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當初翻看這尊銅像的底部,發現一圈硃砂泥當即買下

2021-01-19 說老話

馬未都的收藏故事非常豐富,由於入行得早,馬未都通過一路收藏學習,積累了許多撿漏的方法,其中積累歷史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真正看東西的時候,不能靠這些務虛的知識,還是要根據物件上面的線索進行判斷,所以馬未都因為鑑別的能力不斷提升,也進行了各種跨界,除了他熟悉的瓷器和古家具鑑定外,他還把手伸到冷兵器收藏和造像收藏領域。

有一尊銅像馬未都非常寶貝,平時放在特定環境下保管,即便是用手去拿,也不敢碰造像肉身,他認為這種銅像是乾隆年間的,開臉精緻,遠觀都能看到慈祥的模樣,眉眼上的線條都畫的很細緻,包括髮髻都是青藍色的。

要說這一眼就能看得出,整個造像非常新,而且還是一塵不染的那種新,讓人感到疑惑。因為銅像在保存中最怕幾樣東西,一就是磕碰,雖然許多這種造像都是金屬制,但磕碰能造成坑坑窪窪,非常影響美觀,手指等纖細部位,還有可能直接折斷。

另外還有就是手摸,包括汗液等手上的殘留物,對於銅像的表面金漆,破壞是很大的,但是由於許多藏友不懂,以為這金漆是覆膜,因為擦掉金漆後,就能露出裡面的鎏金,但其實這是古人智慧的設計,只有在肉身部位,他們才會採用刷多一層金漆的方法,如此造像的立體感就出來了,因為金漆和鎏金表面的反光效果並不一樣。

所以如此新還說距今250多年,顯然有些讓人無法信服,但是這尊銅像也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底部有圈硃砂泥。像這種宗教題材的佛像,製作時中間鏤空,卻有封底,裡面放置五穀雜糧和經卷,這是一般情況,可能還放有其他貴重的寶貝也說不定,放好這些東西後,封底完成才是一尊完整的佛像。

按照正常的邏輯,光是工匠用利器剁邊,顯然並不保險,這時候就需要再加多一道工序,就是用硃砂泥再封多一層,所以這尊佛像,是在原封不動的情況下,在一個非常穩定情況下進行保存,更重要的是,它從來沒有被放在蠟燭旁邊,所以一點磨損都沒有。

馬未都當初看到這硃砂泥封底,就當即買了下來,並且收藏這麼多年,從來都沒有因為好奇心,把封底給打開,你覺得封底要是打開,裡面會有什麼東西呢?

