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透視方法解析,移動視點、遠視距、俯視、平視、仰視

2021-01-08 浩東江湖事

宋沈括《論畫山水》中寫道:「大凡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但這只是講了一部分,「以大觀小」的方法,分析起來,它包含著俯視與遠視距兩個內容。宋郭熙《林泉高致》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講觀察景物的三種角度,即仰視、俯視與平視,所得到的三種畫面效果,即高遠、深遠與平遠。

但這也不夠全面,如上面提到的《長江萬裡圖》、《清明上河圖》等等,單以「三遠」或「以大觀小」是不能完全解釋其透視方法的。還必須加上很重要的一條,也就是中國山水畫透視的核心—移動視點。這在歷代畫論中還沒有明確談到。我認為,山水畫透視的方法,綜合起來不外乎移動視點、遠視距和俯視等的結合,統稱之為散點透視。此外,平視與仰視,它的視域範圍較窄,視線往往受前景所阻,較適合畫一角之景,重山復水的大場面是難以勝任的。

現分別闡述如下,移動視點:這在山水畫透視即散點透視中是至為重要的,與焦點透視的根本差別就在於此。移動視點,既不同於搖頭攝影,也不同於電影機的移動鏡頭位沒有動,而主點是移動了,因為前者只是在同一位置上移動主點,主點還是在同一視平線上。後者視點是移動了,雖然移動了角度和位置,但它的移動效果,卻是以無數個畫面連接起來構成的。如果把電影膠捲剪取一個畫面,它仍是焦點透視,視點還是固定的。

而一幅畫,通過移動視點的方法來處理,不但可以把搖頭鏡、攝影機的效果綜合在一起,還可以打破任何局限獲得極大的自由,畫家猶如飛鳥一樣,可以始終處在景物的前上方,一面飛一面看,向前進方向看就成了重山復水層層疊疊的直幅構圖,向左或右兩側看,就成了廣闊深邃迂迴曲折的橫幅或長卷構圖。遠視距:近大遠小是透視學的基本原則,散點透視也決不違背這個原則,但大小的差異不像焦點透視那樣懸殊,而是比較接近,

這是因為採用了遠視距的原理,即作者與所畫景物之間的距離較遠,這樣景物本身近大遠小的差異就縮小了。例如作者與所畫對象第一樹之間的距離為五公尺,與第二樹之間的距離為十公尺,這樣表現在畫面上,第一樹與第二樹的大小差別是很懸殊的。如果作者跑到百公尺以外的地方去看這兩棵樹,雖然這二樹的位置沒有動,但二樹大小的差別就很小了,這就是遠視距的作用。把視點與所畫對象之間的距離推遠,即使畫近景也可以這樣。

同樣也可以把遠景拉近,把遠視距所看到的東西,處理在畫面近景上。這既符合近大遠小,又不致大小差距懸殊。因為中國山水畫的視點是可以移動的,所以推遠拉近是完全合理的。這樣處理的結果,不論遠近景物都可以表現出來,大小差異,清楚模糊,可全由作者根據畫面需要任意處理。把透視對畫面的局限縮小到最低限度,給畫家以更大的自由,而且這符合於我們民族傳統的欣賞習慣。

俯視:山水畫中的視平線一般都比較高,視點大都高於所畫對象,在所畫景物的前上方。這是因為登高可以望遠,視野寬廣,所見者眾多。而站在平地,視線常受阻擋,視野狹隘。「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重山復水可以一目了然,山水畫家採取這樣的角度來描繪景物,完全符合人們的願望與習慣。旅遊者每到一地,總想都把它遊遍看全,所以中國山水畫大多採用俯視的角度,這與人們的普遍心理是完全一致的。

再則,山水畫中普遍應用移動視點,而移動視點最適合與俯視相結合,尤其是畫直幅、長條構圖更是如此。在中國歷代山水畫中,直幅構圖幾乎全是採用移動視點與俯視相結合的透視方法。而移動視點與平視的結合就難以勝任直幅構圖,只有在某些橫幅、長卷構圖中可以找到例子,如南宋馬遠、夏珪的幾幅山水圖卷。然而橫幅、長卷採用移動視點與俯視相結合的透視方法卻是相當普遍。

