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三更莫貪色」,還有半句,很多人都做不到!

2021-01-10 碼頭驛站詩

《智囊全集》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全書收集了從先秦到明代的智囊小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

在醫療水平不比較發達的古時候,大家都很重視健康養生,尤其是一些有錢,有身份的達官貴人,甘願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在健康養生上。為了更好地做到理想的健康養生效果,這些人通常都是會找中醫學尋求幫助,希望可以依靠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健康養生方法,真實完成身強體壯,益壽延年。

但是針對健康養生,中醫基礎理論覺得,藥物只有做到輔助的效果,真實的決策權還是在健康養生者本身。比如天天吃各種各樣「仙丹」的秦始皇,不僅沒有長命百歲,益壽延年,反倒在出遊的路上暴斃,這足夠表明方士、道士嘴中常說的「丹藥」健康養生的方法說到底無稽之談。

那一個普通人,究竟怎麼做才可以真實的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呢?對於此事老祖宗早已有了勸誡,並且用俗語的形式,為後人留下了很多健康養生的方法和禁忌。比如:健康養生三件事,睡覺、便利和飲食。從這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古代人覺得健康養生的頭等大事就是睡覺,一個人只有保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才可以保持身體健康。

說到睡覺,俗語:「半夜三更莫貪色」,同樣是勸誡我們要重視休息,尤其是不要熬夜。古代社會,沒有鐘錶,為了更好地方便計時,古代人就將每天分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代表2小時。其中夜晚又被分為五更天,每一更與一個時辰相等,代表2個小時。

一更天指夜裡七點到九點,二更天指夜裡九點到十一點,三更天指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四更天指一點到三點,五更天指三點到五點。

古代人覺得,萬事萬物都需要遵守陰陽交替的規律,白天陽氣盛,是外出活動的最佳時刻,夜晚陰氣重,大家則應該回到家中,睡覺休息,補充每天的身體的耗損。如果一個人白天勞累一天,夜晚接著經常熬夜,尤其是在「三更」這樣的深夜,仍然做一些有損「精氣神」事情,對身體是十分不好的。

從中醫學角度看,夜晚是身體恢復元氣的時刻,人在熟睡時,「半夜三更」正好是肝臟排毒的時間,如果長時間在「半夜三更」天經常熬夜,久而久之就會加重肝臟的負擔,使體內毒素堆積,影響身心健康。

「半夜三更莫貪色」中的「色」字並非專指貪圖美色,而是泛指一些縱慾過度的事情。尤其是現代年輕人,經常喜歡經常熬夜看電視、上網、刷手機,都是一种放縱過度的表現,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

其實俗語「三更莫貪色」後面還有一句「半夜不戀食」,與前半句相比,好像更難做到。「半夜」與「半夜三更」的意思相同,都是指深夜,意思是勸誡我們不必培養在深夜吃東西的習慣。相比現代人,古代人在這方面做得就非常好,講究「過午不食」,每天只吃早飯和午飯兩頓飯,過了中午之後就不會再進餐了。

這一點我們應該向曾國藩學習,引導自己的孩子怎麼去交朋友,告誡自己的孩子什麼樣的朋友不可以交。曾國藩教育子女的大智慧不外乎受《智囊全集》的影響。

曾國藩曾說:"每當夜深人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可見,曾國藩是非常喜歡《智囊全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進行翻閱,慰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

不僅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謀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機智。就連我們熟知的大才子紀曉嵐也熟讀此書,甚至是到了倒背如流的狀態!

而到了現在,我們熟知的萬達總裁王健林,也將這本智囊列為書單,給萬達高層,看中的就是這本書中蘊含的職場智慧!

馮夢龍在寫這本《智囊全集》時,就說:「天下無餘智」,這意思就是——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以此我們就知道這本書到底有多厲害了。

假如說只讀一本書,能令你變得通達明智,非《智囊全集》莫屬

置身在如今的社會,若想要為人處世遊刃有餘,就一定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與嗅覺。

一定是有「智慧」之人方能洞察世事、人心,從而得利驅害,《智囊全集》,可謂商界、政界、職場通用的智謀錦囊。

《智囊全集》有很多版本,但是每一個版本裡面的注釋以及理解都大不相同。

甚至有很多商家為了濫竽充數,直接將原文印刷上,一些馮夢龍的注釋和自己的感悟都沒有!

