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營養師周啟祥
同樣都是糧食,都是穀類食物,為什麼大米是細糧,小米就是粗糧呢?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大米是細糧,小米是粗糧的原因,是大米經過更多道精細的加工程序,而小米沒有經過精細加工,所以我們習慣把經常吃的精白大米稱為細糧,而小米稱為粗糧。
是不是細糧,取決於加工的程度,而不是品種
糧穀類食物有很多種,常見的如稻米、小麥、玉米、高粱、燕麥、蕎麥、薏米等等。
糧穀類食物是我們飲食結構中主要的能量來源,我國居民一半以上的能量來源於穀類食物,很多人的飲食習慣幾乎餐餐離不了穀類食物。
某一種穀類食物是粗糧還是細糧,是由加工程度決定的,不是由品種決定的。
比如同樣是稻穀,精白大米是細糧,而糙米就是粗糧,因為二者的加工程度不同。
見過稻米加工的人能明白,大米是經過了許多遍的拋光和磨製,抹去了稻殼和大部分的麩皮,保留了更多的澱粉。
糙米則加工程度低了很多,只磨去了外層的稻殼,保留了一部分麩皮。
小麥也是一樣,麥仁是粗糧,而磨成了麵粉就變成了細糧,也是取決於加工程度。
小米就像糙米和麥仁一樣,加工程度低,屬於粗雜糧類。
粗雜糧的營養價值高於細糧
對於現代人來說,由於生活水平提高,高澱粉的精細食物吃得比較多,導致纖維素攝入量不足,能量嚴重超標,超重和肥胖人口增加,慢性病發病率直線上升,需要改變飲食結構,減少精細食物的量,適當增加多吃粗雜糧,改善腸道狀況,防止肥胖,預防慢性病的發生。
粗雜糧中含有更多的纖維素和維生素B族,纖維素有利於腸道健康,能夠幫助減肥,預防便秘和腸道疾病的發生;維生素B參與人體能量的代謝,也有助於減少肥胖。
纖維素原本是不具備營養價值的,但是因為現代人的飲食結構中,肉類和澱粉類食物吃得過多,導致腸道疾病高發,所以把纖維素單獨列出來作為一種營養素,以引起人們的重視。
在過去溫飽的年代,人們以粗雜糧為主,吃不上細糧,那個年代的人,做夢都想能過上天天吃細糧的生活。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天天吃白米白面,卻又出現了那麼多的腸道疾病。
如何增加粗雜糧的攝入量
為了健康,提倡多吃粗雜糧,那麼怎麼在日常飲食中增加粗雜糧的量呢?
方法很簡單:
習慣吃米飯的,可以在做米飯的時候,加入一些豆類,如紅豆、飯豆等;單一隻吃白米飯,因為穀類食物中蛋白質的胺基酸不齊全,缺乏賴氨酸,而豆類食物蛋白質中含有豐富的賴氨酸,這樣就起到了食物胺基酸互補的作用和效果,大大提高了食物的營養價值。
也可以在白米飯中加入一些粗糧,如糙米、麥仁等,口感比單純吃精米要好,對健康也更加有利。
喜歡吃麵食的,可以將麵食做成兩合面、三合面,在麵粉中加入玉米面等雜糧面,不但顏色好看,增加食慾,也增加了纖維素的量,降低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對於預防高血糖起到很好的作用。
想健康就不要怕麻煩,而且這樣做也談不上麻煩。現在的超市裡都有賣這些粗雜糧的,只要我們養成習慣,具備這種健康素質,家裡常備粗雜糧和豆類,長期這樣操作,我們的健康素質一定會有所提升,得慢性病的機會也會大大減少。
這些做法,都是順手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