至於移動視點與仰視的結合,那是無法設想,歷代山水畫中找不到例子,我想今後大概也不可能出現。平視:中國山水畫中的平遠之景,如元代倪雲林的畫,幾乎都是平遠構圖,把近景的樹畫在畫幅下部,遠景的坡石畫在上部,這並不是平視,還是俯視,只是俯視的角度小一點而已。一般所說的平遠之景,是指畫面上所取的景,沒有突兀的高山,而是比較平坦,這與平視不能混為一談。

真正的平視,往往視線受前景所阻,或者是在前景的空隙裡看遠景,那就不是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方法。因此不能認為平遠之景就是平視,實際上其中大部分也是俯視。在中國歷代山水畫中,真正的平視構圖是較少的,宋人冊頁、團扇中有一些。郭熙的《算石平遠圖》可說是一幅比較典型的平視構圖,馬遠、夏較多採用平視,一般只適合於畫一角之景,表現重山復水的大場面是困難的。

仰視:所傳北宋李成仰畫飛簷之說,而李成的真跡今天已不能得見,比他稍後的沈括在《論畫山水》中曾把它否定說:「此論非也。……以下望上,只合見一重山,豈可重重悉見?兼不應見其溪谷間事……」。仰視的應用在現存的中國歷代山水畫中幾乎是找不到的成例。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山水畫的透視》一書中說,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宋佚名的《春山圖》等都是仰視。

我認為這些都屬於俯視,都是以移動視點的方法處理的,而不是仰視。現試將《溪山行旅圖》的透視剖析一下。先看畫幅下部,行旅者所走的那條路,畫家的視點是在最近處那大石塊的前面,如果是仰視,就根本看不到路面,更看不見路後溪谷間事。再則溪谷右側山石上的樹林,如果是仰視,就只能見到最前面的一層,後層就見不到。

更明顯的是樹林後邊的屋宇房舍,完全是俯視的角度。至於高聳的主峰,雄偉高大其勢突兀,確有「高山仰止」之感,初看似乎是仰視,但進一步分析,恰正合沈括的論斷。再看山頂上的樹林,不只是一層,而是重重疊疊,仰視是不可能看到的。以上幾點,特別是移動視點、遠視距與俯視,即是中國山水畫透視的基本方法,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在山水畫中應用自如。

