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不應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

2020-12-04 杯子叨叨

列寧說過:兒童的本性是愛聽美妙的童話的。

確實,童話故事就像一個神秘的王國,裡面的世界五彩斑斕、光怪陸離,總是吸引著孩子們去探索,去發現。

我想起《奇葩說》有一道這樣的辯題:「父母應不應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

正反雙方都是論據充分,各有道理,一番精彩絕倫的辯論之後,反方獲得了多數人的投票——父母不應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

其實,我特別認同羅振宇老師說的話,只有我們大人才會討論真假,孩子根本不在乎。

他們只要覺得好玩就行了。

事實上,童話對孩子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童話,形象地講,這是能夠吹燃孩子思想和言語火花的清新微風。

好的童話故事不光好玩,有趣,引人入勝,更是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01童話可以豐富孩子的情感,完善孩子的人格

我閨蜜小時候很喜歡看童話故事,她把《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都翻爛了,有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

她說,小時候她特別孤單,放學以後,別的小朋友都能出去玩,就她不能。

家裡窮,父母很忙,她既要幫家裡幹活,又要照顧弟弟,那時,童話書就是她最好的朋友。

她把自己當成灰姑娘,總是想著,一定會有像仙女教母一樣會魔法的人來找她,送給她水晶鞋,帶她出去玩。

她就是靠著這樣的幻想,度過了那段時光。

她對我說:你別以為《灰姑娘》就是一個愛情故事,其實裡面有很多道理。

你看,繼母和兩個姐姐那麼壞,總是欺負灰姑娘,我就想,將來我無論如何不會做這樣的人,又刻薄,又壞心眼。

你知道會魔法的仙女教母有多偉大嗎?樂善好施的人能給別人幫助,甚至能改變別人的命運。

我突然感動得淚盈於睫,她說的多對呀,難怪閨蜜沒有得到父母的精心養育,也能夠長成勇敢善良的姑娘。

她曾經見義勇為,被不法分子打了一巴掌,後來,得到幫助的大媽送來一筐水果感謝她。她還在小區裡,因為樂於助人,受到鄰居們的廣泛好評。

童話故事給她的影響很大,於是她把自己的經驗也用在孩子身上,給三歲的女兒買了很多童話書,一有空就給孩子講故事。

受她薰陶,我也買了很多童話故事書給我的一雙兒女,因為我意識到,這些美好的故事裡藏著最好的教育。

我希望他們能體會到童話故事裡的所有美好,明白善良勤勞,勇敢正直,才是最寶貴的品格。

童話故事不僅能讓孩子體會各種情緒,能豐富孩子的內心情感,還能潛移默化的完善孩子的人格。

02童年時儲存的愛與童真,是日後面對現實的勇氣

傅首爾小時候跟她媽媽住在米倉裡,米倉裡邊有很多老鼠,她晚上睡覺非常害怕,媽媽就給她講了一個童話故事。

媽媽說,米倉裡的老鼠會在夜裡給乖乖睡覺的小孩送來糖果,於是小傅首爾每天早上起來,枕邊都有一顆彩色的水果糖。

她說,她一直忘不了這個故事。每當她看見米老鼠,就會想起她在米倉裡認識的那些老鼠。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而單純的,可是長大以後的現實世界,有時候卻是冰冷而無情的。

只有心裡深藏著最珍貴的美好,才能在長大以後遇到「老鼠」的時候,充滿勇氣的去面對。

傅首爾說:成年人的幸福,往往就在於他保留了多少童真和夢幻的部分,童話,從來不是謊言,它是現實靈魂的救贖。

如果現實給了你一張堅毅苦澀的臉,請你一定一定要記住心中那顆童話曾經給你的最甜的水果糖。

安徒生在他的自傳中說:「人生就是一個童話。充滿了流浪的艱辛和執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無定所,我的心靈漂泊無依,童話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燈。」

童話就像一顆藏著童真,能量與愛的種子,這顆種子會在孩子心靈的沃土上生根發芽,慢慢長成大樹,以後在不知不覺中溫暖孩子的每一個瞬間。

03童話帶來珍貴的親子時光

好爸爸鄧超一向是愛孩子的典範,他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給孩子講故事的兩次趣事。

