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虎嗅網

2021-01-11 虎嗅APP


2020年7月23日下午,肩負著為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天問計劃」發射第一組探測設備的中國重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舉國歡慶。



七個月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就將抵達火星,擇機著陸、巡視,為中國航天事業再續新的光輝。


也是在這一年,美國和阿聯也先後表達了探索火星的意願。


人類走向星辰大海的腳步越來越快,但為什麼大家都把火星當成了如此重要的一站呢?


為什麼是火星?


在太陽系大家庭中,火星最突出的特點,要數它的外觀。由於表面上布滿了氧化鐵,這讓火星看上去是鮮亮的橘紅色,比其他行星都具有更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對於古代的天文學家和佔星家來說,火星這顆行星幾乎是沒有辦法忽略的,因此古人也很喜歡給這樣一顆特別的行星冠以有趣的名字。


火星的真實色彩影像,2007年2月由羅塞塔號拍攝(圖片:Wikipedia)


在西方文化中,火星被成為馬爾斯,這是古羅馬神話中戰神的名字,它的前身則是希臘神話中的戰神阿瑞斯。戰神保佑戰士,而屬於戰士們的顏色,是鋼鐵的黑與鮮血的紅,將火星比作戰神看上去是再合適不過。


人類獲得的第一張火星表面彩照(美國維京一號探測器 1976-07-21)(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JPL)


在中國傳統天文中,火星則被成為「熒惑」,其中的「熒」字形容的就是火星如火的外觀,簡稱就是「火」。這也是當代天文中它被成為「火星」的原因。至於「惑」字,則和火星令人捉摸不定的走向有關係。


由於火星的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都和地球相當,公轉周期卻是地球的兩倍,在相同中又蘊藏著劇烈的變化,因此從地球的角度觀察,火星的運動軌跡十分詭異,亮度也是時明時暗,常常讓古代的觀星家感到迷惑。這一點,在中外天文典籍中都有所體現。


在只能藉助肉眼觀測的古代,火星的行蹤可以說是很神秘了(藍色的點為地球,粉色軌道為火星對地球的相對位置)(圖片來自Wikipedia@Phoenix7777)


種種特質,讓火星成為了自古以來天文觀察中都不可或缺的對象,與金星一起佔據了行星類觀察的C位。


然而促使人類前赴後繼地登陸火星的原因,則不是因為火星奇妙的外觀,而是因為它的另一些獨特的性質。


火星是太陽系中的第四顆行星,比地球離太陽稍遠,因此比起水星和金星,火星因為太陽照射而產生的溫度變化相對可接受。這無論是對於無人探測器還是未來的人類登陸火星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


火星南極的冰蓋約8米厚,是冬季時凝華而成,但即使是夏季,南極的乾冰也並不會完全升華消失(2000年-南極仲夏的冰蓋)(圖片:Wikipedia / NASA)


同時,由於構成火星的基本物質是矽酸鹽巖石,成分上和地球很相近,甚至被推測有過和地球一樣的地質板塊運動,因此可以成為宇宙地質考察的重點對象。目前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火星上的四個地質年代,還發現了火星北半球和南半球在形成年代與地質結構方面的巨大差異,是一個令人饒有興趣的課題。


火星上一處疑似冰河的地形(圖片:Wikipedia / NASA)


關於火星上水冰,甚至液態水、微生物的發現與猜測,更是刺激著人們對地外生命的探索。我們在宇宙中是不是孑然一身的獨特存在?或許火星能給出一個參考答案。


有人猜測這張照片裡的是蠕蟲化石,但也可能是地質構造而已(2018-火星-大風火山口)(圖片:Wikipedia / NASA)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因為火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人類對宇宙深空的認知,就像是孩子的蹣跚學步,總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向遠處走。當人類的足跡踏上了月球,那下一個目標就得是距離自己最近的行星,只有當我們徵服了火星,才能奢談向太陽系外進軍。


前赴後繼地奔向火星


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幾乎是和奔向宇宙同時就出現了。1960年代,當美蘇兩國的火箭技術第一次能讓太空飛行器擺脫地球引力的時候,第一批火星探測器就已經奔向了火星。


為了在太空競賽中獲得儘可能大的優勢,蘇聯率先出手,在1960年和1962年分別向火星發射了5顆探測器。這些探測器的任務並不複雜,無非是在火星軌道上搜集數據,但遺憾的是,它們沒有一個能完成任務,甚至連到達火星周邊的都沒有。


