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地球禿瘡」,「鹼痴」讓鹽鹼地變「魚米之鄉」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2020年8月21日,蔡雲樓在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倉庫內。組圖均由本報記者鄒大鵬攝

▲2020年8月21日,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生產線上包裝大米。

▲2020年8月21日,蔡雲樓在展示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大米產品。

「鹼痴」蔡雲樓一直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科學家都沒攻克的難題,這個「土老闆」咋能「整明白」,這就是在「整景兒」;也有人說,這個「土老闆」有點「虎」,投資好幾億元在鹽鹼地裡「打水漂」,有錢「燒」得飄了;還有人說,這個「土老闆」有能耐,治好了「地球禿瘡」鹽鹼地,還讓「窮五家子」村翻身成了「魚米之鄉」……

金秋之時,稻穗低垂,水鳥高翔。在黑龍江省肇源縣的鹽鹼地上,蔡雲樓抓起一把稻田旁的鹼土揚向空中,他打趣說:「近20年跟鹼土面子較勁兒,不毛之地見了綠,種水田也能掙錢了,國家欠俺一個生態大獎!」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黑土地上化鹼為糧,描繪著綠水青山築牢「中國飯碗」的美麗畫卷。

「百萬富翁」

如果沒有這方水土的眷顧,自己今天也不會對這片水土這麼痴迷

鹽鹼地,古已有之,被稱作「斥」「滷」「惡地」等。《禹貢》《周禮》等都有涉及,《管子·輕重乙》對鹽鹼土地區的水鹽運動規律已有初步認識——「帶濟負河,菹澤之萌也」,顯示臨近黃河與濟水易於形成只有澤生草才能生長的低洼鹽鹼地。我國較早的引水洗鹽工程,是戰國魏文侯時西門豹「引漳灌鄴」改良鹽鹼地。

肇源縣,位於松花江和嫩江兩江左岸,地處松嫩平原中心,鹽鹼地在全縣各鄉都有分布,主要在鹼泡和草原荒地附近。蔡雲樓出生在鯰魚溝畜牧場,這裡過去曾是軍馬場,有一片泡澤,蒙古語稱作「烏蘭它布海」,牧場因洪水頻發盛產鯰魚得名。

從農家子弟到鄉村學校老師,再到家族唯一「吃公糧」的幹部,蔡雲樓曾是家人的驕傲。1998年,松嫩流域發生特大洪水,「烏蘭它布海」成為一片汪洋。

「從小看慣了鹽鹼地,最初也沒想跟這鹼面子較勁兒!」蔡雲樓說,大水退去後的第二年,初為人父的他已35歲,也面臨一場人生抉擇——是否辭職下海,承包這片沼澤?

當時,全家存款只有600元,老爹因為他辭職,氣得半個月沒跟他說話。他拉不下臉問爹媽借,就跟兒時玩伴姜發借了300元,兩人又借來一條船,扛了一桶油、一袋土豆、一捆蔥,在岸邊的窩棚住下來開始打魚。

連續一個月「打窩聚魚」,卻連一條魚的影子也沒看到。水一天天漸退,每天空手而歸的他坐不住了,從外地聘請了兩個捕魚能手,但依舊毫無所獲。

「再不出魚,我的人生也就破產了!」回憶起那段歲月,蔡雲樓至今心緒難平,他說,人生的夢想是有條件的,成功了是夢想成真,不成功就是白日做夢,如果沒有這方水土的眷顧,自己今天也不會對這片水土這麼痴迷。

那是一個響晴的上午,姜發捕魚遲遲未歸,蔡雲樓焦急地等待消息。「不是翻船了吧?」「不出魚沒事,可別傷了人」……就在他守著水面愣神時,小船回來了,姜發衝過來一把抱起他大喊:「出魚了!出魚了!」原來,之前「打窩」沒打好,大魚一直沒有探到。

「當時也不知道咋賣魚,就跟魚販子聯繫代銷,真是賣出了『白菜價』,可就這樣,每個人也賺了100多萬元。」蔡雲樓說,洪水衝來了「第一桶金」,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惡人」