有一次,他發文,檢討自己,說自己胡編亂造,什麼豬騎著鱷魚給小兔子按摩,猴子給聖誕老人打飯,講得亂七八糟,中間還睡著了四次,可孩子卻聽得十分入迷,還針對漏洞提問。

他覺得沒有好好講故事,對不起孩子,可孩子卻很開心,問得不亦樂乎。

還有一次,鄧超給兒子講故事的時候又睡著了,兒子拿著鍤在他耳邊「哐哐哐」地敲,他說自己想死的心都有了,魂兒都嚇沒了。

看似在吐槽「熊孩子」,可網友們都哈哈大笑,說他在「曬」父子時光,根本就樂在其中。

是啊,等等有爸爸陪在身邊,講著天馬行空的故事,不知道多麼開心、幸福。

不光是鄧超,就連章子怡也會陪孩子講故事,她在跨年夜,給孩子講故事講到忘了時間,直到爆竹響,才意識到新的一年已經到來。

孩子在父母點點滴滴的陪伴中一日日長大,說快也快,說慢也慢,這些溫馨的親子時光,會成為孩子寶貴的記憶。

松居直曾說過:念書給孩子們聽,就好像和孩子們手牽手到故事國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

即使經過幾十年,我們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美好的回憶珍藏在內心深處。

所以,多給孩子講故事,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04童話故事如何讀

童話故事可以從很多渠道獲得,在家庭裡,我們經常用到的方式是閱讀。

那麼,怎樣給孩子講故事呢?這裡邊也是有學問的。

有針對性的講

童話故事玲琅滿目,如何為孩子挑選合適的?

我們可以按照年齡層來選,比如選2-3歲的,3-6歲的,或者更大些孩子的。

還可以按照需求選,比如,想要孩子有防範意識,我們就給TA講《小紅帽》;想要孩子變得勇敢,可以講《勇敢的人》。

或者按照孩子的喜好選,比如男孩子喜歡什麼故事,女孩子喜歡什麼故事。

有針對性的講,可以讓孩子保持閱讀興趣。

看圖講故事

繪本故事大行其道,不是沒有道理的。那些精美、生動的圖畫既可以增強孩子的審美力,又可以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幼兒園老師建議,在父母給孩子讀繪本故事的時候,儘量讓孩子看圖,多引導他們看圖編故事,這樣有利於鍛鍊他們的思考力,想像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讓孩子講一講

據說猶太人的家庭裡,父母經常會鼓勵孩子給爸爸媽媽講故事,這樣孩子會更聰明。

卡梅隆.赫羅爾德在TED演講中,也說過,給孩子講十次故事,總要讓孩子反過來給我講一兩次,這樣非常有利於鍛鍊孩子,還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童話故事裡,藏著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掌握這些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馬東說:「如果我們的童年沒有童話,那我們能有什麼?」

童話是童年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空時多給孩子讀點童話故事,這會讓孩子的一生受益匪淺。

