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查爾斯·曼恩
2014-10-08 15:25 來源:澎湃新聞
如今已經沒有人懷疑,歐洲細菌和病毒曾對美洲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諸如瘧疾和黃熱病等非洲病毒在抵達的時候,也導致了相同的後果。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是,美洲有沒有讓西班牙徵服者也付出相應的致死性感染的代價。很久以前,候選提名者就已浮出水面:梅毒。
梅毒的病原體是梅毒密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後者形狀酷似蠕蟲,是一種在顯微鏡載片上呈螺旋狀活動的細菌。這種病毒的發病有四種不同的形式,梅毒研究學家對這四種形式是否由梅毒密螺旋體的不同亞種導致而意見不一;他們同時也在梅毒密螺旋體究竟是一個單獨的物種,還是一對有著些許不同、每個都會引發不同症狀的物種上無法取得一致看法。
非性病性梅毒是一種感染的方式,它會在口腔內及周邊部位造成唇皰疹似的小幅損害;這種感染方式主要影響的是中東地區。第二種稱為雅司病,見於全球各國的熱帶區域,感染傷口和擦傷處,並會導致持久疼痛。這兩種病毒都不會擴散至骨骼或是神經,也極少會致死。而作為第三種形式的梅毒,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它主要通過性接觸進行傳播,使患者的生殖器官發疹疼痛,之後就驟然消失,讓患者的苦痛得到緩解,然而卻悄無聲息地(往往是致命地)感染其心臟、骨骼和大腦。(第四種形式品他病主要見於中美洲,是輕度的皮膚感染。)
首例有記載的歐洲梅毒疫情爆發於1494年末或1495年初。此前一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率領五萬名從歐洲各地招募來的流浪僱傭兵,進攻自己希望佔據的那不勒斯。(他之所以使用僱傭軍,是因為16世紀初,絕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資源都不足以支撐起一支常規軍。)查爾斯八世在徵服全城幾個月後發現,諸多義大利小國正在大股西班牙部隊的協助下,抱成一團反抗他。
1495年春,驚恐失措的國王陛下可恥地率部逃離。大軍壓境和法軍撤離都伴隨著劫掠、妄殺和大規模的強姦。在沿途,梅毒密螺旋體捲入了查理八世逃亡的僱傭兵隊伍。流行病最有可能的傳染源是來犯的西班牙部隊,而遭到雙方侵犯的婦女促進了病毒的傳播。不管怎麼說,查爾斯八世的軍隊都在撤離過程中分崩離析了,並在沿途留下了一群群染上性病的士兵。很難想像會有比這更為有效的在大範圍內傳播梅毒的手段了。在一年之內,歐洲各地的城市就都開始驅逐身患梅毒的人了。
梅毒是像其首次疫情的時機所表明的那樣,由哥倫布從美洲帶來的嗎?