「咱是商人,不是『善人』,不圖出名兒,最初也沒想幹這麼大事兒

多年前,在距離鯰魚溝畜牧場不遠的肇源縣超等鄉博爾諾村,「百萬富翁」蔡雲樓是一個村民眼中的「惡人」,有的村民甚至去北京上訪告他。

「他承包地,圍起來閒著,不讓大夥放牧,能不恨他嘛!」博爾諾村村民王樹江回憶起往事笑著說。

肇源縣是典型的土地鹽鹼化地區,共有耕地260多萬畝,其中可改造鹽鹼地約有20萬畝。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摟草過度和放牧過度,這裡鹽鹼地面積增加。每當春秋兩季鹼質上升,地麵粉化後被風吹揚,讓人睜不開眼睛。

「一出門颳得滿臉白鹼面子,地裡也種不出莊稼,鳥都不來,咱屯本來叫『五家子屯』,結果被人嘲笑硬是喊成了『窮五家子屯』!」村民何長海告訴記者。

《肇源縣誌》記載,「1937年4月8日下午5時許,從北方刮來一股颶風(俗稱黑風),風力甚強,房蓋被掀飛,歷時三個多小時」。當地百姓「苦之久矣」。

「咱是商人,不是『善人』,不圖出名兒,最初也沒想幹這麼大事兒,就是單純想佔個便宜、多賺點錢。」提起治理鹽鹼地的經過,蔡雲樓直白坦蕩地說。

原來,幾戶村民於2002年將2.4萬畝鹽鹼地以6萬元低價轉包給了老蔡。「當時一斤飼草能賣1毛5分錢,就琢磨種飼草也能掙錢,反正地價這麼便宜!」蔡雲樓說,要種草、先養地,他把土地圍起來連續3年沒種。一些來此放牧被勸離的村民十分不滿:「他不用,還不讓我們用,憑啥?」

雙方矛盾一度十分激化,但蔡雲樓認準的事誰也攔不住。與此同時,一幅更大的宏圖也在他胸中激蕩:洪水退去、泡澤漸涸,能不能從附近的嫩江引水,把鹽鹼地和泡澤變成湖泊溼地,種蘆葦、養魚,豈不更掙錢?

說幹就幹,他創立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己投資修建引渠和圍堰,把「烏蘭它布海」和幾個泡澤聯通起來,蘆葦還真長出來了,魚也養起來了,附近的區域生態環境也得到改善,到2006年,蘆葦加上養魚的收入達到500萬元。

「這些年村裡雨水多了、風沙小了,綠色也多了。」王樹江說,老蔡提高了土地流轉費用,還給村裡修了路,這幾年大伙兒都主動把鹽鹼地轉包給了他。

「鹼痴」

「多少老闆開著奔馳、寶馬車來種鹽鹼地,最後沒招兒騎著摩託走的,要想破產,你就大膽幹吧!」……老蔡很倔,不聽這些,他想試一下

在商言商,蔡雲樓有時又不像商人。用他的話說:「一轉身,錯過了好幾億!」2007年,附近地塊發現油田,隨處可見抽油機,許多人一夜暴富。如果參與配合油田開發,鯰魚溝集團至少有幾億元的收入,但是蔡雲樓咬牙回絕了:「差錢不?差錢!但不差這個錢!」

他沒有將地塊用於油田開發,還拼命往鹼水裡砸錢,光是圍堰和溝渠就連續8年投了9000多萬元。

2007年,眼看著養魚不再那麼賺錢,老蔡瞄準了種植水稻。「別想在不毛之地上做文章!」「幾千年都沒整明白的事,你整不明白!」「多少老闆開著奔馳、寶馬車來種鹽鹼地,最後沒招兒騎著摩託走的,要想破產,你就大膽幹吧!」……老蔡很倔,不聽這些,他想試一下。

