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機事件傳播的主要特徵與應對研究

2020-11-30 人民網

【摘要】本文研究認為,從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簡稱「重大危機事件」)爆發的瞬間起,公眾對危機信息的迫切需求和巨大渴求一時間必然會達到空前高度,即呈現出「危機信息渴求」症候群特徵。本文分析了「危機信息渴求」症候群突出表現的三大特性:及時性、充分性、盲目性。

政府、相關企事業單位和大眾媒體如果對於公眾的這種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充分性處置不當,就有可能使之演變成為公共危機事件的「酵母」,使公共危機事件的危害不但得不到妥善解決反而會蔓延和惡化。由此作者提出了公共危機事件的「酵母效應」理論。

本文還提出,要取得處理重大危機事件的完全勝利,還必須解決事件遺留的隱憂和隱患等「兩隱」問題。

這是作者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傳播學體系,在理論創新上所做的初步探索。

【關鍵詞】突發公共危機事件;危機信息渴求症候群;酵母效應;隱憂;隱患

所謂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以下簡稱「重大危機事件」)就是指與社會和公眾有重大直接或間接利害關係的大規模突發事件,如常見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這類重大危機事件往往具有兩個重大特徵:一是其突然爆發的不可知性,使世人普遍感到突如其來、一無所知和茫然失措,一時不知其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如何規避、如何控制,更不知道其會如何發展、後果如何;二是其危害的廣泛性、嚴重性,這類重大危機事件往往一爆發就危及或關係到全局或局地家家戶戶、人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與全局或局地家家戶戶、人人的生命攸關、利害攸關。

凡是重大危機事件爆發的時候,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往往都會涉及公眾與社會的根本利益,如果應對或處置不當,不僅將引起天怒人怨、直接危及危機事件相關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的生死存亡,而且可能會留下隱患以致後患無窮。

胡錦濤同志指出:「要抓緊建立健全社會預警機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1]

應對重大危機事件,往往涉及政府機構、危機事件相關企事業單位、新聞媒體和公眾四個方面的互動。在這種四方互動中,政府機構或危機事件相關企事業單位往往都分別或同時處於危機事件的漩渦和主導地位,新聞媒體主要處於政府機構、危機事件相關企事業單位與公眾進行溝通的橋梁地位,公眾則多半處於被動然而最終裁判的地位。危機事件最終處理得好不好,歸根結底要看人民群眾、社會公眾特別是危機事件中直接受害的公眾是否滿意、社會公眾是否放心。危機事件處理的最高境界,不是簡單地將危機事件對付過去和平息下去,而是要從重大危機事件爆發一開始就採取一系列得力措施,既治標又治本,根除隱憂、消除隱患,真正變危機為轉機、變危機為勝機。[2]

為此,中共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明確要求,要「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3]

應對重大危機事件首先離不開高效的公共信息傳播。因此,認真研究和探尋應對重大危機事件的公共信息傳播原理與機制,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課題。

