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認養」模式讓渤海灣鹽鹼地變「智慧農田」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石家莊7月25日電(記者黃勇賢、高博)夏日的一個上午,渤海灣附近的一個小村子,天津市民呂一楠一家人,穿著長靴在稻田裡忙著插秧。

  「到今年秋天,我家就能吃上地裡生產的生態大米了。」呂一楠告訴記者,這是他家在河北唐山樂亭縣古河鄉「認養」的一塊水稻田,他們與村裡的合作社籤訂了協議,對稻田裡收穫的莊稼擁有所有權。

  呂一楠說,平時有假期,家人可以到村裡小住,拾掇下自家稻田,體驗城市居民和鄉村「農民」身份變換的樂趣。

  近幾年,像呂一楠這樣在城市和鄉間轉換生活的人,在樂亭開始多了起來,他們的到訪也給當地農民增加了旅遊收入。

  樂亭是河北省第一沿海大縣,擁有河北省四分之一、超過100公裡的海岸線,近三分之一鄉鎮瀕臨渤海,約5萬人口生活在鹽鹼地帶。

  在樂亭,當地人習慣稱那些靠近城市、生活條件好點的村莊為「上莊」,而分布在鹽鹼帶的貧瘠村莊為「下莊」。生活在「下莊」的人們,過去最大的難題就是吃飽。

  在有些鹽鹼地區,土壤含鹽量高到令人咋舌。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有的農民還曾在地裡刮鹽土醃鹹雞蛋。呂家人現在「認養」的稻田,就位於海邊的鹽鹼地。

  近些年,農業科技的進步,讓過去貧瘠的鹽鹼地,經過改良和開發,逐漸成為可利用的資源。包括樂亭在內的河北鹽鹼地帶,正逐漸成為一片熱土,大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農家樂」「漁家樂」「民宿」等旅遊設施迅速興起,而享有旅遊資源的樂亭鹽鹼帶,現在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樂亭水稻種植期是5月到10月,與旅遊旺季完全重合。從海邊戲水遊玩,到體驗農桑之樂,對城市遊客特別有吸引力。」古河鄉原野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福生介紹說。

  李福生說,水稻種植原來只能使鹽鹼帶農民「吃上飯」,現在推出「稻田認養」休閒農業新模式,稻田可由認養人親自耕作管理,也可由合作社人員全程託管,認養人還能通過手機App全程監控自己地塊水稻生長狀況。通過這項舉措,傳統鄉村農業資源拓展為休閒旅遊資源,畝均效益實現倍增,農民收入也較大增加。

  除了生產水稻和小麥等糧食作物,在現代農業的支持下,樂亭大量的鹽鹼地經過改良,已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果蔬生產基地。樂亭縣湯家河鎮的6.9萬畝土地中,有5萬多畝是鹽鹼地。近年來,該鎮參與了唐山市濱海鹽鹼地改造項目,如今種植的1萬畝蘋果園,年經濟效益達到3000萬元,周邊5000多家農戶獲益。

  「我們的果子直供北京京客隆商貿已經10多年,年年供不應求。」樂亭縣雷剛果樹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殿民介紹說,過去誰會想到,今天的鹽鹼灘上會長出「金水果」。

  據介紹,近年來樂亭加大推動農旅一體化發展,推出了體驗農耕時代、趕海捕蟹做漁民等主題旅遊項目,同時根據季節推出「鮮桃採摘節」「觀鳥節」「皮皮蝦節」等時令參與項目,豐富了旅遊體驗,讓遊客慢下腳步,細「品」樂亭。

  不僅是樂亭,河北滄州等地也在積極開發鹽鹼地帶,變「廢」為寶。隨著產業扶持和農業科技的進步,河北鹽鹼地帶正在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相關焦點