「鹽鹼地不是不能改水田,主要是投入高、產量低、不掙錢。」肇源縣農業農村局負責種植業務管理的工作人員何宏宇介紹,我國古代就有「水洗地」的治理方式,但容易出現爛苗,產量也很低,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

蔡雲樓做足了前期功課,從縣裡、省裡和外省請來專家團隊,圈定800畝鹽鹼地搞試驗。結果,水稻畝產怎麼也不能突破600斤,甚至還有絕產的,而鹽鹼地種水稻畝產至少700斤才能回本。5年裡賠了1000多萬元,專家團隊被迫解散,夢想幾乎被撕碎。

屢戰屢敗的蔡雲樓那段時間有些「魔怔」,依舊經常扎在鹼水田裡成了「鹼痴」。一年秋收,他的試驗田裡有一處地塊的6畝地單產超過了850斤。翻出生產記錄,這塊地比以往晚栽了20天。他把水裝回來反覆試驗,發現氣溫的差異會導致水面鹽鹼溶解分離現象,直接影響水稻生長,最終影響產量。

如今,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鹽鹼地水稻畝均產可達1000斤,蔡雲樓總結了一套鹽鹼地改稻田的「秘笈」:一是要看鹽鹼地是否含硝等成分,如果有則不具備改造條件;二是要有充沛的水源和排水設施,便於以水洗鹼和以水壓鹼;三是要有沙土墊底和充足的有機農家肥,所謂「沙子摻鹼賽如金板」;四是要精細化種植選好耐鹼品種,掌握好秧苗浸泡和插秧時機,秋收時不能深翻破壞耕層;五是要熬得住,改造周期要3至5年,要長期投入。

「沒有科學家說的那麼玄乎,也沒有老百姓說的那麼簡單。」蔡雲樓說,「無中生有」的關鍵是逆向思維,要適應規律,最好是用物理方法適應它,再造耕層。這些年,他沒少積累財富,但最大的財富還是這些改良鹽鹼地的經驗教訓。

「頭雁」

很多沒有申請專利的「土發明」,都實實在在地用到生產經營上

往昔不毛地,今朝魚米鄉。過去的「窮五家子」,早已翻身成了富裕的生態天堂。走在白色鹼面覆蓋的田間路上,蟲鳴啾啾,此起彼伏;遠處泡澤,蜻蜓低飛,成群的野雁勁翔,還有白鸛等水鳥棲息覓食。

在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一分場,捕蟹人從水塘裡捕撈出鮮魚和一籠籠河蟹,這些河蟹被運輸到遼寧盤錦等地銷售。「除了鹽鹼地流轉增收,現在全村60多戶中有40多戶參與捕蟹等工作,一年可以增收20多萬元。」博爾諾村村委會副主任葛東梁說。

蔡雲樓在試驗種植水稻時,就已同步開展稻田養蟹試驗,帶動附近村民搞有機種植和河蟹養殖。「河蟹怕高溫,我們所處積溫帶適合養蟹,還可以翻鬆土壤、為水田提供營養。」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志良說,集團先後損失幾百萬元,積累了河蟹養殖、蟹苗孵化、成蟹冷鏈運輸等核心技術,很多都是沒有申請專利的「土發明」,但都實實在在地用到生產經營上了。

「鯰魚溝品牌鹼地有機大米及雜糧、有機大閘蟹已經成為金字招牌。」蔡雲樓介紹,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現有資源總面積40萬畝,下設12個生產基地,員工750人,各類技術人員近百人,相關產品取得了國家級綠色產品標識和有機產品認證資質,2019年被認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目前,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線下與中石化「易捷店」、中石油「崑崙好客」、農夫山泉等合作,線上與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平臺合作,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東等地。

除自有農場外,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還採取訂單籤約方式與農戶緊密結合,籤訂收購合同,定期對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同時,農戶所需種子、農家肥等都由公司統一購入,一方面保證了有機綠色種植標準,另一方面也為農戶降低了前期生產投入,在穩固提升市場高端供給能力的同時,實現農民增產增收。