蘇聯的火星計劃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火星1號,可惜探測器在進入深空一年半後,由於導航設備故障失聯了(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眼見蘇聯的敗績,美國一度認為自己掌握了後發優勢,從1964年開始不斷向火星發起衝擊,然而第一次嘗試也以失敗告終。無數的失敗背後,是巨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種種嘗試也讓人們感到有些灰心喪氣。


美國的初次嘗試——水手3號,因為電池板無法展開而錯過了寶貴的觀測時機,變成了一塊太空垃圾(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直到美國的第二次嘗試、全人類的第7次嘗試,水手4號才向地球發來了第一批來自火星的遙感信號。人類這時才第一次得以近距離觀察火星上的實際情況,真正進入了火星時代。


水手4號有史以來第一枚掠過火星,並發回探測數據的探測器,(圖為由水手4號所拍攝的法厄同區的水手坑)(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


但此後的火星探險仍然是流年不利,失敗的嘗試多,成功的嘗試少。直到今天,人類的火星探測計劃總成功率還是徘徊在一半左右。美國科學家們甚至編了一個科學笑話,說地—火之間怕不是有一隻「深空食屍鬼」,專門吞噬人類向火星發出的探測器?


讓人類感到壓力的成功率……


從科學上來說,這隻「深空食屍鬼」倒是確實存在的。只不過它代表的不是一隻真的有吞食天地能力的怪獸,而是地—火深空探索中的種種難點。


火星不同於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太遠,地球上的電磁信號抵達火星需要幾十分鐘,換言之地面指揮中心完全無法在瞬息萬變的降落階段為探測器提供實質性的指揮幫助,它想平安著陸只能靠自己。而當時的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水平根本無法支撐這麼複雜的工作。


火星奧德賽號 2001.10.24至2002.10.24日圍繞火星的軌跡,過程中但凡出一點差錯,就前功盡棄了(圖片來自Wikipedia@Phoenix7777)


此外遙遠的距離也意味著地球和火星之間受到的太陽影響無遮無攔,無論是探測器的物理裝置還是電磁信號,都容易受到宇宙物質和輻射的幹擾。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探測器即使抵達了指定位置也沒辦法傳回有效的信號。


時過境遷,隨著人類航天技術的不斷提高,火星探測的成功率也越來越高,能參與其中的玩家也越來越多了。在蘇聯解體之後,如今有能力、有意願探索火星的國家包括了中美日歐印甚至阿聯。


美國的旅居者探測器,正在對火星上的巖石進行X射線光譜儀測量(圖片:Wikipedia / NASA)


而中國在其中的表現則是尤其值得一提的。


作為這場競逐的後來者,中國航天事業的起步很晚,起點也不高,還曾有過與俄羅斯合作的「螢火一號」的失敗經歷。但對於中國航天人來說,所有殺不死他們的挫折,都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強。在吸收前人經驗、總結自身教訓的基礎上,「天問一號」成為了中國航天最新的希望。


2020年4月24日是中國第五個航天日,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也在這天被公開(圖片來自微博@央視新聞)


「天問一號」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沒有按照常規的探火路徑,而是一步到位地力求實現繞、落、巡三個步驟,是各國火星探索計劃中一次性進展最快的一個。


中國航天人已經實現了月球背面登陸,探索火星還會遠嗎?


天問的中國夢


中國的火星計劃叫天問,來自屈原的名作。在新華社的報導中,也引用了這首楚辭長詩中的句子:「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是啊,九重高天裡充滿了秘密,應該由誰來度量探測呢?


中國航天人用實際行動,回答了兩千多年前這位先賢提出的靈魂拷問。


而通過這個名字,「天問」兩個字也已經成為了一代代中國航天人中國夢的具象化表現,和「嫦娥」、「長徵」、「悟空」這些充滿浪漫氣息的名字一樣,被永遠銘刻在航天史冊上。



這種共情,或許不需要真的參與航天開發。當長徵五號搭載著「天問一號」升入天空時,中國人一定都會有一種圓夢的暢快感。因為「天問」所代表的中國夢,是所有中國人所共享的。


航天事業需要國人的支持、祝福和參與,越多的普通人與天問中蘊含的中國夢產生連結,中國的航天事業才能發展得越快、越好。


真誠祝福天問一號能在七個月後順利登陸火星,匯聚著國人的熱情,與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問好。


