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任何一缸觀賞魚患上了某種疾病後,應該只會出現三種結果,那就是:
治好了,治死了,或者久治不愈。
但是,最近養魚老道發現,某些魚友提出來了一種新的狀況,那就是治好了的觀賞魚還能在短期內再患上同種疾病,並且還能反反覆覆呈現階段性的情況,按理說,這是不太可能出現的。
水黴病也會反覆,並且還是定期就會來,可能嗎?
某位魚友我們已經交往了很長時間,他的地圖魚就是我幫助挑選的,花色很好,到現在我還眼饞呢。
他就跟我說,自己的一缸觀賞魚,有鸚鵡魚、地圖魚,總是會反反覆覆患上水黴病,好像是一更換新水他們立刻就好,過幾天之後,身體就會出現所謂的黴變,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對於他的這缸觀賞魚非常了解,我是知道原因的,其實這並非我們想像的那種水黴病,只是因為這缸觀賞魚的飼養密度較大,飼養了也有接近兩年了,它們全部成年了,因此打鬥現象就會時候發生,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了魚鰭破破爛爛。
本來這些皮實的觀賞魚,根本不會把這點小外傷當成事的,即使我們不治療它們也會自愈,就算是不自愈,也不可能引起發炎或者感染的,而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的飼養密度過大了,飼養密度一大,咬傷的、咬殘的、脫落的魚鰭和體表粘液就會汙染水質。
這個時候過濾又跟不上,所以它們就會有點小炎症,或者看起來有些痘瘡、白毛之類的,這也著實算不上什麼水黴,充其量也就是個細菌感染罷了。
因此我們換換水,魚缸水質好轉了,它們的炎症就會減輕或者消失,過幾天,水質轉向老化了,打鬥過於激烈了,它們的受傷部位就開始發炎了,這才是所謂的斷斷續續的水黴病來源,如果是真正的水黴病,這缸觀賞魚怕是早死了千八百回了,因此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密。
白點病根本不應該反覆發作的,一次治癒基本可保一年,但是持續水溫、水質不過關,新魚帶入,那就不好說了
還有的魚友反應,自己的觀賞魚會反覆出現白點。
我認為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每次加溫治療的不徹底所致。
比如說就連我們患上個感冒疾病,醫生還會提醒我們多多注意休息,多喝水或者適當延長用藥期,用來鞏固一下,更何況是觀賞魚的白點病呢?
很多魚友採取加溫療法根本就不徹底,只要看到白點差不多消失了,就開始立刻停溫,這種治療方式,和不治療幾乎一樣,甚至於還不如不治呢。
如果想要通過加溫治癒白點病,我們就按照十天來算,至少加溫十天,然後再去緩慢降溫,當然這也會牽扯到一個白點的輕重問題,那個只有靠個人去酌情處理,但是我的意思很明白,就是需要一定時間段的鞏固期,不要突然撤溫。
再一個就是我們在平時飼養的時候,水溫、水質根本沒有做到徹底穩定,或者是又去添加新魚了,所以已經治癒的觀賞魚又開始再次患病,這個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要是看到觀賞魚發病了,這一次堅持加溫的時間長點,也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了。
當然還會有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換水的水溫問題,一次、兩次不注意,觀賞魚可能不會有事,連續幾次溫差過大或者大換水,觀賞魚肯定會出問題。
持續發生的頭洞病,也是因為上述的這些原因
另外最為嚴重的就是觀賞魚的頭洞病,也有很多魚友反應,治好了它們還會犯,或者是斷斷續續、久治不愈,最後導致了觀賞魚的死亡。
關於其成因,至今仍然是眾說紛紜,一般解釋為六鞭毛蟲或者營養不均衡,那麼我們遇到觀賞魚的頭洞病反覆發作,第一點當然是需要可以克制六鞭毛蟲的藥物來治療了,一旦治好後,我們也別高興太早,需要關注一下觀賞魚的營養全面問題,適度提高一下觀賞魚的體質,不要緊著一種魚飼料,可勁的餵啊,咱適當增加點輔食,換換魚飼料品種不行嗎?
但是也要少食多餐,緩慢加量。
當然了,如果是太嚴重的觀賞魚頭洞病,幾乎可以放棄,完全沒有再去治療的必要了,它也就不會再反覆了,這個方法多好?
還有就是,既然頭洞病會與觀賞魚的體質有關,那麼上述的那些原因我們也不能忽略,水溫水質還是要達到最佳,飼養密度適當降低,這樣觀賞魚的抵抗力才會有效上升的。
腸炎病反覆發作,治癒後要和新購觀賞魚一樣仔細投餵的,緩慢開食
再者就是觀賞魚的腸炎病,其實治療腸炎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需要我們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的,要不斷地藥物配合結合藥餌、停食、最容易消化的食物來反覆的調理。
一旦治好了,觀賞魚的腸胃還是很脆弱的,我們應該把它們當做初入魚缸的觀賞魚來對待,小心翼翼的投喂,極度緩慢的增加投餵量,因為這個成果來之不易。
而很多魚友做法正好相反,感覺之前的觀賞魚已經停食了很長時間,這下可好了,腸炎終於治好了,然後就是一個勁的猛喂,結果呢,只要是連續大量投餵個三五天,它們可能就會又患上腸炎了,然後我們再去治,治好了再大量投喂,您這是和自己的觀賞魚玩呢?
所以最後出現的結局一定是,這個腸炎它反覆發作,總也調理不明白,事實上可能在某一次,我們早就給治它好了,之後完全是由於我們自己的投餵不仔細所造成的,尤其是像金魚、七彩神仙魚、燕魚、金波子、龍魚、羅漢之類的這些腸道更為敏感的觀賞魚。
寧可每次少量投喂,讓它們永遠保持適度飢餓,也不要突然間加大投餵量,還有就是大部分的觀賞魚,活食還是以輔助為好,特別是成年魚,都是以飼料為主,哪怕是成年金魚,尤其是黃粉蟲、血紅蟲、紅線蟲,是不能作為主食的。
治病不是不可以任其自愈,也不是說一定要持續下藥,但是觀賞魚的病情穩定、情緒穩定、水質和水溫穩定、營養均衡,才是最重要的
給觀賞魚治病,我們也不是說,為了鞏固某一樣疾病,一定要多多下藥,這也不對。
當觀賞魚的病情有所減輕,藥物是可以停掉的,但是至少在水溫、水質和食物上,我們要予以配合吧?
有些需要多種食物結合,有些需要適當減輕投餵量,這個不但要看病情還要根據觀賞魚的反應和水質問題去綜合判斷,只要是大致上把這些工作做到位的話,它們再次患病的概率其實是很低的。
不管怎麼說,任何的觀賞魚,只要是飼養密度一大,什麼病都會出現的,只要是隨便往魚缸裡添加新魚,也會導致很多原有疾病的再次爆發,所以說密度是第一注意事項,選魚、添魚需謹慎。
再比如我們常見的爛嘴、爛身、痘瘡病之類的觀賞魚疾病,基本上都會與水質和觀賞魚的體質有絕大關係,這兩點問題說白了還是會與飼養密度和選魚有關。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