  • 土地認養創新引擎農業智慧電商平臺
    土地認養是消費者預付生產費用,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綠色、有機食品。土地認養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了一種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生產方式,實現了農村對城市、土地對餐桌的直接對接。土地認養的出現不是一個偶然,而是現代農業發展中對消費者需求的滿足和對消費市場探索而出現的模式。
  • 我在盤錦大窪認養了一畝稻田
    「雖然人在北京,但時時能感受到在東北有一畝稻田。對於即將快遞到的盤錦大米,我真是充滿了期待!」10月5日,北京市民鄧寶珠接到盤錦大窪認養農業石廟子總部基地工作人員水稻開鐮的消息,連聲表達喜悅之情。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消費者對安全、綠色農產品的需求水漲船高。瞄準這一市場,我們推出了認養農業項目。客戶放心,農戶增收,農業創效,一舉三得。」
  • 認養一頭牛「智慧牧場」管理模式榮獲「2020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
    認養一頭牛聯合創始人姜克奇先生憑藉在牧場管理領域的探索和實踐創新,持續推動了「智慧牧場」科學化、數位化、體系化的牧場模式進程,助力中國農業智慧化發展,打造綠色循環經濟,從而榮獲「2020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
  • 死磕「地球禿瘡」,「鹼痴」讓鹽鹼地變「魚米之鄉」
    在黑龍江省肇源縣的鹽鹼地上,蔡雲樓抓起一把稻田旁的鹼土揚向空中,他打趣說:「近20年跟鹼土面子較勁兒,不毛之地見了綠,種水田也能掙錢了,國家欠俺一個生態大獎!」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黑土地上化鹼為糧,描繪著綠水青山築牢「中國飯碗」的美麗畫卷。「百萬富翁」如果沒有這方水土的眷顧,自己今天也不會對這片水土這麼痴迷鹽鹼地,古已有之,被稱作「斥」「滷」「惡地」等。
  • 農業新模式——網際網路+認養農業,是機遇還是噱頭?
    概念:認養農業是訂單式農業的一種,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農產品農民就生產什麼樣的農產品。期間消費者可以參與農產品的所有生產過程。包括施肥、春耕、秋耕、除草等。消費者既參與了農家種養殖的樂趣,又獲得了自己的勞動成果。農民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帶動了周邊的消費。
  • 鹽鹼地用上「吸塵器」,一舉多得!
    值得集納跨學科的智慧想盡辦法去達到充分利用的效果。  治理別忘「按需」原則,不毛之地也是「寶庫」  「吸塵器」的模式將使得鹽鹼地治理更加靈活。  我國境內約1億公頃鹽鹼地分布在19個省區,按照不同的氣候特徵、區域特徵可分為8個區,這些鹽鹼地的形成機理、治理對策和資源與經濟成本各不相同。
  • 共享農場興起,認養農業成為網際網路農場一個創新模式
    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場主,也開啟可智慧農場共享認養創新模式,網際網路共享認養農場利用「網際網路+認養農業模式平臺」的模式,通過認養農業模式平臺實現共享經濟,共享農場,打造現實版的開心農場。模式優勢1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網際網路+農業,重視網際網路+農業模式的發展及網際網路+農業品牌的建設。抓住國家政策快速發展更具競爭力的農業品牌及農業模式。2運用網際網路+農業認養模式,所認養的農產品不受市場價格的波動影響,減少農產品企業經濟壓力,降低成本風險。
  • 一顆認養帶你了解水稻認養
    一顆認養是一個二十四小時在線的農業直播平臺,通過直播、認養、溯源的模式走向全國,是中國認養農業行業的第一平臺。一顆認養主要做田地、家禽、果樹直播,消費者可以通過直播認養土地,每天查看農作物生長狀態;通過直播,認養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水果,土雞,散養豬等等。
  • 一顆認養共享經濟下的認養模式
    官方對於「共享經濟」的解釋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將某一物品拿出來,和其他陌生人共享,這種共享是以租借的方式,並不是物品就屬於個人私有。當然其根本就是整合各種資源,合理運用,各方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收益,以求得共同獲得經濟紅利。
  • > 認養
    一份農田菜地,當回農莊主,開啟幸福快樂的假期休閒生活 ——邕寧區新江鎮那蒙坡,一個南寧周邊帶有江南水鄉風韻的美麗小村子,白牆灰瓦,花環竹翠。徒河黑豬人提出了讓城市人做「農夫」的認養模式:即市民負責投資,公司替其將豬養大、屠宰、加工後,豬肉歸認養者,公司只收入部分管理費用。「現在認養一頭豬只需投資3980元錢,便可辦理一張整頭豬的免...
  • 【豐收達拉特】東海心稻田蟹上市了
