的。

但是漢學家胡司德卻在《早期中國的食物、祭祀和聖賢》中提出,一方面,食物和祭祀將人們與現實世界的耳目聲色等感官享受聯繫在一起;另一方面,宴饗或祭祀時舉行的盛宴中也隱含著某種力量,它可以遮掩或阻止人們與超越日常感官和肉體享受之上的一個世界建立真實的或者更高級形式的聯繫。

《早期中國的食物、祭祀和聖賢》

[英]胡司德 著 劉豐 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8-12

在《味覺》一書中,美國哲學家卡羅琳·考斯梅爾(Carolyn Korsmeyer)對味道的雙重屬性的探索,也啟迪了我們繁複的祭祀形式可能具有的雙重屬性——既是個人的、審美的,亦是社會的、道德的:「注重味道既是一種精緻的感官能力,也可以表現為只是在意表面的享樂……熱情地準備食品,款待賓客的行為,可能是精明世故的、勉勉強強的、慷慨大方的、漫不經心的,甚至是危險的。」

不管是祭品還是紙錢,祭祀都需要不菲的財物消耗。胡司德指出,祭祀禮儀背後所蘊含的一個根本矛盾在於,巨額的花費往往適得其反,使祭祀達不到它本來想要達到的目的。早在漢代就有學者提出批評,喪祭無度給社會帶來的災難就像瘟疫一樣。在祭祀方面花費過多不但會消耗大量的勞動力,而且還會刺激手工業者和商人進一步逐利,這都不利於農業生產和國家的穩定。

不祭祀無法受到祖先蔭庇保佑,過於奢華鋪張的祭祀又會破壞人的德性、影響農業生產和國家安康,在中國關於祭祀的討論中,這一矛盾幾乎貫穿始終。

紙錢(來源:圖蟲)

三、禮物的交換

祭祀的人們舉行一系列儀式邀請鬼神降臨,享用獻祭給他的貢品,同時給人們以回報。胡司德在此基礎上對孔子的「祭神如神在」提出了新的闡釋:祭祀也可以理解為歷史學家和宗教人類學家所謂的禮物交換與禮儀儀式當中的「沉默的交易」——即人們使用紙錢、祭品等禮物與死者和鬼神建立、維持某種社會關係,以期先祖在天有靈,以蔭蔽子孫、驅魔除怪、延年益壽作為回禮。

柏樺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在《燒錢》一書中,他把禮物、尤其是貨幣禮物的流動和交換比作一種「社會新陳代謝」,這種社會循環包含著饋贈、互惠和交換等不同形態的混合,而紙錢則將這一新陳代謝過程擴展到了死者的世界:「貨幣價值(以及所有形式的財富)的真正源泉是超越現實層面的;它在宇宙範圍內循環,而且終究不處於活人的控制之下,而是受控於鬼神世界。」

在擴展到死者世界之前,我們對所謂由禮物的流動和交換維繫的「社會新陳代謝」並不陌生。

文化人類學家閻雲翔在其《禮物的流動》一書中寫道,中國的社會關係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流動的、個體中心的社會網絡而非凝固的社會制度支撐的,因而禮物饋贈和其他互惠交換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維持、再生產及改造人際關係方面。

《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

閻雲翔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02

《禮物的流動》一書的研究對象為黑龍江省某農村村民的日常禮物交換,閻雲翔根據互惠原則和人情倫理,從中歸納出了四種通行的禮物交換規則。有趣的是,這四種禮物交換規則同樣適用於燒紙祭祀等傳統習俗。例如,第一個規則是,常人總是以互惠的方式與他人往來,這種互惠以長期的贈禮、受禮和回禮的義務為特徵,所謂「禮尚往來」;第二個規則是,無論在親屬意義上還是在社會意義上,隨禮不能打破現存的社會地位等級體系。

柏樺在研究燒紙行為時就曾觀察到,如何燃燒仿製金屬貨幣的紙錢,是與金屬的價值等級和社會關係的等級相關的。例如黃銅被比作兄長、白銀被比作母親、黃金被比作父親;銅錢代表著日常的鬼魂(陷於俗世的腐化而下沉),銀錠代表著距離更遠的諸如祖先這樣的神靈(依舊處於俗世和神聖之間),黃金代表的則是更為純淨超然的神靈。

各種紙錢(來源:圖蟲)

受法國人類學家馬塞爾·莫斯啟發的交換理論,將禮物饋贈視作一種創造、維持並強化各種社會關係的文化機制。這些社會關係可以是合作性的、競爭性的甚至敵對性的。某一特定的社會關係可以界定物品的既定運動,某一特定的交易也同樣能促成特定的社會關係。

