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的收藏故事非常豐富,由於入行得早,馬未都通過一路收藏學習,積累了許多撿漏的方法,其中積累歷史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真正看東西的時候,不能靠這些務虛的知識,還是要根據物件上面的線索進行判斷,所以馬未都因為鑑別的能力不斷提升,也進行了各種跨界,除了他熟悉的瓷器和古家具鑑定外,他還把手伸到冷兵器收藏和造像收藏領域。
有一尊銅像馬未都非常寶貝,平時放在特定環境下保管,即便是用手去拿,也不敢碰造像肉身,他認為這種銅像是乾隆年間的,開臉精緻,遠觀都能看到慈祥的模樣,眉眼上的線條都畫的很細緻,包括髮髻都是青藍色的。
要說這一眼就能看得出,整個造像非常新,而且還是一塵不染的那種新,讓人感到疑惑。因為銅像在保存中最怕幾樣東西,一就是磕碰,雖然許多這種造像都是金屬制,但磕碰能造成坑坑窪窪,非常影響美觀,手指等纖細部位,還有可能直接折斷。
另外還有就是手摸,包括汗液等手上的殘留物,對於銅像的表面金漆,破壞是很大的,但是由於許多藏友不懂,以為這金漆是覆膜,因為擦掉金漆後,就能露出裡面的鎏金,但其實這是古人智慧的設計,只有在肉身部位,他們才會採用刷多一層金漆的方法,如此造像的立體感就出來了,因為金漆和鎏金表面的反光效果並不一樣。
所以如此新還說距今250多年,顯然有些讓人無法信服,但是這尊銅像也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底部有圈硃砂泥。像這種宗教題材的佛像,製作時中間鏤空,卻有封底,裡面放置五穀雜糧和經卷,這是一般情況,可能還放有其他貴重的寶貝也說不定,放好這些東西後,封底完成才是一尊完整的佛像。
按照正常的邏輯,光是工匠用利器剁邊,顯然並不保險,這時候就需要再加多一道工序,就是用硃砂泥再封多一層,所以這尊佛像,是在原封不動的情況下,在一個非常穩定情況下進行保存,更重要的是,它從來沒有被放在蠟燭旁邊,所以一點磨損都沒有。
馬未都當初看到這硃砂泥封底,就當即買了下來,並且收藏這麼多年,從來都沒有因為好奇心,把封底給打開,你覺得封底要是打開,裡面會有什麼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