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交流 牢牢掌握危機傳播的主動權

2020-11-30 荊楚網

葉同春 方 達(湖北教育學院中文系 430205)

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任務。

「穩定是和諧的前提和基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就必須保持社會的平安、穩定、有序。沒有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惟有穩定才能發展經濟,才能達到社會和諧。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而保持安定有序、維護社會穩定,是最重要的工作。」①

新聞事業作為黨的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正確有力的輿論支持責無旁貸。

在突發公共危機中,面對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渠道,大眾傳媒首當其衝的使命是及時地、有針對性地發布政府提供的正確信息,說明實際情況,牢牢掌握危機傳播的主動權,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保障社會穩定、安定民心的「安全閥」和「穩壓器」的作用。

一、從危機與危機傳播的特點看政府掌握危機傳播主動權的必要性

對「危機」一詞,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

查爾斯·赫爾曼(Charles Htermann)認為:危機就是一種情景狀態,其決策主題的根本目標受到威脅,在改變決策之間可獲得的反應時間很有限,其發生也出乎決策主體的意料。

尤裡埃爾·羅森塔爾(Uriel Rosenthal)等人認為:危機就是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機制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並且在事件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

史蒂芬·巴頓(Stephen Barton)認為:危機是一個會引起潛在負面影響的具有不確定性的大事件,這種事件及其後果可能對組織及其人員、產品、服務、資產和聲譽造成一定的損害。

上述三種定義都強調了危機的主要特點是:有不確定性和負面影響。

危機傳播是政府部門進行危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傳播學為核心,把人際傳播、言語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跨文化傳播等學科的一些理念運用到危機管理的過程中。簡言之,危機傳播就是在危機前後及其發生過程中,在政府部門、組織、媒體、公眾之內和彼此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流過程。②

面對著公共危機,各國政府都從本國最根本的利益出發,在危機發生前充分利用新聞發布機制對危機事件進行快速回應,平息公眾的恐慌情緒;在危機發生後,政府部門通過媒體把事實和相關信息傳遞給公眾,以正視聽,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正常秩序,並通過一定的傳播技巧說服媒體和公眾接受政府所採取的措施,創造一個對政府有利的輿論環境。

在危機事件中,由於社會有較大變動和震蕩,導致刺激意見的出現並匯集為輿論,而輿論又反過來影響著公眾的意見和情緒。此時,如果引導不當,往往會給政府帶來負面的影響。一旦政府的形象受損,則要花更大的精力進行「形象修復」工作。在2003年那場突如其來的SARS危機中,由於有關部門在危機爆發後反應遲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會恐慌,引發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一段時間內,謠言滿天飛,農村部分地區迷信活動蔓延,京穗出現了搶購風。同年4月20日以後,政府重新掌握了危機傳播的主動權,定期舉行的新聞發布機制開始建立,各級領導或通過媒體、或深入民間開展危機傳播活動,從而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穩定了民心。

顯而易見,在危機傳播中,政府從一開始就掌握其主動權,公眾不僅可以很快擺脫危機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而且能夠把壞事變為好事,給公眾帶來一些積極的變化:集體凝聚力加強、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和希望。

二、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優勢,有效地掌握危機傳播的主動權

在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渠道中,大眾傳播媒介無疑具有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及時、準確、覆蓋面寬、影響範圍廣等,特別是多年來在公眾心目樹立起來的權威性和影響力,這是其它傳播渠道無法比肩的。

面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特別是危機事件,公眾最信賴的仍然是大眾傳播媒介的聲音。正因為如此,在危機發生時,媒體力量調控是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危機管理的實質是信息的管理。出於安全的需要,無論是危機發生的前後,人們都希望在「第一時間」裡獲取各種關於危機的信息,加上信息有「先入為主」的特點,所以作為大眾傳播工具的新聞媒體有責任、有義務把相關信息及時、準確地告訴公眾,以減少公眾對危機事件認知中的不確定性。其二,危機管理需要正確的輿論導向。實踐證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就能化險為夷,最大限度地減輕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其三,危機管理離不開上下溝通。在我國,新聞事業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聞媒介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橋梁和紐帶,擔負著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任務,在危機時刻其作用尤為突出。新聞傳媒要把危機事件帶來的威脅和影響以及人們的反應及時報告給上級,同時把上級應對和處置危機事件的指示傳達給公眾,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③

