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別稱麥酒,以大麥和小麥等穀物為原料,經發芽(有些大麥部分發芽)和糖化,然後加入啤酒花,再通過發酵後生產而成的低酒精飲料。
概要
啤酒是一種古老的酒精飲料,也是全球最普及和最為流行的低酒精飲品。啤酒含有二氧化碳和很高的營養價值,具有人體容易吸收的多種胺基酸和維生素,還有無機鹽和多種酶。經化驗分析表明,1L麥芽糖12°的啤酒能產生3.344kJ 熱量,相當於3~5個雞蛋或210g麵包產生的熱量。因此,啤酒有「液體麵包」的美稱。
啤酒於20世紀初傳入中國,這個名字由英文Beer音譯而來,德語叫Bier,義大利語稱Birra,西班牙語是Cerveza,而法語稱之為Bière。事實上,啤酒的中文名字由德語Bier譯為「皮酒」,由於喝了它有助於健脾開胃,之後改為「脾酒」。隨著發展又變成了「啤酒」,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1922年出版的《青島概要》中。自此,「啤酒」在市場上面流行開來,並很快發展成最受歡迎的酒類。
歷史
啤酒是一種古老的酒精飲料,最早能夠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據考證,啤酒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地區,指古巴比倫的兩河文明,今天屬於伊拉克(Iraq)境內。 當時,啤酒可能由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美爾人發明,起初用大麥芽釀製出可以飲用的酒精飲料,但當時並未發現啤酒花,因此酒中沒有泡沫。
據考證,啤酒由公元前3000年的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帶到歐洲,之後慢慢在北歐傳開。
公元4世紀,啤酒傳遍北歐。歐洲早期的啤酒可能加入了水果、蜂蜜、各種植物和香料等,當中也沒有啤酒花。
公元7世紀,歐洲的修道院開始釀製和銷售啤酒,但產量十分有限。
公元822年,酒花在德國威斯特法利亞的科威修道院酒廠被使用。
1516年,巴伐利亞公爵威廉四世(William IV)通過了《純度法》,規定啤酒只能用水、大麥芽和啤酒花作為原料。這也是今天仍在沿用的古老食品質量法規。
19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後,啤酒的生產從手工釀製的小作坊轉向工業化生產,原料的精準量化和溫控技術的提升,將啤酒工業推向高速發展階段。
1912年,美國威斯康星州(Wisconsin)密爾沃基市(Milwaukee)的約瑟夫施利茨釀酒公司(Joseph Schlitz)開始使用棕色酒瓶。之後,這項創新被全世界所推廣。有色酒瓶能夠保護啤酒在流通環節不被有害射線破壞酒質和穩定性。
1900年,俄國人在哈爾濱修建國內第一個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啤酒開始走向中國人的餐桌。
1903年,英國和德國商人在青島創建英德釀酒有限公司,這是青島啤酒廠的前身。
1935年,廣州出現了五羊啤酒廠(廣州啤酒廠的前身)。
之後,國內各大城市相繼興建了一批大規模產能的啤酒廠,啤酒在我國得以快速發展。如今,啤酒的生產遍及全球各地,產量和銷量十分驚人,著名生產國有德國、愛爾蘭、芬蘭、丹麥和荷蘭等,這也是全球人均消費量最大的幾個國家,擁有許多聞名世界的啤酒品牌,如貝克(Becks)、嘉士伯(Carlsberg)、健力士(Guinness)和喜力(Heineke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