相關焦點

  • 馬未都公布買玉賣玉的砍價計謀,連李嘉誠都敗下陣來!
    話說當年李嘉誠來到馬未都琉璃廠的古玩店參觀,參觀過程中對其中一件寶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當即表明想收藏這件寶貝。馬未都說這件寶貝市場價值是四萬元,但是作為朋友,可以給一個優惠價格,6折,2.4萬。可能很多人面對這個情況,都不知該怎麼說才好,但馬未都是這樣說的:如果你真的喜歡,作為朋友,我可以送給你。但如果花錢買的話,這已經是最低價格了,因為它值這個價錢。就像你賣房子不會虧本賣,我這個也一樣。
  • 心誠則硃砂:讓最具東方神秘色彩的硃砂,踏上華夏文化復興之夢
    但鮮有人知曉,這個傳承千年的主色,來源於一種礦石——"硃砂"。硃砂可以被稱為華夏文明歷史上最神秘、最傳奇的材料:自古以來,硃砂被認為是凝聚日月精華的靈物,既是古代方士煉丹聖品,又是唯一被"佛教"、"道教"乃至"皇家"都尊為上品的"祥瑞之物"...流傳至今,儘管鮮有人了解硃砂,但人們依然寄希望於它的紅色來"闢邪納福",而硃砂紅也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色,深入人心。
  • CCTV紀錄片:收藏界的傳奇-馬未都!
    馬未都的父母均為部隊的離休幹部,所以他不需要給父母錢,其次,他有穩定的稿費收入,雖然稿費很低,但那時的物價水平更底。 小說《今夜月兒圓》刊登了一個整版,獲得的稿費是65元,這筆錢足以讓他買下好幾件家具。 近40年過去,如今他收藏的文物有的已升值了數萬倍。
  • 男子把銅像當便盆讓兒子當街大便(圖)
    華聲在線12月10日訊 「路過黃興路步行街,見一奇葩大叔拿雕像當便盆,讓兒子當街大便。10日上午,那坨大便還在竹筐裡。」今天上午,微博網友「行者三毛網事」公布一組男子帶著小孩在步行街銅像內大便的照片。  照片發布後,引發網友的強烈憤慨和譴責。記者採訪了解到,黃興路上的這些銅像經歷過不少磨難,管理方每年要花費近百萬來維護。
  • 趁假期「生米煮成熟飯」 臺知名大學移除蔣介石銅像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中評社1月25日報導,位於臺中的臺灣中興大學舊校門的蔣介石銅像命運多舛,先是去年「2·28」期間遭不明人士潑漆,隨後被校方用帆布包圍如同封印,隨著最近「去蔣」浪潮,一周前被校方撤下,最近換上已故中興大學校長湯惠蓀銅像
  • 被馬未都稱讚的陶瓷設計師,他創作的瑞獸在等你認領
    馬未都曾在自己的節目裡對瑞獸進行過解讀:「瑞獸是一個泛稱,我們認為中國古代很多你叫不出名字的都可以稱之為瑞獸,簡單地說是祥瑞之獸,每個動物它都有它祥瑞的一個成分在裡頭。」2016年,馬未都先生在他的景德鎮之行中對我們陶瓷設計師謝成龍的手工瑞獸雕塑瓷作品予以了很高的評價,他的作品《守望》現被馬未都收藏於北京。謝成龍,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雕塑專業,碩士時期師從於一代陶藝大家姚永康老師,他的作品繼承了姚老師既富前衛性又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格特點。
  • 圓明園12獸首,8尊已回歸我國,其餘4尊恐怕難以找回!
    除了美麗的自然景觀外,圓明園十二生肖的動物頭像也令人嘆為觀止,這十二生肖的獸首已經有八尊回歸,那麼餘下四尊在哪呢?時間回到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他們不僅放火焚燒了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並洗劫了圓明園中的所有珍寶。在此期間,圓明園裡的20個獸首銅像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散落在世界各地。
  • 第7尊圓明園獸首回家!(附回歸名單)
    今天(12月1日)馬首銅像正式回歸圓明園!圓明園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圓明園正覺寺作為馬首銅像展示場地,文物建築文殊亭作為馬首展區。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據悉,《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同時對公眾開放。展覽以馬首回歸為主線、分為圓明重光、萬園之園、馬首回歸三個單元,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約100組件,它作為正覺寺基本陳列持續展出。
  • 硃砂與偽品的鑑別方法
    今發現一種硃砂偽品,其性狀、理化鑑別如下。         1 性狀鑑別         正品硃砂為塊狀或顆粒狀集合體,呈顆粒狀或塊片狀,鮮紅色或暗紅色,條痕紅色或暗紅色,具光澤,體重,質脆,片狀者易破碎,粉末狀有閃爍的光澤,無臭,無味。硃砂水飛時,片狀或顆粒物易研碎,其混懸液呈朱紅色,乳缽底部無殘渣。
  • 銅像落難 桃園兩蔣園區還有空位「收容」