實際上,大眾傳媒為政府掌握危機傳播主動權的職能,在號稱「新聞最自由」、平時喜歡對政府說三道四、橫挑鼻子豎挑眼的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如此。他們在關鍵時刻總是站在政府一邊,為維護國家的最高利益而異口徑同聲。比如在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之後,美國各大媒體發布於第一時間的報導,口徑相當一致。由於媒體通過災難新聞營造的輿論高度統一,幫助了美國民眾共同確認美國面臨著恐怖主義的襲擊,打擊恐怖主義是頭等大事,其他一切矛盾都被降到次要的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危機得到確認,並得到初步控制,國內沒有引起較大的混亂,社會體系正常運行。再如:2004年4月,日本有5名人質被伊拉克武裝人員劫持,日本媒體與政府表現出高度的一致。在救出人質之前,媒體從不涉及政府如何策劃、採取什麼樣的營救行動,更沒有對政府的行動說東道西,對人質本身不顧政府的勸告硬去冒險也沒有提出批評,這一切都是為了不給政府營救計劃造成幹擾。一旦人質救出之後,媒體開始採訪參與營救的有關人士,進行營救行動大揭秘,同時《讀賣新聞》等報紙對人質不顧勸告去危險地方大加撻伐,認為他們的行動給國家帶來了嚴重損失,甚至提出人質應承擔一定的營救費用,對人質家屬要求政府滿足武裝分子的要求從伊拉克撤軍的主張進行了猛烈抨擊。④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新聞媒體要「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這既是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方針,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新聞宣傳必須維護安定團結,這是鄧小平新聞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一再強調,「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因此,鄧小平指出:「我們希望報刊上對安定團結的必要性進行更多的思想理論上的解釋,這就是說,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性,宣傳黨的領導、黨和人民群眾團結一致的威力,宣傳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而奮鬥是當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榮譽。總之,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報刊、廣播、電視都要把促進安定團結、提高青年的社會主義覺悟,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基本的任務。」鄧小平之所以強調報刊、廣播、電視要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是因為他認為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正確與否,對能否實現全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能否安下心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關係極大。

和諧與穩定符合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和諧與維護穩定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毫無疑問也是大眾傳播的神聖職責。

人類進入21世紀後,各種危機事件層出不窮,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尤其是一些地區性的危機事件,會藉助各種因素演變為全球範圍的危機事件。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危機事件,我國各級政府已建立起了危機傳播的預警機制、信息披露機制和應急處理機制。作為黨、政府和人民喉舌的大眾傳播媒介,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牢牢掌握危機傳播的主動權,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出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

注釋:

①《人民日報》2005年04月17日第一版,何振華

②摘引自史安斌著《危機傳播與新聞發布》,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年9月,第1-6頁

③ 摘引自《新聞與寫作》2005年第5期第5頁

④摘引自《新聞愛好者》2005年第3期第28頁

(編輯:徐蟾桂)

湖北日報報業集團選派5位中青年幹部出國進修

本刊訊 2005年11月中旬,湖北日報報業集團推薦的任大文、韓煒林、孔奇志、雷莉、韓文等5位同志,經國家BFT考試合格,被錄取為湖北省第五期中青年幹部出國培訓班學員。該班總人數50人,將分別前往美國、新加坡培訓學習。其中,任大文、孔奇志、雷莉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1年,韓煒林、韓文赴美國學習4個半月。 #13#10