相關焦點

  • 一顆人類必須要去的星球——火星
    對於這樣的一顆星球,要想在上面生存,只有一個辦法:火星地球化,即通過科技慢慢改造火星,使它成為像地球一樣,可以滿足人類的基本生存。比如說,第一步先讓火星變暖。這樣便可以讓火星上的一些氣體從地表釋放出來,進入大氣層,形成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會繼續使火星溫度升高,形成良性循環。當溫度升到一定水平時,赤道附近的固態水便融化了,人們有機會在室外耕種。
  • 火星上出現機器狗,是外星文明侵佔火星?專家:別瞎猜!
    眾所周知,在太陽系中存在著八大行星,在這八大行星中,只有地球誕生出了生命,地球作為太陽系中的唯一生命體星球,孕育生命多年,但是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對地球的生命起源進行了思索。為什麼在太陽系中只有地球誕生了生命呢?為什麼火星上沒有生命?
  • 首次當上地球首富5天後,他要賣豪宅上火星?「我要拯救人類」
    大多數商人的發跡之路迂迴多變,房地產賺錢就搞房地產,網際網路火熱就轉而弄網際網路,唯獨馬斯克似乎不怕「一棵樹上吊死」,用他自己的話說,始終「要做改變人類生活的東西」——電動汽車、太陽能、航空航天是他給自己選擇的發展方向。
  • 用地球上最輕的物質,在火星上建造人類宜居的「島嶼」
    摘要:火星上的第一批人類殖民者,可能會生活在由矽氣凝膠(地球上最輕的物質)鋪就的小型「島嶼」上。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科學家們認為通過建造一種「小島」(採用地球上最輕的物質鋪砌而成),可以使火星可以變得適合人類居住。由二氧化矽氣凝膠製成的一英寸(30釐米)厚的「瓷磚」,看上去就像一塊蓬鬆的白色粉末,其實主要是空氣。
  • 火星的天空是什麼顏色?火星的一年有多長?你要的答案在這裡
    我們居住的地球傍晚的天空有時是紅褐色,但太陽系中有一個地方與地球不同他整個白天的天空通常是紅褐色,這個地方就是火星,火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的第四顆行星,是一個充滿了巖石和沙漠的不毛之地。從太空中看去火星是一顆紅褐色的星球。為什麼火星是紅褐色的?
  • 火星上的人類股骨!NASA的照片清晰可見,科學家:幻想性視錯覺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地球自形成10億年後以來生命一直生生不息,那麼火星呢?在中國古稱火星為「熒惑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4%。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
  • 人們為什麼如此執著於探測火星?
    Weintraub)在《火星生命:前往須知》一書中所說的那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對火星感興趣,其原因就是火星上可能有生命,無論這種生命是未來的人類還是原著火星人。如果火星今天已有生命存在,那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如果21世紀太空人在火星上建起人類居住點又會怎麼樣呢?會不會給火星帶來死亡和破壞?就像第一批歐洲殖民者對付新大陸那樣,把天花、麻疹、百日咳、黑死病和痢疾帶入一個沒有能力抵禦這些入侵者的世界。」
  • 一晃50多年過去,人類除了登陸過月球,火星為何沒有登陸過一次?
    眾所周知,在1969年7月20號的時候,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並且成功返航,從那之後,人類在探索月球的過程中又更近了一步,一晃50多年過去了,除了月球之外,人類並沒有再次登上另一個星球。這又到底是為什麼呢?
  • 看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升空,拜登要認真準備登火星了嗎
    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中國正式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目前,美國、俄羅斯、印度和日本等國都在推進「火星計劃」。人類把目光投向火星,是為未來大規模開發這顆星球乃至實施星際移民作準備,火星還可以作為人類走向宇宙更深處的前進基地。
  • 人類為何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科學家說出原因,後背一陣發涼
    人類為何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科學家說出原因,後背一陣發涼這些年來,我們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在環境方面,一產生的極大的危害在很多地區都能夠看到,慢慢的能夠看到漫山遍漫山遍漫山遍野,所以人類也開始在宇宙當中尋找第二個家園,從1969年開始,美國就是景泰與工程,我們國家也不例外,一直在對於中間的一些一些人心探索,就比如剛發射的火星探索。