今天推薦給大家的有馮夢龍點評版的,讓你讀通、讀透古人的智慧錦囊,打開格局。

完整收納馮夢龍的深入點評,更有詳盡注釋、講解,比其他版本更詳盡好懂。

由淺入深講解故事背後的道理,原文與解讀相輔相成,將智慧吃透、理通,熔煉於心,用於現實。

每篇還有導讀部分,了解整體脈絡,將智慧加以串聯、吸收。

從奇聞異事入手,讓大家在看故事的過程中,學到一些謀略,和為人處世的智慧。

有了它,閒暇翻閱也變得有意義,感受歷史長河中的群星璀璨,體會帝王將相運籌帷幄的快感,培養智慧,變得理智而通透。

這樣的智慧經典,越讀越有味道,將聖人智慧熔煉於心,不止養出帝王將相的格局,更修得一顆豁然明心。

現在僅需78.8元,想提升自己,何必東奔西走,這裡的智慧應有盡有!

感興趣的朋友趕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相關焦點

  • 古人智慧:「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說透人性
    這句話至今都在流傳,是很多人說話時的原則。可是大多數人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後半句,說的更加絕妙,能夠說是說透了人道,直接映照現在的實際。這更經典的後半句話便是:「力微休負重,遭難莫尋親」。所謂「力微休負重」便是說不要去承當超出自己才能範圍的責任,這樣不僅僅很難把工作做好,並且還容易讓自己陷入到危險的境地之中,並沒有人會因而而關心你,反而會有很多人因而而嘲笑你的自不量力!這句話真的對錯常的實際,我也是做過這種事的人,看了甚至覺得諷刺,由於當自己真的為此付出代價之後,才發現這句話說的太對了!之後的遭難莫尋親,就更實際了。
  •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啥意思?古人的忠告引人深思
    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的沉澱,讓我們不懼怕任何艱難險阻,因為這裡有古人的聖訓,有智慧的果實,我們隨意翻看任何一本經史典籍,都能從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這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京劇戲曲,或是書法繪畫陽春白雪,我們在每一個領域當中,都有拿得出手的珍品。在這眾多傳統文化的種類當中,俗語文化更像是一顆璀璨的新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啥意思,老輩人常常提起
    中國文化流傳至今,有很多東西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比如我們常聽老人說一些民間俗語,這些話雖然找不到具體的出處,但是卻聽起來很有道理,就連現在也常聽家裡的長輩說一些俗語,或許是對你表示關心,或許是教你如何做人,但是不管出發點是什麼,目的都是為了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 《智囊全集》:「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為經典,受益終生!
    《智囊全集》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全書收集了從先秦到明代的智囊小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因此 有一句老話「人在做,天在看」,而取自這句話老話誕生的俗語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想來很多人都了解,但你知道這句話俗語的下半句嗎?剛開始聽到此俗語還是在孩提時代,那時候就有一個疑惑,「舉頭三尺」確實有神明嗎?
  •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下半句才最為經典,「舔狗」注意了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都是有所感受的,農村那些老一輩的老人們總是愛把這些俗語掛在嘴邊,各種俗語更是隨口就能來。今天就來說一說農村老輩常說的一個「樹怕三搖,女怕三撩」。應該很多人都聽過這句俗語,這句俗語還有一段下半句是「雞怕攆狗怕舔」,樹怕三搖」其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些剛種下去的樹木,最怕的就是有人拽著來回搖晃,這樣做的後果輕則扯斷枝葉,嚴重的就會動搖樹的根基,使其難以成活。
  • 《智囊全集》:「人到四十兩不碰」,你在注意嗎?下一句是什麼?
    《智囊全集》馮夢龍所著,讀過這本書的人如此評價:「天下無餘智」。後代汲取中華民族智慧,學習做人做事都繞不過這本書。人一旦到中年的情況下,我的身體和念頭都產生必須的變化,所以說應當在這個時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也是所有所說的兩不碰,是哪兩個吧!第一個:不碰賭。
  • 智囊:「樹怕三搖,女怕三撩」,其實後半句很經典!
    世人只知「樹怕三搖,女怕三撩」,後半句才是精華!直指現實醜陋。俗語大多是古代勞動人民口頭相傳,後被總結下來的,其中不少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普通勞動人民的文化水平雖不及文人騷客,但「陽春白雪」中能潛藏智慧,「下裡巴人」中也有很多令人警醒的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
  • 智囊全集:真正有城府的人,都不做這3件事,做得越少混得越好
    《智囊全集》中就提到過很多真正有城府的人,表面都是看著很普通,但是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不做這3件事,如果你也能做到,一定會混得越來越好。1、真正有城府的人,不正面表達觀點有城府的人從不會正面表達自己的觀點。
  • 《智囊全集》:「飽暖思淫慾」,揭露人性,卻少有人知,記得收藏
    俗語全部都是來自日常生活,全部都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平常的日常勞動中,根據他們長期細心的觀察和發覺,最終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分享。之後發覺這種俗語講得很有道理,因此慢慢就流傳開了。可是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有關它還有一個故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便是「飽暖思淫慾」,實際上下一句才是經典,揭露人的本性,卻少有人知。