相關焦點

  • 平視、仰視、俯視這三種視角在實際中的應用(1)
    根據拍攝高度的不同,我們把拍攝角度分為平視、仰視和俯視這三種基本角度.在新聞紀實攝影中,採用何種拍攝角度是很關鍵的,因為其政治意義比較強,一般來說,平視應用的最多,因為平視往往會給觀眾帶來平等、客觀、真實的感覺。
  • 仰視、平視和俯視
    朋友笑了一下,說,有三種,仰視、平視和俯視。我和朋友相視而笑,心有靈犀。真是這樣,面前一座高高的山,我們首先做的是仰視,仰視頓生敬畏,敬畏催生向上的動力,反之會產生畏難,畏難而心生退縮不前。此刻,眼中有山,卻只有山的巍峨高大,而山景卻心中不得。當到山腰,幾乎可以和山平視,心中有了開闊之感,有山有樹有雲有風,自然愜意頓生,這時候,登山的勞累因風景的撫慰基本可以抵消。
  • 長江三峽大壩,可俯視、平視、仰視、近觀、遠看,景觀各異
    三峽工程模型圖,展示祖國的偉大壯舉三峽大壩旅遊景點現在成為全國5A級景區,涵蓋的旅遊景點包括罈子嶺園區、185觀景平臺、截流紀念園,現在對中國遊客實行免門票政策,充分體現了大國重器我自豪。在這裡可以平視雄偉的三峽大壩主體,還可以近距離看到垂直升船機的航道。雖然是平視,但由於天氣陰沉沉還下著毛毛細雨,憑肉眼很難將將如此之長的三峽大壩收於眼帘。
  • 平視、仰視、俯視這三種視角在實際中的應用(2)
    仰視仰視拍攝即相機鏡頭處於視平線以下,由下向上拍攝被攝體。2020.10.24聖景龍灣而採用仰視角度拍攝,則能完整地展現景物的體積,而且透視感會很強。2020.10.24聖景龍灣當利用廣角鏡頭近距離拍攝被攝對象時,由於廣角鏡頭的誇張透視作用,可以誇張被攝對象的高大程度,使原本矮小的的景物顯得高大。見下圖中的菊芋(鬼子姜),使用廣角鏡頭近距離仰視。
  • 仰視、俯視與平視
    這兩個人告訴我們,無論自己多麼的身貴權重,都不應該視他人如草芥,用俯視的眼光去渺視甚至是欺壓和踐踏他人,對人的尊重和對人權的敬畏是最起碼的做人底線。無論自己是多麼的貧困潦倒,都不應該喪失做人的尊嚴,不必且不能在富貴不仁者的俯視下低三下四,卑躬屈膝,搔首弄姿。我們共同仰視的,應該是人的自由、平等和生命的尊貴無價;我們共同俯視的,應該是對人的尊嚴的野蠻傷害和對於人的生命的肆意欺凌。
  • 每個人對所在公司的態度變化:仰視-平視-俯視-鄙視
    因此,每個人都是仰視著加入一家新公司的。一段時間後,充分熟悉和融入了,便體會到原來公司的「規矩」也是可以「靈活應對」的,因為周圍同事都在靈活應對。很快,仰視變成平視。再一段時間後,沉浸更深,發覺不公和漏洞也不少,且上層管理不到,便自己默默開啟了「爭」模式。慢慢地,平視變成俯視。
  • 鋼筆畫透視畫法:分步驟講解鋼筆畫透視概念和畫法,收藏臨摹學習
    線性透視法通常是利用匯聚的線條,巧妙安排不同大小的物體與構圖上的物件,來創造出空間上的深度感和距離感;大氣透視法則不是依賴線條,而是靠色調與細部的變化來創造空間的深度效果。●水平線水平線是地面或水面與天空的交界處。水平線的位置會影響觀者對畫面的理解,也會決定視線聚焦之處。●視點視點就是指觀者觀看畫面的那個點。
  • 如何畫好人物的頭部透視,其實方法很簡單,把握這個要點即可
    大家好,歡迎收看悠客卡通,上次我們講了人物的上半身的畫法,人物的上半身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角色的頭部,頭部也劃分為結構和透視,今天我們就重點的來分享一下人物的頭部的透視,人物的頭部的透視就是,人物的仰視、俯視等非平視狀態,很多小夥伴在畫畫的時候,能夠很好的畫出人物的正面,類似大頭貼的畫像,
  • 素描中透視怎麼畫?分步驟圖解教你畫,簡單易學,收藏起來學習
    素描的透視畫法「透視」是繪畫的理論術語。最初的透視是採取通過一塊透明的平面看景物的方法,將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準確描繪在平面上,就成為該景物的透視圖。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因為距離、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在我們的視覺中就會產生近大遠小、近疏遠密、近寬遠窄、近高遠低、形狀發生改變的感覺,這樣的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透視」。透視學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產物,也是素描學習必修的基礎知識,只有掌握了透視,才能表現出多元的、豐富的視覺效果。而繪畫中根據物體在空間的位置可以將透視分為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透視以及圓形透視,根據視點的位置可還以分為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
  • 一點透視怎麼畫?一點透視畫法步驟以及基本原理!