對此肯定和否定的說法各自都可以得到三種主要論據的支持。
第一種支持肯定態度的論據,是病毒的致命性;早期記錄顯示,當時的梅毒比現在還要恐怖。患者身體各處都長滿了橡子大小的綠色癤子,裡面儘是散發著惡臭的液體。一名16世紀的觀察者發現,患者病痛難忍,「就好像他們是躺在烈火中一樣」。梅毒的致死率極高。這種高死亡率符合梅毒密螺旋體對歐洲而言是全新事物這一觀念。正統達爾文主義理論預測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絕大多數傳染病的影響都會有所緩和;多數致命品種殺死寄主的速度太快,使其無法擴散到其他宿主體內。因此,當時致死率高、毒性極強的梅毒表現無異於任何一種新病毒。
500多年來,一直有人指責義大利人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及其船員,在他們「發現新大陸」之旅後將梅毒從美洲帶回歐洲。
第二種論據是當時的歐洲人相信,這種病毒正如傑出的西班牙醫生魯伊·迪亞茲·德·伊斯拉(RuyDíazdeIsla)於1539年描述的那樣,「起源於如今被稱為伊斯帕尼奧拉的島嶼」。迪亞茲宣稱,他在參與了哥倫布首次航行的船員(似乎連品他號的船長也概莫能外)身上發現了梅毒,並曾試圖加以治療。很顯然,這名男子是在伊斯帕尼奧拉島上感染的寄生蟲,將其帶回了歐洲,在數月之後死亡,而且在死前還把病毒傳給了一個不走運的枕邊人。迪亞茲·德·伊斯拉的證詞得到了力挺印第安人的神職人員巴託洛梅·德拉斯·卡薩斯的支持,後者在哥倫布歸國時恰好身在塞維亞。
第三種論據是,梅毒似乎在1492年以前就已存在於美洲大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俄亥俄東北部關節炎中心(位於揚斯敦)的研究人員布魯斯·羅特希爾德和克莉絲汀·羅特希爾德(BruceandChristineRothschild)為了探尋梅毒病毒的跡象,共檢測了687具美國和厄瓜多的古代印第安人骨骼。他們在某些地區多達40%的骨骼裡發現了梅毒病毒的存在。為了確定傳播鏈,他們接下來(和多米尼加共和國以及義大利的研究人員共同)發現,哥倫布登陸時,梅毒在伊斯帕尼奧拉島是同樣常見的。實際上,這種病毒似乎可以追溯到約2000年前,其起源或許是科羅拉多高原上雅司病毒的某個變種。
而對於梅毒美洲起源論的反對意見的三大論據是:
其一,梅毒密螺旋體可能在哥倫布的年代以前就存在於歐洲了。考古學家發現了少數幾具中世紀的骨骼(其中多數是在倫敦),骨骼上的某些印跡與梅毒印痕相似。雖然美洲也存在1492年以前的含梅毒印痕的骨骼,但即便只有幾具同時期的歐洲骨骼,也足以有損於「哥倫布是壞事傳播者」理論的可信度。事實上,一些醫學研究人員認為,梅毒向來就存在於世界各地,但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表現;
其二,1495年爆發的疫情或許與新病毒的引入無關,而是對舊病毒的承認(梅毒病毒直到此前被人們與麻風病混為一談)。人們在1494~1495年疫情爆發期間和之後對梅毒的描述,與此前對麻風病的描述驚人地相似;兩種病症當時都是用水銀來「治療」的。1490年,教皇在歐洲廢除了所有的麻風病院,並允許大量病人回家。這一人道主義舉措是否也有可能解放了梅毒病毒?至少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可能的。
反對意見的第三種論據是心理上的。在某種程度上,就像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承認的那樣,他最初專心於研究梅毒起源於美洲的可能,是「因為我對有那麼多病毒從大西洋向西,而沒有什麼病毒是向東擴散的事實感到不安」。他認為,肯定存在著某種「流行病學—地理學上的對稱性」。其他歷史學家也有樣學樣。後來,克羅斯比意識到,帶著矯正傳染病源平衡的希望去檢驗證據是一個錯誤。「他們想用歐洲的梅毒去平衡墨西哥天花的規模,」小瓦因·德洛裡亞(VineDeloriaJr.)對我說,「他們都希望找到某種真實的蒙特祖瑪復仇的場景。
然而即便梅毒的確起源於新大陸,傳染病的規模也無法得到平衡。梅毒的起源引人入勝,「正如所有性病一樣」,克羅斯比於2003年寫道,但它並非天花那樣是「改變歷史進程」的因素。梅毒密螺旋體雖然在過去和當下都極為可怕,但它並未推翻什麼帝國,或是導致某種群的滅絕。克羅斯比說:「在新舊大陸病毒的交換上,對稱性是微乎其微的。過去500年裡,與其有著同樣影響力的因素屈指可數。」
(本文摘自[美]查爾斯·曼恩著《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啟示錄》,胡亦南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標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梅毒,哥倫布,歐洲,瘧疾,黃熱病,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