  • 《智囊全集》「恩愛夫妻不到頭」為何不能到頭?前輩的話值得一聽
    《智囊全集》馮夢龍所著,讀過這本書的人如此評價:「天下無餘智」。後代汲取中華民族智慧,學習做人做事都繞不過這本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直尤其羨慕嫉妒那些相愛的夫妻,期待自己未來的情感也可以像他們相同恩恩愛愛,長長久久。
  • 古人云:樹怕三搖,女怕三撩,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揭露了人性
    明代大才子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曾這樣說道:「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樹怕三搖春季是植樹的最佳季節,也就是三四月份。這個時候的土壤比較鬆動,把樹種下之後還要把填好的土用腳踩實,這時的根基還不穩,有時還需要用木頭來固定住,就是希望新種下的樹能穩穩地紮根。
  • 《智囊全集》有什麼厲害之處?讓紀曉嵐倒背如流,曾國藩放在床頭
    讀過這本書的人一致認可:但凡後世人,汲取中華智慧,習得為人處世都繞不過他。「天下無餘智」《智囊》一書涉及了明代以前的很多史籍、文集以及稗史、筆記、傳說和演義等。從內容類別上看,上自經國大略,下至市井小計,旁及婦幼之智,無不在其爬梳搜羅之列。這本書就是千古謀略第一書《智囊全集》,作者是明代才子馮夢龍。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給男人的忠告
    酒喝多了,就會變得脾氣暴躁,不顧形象,性格完全像換一個人,甚至酒後說胡話,跟人結下了仇恨,就有點得不償失了,所以古人說再賢能的人,喝多了酒也不行。更可怕的是,這樣做還有可能會耽誤正事,讓原本這些人想去辦成的某些事出現泡湯了的情況。而「酒不護賢」這句話,要告訴大家的意思既如此。
  • 俗語: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一句更是揭露人性,道破現實
    古人有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話說的非常對,因為看似普通尋常的人情世故,其中往往蘊含有很多深刻的道理,這些道理並不一定總是非常美好,但通常十分真實。正如老祖宗們總結出來的俗語「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講的是為人處世,如何說話的道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 俗語「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下一句才是重點,老祖宗的忠告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尤其是如今吃穿不愁的情況,許多人更是扛起了養生大旗。人到四十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這麼一句充滿打趣的話,實際上則是充斥著中年人的無奈。關於養生一說,民間向來有著許多說法,雖然有些說法我們找不到科學依據,但是老祖宗的經驗總歸是有道理的。
  • 老話說:「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更經典,讓老祖宗教你少走彎路
    也有不少人比較看重面相,畢竟人與人剛開始接觸,只有看面相才可以簡單判斷這個人是否好相處。我們都知道老人說的話是最有道理的,畢竟人家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飯都多。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那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老祖宗說的話真的有大道理嗎?
  • 俗語:「三更莫貪色」後半句才是重點,可惜大多數人做不到
    往下滑,底部有驚喜👇👇👇或許每天下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卻依舊需要在擁擠的人潮中,與別人一起擠著地鐵,坐著公交,在街角暖暖的燈光的陪伴下,帶著冰冷的心情,奔波於漫長的路途中,下車後,還要再走一段路,才能夠回到家裡。
  • 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俗話說: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你真的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可以說一個人最重要的年齡階段在三十到四十歲。從古至今很多著作都說過年齡這個問題。這句話是總結人生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年齡階段。一個人在不同年齡做法也是不一樣的,無論老人還是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每個年齡段要做的事情不同。只有掌握了你這個年齡該做的事,才能擁有完美的人生。狼是野性動物,老虎是威嚴動物。狼性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而處在三十歲年齡段的人正好具備這種特徵。在這段成年時期,不服輸、勇敢就是狼性。
  • 老話:「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後半句才是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都說知人知面不知心,真的沒有辦法看清一個人的心嗎?真正聰明的人總是能通過「識人術」看透一個人,在現代被稱為「心理學」。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其實這句話出自《冰鑑》,在晚清名臣曾國藩看來,鼻子歪斜也代表著個人正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