相關焦點

  • 重大危機事件傳播的主要特徵與應對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認為,從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簡稱「重大危機事件」)爆發的瞬間起,公眾對危機信息的迫切需求和巨大渴求一時間必然會達到空前高度,即呈現出「危機信息渴求」症候群特徵。本文分析了「危機信息渴求」症候群突出表現的三大特性:及時性、充分性、盲目性。
  • 普利希奇:幸運的是,我們還掌握著爭四主動權
    不過本輪曼聯也沒有獲勝,他們在主場1-1戰平了西漢姆,並且最後一輪曼聯將要和萊斯特城交手,這意味著切爾西還掌握爭四主動權。切爾西前鋒普利希奇接受採訪時說:「我們今天本需要一場好的結果,不過幸運的是,今晚爭四主動權還在我們的手中。」
  • 棄貓效應:感情中,女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掌握主動權
    人與人之間主動權的爭奪,或許就在那一念之間。愛情不是單純的你愛我,我愛你,更是一場悄無聲息的博弈。有人把愛情比作高手過招,誰先動心誰就會滿盤皆輸,最先沉不住氣的那個人,一開始就已經輸了。而朋友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最後的結局,必輸無疑。
  • 對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的思考
    做好2013年經濟工作、扎紮實實開好局,除全面學習、深入理解中央經濟工作、農村工作會議的精神實質外,還必須學習中央決策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即在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清醒直面現實、辯證看待機遇、激發內生活力,找到新的著力點,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
  • 智能坐墊監控員工事件傳播歷程分析及危機處理措施
    真是應了一句話,大公司的輿情危機千篇一律,中小企業的輿情危機千奇百怪。 但在識微君看來,智能坐墊監控員工這件事情具有非常的典型性,這個典型性並非指公司回應聲明中又是萬能HR背鍋,典型更多在於這件事情傳播機制涉及到各個方面。
  • 2020年自考公共關係學:危機管理的定義
    危機管理在西方研究中被稱為緊急事件管理,緊急事件風險管理,災難風險管理。危機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降低人類社會悲劇的發生。  1.格林認為,危機管理的一個特徵是「事態已發展到無法控制的程度」。一旦發生危機,時間因素非常關鍵,減少損失將是主要的任務。
  • 劉鶴: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
    《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是劉鶴負責的一項重要課題研究報告之總結。文章從歷史大視角考察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和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以粗線條勾畫了兩次危機大背景與表症的異同,做出了一些頗有見地、值得重視的觀察與評論。  本次危機爆發之後,我們一直在思考這次危機可能延續的時間、可能產生的深遠國際影響和我們的對策。
  • 如何降低需求感,掌控戀愛中的主動權
    如何掌握需求感有的女生在戀愛中,不知道需求感的重要性,不懂得掌握分寸。他喜歡吃什麼,你就經常給他做什麼;他有一點點的要求,你都盡全力去滿足他;你覺得自己對他百依百順,連對自己都沒那麼好。久而久之,凡是關於對方的事情,你都會變得很敏感,一點點小事也很在意,有時候還會胡思亂想,你這樣做反而會讓對方感覺到不舒服。
  • 從話語危機到安全危機:機理與應對
    作者:外交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北京市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基地首席專家 孫吉勝  內容摘要:語言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認知,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媒介,也是安全研究的重要維度。
  •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研究
    中亞地區孔子學院對本土師資培訓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孔子學院組織本土漢語教師到其合建的中方院校進行中短期培訓,實地體驗中華文化,實地參觀並考察中國文學、建築、漢學研究的相關機構等。第二種是在中亞孔子學院的培訓中心定期進行實用培訓,要求老師時刻掌握最前沿的教學技術和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建立完善的培訓教學機制。
  • 戀愛技巧:如何迅速在網絡聊天中成為把握主動權的人
    很多人都會這樣的疑問,那就是我感覺我在這段戀愛中完全沒有主動權,更多的是被動和聽從。不管是情緒還是行為都會受到對方的影響,在愛情中的分分合合也都是對方來主導,自己自己在愛情中就像是一個聽話的孩子。總是想要去改變這種關係,但是也總是無從下手。
  • 考研英語大綱重點詞彙逐個擊破、牢牢掌握
    萬學海文考研輔導專家指出,考研英語詞彙複習中要圍繞大綱,重點擊破,牢牢掌握。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88296.htm  08年英語考研輔導大綱中涉及到的詞彙有五千多,乍一看覺得數量較多,但是,排除已知詞彙和常見詞彙,徹底生疏的詞彙大約有三千多。
  • 985教授開網店賣豬肉,要將種豬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他立定心志要解決中國人吃豬肉的 「最先一公裡」 難題,通過把種豬培育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進而將肉盤子端在自己手裡。可現狀是,國內真正能做好豬育種的都是大企業,中小養殖戶能力不足,而大企業也不願互相交流技術。基於此,陳瑤生在 1688 開了一家豬肉網店,目的是讓農業科技走出實驗室,與全社會共享優質國產種豬,最大限度地惠及全社會養殖戶。
  • 湖南省應急廳:警鐘長鳴深刻反思,牢牢守住高質量發展的安全底線
    要振奮精神、擔當作為,從根本上掌握工作主動。各級各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職、主動作為,主動靠前一步,掃除監管盲區,在較真碰硬、務求實效上下功夫,從現在做起,幹字當頭、實字為先,牢牢掌握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主動權,牢牢守住高質量發展的安全底線,切實守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湖南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人在事故警示教育視頻會上作檢討發言;長沙市應急管理局主要負責人發言。
  • 研究發現「孔雀開屏」或是在用次聲波交流
    出乎人們的意料,孔雀可能會用次聲波交流。新的錄音顯示雄孔雀會在炫耀羽毛時發出人類聽不見的次聲波。 不過,6月13日,Angela Freeman在動物行為學學會年度會議上報導,其他雄孔雀能聽到這種次聲波。她給孔雀播放這些聲波的錄音,雌孔雀聽到後變得很警惕,而雄孔雀很可能會發出厲聲警告(人類可以聽見)。
  • 臺灣傳播管理研究協會理事長楊志弘一行參訪宜昌
    6月20日,臺灣傳播管理研究協會理事長、臺灣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楊志弘先生一行11人,在湖北武漢參加了「鄂臺文化傳媒發展研討會」後,赴宜昌市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參訪活動。宜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舉海、市臺辦主任李建民在桃花嶺飯店會見並宴請了楊志弘先生一行。趙舉海代表宜昌市委、市政府向楊先生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 從「跨」到「轉」:新全球化時代傳播研究的理論再造與路徑重構
    在中國語境下,與上述帶有鮮明西方中心論色彩的跨文化傳播理論和實踐相對應的有多個不同的知識範疇,包括跨文化溝通、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對話、跨文化研究等等。這反映了我國學界對該學科的定位還沒有達成共識。
  • 劉鶴獲孫冶方獎論文:兩次全球大危機比較研究
    從2010年起,我們開始啟動對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比較研究,邀請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參加,這些單位都完成了十分出色的分報告,本文是此項研究的總報告。總的看,金融和經濟危機的發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