註:本文章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作者:杯子叨叨,用文字冷暖,體會百態人生。

相關焦點

  • 寶寶應不應該和父母一起洗澡
    寶寶為什麼要和父母洗澡?很多朋友對這個問題表示不解,反問為什麼要一起洗?這個問題這麼來說,不存在應不應該,就看各自家庭的情況,父母的觀念,很多家庭是不認同的,在一天的工作或家務忙活下來,給小孩子洗澡更多像完成任務一樣。
  • 別再讓這些「經典」童話故事,毀了孩子的三觀
    不可否認,童話故事對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都產生很大的影響,現在的80後、90後父母,大多數也是聽著《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童話故事長大的,以至於這些經典在我們口中代代相傳,也講給我們的下一代聽!可是現在都有很多作家出來指責童話故事中的一些問題了,現在的孩子本身受挫折就少,都是在蜜罐中長大,2歲以後家長如果不幹涉他,引導他,對他的將來的人生觀價值觀極有可能產生不好的影響。3.沒有正確的是非觀童話中,很多女主角的童年都過著悲慘的生活,還千篇一律地有一個狠心的後媽,這讓孩子感覺」後媽「就是壞人的象徵,世界上所有的」後媽「都是非常殘忍的。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童話城堡" 為年輕父母提供平臺
    為什麼那麼多年輕父母開始關注孩子的閱讀?為什麼她們得不到好的解答?父母可以給孩子們讀什麼、看什麼、玩什麼、學什麼?怎樣為兒童創造一個「有趣」的、讓他們的心靈得到自由舒展的環境?這不僅是兒童節這一天我們的發問。  著名兒童繪本畫家蔡皋說:一個國家的先進程度就看兒童教育,看整個社會有多關心兒童的成長和心靈,這種關心應該從0歲開始。
  • 孩子經常跟父母「抬槓」,歸根結底是孩子沒有對父母產生感恩的心
    ,女生一邊吃一邊流淚,直到聽到美食攤主提醒她打電話給媽媽時,女生才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對媽媽發脾氣,趕忙拿出手機給媽媽打電話。一、孩子沒有「感恩」的心,會有哪些行為1、以自我為中心廣場上,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孩子和父母一言不合就開槓,孩子的表情中透露出高傲與不屑,仿佛他就是整個宇宙中心,任何事情,父母都應該聽命於他,如果父母與他的想法不一致,達不到他的要求時,他就會撒潑打滾,任意妄為,直到父母同意,孩子在與他人合作時,也會表現出必須以自我為中心,聽不得他人的意見。
  • 孩子不聽話應該如何管教 孩子不聽話父母怎麼做
    原標題:孩子不聽話應該如何管教 孩子不聽話父母怎麼做   與小孩相處,可以說是一門學問,相處的方式若是不對,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然而很多小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會採取又打又罵的方式對小孩進行管教,殊不知這樣做對小孩是非常不利的。那麼孩子不聽話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 推薦一套讓孩子感受到真善美的童話故事書
    有人說:一個孩子讀過的書,就是他的世界。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他們的眼界、格局和世界觀,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所看書籍的影響。在眾多童書中,童話是每個孩子童年都不可缺少的一類書。然而這幾年,我卻經常聽到一些人反對孩子讀童話,認為童話都是假的,會讓孩子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 14歲孩子叛逆不上學,父母應該怎麼辦?
    最近有一位家長向河南幸福之家教育的家家老師諮詢說:「自己的孩子14歲了,非常叛逆,什麼事情都和我對著幹,現在孩子不想上學了,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辦呢?」14歲的孩子其實已經進入到了青春期,我們有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叛逆,不好管。
  • 淺析《海底總動員》:當缺陷的孩子自卑,父母更應該比孩子勇敢
    今天我們就通過淺析這部電影,來說一說——當缺陷孩子自卑,父母更應該比孩子勇敢。一:患有健忘症的多莉在第二部的劇情裡,主角是藍唐王魚多莉。但同時,它也讓更多與眾不同或擁有奇特怪癖的角色融合性地共存,告訴我們"與眾不同"沒什麼大不了。在電影中,高度近視的鯨鯊、只有七條腿的章魚、神經質的白鯨和右鰭先天缺陷的小丑魚Nemo都成了多莉志趣相投的夥伴。
  • 為什麼要讓孩子相信「聖誕老人」?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面對孩子的靈魂「拷問」,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回答...... 這樣做,才是聖誕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Merry Christmas 父母要思考的問題,從來不是告訴孩子聖誕老人是不是真的,而是為孩子構築童話,用童話守護最初的童心,為他留下最甜蜜珍貴的童年記憶。
