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同春 方 達(湖北教育學院中文系 430205)
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任務。
「穩定是和諧的前提和基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就必須保持社會的平安、穩定、有序。沒有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惟有穩定才能發展經濟,才能達到社會和諧。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而保持安定有序、維護社會穩定,是最重要的工作。」①
新聞事業作為黨的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正確有力的輿論支持責無旁貸。
在突發公共危機中,面對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渠道,大眾傳媒首當其衝的使命是及時地、有針對性地發布政府提供的正確信息,說明實際情況,牢牢掌握危機傳播的主動權,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保障社會穩定、安定民心的「安全閥」和「穩壓器」的作用。
一、從危機與危機傳播的特點看政府掌握危機傳播主動權的必要性
對「危機」一詞,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
查爾斯·赫爾曼(Charles Htermann)認為:危機就是一種情景狀態,其決策主題的根本目標受到威脅,在改變決策之間可獲得的反應時間很有限,其發生也出乎決策主體的意料。
尤裡埃爾·羅森塔爾(Uriel Rosenthal)等人認為:危機就是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機制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並且在事件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
史蒂芬·巴頓(Stephen Barton)認為:危機是一個會引起潛在負面影響的具有不確定性的大事件,這種事件及其後果可能對組織及其人員、產品、服務、資產和聲譽造成一定的損害。
上述三種定義都強調了危機的主要特點是:有不確定性和負面影響。
危機傳播是政府部門進行危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傳播學為核心,把人際傳播、言語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跨文化傳播等學科的一些理念運用到危機管理的過程中。簡言之,危機傳播就是在危機前後及其發生過程中,在政府部門、組織、媒體、公眾之內和彼此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流過程。②
面對著公共危機,各國政府都從本國最根本的利益出發,在危機發生前充分利用新聞發布機制對危機事件進行快速回應,平息公眾的恐慌情緒;在危機發生後,政府部門通過媒體把事實和相關信息傳遞給公眾,以正視聽,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正常秩序,並通過一定的傳播技巧說服媒體和公眾接受政府所採取的措施,創造一個對政府有利的輿論環境。
在危機事件中,由於社會有較大變動和震蕩,導致刺激意見的出現並匯集為輿論,而輿論又反過來影響著公眾的意見和情緒。此時,如果引導不當,往往會給政府帶來負面的影響。一旦政府的形象受損,則要花更大的精力進行「形象修復」工作。在2003年那場突如其來的SARS危機中,由於有關部門在危機爆發後反應遲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會恐慌,引發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一段時間內,謠言滿天飛,農村部分地區迷信活動蔓延,京穗出現了搶購風。同年4月20日以後,政府重新掌握了危機傳播的主動權,定期舉行的新聞發布機制開始建立,各級領導或通過媒體、或深入民間開展危機傳播活動,從而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穩定了民心。
顯而易見,在危機傳播中,政府從一開始就掌握其主動權,公眾不僅可以很快擺脫危機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而且能夠把壞事變為好事,給公眾帶來一些積極的變化:集體凝聚力加強、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和希望。
二、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優勢,有效地掌握危機傳播的主動權
在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渠道中,大眾傳播媒介無疑具有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及時、準確、覆蓋面寬、影響範圍廣等,特別是多年來在公眾心目樹立起來的權威性和影響力,這是其它傳播渠道無法比肩的。
面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特別是危機事件,公眾最信賴的仍然是大眾傳播媒介的聲音。正因為如此,在危機發生時,媒體力量調控是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危機管理的實質是信息的管理。出於安全的需要,無論是危機發生的前後,人們都希望在「第一時間」裡獲取各種關於危機的信息,加上信息有「先入為主」的特點,所以作為大眾傳播工具的新聞媒體有責任、有義務把相關信息及時、準確地告訴公眾,以減少公眾對危機事件認知中的不確定性。其二,危機管理需要正確的輿論導向。實踐證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就能化險為夷,最大限度地減輕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其三,危機管理離不開上下溝通。在我國,新聞事業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聞媒介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橋梁和紐帶,擔負著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任務,在危機時刻其作用尤為突出。新聞傳媒要把危機事件帶來的威脅和影響以及人們的反應及時報告給上級,同時把上級應對和處置危機事件的指示傳達給公眾,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③
實際上,大眾傳媒為政府掌握危機傳播主動權的職能,在號稱「新聞最自由」、平時喜歡對政府說三道四、橫挑鼻子豎挑眼的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如此。他們在關鍵時刻總是站在政府一邊,為維護國家的最高利益而異口徑同聲。比如在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之後,美國各大媒體發布於第一時間的報導,口徑相當一致。由於媒體通過災難新聞營造的輿論高度統一,幫助了美國民眾共同確認美國面臨著恐怖主義的襲擊,打擊恐怖主義是頭等大事,其他一切矛盾都被降到次要的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危機得到確認,並得到初步控制,國內沒有引起較大的混亂,社會體系正常運行。再如:2004年4月,日本有5名人質被伊拉克武裝人員劫持,日本媒體與政府表現出高度的一致。在救出人質之前,媒體從不涉及政府如何策劃、採取什麼樣的營救行動,更沒有對政府的行動說東道西,對人質本身不顧政府的勸告硬去冒險也沒有提出批評,這一切都是為了不給政府營救計劃造成幹擾。一旦人質救出之後,媒體開始採訪參與營救的有關人士,進行營救行動大揭秘,同時《讀賣新聞》等報紙對人質不顧勸告去危險地方大加撻伐,認為他們的行動給國家帶來了嚴重損失,甚至提出人質應承擔一定的營救費用,對人質家屬要求政府滿足武裝分子的要求從伊拉克撤軍的主張進行了猛烈抨擊。④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新聞媒體要「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這既是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方針,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新聞宣傳必須維護安定團結,這是鄧小平新聞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一再強調,「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因此,鄧小平指出:「我們希望報刊上對安定團結的必要性進行更多的思想理論上的解釋,這就是說,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性,宣傳黨的領導、黨和人民群眾團結一致的威力,宣傳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而奮鬥是當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榮譽。總之,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報刊、廣播、電視都要把促進安定團結、提高青年的社會主義覺悟,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基本的任務。」鄧小平之所以強調報刊、廣播、電視要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是因為他認為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正確與否,對能否實現全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能否安下心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關係極大。
和諧與穩定符合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和諧與維護穩定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毫無疑問也是大眾傳播的神聖職責。
人類進入21世紀後,各種危機事件層出不窮,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尤其是一些地區性的危機事件,會藉助各種因素演變為全球範圍的危機事件。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危機事件,我國各級政府已建立起了危機傳播的預警機制、信息披露機制和應急處理機制。作為黨、政府和人民喉舌的大眾傳播媒介,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牢牢掌握危機傳播的主動權,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出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
注釋:
①《人民日報》2005年04月17日第一版,何振華
②摘引自史安斌著《危機傳播與新聞發布》,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年9月,第1-6頁
③ 摘引自《新聞與寫作》2005年第5期第5頁
④摘引自《新聞愛好者》2005年第3期第28頁
(編輯:徐蟾桂)
湖北日報報業集團選派5位中青年幹部出國進修
本刊訊 2005年11月中旬,湖北日報報業集團推薦的任大文、韓煒林、孔奇志、雷莉、韓文等5位同志,經國家BFT考試合格,被錄取為湖北省第五期中青年幹部出國培訓班學員。該班總人數50人,將分別前往美國、新加坡培訓學習。其中,任大文、孔奇志、雷莉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1年,韓煒林、韓文赴美國學習4個半月。 #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