    一點透視怎麼畫?大家知道畫有縱深的插畫時所使用的一點透視圖法嗎?一點透視圖法是使用了透視圖的一種遠近法,用於繪製立體的寫實背景。畫屋子裡或家中的風景時,還有增加消失點的應用篇,即兩點透視和三點透視的方法。 假如畫背景時無視透視,人物與背景就會不協調,插畫看起來也會很不自然。
  • 不會畫透視?最詳細的教程來了,教你輕鬆搞定人體透視
    透視原理可以說是重中之重,這裡收集整理了一些關於人物透視以及場景的透視的教程,一起看看吧~常見的透視1.平面只能看到一個角度,就好像一張紙一樣,沒有上下左右的面就是平面。在數學中來表達就是只有x軸和y軸。2.一點透視一點透視,是透視中最常見應用也相對廣泛的,也是最簡單的透視。物體向視平線上某一點消失。
  • 「俯視、透視、環視」下的佳作
    一覽眾山小——俯視眼光下的人物意義同一起事件、同一個人物,記者是俯視、平視還是仰視,所形成的影像是絕不相同的,所寫出來的稿件價值和影響力是差別巨大的。如果你平視他,他永遠是一個給「紅軍」當陪練的假設敵;如果你仰視他,最多得出此人真了不起的結論。可如果從高處俯視他,對他的認識便大不一樣!而名記江永紅的視角永遠都是從高處來俯視這件事、這個人。當前,國家正處在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躍升期,軍隊正處於強軍興軍的加速推進期、履行使命的嚴峻考驗期、軍隊改革的攻堅克難期。
  • 超全透視分類大公開,學會透視,這一節課就夠了
    大家也可以根據專欄中的視頻去學習透視知識點喲下圖是生活中由近及遠,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所有的透視現象都有一定的透視法則,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這個繪畫理論透視原理一、透視法中的幾個要素①透視:通過一層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後面物體的視覺科學。
  • 王石:我們對西方已經由仰視變成平視,希望能力再大變成俯視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二十屆年會於11月18-20日召開。萬科集團創始人兼董事會名譽主席、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出席並演講。王石感慨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機遇。
  • 學完透視不會用,那是因為你沒有看到這篇文章!
    透視在繪畫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對於插畫與動漫上而言更為重要。在小編以往的文章中,已經大致闡述了透視的基本原理,當然在那篇文章中介紹的只是平視視角下的透視,在這裡將進一步介紹俯視與仰視以及俯視仰視與成角透視之間的關係,如何利用透視創造世界。
  • 山水畫鑑賞,原來這麼簡單
    國畫有三個主題,分別是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其中山水畫的比重是最高的,山水畫的技法,成就也是國畫裡最高的一類,所以很受收藏投資人的歡迎。畫中的山山水水看似熟悉,但要真正領會其中的意蘊,卻並不簡單。想要欣賞一幅優秀的山水畫,這山水畫鑑賞知識還是要知道的。
  • 素描頭像畫不好,這些方法你學會了嗎?
    一、正面頭像平視:平視所保持的五官比例和正常的五官比例是一致的。仰視:仰視頭像的頭頂面積會縮小,面部以及五官之間的距離會變短,下顎部分會變得突出,體積進一步擴大,追尋的是上小下大的仰視。俯視:俯視的規律和仰視的規律剛好相反,面部的五官變得縮短頭頂的位置變大,下顎的位置縮短。追尋的是上大下小的俯視關係。二、側面頭像。
  • 學畫畫不懂透視?透視怎麼樣練習?學會透視手繪會很輕鬆!
    △手繪兩點透視效果圖透視包括: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透視,散點透視,這三種透視基本上涵蓋了生活中大部分的透視關係!建築,繪畫,設計,攝影,人物等等都涉及到透視的應用!特別是室內設計,建築設計,景觀設計透視關係是用的最多的!
  • 平視的世界,沒有俯視和仰視,也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是嗎?
    時髦女人坐老人斜對面,隔著一個座位遠。幾分鐘後,時髦女人對老人說,「你換個地方吧,你坐這我們真的沒辦法吃飯!」老人已經坐在角落了,還能往哪兒去,時髦女人就是想讓老人出去。老人低著頭,不敢看時髦女人,喏喏道,「對不起,我吃完就走。」正是用餐高峰,餐廳裡都是人,聽到時髦女人的話,有的搖頭,有的嘆氣,有的看熱鬧。
  • 想理解一點透視、兩點透視有什麼簡單的方法?
    想理解一點透視、兩點透視有什麼簡單的方法? 、一點透視 畫面中只有一個方向的輪廓線垂直於畫面,其滅點就是主點。而另兩個方向的輪廓線均平行於畫面,沒有滅點。這時畫出的透視,稱為一點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