  • 孩子整天「電視迷」?父母應檢討!
    的確,連成人都抵抗不了電視的誘惑,更何況是小孩子呢?可是,長時間看電視對孩子的眼睛和學業又不好,那父母到底該怎麼辦呢? 看電視的利與弊
  • 告訴孩子頂嘴是不對的,可以慢慢給自己解釋
    可是有的孩子卻是那種默不吱聲的。對於這兩種孩子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後者吧。雖然前者看起來似乎是比較能說一些,可是我覺得小孩子頂嘴無疑就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不管她出於什麼心理我覺得作為大人的我們應該很好的去告知孩子,頂嘴是對大人的一種不尊敬,有什麼事情我們可以心平氣和的對父母對長輩說出來,然後大家在一起分析討論。人們常說說話也是一門學問,這還真的是不假。
  • 李玫瑾坦言: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這樣說,孩子以後會更出色
    其實我們應該知道孩子頂嘴的80%的原因都在自己父母的身上,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在孩子頂嘴之後,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這種事情再次發生。李玫瑾:當孩子學會頂嘴,聰明的父母會這樣說,孩子越來越優秀1、我們各自冷靜五分鐘,再來談論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每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根本無法聽進去別人的話,不論是小孩兒還是大人,所以當孩子和我和家長頂嘴時,我們不應該和孩子立即面紅耳赤的爭論,我們應該學會先冷靜下來,並且教這裡的孩子也要冷靜下來,當我們歸於平靜之後再討論這個問題,可能會改善很多
  • 孩子頻繁做噩夢,父母應該如何引導?
    「惡夢」反應的不止是孩子睡眠質量差,更反應了孩子內心有積壓的負面能量。為什麼孩子會頻繁做噩夢呢?對此,家長又應該如何應對呢?一、 孩子為什麼會頻繁做噩夢?1、 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心理的發展息息相關,如果家長的教養方式是控制型的,那對孩子而言就是一場「災難」。
  • 孩子十喊九不應?別急著怪孩子,如果你總這樣做,不理你也應該
    孩子無動於衷…… 「說你呢?往後點兒!」 相信這是不少寶媽都會經常遇到的情況,明明自己喊的聲音很大了,但是孩子就是不理你,很多家長都是最後去拍打一下孩子,或者生拉硬拽,孩子才理你一下。 孩子這種「十喊九不應」的狀況是故意的還是真聽不見?
  • 父母不讀書,在「拼命」養育孩子,卻自以為為孩子付出了很多
    對這些父母來說,他們給孩子的付出是無窮的,他們對孩子已經非常負責了。但如果你問他們學了多少知識,讀了多少書,他們就會告訴你——不。那些從不看書的父母,想要依靠為孩子花錢來教育好孩子這種想法,要培養孩子成才,成功率能有多大?
  •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父母應該怎麼辦?4招幫助孩子排解焦慮
    都說孩子依賴父母,其實時間久了,父母也會依賴孩子,儘管照顧孩子很辛苦,但是當自己要離開孩子的時候,會感到特別不舍,尤其是看到孩子哭著鬧著不讓父母離開,父母會感到很心疼。孩子不讓父母出門,其實是「分離焦慮」在作怪,幾乎所有的小寶寶都會產生這種焦慮,父母面對這種情況時,要妥善處理,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金錢童話《小狗錢錢》:保護孩子的夢想,父母謹記這3點!
    這本《小狗錢錢》是一本金錢童話,講述一個普通的12歲小女孩吉婭如何通過會說話的小狗「錢錢」的幫忙,學會了和金錢打交道的方式,掌握了使用金錢的技巧,幫父母走出了財務危機,並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前幾天和女兒讀了《小狗錢錢》第一章「白色的拉布拉多犬」。一隻小狗,吉婭最初的夢想。
  • 黑暗的童話(陳景展道長專輯)
    李文亮醫生的故事被一位童話作家改編,講給孩子們。看了中文翻譯,我的感受是:這是一篇「童話」,一篇把人物脫離出真實、符號化的「童話」。抹殺的,恰恰是真實的人物。可是,似乎社會的規則就是如此,「童話」應該像「童話」,可是,「童話」又不能是謊言。「童話」,應該是更接近心靈和真實的一面鏡子。那是我們最不能丟失的那部分。
  • 不敢犯錯?父母應遵循「試誤說」規律,孩子才能敢於嘗試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不應該在某件事上犯錯,但他們可能忘記了,自己也是從嘗試到犯錯再到糾正,才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而將這種不犯錯的錯誤觀念強加給孩子,顯然違背了「試誤說」的規律。2015年上映的《虎媽貓爸》這部劇在教育孩子時,出現了同樣的錯誤。那麼什麼是「試誤說」呢?
  • 3歲女童被餵到70斤、6歲男孩蒙眼走鋼絲…孩子不應成為父母的賺錢...
    3歲女童被餵到70斤、6歲男孩蒙眼走鋼絲…孩子不應成為父母的賺錢工具 2020-11-22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