「去年僅大米收購一項,就帶動全縣農民增收近7000萬元。」蔡雲樓算帳說,由於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外銷量巨大,直接拉高了肇源縣大米收購價格。記者在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大米加工廠看到,不同包裝規格的真空米磚從生產線上被叉車直接運送到庫房,等待裝車外銷。

何宏宇介紹,全縣約有可改造鹽鹼地面積20萬畝,目前已改造約8萬畝,絕大部分改造為水田種植水稻,弱鹼水稻、蟹稻品質和加工能力不斷提升,稻田蟹養殖逐步推廣,探索出了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人生贏家

「企業家渴望用財富和數字說明價值,也更願意用這片綠水青山和金色飯碗書寫人生」

「滿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鹼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盡撂荒」。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有鹽鹼地10餘億畝,分布在黑龍江、內蒙古、山東等地,成分和成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特點是有機質含量低、土壤板結、耕性差,作物出苗率低,種植業結構調整空間極其有限,農業生產風險大,常常廣種薄收,成為全國增加糧食種植面積的「天花板」,嚴重阻礙現代農業發展。同時,鹽鹼化土地植被稀疏、防風固沙能力差,面臨著荒漠化、沙漠化風險。

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東北蘇打鹽鹼地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示範」首席科學家王志春等專家認為,下大力氣攻堅鹽鹼地改良治理,不僅可以衝破增糧「天花板」,挖掘耕地面積「紅線」外糧食產能,實現耕地擴容、提質、增效,還可以創新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局部生態,重塑碧水藍天。

肇源縣的鹽鹼地,如今已成為科技攻堅的競賽場。不僅有蔡雲樓這樣的民營企業家,袁隆平院士團隊、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團隊等,也在此全力攻關鹽鹼地改良。

「過去的鹽鹼地治理,主要採取種植向日葵等旱地耐鹼作物等方式,旱田改水田、低產田改高產田,等於再造人工溼地,對糧食安全和生態保護有重要意義。」在肇源縣的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分中心一處試驗田邊,吉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生物技術博士呂志堯風餐露宿,已經連續三年在此開展水稻耐鹽鹼基因研究改良稻種。

「我的工作就是給鹽鹼地『相親』,找出水稻中的耐鹽鹼基因,通過分子輔助技術轉到優勢品種中,從而生產出既高產又有良好口感,具備經濟價值的水稻品種。」呂志堯說,改良鹽鹼地是個系統工程,從稻種、水源到土壤改良等,要熬上多年才能苦盡甘來。

王志春團隊致力於蘇打鹽鹼土調理劑研發,在此前一次應用效果測產現場會上,調理劑試驗田產量是對照組的3倍多。「鹽鹼地改良的關鍵是『對症下藥』,針對不同地塊特點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他說,治理鹽鹼地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可以確保全國人民把「飯碗」端得更牢。

肇源縣水務局幹部宋萬琦等基層幹群認為,鹽鹼地改造具有重要的經濟、生態、社會價值,但投入大、見效慢、回報周期長,建議把鹽鹼地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納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給予政策支持鹽鹼地田間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大灌區、引水渠等建設力度,讓更多鹽鹼地具備改造的基本條件。

「可加速推進耕地佔補平衡指標異地交易,讓更多鹽鹼地改造地區的新增耕地指標跨省區交易,獲得更多資金用於推進鹽鹼化改良。」肇源縣自然資源局幹部趙巖說。

在蔡雲樓看來,通過市場撬動龍頭企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鹽鹼地改造,推廣基層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土辦法」,可以開拓「新藍海」。「企業家渴望用財富和數字說明價值,也更願意用這片綠水青山和金色飯碗書寫人生。」他說,自己的名字是雲中樓閣,但幹的事卻是腳踏實地,希望有更多「土老闆」帶領鄉親們,在苦鹼水裡奮鬥出甜滋味兒。(李鳳雙、鄒大鵬)