    記者張雅婷/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4月2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銅像破壞事件頻頻發生,收置兩蔣及孫中山銅像聞名的桃園兩蔣文化園區目前還有空間,桃園市觀旅局風景管理處表示,兩蔣文化園區目前放置218尊蔣中正雕塑像、28尊孫中山像,還有23個預留基座空著,如果按原設計圖園區另外還能再規劃30個,合計有53個基座,可以應付未來3年外界要把雕塑像移入的需求。
  • 馬未都的這條「3爪龍」,雖是別在褲腰帶上的,但卻大有來頭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有一件跟圖騰相關的玉器,是一條龍,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搞文物鑑定工作的人對龍都有個大致的認知,這就是為什麼專家一看龍就知道是元朝的,明朝的,或是清朝的,甚至還能分出來明朝初年,明朝中期和明朝晚期的,至於是怎麼分出來的,答案只有一個,看多了自然就能分出來了。
  • 當年一個碗6萬沒捨得買,如今價格上億,馬未都:腸子都悔青了
    第一次見到這隻碗,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馬未都去上海出差,路過一家文物店,便進去看看。當時他一眼就看到了這隻碗,此碗畫工幹練,意境超然。但是標價6萬卻讓他望而卻步,要知道在當時,6萬元是很多人一輩子才能達到的收入。猶豫再三,馬未都兩手空空地離開了文物店。以後他心中對此碗一直念念不忘。
  • 馬未都:身前看到身後事
    馬未都接過油漆筆,搖動化開墨水,一滴墨飛濺到畫紙空白處,「呦壞了……沒事,正好。」他借勢落筆,「十年一點滴」,又眉眼稍動,「來句哲學的吧,」隨手補上半句「可以成江海」,比興即成。收筆、抬頭、眯眼而笑。字贈給他人,也像是寫他自己。這是典型的馬未都,因廣博而從容靈活,小處善使巧勁,又做到了以恆成碩,匯點滴為江海。
  • 硃砂飾品戴身上裨益多,要如何準確辨別硃砂真假
    硃砂手串是市場上算是比較經常見一種,那一抹鮮紅深得許多朋友的青睞,佩戴硃砂手鍊不僅顯得時尚漂亮,而且非常的大氣。情侶佩戴硃砂做裝飾,也能使感情更加長久。由於硃砂具有鎮驚提升地氣之功效,用戶把硃砂視為珍寶佩戴於身,所以硃砂是一種用途廣泛,是其他東西所無法替代的珍品。
  • 過來人的哭訴:當初聽別人說鞋櫃底部留空好,入住才發現麻煩不斷
    過來人的哭訴:當初聽別人說鞋櫃底部留空好,入住才發現麻煩不斷家裡當初裝修時是我自己一個人搞定的,畢竟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很多問題都要靠自己去看是否合適,這樣才能讓家的裝修更適合我們居住使用。家中整體裝修是會讓人感覺到舒適輕鬆,而且看著感覺也非常不錯,就是給玄關做鞋櫃時把它設計成懸空的款式,想著平時鞋子放在底下會方便些,現在可好用了一段時間就發現這個懸空的空間很容易堆積灰塵,這給我們衛生清潔帶來很大的麻煩,當初也是瘋了才會安裝懸空鞋櫃。
  • 中國古代故事:鳥足戴冠立人銅像——扮作鳥形的巫師
    在三星堆二號坑中,有兩件頗引人眠目的殘斷的銅像。研究者通常都把它當作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常見的人面鳥身的神像來看待。這兩件銅像一件銅像原報告稱為「獸首冠人像」(編號為K2③:264),該銅像腰以下已殘缺,殘高40.2釐米。
  • 臺灣一小學內蔣介石銅像被關鐵籠,回應:「上面」要求處理
    圖為被鐵網圍住的銅像海外網9月8日消息,近日有島內民眾發現,臺灣彰化縣北鬥鎮萬來小學內蔣介石銅像被金屬鐵網團團圍起,就像是被關在牢裡一樣,校方當日出面回應,是配合民進黨當局將校內所謂「威權象徵柔化」,因此才先築起鐵籠
  • 六年換來繼「忠犬八公」後的另一尊銅像......
    日本除了澀谷車站外的「忠犬八公」像後,又有一座紀念狗狗的新銅像落成,而主角的精神也很值得大家學習,那就是不拋棄、不放棄!這隻狗狗名叫Kinako,它成名的原因十分「特殊」,它為了考警犬接連失敗了……6次!
  • 寺廟下起傾盆大雨,「泥佛」被衝刷後露出金光,「金佛」誕生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經過佛像時祈禱二、「泥佛」變「金佛」在1955年的某一天,泰國曼谷有一座重約5.5噸的泥佛,當時有三位非常有錢的華裔商人,在唐人街建造了一座「三友寺」,將這尊泥佛安置在寺裡的大殿上。這是一尊平平無奇、外表樸實的佛像,在露天的棚頂下擺放了二十年也沒被保護起來。轉移的前一天,那座廢棄的寺裡突然下起大雨,將這座佛像的泥泡透了,當工人再用繩子連接佛像將其全部吊起來,馬上就要成功時,繩子突然斷了。佛像也不幸摔落在地,連底部的泥都被摔碎了。令人驚訝的是,泥破裂的地方居然露出一點金光。
  • 王朔懟好友馬未都名場面,一點情面都不講
    2000年左右,京圈出過幾位出類拔萃的名人,最被大家熟知的還要數王朔、馬未都和馮小剛三人,他們如今早已成了圈中大佬級別的人物。京城文化圈看似廣泛,實際上只是一個很小的圈子,大家平日裡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相互之間的交集自然少不了,只要脾氣和得來,一來二去就會成為要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