  • 火星上無意拍到星際艦隊標誌,曾經的火星人臉和蟲子都只是巧合嗎
    而且,在火星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偶爾也會發現一些更奇怪的現象,這使得很多人對火星的興趣越來越高,所以火星表面,或者說火星地下到底有什麼,史前文明是否存在,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將來要了解的東西。"火星昆蟲","火星勺子","火星鋼球","火星骨頭"等等,但最終都被證實,這並非真實存在,而是地球的自然演化,"火星昆蟲"事件還在《美國昆蟲學會》年會上被提出,因此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轟動,昆蟲學家威廉·羅莫瑟(William Romoser)將其視為火星上的大蟲。
  • 40億年前火星可能是一個海洋星球,如今卻變成沙漠行星,為什麼?
    近一段時間,在天文航天領域,人們討論最多的就是火星時間窗口。我們都知道,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也是人類走出地球之後探索最多的一顆行星。由於火星跟地球的距離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值,我們發射火星探測器要選擇在火星與地球最近的時候,這個時間被稱為火星窗口。每25個月,也就是二年零二個月,新的火星窗口就會出現。
  • 天問——我們為什麼要探索火星?|圖圖是道
    2300多年前,屈原仰天嘆息,以《天問》提出177個問題,闡發對自然、宇宙和人類的哲思。星空,人類的永恆謎題與深邃嚮往,是農業指導、航海燈塔,也是神話傳說、吉兇禍福的寄託。火星,自古是重要的觀測對象,其記錄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商朝末期(公元前1045年),這顆星球熒熒如火、飄忽不定,故曰「熒惑」。
  • 馬斯克:星際飛船將在2026年之前把人類送上火星
    【CNMO新聞】據外媒TESILARATI消息,SpaceX執行長埃隴馬斯克(Elon Musk)近日表示,星際飛船將在2026年之前將人類送到火星上去。SpaceX作為在2020年德國Axel Springer頒獎典禮上接受採訪的一部分,馬斯克的最新評論標誌著人們對SpaceX藉助其Starship計劃取得的進展感到樂觀和充滿信心。
  • 馬斯克當上世界首富後發聲:用一半財富幫助人類移民火星
    特斯拉的老闆馬斯克(Elon Musk)又喜提熱搜了,這次是因為他當上了世界首富。 美國時間1月7日,馬斯克以坐擁逾1850億美元(約人民幣12000億元)的身家,取代亞馬遜老闆貝佐斯(Jeff Bezos),成為全球首富。
  • 獵兔犬2號代表人類探尋火星生命物質
    在過去的近200年裡,「火星上有沒有生命」始終牽引著各國科學家的熱情。來自英國方面的消息稱,今年夏天火星到達幾千年以來與地球相對最近的距離,約5576萬公裡,這使得「火星快車」能夠在短短6個月內到達目的地。  今年,歐洲航天局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上演火星探測「三重唱」。有科學家稱,這將掀開火星探測史上的新篇章。
  • 男人來自火星,為什麼火星老是出軌?
    《世界觀》這樣讚美第谷:他很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僅靠肉眼進行觀察的人中最為優秀的一位了。作為"星學之王", 第谷絕對是天文觀測者中的王者,在他含有777顆恆星的星表中,最亮恆星的位置已精確到1弧度左右。但是第谷最驕傲的卻是他的宇宙論。
  • 小龍蝦或成火星的第一批居民!科學家要用它們來蓋房子
    要知道,火星可和地球的氣候環境是截然不同的,火星大氣層很稀薄,而表面溫度極低、太空輻射極強,這就導致人類必須在火星上完全模擬出和地球類似的氣候環境,才可以不需要防護在火星上生存,否則不存著幾十斤重的防護服,根本就沒有辦法在火星上生存。
  • 人類將蟑螂送上火星,500年後蟑螂飛速進化,科學家們懵了!
    這一期給大家講一個科學家將蟑螂送上火星,結果蟑螂進化比人類還強大的故事。在未來世界,日本發現世界人口急速增長,科學家們想讓人類去其他星球居住,但在移居之前,他們必須做好生存調查。經過科學家們不斷的探索,最終相中了離地球比較近的火星,並且將生命力頑強的蟑螂送上了火星。如果蟑螂能夠在火星生存下來,那麼則證明在火星人類也是完全可以生存的。
  • 如果將1萬隻老鼠送上火星,會不會進化成「怪物」,威脅到人類?
    不過在那之前,我們都知道火星上的環境是非常惡劣的,雖然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內,但是火星的表面溫度卻只有零下63℃,而且稀薄的大氣層也根本沒有辦法為人類遮擋太空輻射,可以說,如果不穿著太空衣,人類在火星上或許都活不過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