相關焦點

  • 研究與交流 牢牢掌握危機傳播的主動權
    史蒂芬·巴頓(Stephen Barton)認為:危機是一個會引起潛在負面影響的具有不確定性的大事件,這種事件及其後果可能對組織及其人員、產品、服務、資產和聲譽造成一定的損害。 上述三種定義都強調了危機的主要特點是:有不確定性和負面影響。 危機傳播是政府部門進行危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智能坐墊監控員工事件傳播歷程分析及危機處理措施
    事件如何被傳播,經過哪些關鍵傳播節點引起全網關注,明明輿論已經被平息又是如何重新引起新一輪的傳播,這對於缺乏輿情危機處理經驗的中小企業而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該事件傳播層級上來看,該事件傳播層級為本地生活圈論壇、貼吧本地生活圈全網商業類行業關注-全網關注。除了大公司輿情危機,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輿情危機並不是一蹴而就,都按照這樣的模式發展。在該事件中,一開始當事人的事跡並未得到較大的輿論關注,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因為缺乏影響力一度斷層。
  • 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突發公共事件與危機管理 ——從律師角度提供...
    本文主要從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突發公共事件特徵以及危機管理重大風險(生命與健康風險、社會經濟發展風險、社會穩定風險、法律風險)、危機管理方案、危機管理方案執行進行分析,為此次疫情危機管理提供借鑑思路。
  • 劉鶴: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
    從2010年起,我們開始啟動對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比較研究,本文是此項研究的總報告。  總的看,金融和經濟危機的發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之一。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危機頻繁發生,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是其中蔓延最廣、破壞力最大的兩次,它們都是資本主義內生矛盾積累到無法自我調節程度後的集中爆發。
  • 從話語危機到安全危機:機理與應對
    話語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人們的安全認知,甚至塑造新的安全問題,建構安全危機,影響相關政策。本文明確提出話語危機這一概念,旨在系統研究話語危機的成因,語言如何產生話語危機以及話語危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思考中國近年來所經歷的一些主要話語壓力和話語危機,以加強對話語危機的認識和理解,並思考中國應如何應對。
  • 劉鶴獲孫冶方獎論文:兩次全球大危機比較研究
    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工作任務之一是應對本輪金融危機,我們希望通過歷史比較使自己的工作獲得主動性。當我們開始進行這項工作後,立刻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對結論的好奇使我們對這項研究工作的興趣全面上升。  2.在一些自然科學領域,理解和判斷往往在實驗室進行,而社會科學沒有研究實驗室,當統計數據不充分、研究對象又十分泛化時,替代的研究方式可能是進行歷史比較。
  • 孫炳炎:創新突發事件中高校大學生的輿論引導——以重大公共衛生...
    一般而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誘發社會輿論的波動,而且由於網際網路及各種終端設備的普及,使得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後潛在的輿情具備興起上的突發性、發展上的易變性、場域上的非對稱性等特徵。這些特徵決定了當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輿論興起、發展和傳播,集散速度更快、導向轉變更急,一旦出現輿論爆點就容易在瞬間形成鋪天蓋地之勢。
  • 日本公共衛生危機管理的特點及應對
    早在SARS疫情之前日本就經歷過食物中毒和O157病毒的襲擊,給社會帶來了重大的打擊。因此,很早就制定了防止食物中毒等公共衛生危機管理及醫院內傳染的嚴謹措施,政府對所有餐館和公共設施都加強了衛生管制。第三,SARS疫情發生後日本政府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日本政府以內閣總理大臣為本部長,在內閣迅速設立「新冠病毒對策本部」,並根據《新冠病毒對策行動計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 德意志銀行危機的特徵、成因及其啟示
    一、德意志銀行危機的三大特徵 深入剖析德意志銀行危機,有三大特徵值得深思:一是從個體層面來看,德意志銀行經受住了兩場大危機的考驗,反而在全球銀行業復甦期間陷入困境;二是從監管層面來看,德意志銀行主要指標滿足德國和歐盟監管合規要求,反而接連遭受監管處罰;三是從國際層面來看,金融風險沒有率先在國內暴露,反而是在海外集中爆發。
  • 食品藥品安全事件輿情危機處置效果評估報告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我們面臨的輿論環境越來越複雜,大數據技術恰逢其時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應對複雜的條件和手段。這正是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研究輿情風險管理,開發危機處置效果評估工具的初衷所在。   當前,以「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為關鍵詞,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為契機,我國推動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全面升級。
  • 從傳統政務平臺到民間輿論場:政務微博傳播特徵研究
    本文將從傳播主體的角度分析其傳播特徵,以探討政府是如何從傳統政務平臺走向民間輿論場並取得良好的政民傳播效果的。 本文由緒論、傳統平臺到政務微博平臺的變身、社會管理視角下的政務微博、結論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紹研究背景、已有相關研究的文獻綜述以及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 2014年自考公共關係學考點:公共關係危機的五大特徵
    公共關係危機的五大特徵(重點)  (一)突發性  突發性是公共關係危機最為明顯的特徵。「在邏輯上就可以說,危機必定是突發事件,然而突發事件未必就形成危機。
  • 薛瀾: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
    實際上,對於危機事件的認知與界定,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分成不同類型。 從抽象特性上來看,危機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四個特徵:(1)突發性和緊急性:組織所面臨的環境達到了一個臨界值和既定的閾值,組織急需快速作出決策,並且缺乏必要的訓練有素的人員、物質資源和時間。
  • 研究表明:甲流病毒主要靠飛沫傳播
    >  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曾光教授今天(9月8日)宣布,中國疾控中心與四川疾控中心對四川省某旅行團甲型H1N1流感暴發調查得出結果,本次暴發的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談話
  • 2018年自考《危機管理》練習題及答案
    2018年自考《危機管理》練習題及答案多項選擇題:1、下面哪些不是突發事件的主要特點?>C、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不夠強,危機意識不夠高D、依法可以採取的應急處置措施不充分、不得力6、《突發事件應對法》有關預防和應急準備的制度,包括(ABCD)A、規定國家建立重大突發事件風險評估體系B、建立了處置突發事件的組織體系、應急議案體系C、建立突發事件監測網絡、預警機制、信息收集報告制度D、建立了社會大眾學習安全知識
  • 光華在線 |徐憲平教授: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網際網路時代的危機管理...
    1網際網路時代危機管理的五個主要挑戰以信息化、網絡化為核心特徵的網際網路時代,世界已變成一個「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人們也不再「老死不相往來」。網際網路開闢和形成了政治參與的新渠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社會生活的新空間、文化傳播的新途徑、公共服務的新平臺和國家治理的新領域。
  • 高校學生對社會化媒體謠言傳言信息傳播態度行為研究調研報告
    引入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觀察被調查者在具體事件環境中的態度反應,為研究結論的得出提供多方面的佐證。出於研究便利性考慮,我們將案例研究嵌套在調查問卷之中。 (五)典型案例考察研究 2011年7月23日,甬溫線發生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由北京南站開往福州的D301次列車與由杭州開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車在浙江省溫州市境內發生追尾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該事件立即引發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針對該事件的各類信息呈現高活躍度的傳播態勢。
  • 2020年自考公共關係學:危機管理的定義
    危機管理在西方研究中被稱為緊急事件管理,緊急事件風險管理,災難風險管理。危機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降低人類社會悲劇的發生。  1.格林認為,危機管理的一個特徵是「事態已發展到無法控制的程度」。一旦發生危機,時間因素非常關鍵,減少損失將是主要的任務。
  • 李明:國家生物安全應急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路徑研究
    [關鍵詞] 生物安全事件;生物安全治理;應急體系;應急能力;現代化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改革開放四十年重大制度變遷的問題導向與改革方案文本的關係研究」(18BZZ074)。[8]如,2018年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就是典型案例。生物新技術誤用、濫用和謬用仍屬技術不當使用,最終挑戰現存規則規範,與生物恐怖主義事件直接追求犯罪後果不同。   4.重大生物入侵事件。生物入侵事件主要是指某種動植物從外地自然、人為傳入,或被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危害本地生態系統的事件。
  • 網絡輿情危機特點、成因及引導
    這種通過為受眾設「議題」而使其迅速傳播的效果就是大眾傳播效果中的「議程設置」效果,這種設置往往影響受眾對事件的判斷,並在網絡輿情中發揮作用。第二,網絡輿情引發的「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作為傳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理論之一於20世紀70年代推出,這是一種描述輿論形成的理論假設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