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家住在和平區中心地帶,跳牆,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所有男孩子必修「功課」。但在此聲明,我們兒時跳牆不是為了做「賊」事,大多數則是為了抄近路走捷徑而已,但也做過見不得人的跳牆——逃票。
當時我家周邊有2-3個公園,還有幾家電影(劇)院,及多所學校和居民大院。那時候我總認為有圍牆裡面一定很誘人,與此常常和夥伴們一起跳牆抄近路或探究其中奧秘。當時圍牆最高的有3米多,矮的約1米多高,不論如何在我們眼裡那只是個形同虛設的屏障而已。但也有讓人頭痛的是牆上有鐵絲網或密密麻麻的玻璃碴,往往這類牆上都掛著一個警示牌:「小心有電!」我和夥伴們見狀總是憤憤不平地望而生畏一走了之。
跳牆是需要有點巧門兒,既找到這面圍牆的最低處,同時還要找到牆垛或牆角處,因為那裡可以找到你蹬踏的「破綻」,如遇有人在此跳過牆,或多或少都會留下一點點痕跡,那就隨著前人的足跡攀爬翻越即可。
我們經常跳牆的對象有幾處,首先,跳的是公園的圍牆,因為當時家庭生活比較拮据,孩子們想去公園看動物或蕩悠千,面對著售票處一人一次4分錢,孩子誰都不肯掏這個錢,最終只能選擇跳牆進去。其次,跳的是居民大院的牆,去同學家玩兒或路過此地抄個近路,不假思索地就是跳牆。在這些地點久而久之也有些家長們也學會了跳牆。第三,跳的是學校的牆,跳學校牆主要是為了不遲到或放學時走近路,這裡跳牆人多,有時還排著隊等待跳牆,同學們每天必由之路一傳十,十傳百地不約而同地聚集一起跳進跳出。最後,跳牆還有去某機關事業單位大院浴池洗澡時,或去遊泳時必須跳牆。縱觀跳牆,那個年代不僅僅是男孩子們的專利,有些女孩子們也是三一串兩一夥,跟在男孩子後面你拉我扯地一起跳牆。
經常跳牆的人臉皮都「厚」,因為學校常常點名批評某年某班同學,在學校或公園某處跳牆,雖說我沒被點名,但是每逢聽到此音心裡都是七上八下的。同時腦海裡經常出現一些同學被門衛或保安人員發現後,氣喘籲籲四處狼狽逃竄的囧境。
我和同學們當時總結跳牆人必須具備一定的身體條件,太胖的人不易跳牆,跳牆時是需要一點攀爬的技巧,翻越時也要有跨越技巧,還有最重要的從上向下著地瞬間的落地技巧,這些缺一不可,否則輕者會有小亂小碰,重者會釀成四肢受傷等大禍。
那個年代跳牆人雖說一時沾沾自喜,但是大家的衣服、褲子特別是鞋子磨損的特別嚴重,有經驗的家長們一眼就能看出孩子們是否經常跳牆,對待這類批評或訓斥早已見怪不怪了。
如今隨著美化城市,許多公園等單位都取消了圍牆,但是跳牆入園、跳牆抄近路、跳牆上下學早已定格在我們那一年的記憶中了。當下同學聚會時,大家還以跳牆為題重溫那些妙趣橫生、捧腹大笑的一樁樁往事。
編輯: 佟思佳
作者簡介:
方慶中,1964年入學瀋陽育才學校(現東北育才學校)。現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瀋陽市作家協會會員。多年來熱愛讀書、寫作、健身……三十年間曾在國內十餘種報紙、雜誌等發表約700餘篇作品,並印《閒情逸緻》一書,被瀋陽市檔案館收藏。
朗讀:
綠色蔬菜(劉晶),遼寧省散文協會會員,散文發表於《瀋陽廣播電視報》《幸福老人報》,多見於《瀋陽晚報》;散文和詩歌發表於《共和國知青》、 散發於網絡傳媒;現受聘《中國知青專刊》編輯。喜歡誦讀、聲樂、樂器。崇尚:天道酬勤、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