相關焦點

  • 「稻田認養」模式讓渤海灣鹽鹼地變「智慧農田」
    樂亭是河北省第一沿海大縣,擁有河北省四分之一、超過100公裡的海岸線,近三分之一鄉鎮瀕臨渤海,約5萬人口生活在鹽鹼地帶。  在樂亭,當地人習慣稱那些靠近城市、生活條件好點的村莊為「上莊」,而分布在鹽鹼帶的貧瘠村莊為「下莊」。生活在「下莊」的人們,過去最大的難題就是吃飽。
  • PH值不高也有可能是鹽鹼地買了鹽鹼地咋辦?
    種地的農民都知道鹽鹼地不長莊稼,所以鹽鹼地即使價格很低農民也不願意購買。很多人對於鹽鹼地的認識就是PH較高,含有大量的「鹽鹼」所以很多人也理所當然的認為PH值高的就是鹽鹼地。今天我們來分享一個關於鹽鹼地的知識,鹽鹼地是鹽地和鹼地的統稱,鹽土:含氯化物和硫酸鹽較高的鹽漬化土壤,其PH值不一定高。
  • 之江新事丨東海青蟹「落戶」黃河邊 鹽鹼地變「萬元田」
    9月23日,河南省延津縣的鹽鹼地裡,一隻重八兩三的青蟹正有力地揮舞著蟹螯。在一旁的養殖戶楊明濤樂開了花,這是目前他捕撈上來的青蟹裡個頭最大的「青蟹王」。據悉,這是東海青蟹首次在黃河灘的鹽鹼地「安家」。2018年,寧波大學海洋學院黨員技術服務隊提出一個設想:中國有4.5億畝鹽鹼地,能否利用鹽鹼地的土地特性養青蟹?當年,該技術服務隊成員就開始在延津縣黃河灘的鹽鹼地上試養青蟹。去年,該項目順利通過了「能不能養活」的考試;今年則迎來了一場更重要的考試——能不能養好?
  • 內陸鹽鹼地養出了東海青蟹
    「內陸鹽鹼地養出了東海青蟹!」黃河南岸的河南省蘭考縣和黃河北岸的河南省延津縣,近日起迎來了一場驗收。對於這場驗收,最高興的人是蘭考縣張莊鑫旺水產養殖合作社總經理張四培,和延津縣剛剛入行的養殖戶楊明濤。鹽鹼地水塘邊上的楊明濤,一臉興奮地告訴記者。楊明濤是河南省延津縣村民,近日,他的水塘迎來了許多專家、領導和圍觀的村民。原來這幾塊不起眼的水塘,其實是寧波大學的鹽鹼地青蟹養殖基地,經過寧波大學科研團隊近兩年的科技攻關,終於讓「黃河灘爬滿青蟹」的夢想成真,迎來了專家組驗收。
  • 鹽鹼地用上「吸塵器」,一舉多得!
    團隊調研發現,全球的光伏、風力分布與鹽鹼地的形成有非常好的區域匹配性。目前,我國西北地區的太陽能、風能設施建設的布局與鹽鹼地的布局也有著高度的重疊。  據統計,2016年,我國西北5省區棄光、棄風的發電量分別是70億和262億度。
  • 世界上最奇特的「魚米之鄉」,溫差最大可達80度,極其靠近北極
    越是寒冷的地方好奇心越強,到現在為止沒有人自己去到南北的極點,南北極也住著人,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世界上最奇怪的「魚米之鄉」就是其中之一,這裡的溫差最大可達80度,極接近北極。但是,不可思議的是這裡,地球有自轉和公轉,所以有四季的出現,夏天這裡的溫差最大達到80度,這件運動服夏天只穿短袖就可以了,從6月到8月,這裡的溫度總是在30度以上,還可以種植各種各樣的農作物。
  • 豐收節裡「青蟹肥」 寧波大學「破」鹽鹼地青蟹養殖難題
    圖為鹽鹼地捕撈的青蟹 鄭俊朋 攝中新網寧波9月22日電 (江楊燁 鄭俊朋)中國有鹽鹼地數億畝,如果能夠利用鹽鹼地的土地特性養殖青蟹,將會為鹽鹼地的農民帶來更多致富希望。一個偶然的機會,寧波大學海洋學院黨員技術服務隊開始思索這個問題。
  • 「龍女孩」加盟《普羅米修斯》 與「異形」死磕
    「龍女孩」加盟《普羅米修斯》 與「異形」死磕 而據悉這次因飾演《龍紋身的女孩》勞米·拉佩斯將在電影中有精彩演出,片方也發布了一支關於她的角色製作特輯,她飾演的科學家伊莉莎白·蕭也將成為新世紀的太空女強人,與黑暗物種在太空死磕到底。「龍紋身女孩」加盟《普羅米修斯》要演異形之母?