在閻雲翔看來,在社會和經濟困難時期,禮物贈送和關係網絡更是一種社會援助體系,在個人遇到非常情況時,他的關係網絡可以為他提供諸如食品和避難處等基本需求和社會援助。因此,個體村民通過關係網絡來動用其人際資源,獲取各種社會利益。這些關係體現了個體村民所創建並通過社會交換中的互惠來維持的聯盟。但這種社會網絡並不是天然存在或者堅固不摧的,它們必須被不斷維護和培養,因而是實踐性和持續性的。禮物饋贈於是成了一個無盡的過程,與之有著相同邏輯的燒紙習俗之所以延續千百年而不衰,也就可以解釋了。

相關焦點

  • 今年清明不能燒這種紙錢了!
    更多巴馬新聞信息,留意巴馬微視微信平臺,想爆料突發事,請長按下面加入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就快要到了又到了為祖先親人掃墓祭奠的時候在掃墓時,相信大家都會給祖先焚燒紙錢這幾乎是遍及全國的一種風俗了認為去世的祖先可將紙錢存在冥府銀行
  • 福州清明節有燒金銀紙習俗 紙錢工藝也迎「工業革命」
    閩南網4月2日訊 一到清明節,不少地方都有燒金銀紙的習俗,可你知道這金銀紙是怎麼做出來的嗎?記者這就帶你去一個地方,福州市面上的金銀紙,多半是這裡製作出來的。由於成本高,這樣手工製作錫箔紙的方式已不多見  昨日中午,記者驅車來到福州倉山區城門鎮,沿途的村道,隨處可見一本本印好的紙錢在太陽下晾曬,金光閃閃。
  • 清明節要燒無數紙錢,地府不會通貨膨脹嗎?看《西遊記》怎麼說
    紙錢用於祭祀,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但那時只是「剪紙為錢」,並不燒掉。真正開始燒紙錢是在唐朝時期。為什麼要燒呢?根據道家的說法,火是將信息上達於神靈的介質,比如道教符籙,也是一定要燒掉的。然而,當崔判官引李世民去還陽,經過「枉死城」的時候,被無數冤魂攔住去路。李世民一打聽,原來這些冤魂都是自己奪取天下時死去的人,現在都來糾纏李世民,向他叫著「還我命來,還我命來!」李世民嚇得不知所措,後在崔判官指點下,借了地府的「金銀一庫」,給了這些冤魂,才擺脫糾纏,回到陽間。
  • 燒紙錢的秘密:畫個圈圈燒一堆紙,燒掉的紙錢鬼魂能收到嗎?
    每當走到這些地方的時候,我都會不自覺地小心避讓,生怕自己的貿然打擾了死者的清明。我能想像那些燒過的紙錢順著煙火之氣的烘託,一步步上天,然後在黯淡,落下,好像是一盤祭品被亡靈吃得只剩下渣滓,一個新鮮的蔬果經過祖先的「巡檢」只剩下殘留的蒂把。我不知道人死後到底去了哪裡,也不知道這些據說可以在冥界流通的貨幣他們是否能收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 清明節就要到了,有種紙錢不能隨便燒,否則會有最高5萬的罰款
    相對而言,能回到家鄉的後輩都會去為逝者祭拜,清理墳頭的雜草,還有就是燒一些紙錢,這幾乎是有很多人家都會這麼做,因為很多老人覺得,逝者是去了另一個世界,他們在那邊也要生活,但是不能沒有錢,所以要少些紙錢,或者是燒一些紙片做的日用品,汽車、電視什麼的。
  • 農村俗語:「燒的紙多,惹的鬼多」,燒紙還有這講究?
    農村俗語:「燒的紙多,惹的鬼多」,燒紙還有這講究?文/號外歷史之小玲 圖/網絡在農村,對於先人們的懷念有很多種方式,除了祭品供奉,就是燒紙錢了。這裡的「紙」指的就是關乎祭祀時所燒的紙錢。在農村有這樣一句俗語是「燒的紙多,惹的鬼多」,燒紙還有這講究?
  • 清明節燒千億紙錢,地府不會通貨膨脹嗎?專家:西遊記給出了答案
    作為一個系統化的地府,跟人間一樣都有貨幣體系,那麼焚燒那麼多紙錢,地府不會通貨膨脹嗎?紙錢還未誕生之處,絲綢是懸掛在墓地的裝飾品,中國最早的紙起源西漢,東漢蔡倫改良的造紙術,一直到三國時期,紙張都是十分昂貴的商品,當時的書寫材料還是簡牘,到西晉時期,文字才開始轉移到紙張上。
  • 國外掀起紙錢熱!冥幣風颳向世界,咱老祖先在陰間已經一統全球?
    中國人死後子孫後代都會將其牌位供奉於祠堂中,遇到逢年過節這種大日子,便會給祖先燒香蠟紙錢,祭拜這些離自己遠去的親人。正是因為這種祭拜文化,使得香火行業成為了中國各行業中的「香餑餑」,畢竟給老祖先燒冥幣,很多人都不會計較它的價格高低,甚至會覺得越貴的越好,老祖先在「那邊」收到的自然也就越多。冥幣作為土生土長的「陰間貨幣」,可比人民幣的面額要高多了。
  • 「寒衣紙」燒出滿地灰
