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戴 or not to 戴,這是一個問題?
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兩張照片:
這張拍攝於4月28日的明尼蘇達州的梅奧診所,彭斯正在與一名感染者交談。請注意在他周圍所有人都戴了口罩,只有他沒有。
這張照片上了媒體後,引起美國輿論譁然。眾所周知,彭斯是美國副總統,川普親自任命的疫情防控小組組長。如果他不能以身作則,將會給社會帶來很不好的示範效應。
根據事後調查,院方在事前就告知副總統一行,一定要戴口罩。那麼彭斯顯然是有意為之,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在他事後的回應中,除了一些場面話,核心的意思就是「我經常做檢測,我自己沒事,所以不需要戴口罩」。事情很明顯,我們要麼承認美國副總統的智商感人,要麼就是另有原因。
再來看第二張照片:
這張照片拍攝於4月30日的一家呼吸機製造廠,雖然比醫院安全,彭斯還是戴起了口罩,如果你看的仔細,會發現他甚至帶上了護目鏡。
短短兩天,很大改變。我更相信前一張照片的舉動不是出自他的本心,而這張才是他作為一個老人的真實意願,我甚至覺得護目鏡是他主動要求願戴上的。
面對疫情理應做出積極防護,這在我們看來無可爭議,我們政府的官員無不率先垂範。而同樣的事情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卻成為了一個需要選擇的問題,而且這絕不是個案。
歐美人和東亞民族對口罩的不同態度
疫情發展到現在,不戴口罩的人已經很少了。也正因為如此,彭斯事件才會引起如此軒然大波。而就在幾個月前,歐美人對戴口罩是什麼看法,大家還都記得吧?
三月初,一名義大利議員戴著口罩進入議會,此舉受到了其他人的嘲笑,請注意是嘲笑,我想嘲笑他的那些人在一個月後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多愚蠢。
還請大家注意,這個事件發生的地點是義大利議會,並不是羅馬街頭。嘲笑這位議員的人應該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而不是普通百姓。這可以看出,在西方對戴口罩這件事,貌似存在著某種類似「政治正確」的思想。
政治人物如此,普通百姓也如是。
而對中日韓等東亞國家的人民來說,戴口罩根本不是問題。
中國人口眾多但在大街上已經看不到不戴口罩的人;韓國在經歷了短暫的失控後,迅速將疫情控制起來。而很多日本人在平時就有戴口罩的習慣,這恐怕是這個老齡化國家,卻能保持低死亡人數的根本原因。
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原因
歐洲人和美國人同根同源,在戴口罩這件事上,顯然有著同樣的文化基因。
在1897年,德國微生物學家弗魯格通過實驗證明,醫護人員在手術中對著創口交談可能引起感染髮炎。於是,德國外科醫學家米庫裡茲在弗魯格實驗證明的基礎上提出:醫務人員施行手術時,應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紗布口罩,這種口罩被稱為「米庫裡茲氏口罩」。
後來經過幾年的實踐,不同人的改進,終於誕生了現代意義的口罩,結構形式改成了可以自由系帶,並用一個環形的帶子掛在耳朵上。之後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
所以,口罩是由最先進入工業革命的歐洲人發明的。既然他們是原創為什麼現在這麼牴觸呢?我想可以這麼解釋,口罩的發展經歷了這樣階段:
原始宗教祭祀面具——藝術戲劇面具——戰爭面具——功能性面具——醫學口罩、防霧霾口罩、生化隔離衣等。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很多東亞國家是在中後期才開始接觸口罩。
20世紀初,中國東北出現了大鼠疫,留學英國的伍連德回國抗鼠疫,在防疫救治過程中,自創發明了「伍氏口罩」,防止病菌飛沫傳播,是把口罩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東亞國家更能接受口罩,因為這些國家人民接觸的是進化完全的口罩,而且主要用於醫療。他們更能體會口罩帶來的好處。
反觀歐美,他們經歷了口罩(面具)的整個發展歷程,這裡面有好也有壞。
大家都知道黑死病,這導致當時歐洲人口減少三分之一,在義大利某些地方,死亡人數甚至超過了80%,實在是令人恐怖。
而從那個時期流傳的一幅畫來看,當時義大利的醫生去看病人都要全副武裝,除此之外還要帶一個類似鳥嘴的面具,據說在這個鳥嘴中填滿了可以防病的草藥,這種防護和草藥恐怕是不能起到作用的。
蒙昧的中世紀歐洲人發現他們所到之處到處都是死亡。所以醫生便成了死神。這種歷史記憶伴隨著面具的形象也深深的植根在他們的基因中。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眾所周知,西方人喜歡聚會,喜歡遊行,這是古代西方人流行的狂歡文化遺留的傳統。而高密度人群聚集,容易滋生犯罪行為,這就是禁蒙面法的由來。
1975年,義大利立法嚴格禁止穿著任何可遮蓋面部的服裝,違法者會被罰款及監禁。
從那以後直到現在,歐美國家不斷頒布禁蒙面法。在最近的2010年,法國還頒布法令,除特定情況外,禁止在公眾場所以面紗等蒙面。違者可被罰款150歐元或接受公民教育課。
從這兩點可以很容易理解為何東西方對口罩的態度截然不同。同樣是戴口罩,亞洲國家的人感受的是安慰,而西方國家感受的是焦慮。
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
對美國來說還有另一個原因促使人們不願意戴口罩,那就是個人英雄主義。
美國的核心價值觀是「美國夢」,其核心內涵就是個人英雄主義-----通過無數個人的奮鬥堆積起來的偉大夢想。
每個國家性格的形成都與其歷史相關,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第一代美國人是來自歐洲的移民,大多數都是清教徒。這一批人在歐洲遭到宗教迫害,對於殘酷現實強烈不滿而移民新大陸,他們試圖開闢一塊土地,建立一個國家。
而未知的土地帶來未知的命運,人們應該何去何從?這個時候需要一個偉人來引導眾人,讓大家通過某種方式生存下去,最起碼是一種精神上引領。這可能就是英雄主義的開端。
之後的西進運動,政府鼓勵人們去西部開發。一代又一代的開拓者,將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推向了高峰。這是這批人,使美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在那之後,好萊塢電影又將一個又一個的超級英雄搬上大屏幕。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超人》系列電影,以拯救地球為己任,對抗邪惡,保護弱小,這無疑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巔峰之作。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美國人對戴口罩除了嘲笑之外,更多了一層鄙視。而民眾的意志又通過投票政治傳導到了政界人物身上。
為了博取選票,政治人物只會做的更加極端,這反過來又會影響民眾。這恐怕恰恰是投票政治的缺點----從眾效應和理性的缺失。
說了這麼多,但海潮覺得現在的美國人更關注的不是戴不戴口罩,而是買不買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