  • 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研究中心建設方案通過專家論證
    」(以下簡稱「鹽鹼地研究中心」)建設方案專家論證會。  專家論證組聽取了鹽鹼地研究中心建設推進小組辦公室主任王光美關於鹽鹼地中心建設方案的匯報,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與質詢。專家論證組一致同意通過鹽鹼地中心建設方案,並建議相關部門在資源配置、經費保障、人才隊伍等各方面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逐步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和開放性的濱海鹽鹼地國家級野外研究基地。
  • 沙漠、鹽鹼地裡養蝦,吃貨們還要擔心什麼
    對蝦養殖兩個基本因素不可或缺,土地和水資源,而中國內陸的大面積鹽鹼地給對蝦養殖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一方面原本不能種植農作物的鹽鹼地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缺乏有效使用的鹽鹼地鹹水作為養殖用水。此次,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的南美白對蝦的收穫,就是鹽鹼地得到有效利用的成功示範。按照我們常識,無法將沙漠、鹽鹼地與南美白對蝦聯繫起來。但是,南美白對蝦的養殖與沙漠、鹽鹼地關係不大,只要有合適的鹹水資源,就可以養殖。
  • 寧波大學鹽鹼地青蟹養殖科研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河南省延津縣的鹽鹼地裡,一隻重八兩三的青蟹正活蹦亂跳地揮舞著蟹螯。養殖戶楊明濤則在旁邊樂開了花,這是目前他捕撈上來的一隻最大的「青蟹王」。原來,這些青蟹的「老家」原本不在黃河邊的鹽鹼地裡,而是在東海之濱的浙江寧波。一個偶然的機會,寧波大學海洋學院黨員技術服務隊開始思索一個問題:中國有4.5億畝鹽鹼地,如果能夠利用鹽鹼地的土地特性,青蟹養到鹽鹼地,那將會為鹽鹼地上的農民帶來多大的致富希望!2018年,支部黨員王春琳、母昌考、葉央芳、王歡等開始在鹽鹼地上試養海水蟹——擬穴青蟹,並逐一攻克諸多科研難題,首次實現了東海青蟹在內陸「安家」。
  • 東海青蟹內陸安家 寧大鹽鹼地青蟹養殖科研項目通過驗收
    河南省延津縣的鹽鹼地裡,一隻8兩多重的青蟹活蹦亂跳地揮舞著蟹螯。養殖戶楊明濤在旁邊樂開了花,這是目前他捕撈上來的最大的青蟹。「豐收節」來臨之際,寧波大學鹽鹼地青蟹養殖科研項目於9月20日迎來驗收。去年該項目順利通過了「能不能養活」的考試,而今年則迎來了一場更重要的考試——「能不能養好」?答案令人興奮。
  • 魚臺縣(山東),一個被稱為「魚米之鄉」的地方
    魚臺,魯西南一個縣,一個江北有「魚米之鄉」之稱的地方,隸屬於山東省濟寧市,東有南四湖(微山湖),南與江蘇省沛縣、豐縣毗鄰,西與山東省金鄉縣接壤,北以新萬福河為界與濟寧市任城區隔河相望。縣城大街魚臺,歷史悠久,因境內遺有魯隱公觀魚臺而得名,是孔子著名弟子閔子騫的故裡,素有「魚米之鄉、孝賢故裡、濱湖水城」的美譽。
  • 億畝鹽鹼地有了連雲港「糧芯」!「鹽田育1號」率先通過全國區域試驗