    商報訊前晚是農曆十月初一,市民們早已準備好「紙錢」為故去的親人送去點點思念。但在「寒衣紙」燒過後,大街上留下了滿地紙灰。現代社會,市民需要對已故的親人思念緬懷,但也需要更加文明的表達方式。環衛工人魏師傅說,昨日凌晨,他不到4時就上路清掃紙灰了,「我已經掃了三車,不及時清理,只要風一吹整條道路就全是紙灰,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 下元祭祖,焚化的紙錢是亡魂自己帶走了還是陰間也有快遞員?
    部分道友讀到這裡可能就會有這樣的疑問:不管是自己上墳祭祀還是做超度,那些焚化的紙錢和元寶,是亡魂自己帶走了嗎? 燒的紙錢元寶去哪兒了?
  • 很多民俗,習俗到現在社會就消失了,為什麼燒紙錢習俗能流傳千年
    不過都是紙糊的,如今民風習俗就少很多,可這個習俗到底是從什麼時候流傳下來的,為何人們樂此不疲地流傳?有一種說法影響比較深遠說:東漢蔡倫的大嫂是火紙的發明人。蔡倫大嫂名叫惠娘看到小叔子蔡倫發明的紙,心裡滿是羨慕加嫉妒。於是乎就鼓動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習造紙,蔡饃是個急性子,功夫還沒學到家,就張羅著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質量低劣,不能供寫字用不得不關門。
  • 繼老乾媽之後,現今冥幣又受外國人追捧
    無論是辣條還是老乾媽,這些中國產品常常讓外國人覺得不可思議,這些在我們國家相當普遍的東西,在出口至國外後常常引得老外感嘆:有這好東西為什麼不早拿出來?冥幣贏得外國人廣泛關注如今老乾媽在國外大火,其售價也連連上漲,可即便如此,每當有老乾媽上貨時,也很快被哄搶一空。甚至就連一些西方人的口味都逐漸中國化,由此可見「中國製造」在全球的歡迎程度相當高。
  • 清明節,給先人燒的紙錢,有什麼需要注意的(民俗文化探討)
    現在的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民間曾對冥幣的使用有很多要求的,比如要求手工製作,製作的時候心要誠,並且要親人自己動手。有的地方,家裡還有專門用來製作冥幣的版具,就跟製版印刷一樣,刷上顏料,一張一張的印。為什麼?
  • 海南中元節:市民燒奢侈品祭祖 稱先人也該享受
    天黑之後,攜帶爆竹、紙錢、香燭,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屆時,每戶人家都要供奉瓜果菜飯等,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祈求地官保佑,對「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也給予關照;要設醮壇,有僧道誦經,燒煞神錢,打發施賑。這種活動在七月十五日達到最高潮。解放後的中元節(俗稱「鬼節」),即現在民間的七月十五,大多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 燒〈往生咒〉,這是落地獄的因,這點大家不能不注意!
    有賣往生錢的,胡扯〈往生咒〉燒得愈多愈好,亡者必定蒙益。其實盡你怎樣燒,剩下的只是一堆灰而已,還犯了毀像焚經的彌天大罪。這是落地獄的因,大家不能不注意。更有一些人,還活著便把錢存到陰府裡,以為可以買通閻羅王。閻羅王不是世間的貪官汙吏,隨意受賄的。他見到你這個貪心鬼,反而快點打你入十八層地獄。
  • 記者觀察:清明紙灰燒成堆 「綠色祭掃」當繼續邁步
    沿陵園內小路走進社會墓區,記者看到現代化的焚燒爐前仍聚集著不少市民,在小黑板寫下已故親人的名字後,將一些「紙錢」「元寶」和其他物品投入焚燒。  雖然近年來呼籲「綠色祭掃」的聲音不絕於耳,但群眾固有的祭掃習慣短時間內仍難以改變,「綠色祭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仍然不易。  位於石家莊市區石銅路上的石家莊市人民紀念堂,每年有超過30萬人前來祭掃。
  • 今早杭州一大媽在家中點香燭求菩薩保佑,沒想到自己家差點燒沒了
    上午9點59分,火災被完全撲滅,據了解,起火原因為老人家中點蠟燭放置窗邊柜子上方,隨後出門沒有及時將蠟燭熄滅,導致蠟燭燒到周圍窗簾,隨即引發火災。起火物質為家中家具,起火面積約5平方,無人員傷亡。今年3月15日,濱江區人民法院對紙錢失火一案進行了公開宣判。法院認為,被告人韓某某過失引起火災,危害公共安全,導致一人死亡,其行為已構成失火罪,故依法判決被告人韓某某犯失火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六個月(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