    金秋時節,稻田美,蟹兒肥。在樹林召鎮東海心村新農專業合作社的百畝稻田裡,個個鮮蟹活蹦亂跳,一派豐收的景象。記者一行來到樹林召鎮東海心村,眼前養殖池塘一個挨著一個,池塘南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東海心新農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福寬興奮地說:「去年,我試養了60畝稻田蟹這個新品種,查資料、學技術,請技術人員實地指導,經過科學飼養,取得了成功。今年,我擴大到了100畝的養殖規模,螃蟹品質好,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 認養一頭牛「認養」模式正式落地 重點布局沉浸式購物
    【億邦動力訊】5月26日消息,乳品企業「認養一頭牛」今日正式宣布,向消費者推出「認養」模式。認養一頭牛品牌誕生於2016年底,目前擁有7座現代化牧場,6萬頭荷斯坦「五好級」奶牛。奶牛單產從2017年的11.5噸,增長到2019年的13噸以上。
  • 九成功智慧農場迎來第一波認種認養客戶
    近日,東勝區教育體育局包聯幫扶九成功村智慧農場,在駐村工作隊、村委和駐地企業的努力下,現農場基礎建設都已完善,目前認種蔬菜(茄子、青椒、尖椒、秋葵、柿子、黃瓜、豆角)長勢喜人,黃瓜、尖椒等蔬菜可以採摘,配套開發了撿雞蛋等項目,來到九成功村還可以買到農家雞蛋及農戶家種植的豌豆及各種蔬菜,7月5日,正式開園,迎來了第一波認種客戶採摘。
  • 常州一果園創新經營模式:果樹認養
    只要花100元,就可以認養一棵翠冠梨樹,並獲得它一年的採摘權。記者7日獲悉,在溧陽市南渡鎮,「90後」種植戶主姜旭炟在推出採摘遊的基礎上,拓展「果樹認養」經營模式。一經推出,就廣受歡迎。「我們從去年底嘗試果樹認養,挺受歡迎,果園內500棵梨樹和400多棵葡萄樹被認養了一大半。」姜旭炟說,這種模式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消費者不僅能買到低於市場價的水果,還能體驗到綠色、生態的育果過程。姜旭炟說,一棵翠冠梨樹的認養價是100元/年,果園保底給認養者20斤梨。算下來,是5元/斤。而翠冠梨的市場價為6元/斤左右。
  • 「認養農業」全國走紅!種植業、養殖業都可以用
    今年5月底,一家名為「認養一頭牛」的乳品企業正式宣布,向消費者推出「認養」模式。 第一種是雲認養。消費者可以通過淘寶和微信小程序遊戲,在線上認養奶牛、奶牛養成、擠奶互動、牛奶兌換等,還可以收到牧場的動態及直播。
  • 農業2.0: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稻田養蝦
    中國農業的傳統智慧正在閃耀著啟迪和變革現有農業的光芒。        近日,全國稻田綜合種養現場觀摩交流會在湖北省潛江市召開。會議指出,稻田綜合種養以稻促漁、以漁保稻、稻漁雙收,實現了一地雙業、一水雙用、一田雙收,是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成功探索。
  • 「認養農業」種出「嚮往的生活」
    罡楊鎮創新推出「假日菜園」「認養農業」種出「嚮往的生活」常刷抖音的人,肯定都知道「第一網紅」李子柒,她所描述的陶淵明式的「歸園田居」,讓很多城裡人都心嚮往之。項目推出僅僅3天,就有13戶家庭成功認養、近百人線上諮詢。據了解,「假日菜園」項目屬於新興的認養農業,項目用地來自於流轉的農田,項目方按每塊60平方米劃分為40塊小菜園,供家庭和個人認養。「既能感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意境,還可以讓家人樂享種植的成果,吃上綠色、環保、無公害的新鮮蔬菜。等疫情結束,帶孩子來體驗農耕生活!」
  • 崇龕稻田綜合種養實現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面對記者的疑問,滕文強解釋說:「我們選用的是『宜香優2115』水稻品種,並且採用『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生產出的都是綠色無公害大米,所以比普通大米價格高出幾倍,還供不應求。」  「稻田綜合種養」又是怎樣的種養技術呢?它與傳統的種植技術有什麼區別呢?帶著一連串問號,記者跟隨滕文強在稻田基地轉了一圈,深入了解了「稻田綜合種養」的「前世今生」。
  • 認養農業有著廣闊的前景
    「認養農業」是近年來新興的農事增值發展模式。消費者預付生產費用,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綠色、有機食品,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生產方式。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孫立武認為,認養農業這種生產方式,打破了優質農產品走向市民餐桌「最後一公裡」的障礙,實現了土地與餐桌的直接對接。
  • 國內「認養農業」情況淺析談
    「認養農業」是國內近年來出現的一種較新的農業模式。這種模式就是為消費者「私人定製」農產品,消費者可以自行耕耘、體驗農耕生活;也可以當個甩手掌柜讓農戶按照他的要求進行種植,他們可以在遠程監控自己所認養的地、果蔬、禽畜的生長狀況。「認養農業」可以說是休閒旅遊、訂單式種植的集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