    這為耐鹽鹼水稻大規模種植提供了可靠的品種保障,並將在全國億畝鹽鹼地合作平臺進行示範推廣,「不毛之地」的鹽鹼地今後也可成為「再造良田」。盤活鹽鹼地對於壯大耕地、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從2010年起,市農科院應邀加入袁隆平院士牽頭的「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率先建立國家首批黃淮海「海水稻」區域試驗基地,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和鹽鹼地改良技術研究。
  • 平凡的「魚米之鄉」,白城大安市我無法割捨的家鄉!
    中國人過日子總是追求「有滋有味」這「滋味」二字也是「家」給我們最溫暖最實在的記憶我的家鄉在白城大安市位於吉林省西北部,地處松嫩平原腹地一個平凡又不平凡的魚米之鄉要說起大安的特色,那麼不得不提的便是魚和米。
  • 魚米之鄉是姑家 作者:廖蘭岑
    那裡無愧是魚米之鄉,到處都是溝渠坑塘,水面反射著白晃晃的光,遠遠望去,好像大大小小的鏡子散落了一地。田是水田,牛是水牛,莊稼是水稻。嫩綠中泛著鵝黃的秧苗,鋪滿了原野,好像覆蓋著一塊塊巨大的地毯,十分舒適養眼。水田之外的水域,生長著蘆葦、香蒲、蓮藕、菱角和水草等水生植物,水鴨嘻戲,蛙聲陣陣,鳥語婉轉,一幅賞心悅目的天然畫卷。「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這裡得到真實的呈現。
  • 從淡水田到鹽鹼地,從北到南 「海水稻」走出了一條個性十足的道路
    從淡水田到鹽鹼地,從北方到南方,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海水稻」走出了一條個性十足的道路。從北到南 我國多地開展「海水稻」研究海水稻,顧名思義,是與海水有關的水稻。但是從科學的角度去認識,「海水稻」並不是能夠直接在海水裡生長的水稻,而是耐鹽鹼水稻,一般是指能夠在鹽分濃度為0.3%以上的土壤正常生長的水稻,可以生長在沿海灘涂和鹽鹼地。
  • 遠古江南:最早的魚米之鄉(文明之聲)
    在之後的數千年裡,水稻種植、稻米的生產逐漸被先民發展成為取代傳統漁獵、採集經濟的最主要的謀生手段,並且直到現代,靠種稻收穫的大米更是成為地球上約一半人口的主食。  飯稻羹魚組成的「魚米之鄉」  擁有不可複製的天時地利優勢的長三角地區,一直有著「魚米之鄉」的美譽。數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正是源遠流長的江南美食文化的歷史起點。
  • 【農綜動態】昌邑市青阜農業公社實施「沃土工程」 昔日鹽鹼地如今...
    要是前幾年上小麥深加工項目,青阜村及周邊村的村民肯定會咧嘴一笑:「鹽鹼地上收不了多少糧食,用啥來搞深加工?」原來,青阜村地處柳疃鎮北部,這片土地由於鹽鹼化嚴重,加之近年來缺水乾旱,糧食作物收成較差,不少土地被撂荒。不過,4月10日,記者在青阜村看到,昔日被撂荒的荒灘如今變為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良田,綠油油的小麥正勃發著旺盛的生機。
  • 這是一種生長在鹽鹼地,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又錯過一年的海菜
    海蓬子-這是我們的膠東海濱鹽鹼地。這是一種常見的野生蔬菜。五月是最嫩最香的季節。最近幾天,人們在海邊到處可以看到採摘和品嘗。海蓬子是藜科植物的全草,生長在海灘和鹽鹼沙灘上。它是一種綠色植物,有莖沒有葉。生長期約220天,其中50-60天可保持青嫩鮮綠枝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