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央連續召開了經濟工作和農村工作會議,明確2013年經濟工作「穩中求進」總基調,提出2013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強調創新農村生產經營體制機制,提出力爭農民收入增速超過城鎮居民。做好2013年經濟工作、扎紮實實開好局,除全面學習、深入理解中央經濟工作、農村工作會議的精神實質外,還必須學習中央決策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即在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清醒直面現實、辯證看待機遇、激發內生活力,找到新的著力點,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
兩點論:雄厚基礎與風險挑戰
清醒直面現實,是我們想問題、做事情的基本前提。面對當前經濟形勢,我們既要看到有利方面,又要看到不利方面。看不到有利方面,就不會有明確的目標和戰勝困難的自信;看不到不利方面,就可能頭腦發熱、決策盲目。
正是基於這樣的兩點論,中央做出了「我們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的綜合判斷,指出:我國發展仍然具備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社會生產力基礎雄厚,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人力資源豐富,生產要素綜合優勢明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並存,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仍然突出。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深入分析問題背後的原因,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面對錯綜複雜、快速變化的形勢,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既要充分肯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的態勢,也要看到國際國內各種不利因素的長期性、複雜性、曲折性,不迴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從壞處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牢牢把握主動權。
辯證觀:傳統機遇與新型機遇
機遇,可遇不可求,遇到了,就要抓住不放,否則,就會轉瞬即逝。一個成長型國家的經濟發展,國際環境所帶來的特定有利條件可能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機遇期,但即使在這個機遇期,環境和條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機遇的具體內容和具體條件也會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中央第一次對機遇期和機遇的類型進行了辯證的分析,指出:從國際環境看,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這個基本判斷主要是來自對中國經濟發展進程的階段性、潛在前景及其在國際環境的位勢的分析。但同時,中央又清醒地注意到,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在變與不變的辯證分析中,創造性地分析了機遇的變化。指出,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傳統機遇與新型機遇的劃分,對我們進一步認識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抓住傳統機遇謀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但長期以來,過度依賴外向經濟,外貿依存度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過度依賴資源能源,其消耗量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過度依賴低成本優勢,徘徊在國際產業鏈中低端;過度追求物質財富,公平共享和綠色發展滯後。這種發展方式的結果,必然導致發展出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問題就出在傳統機遇已經失去,還在以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謀求發展,必然難以為繼。
新型機遇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方式。中央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就是針對新型機遇的。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就在於機遇類型變了,但發展方式沒變。中國經濟最突出的問題,不是增速問題,而是質量和效益問題。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是國內外經濟形勢最新變化的必然要求。目前,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走出危機影響尚需時日,歐洲經濟持續低迷,其他經濟體也不容樂觀;所以,新型機遇就在於面向國內,擴大內需。而國內的經濟發展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成本上升、產能過剩,市場供大於求,競爭越來越激烈。國際金融危機使得世界市場萎縮,原先可以通過出口消化的過剩、落後的產能亟待調整。質量和效益,無論對於企業的生存發展,還是對國家競爭力的提高都是決定性的。所以中央要求必須深刻理解、緊緊抓住、切實用好這樣的新機遇,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努力在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中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
主動權:倒逼轉型與主動把握
困境,往往也蘊藏著生機。能不能走出困境、變不利為有利,在於能不能辯證分析客觀情勢發現機遇、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明確方向。中央在深刻認識倒逼出來的新機遇的同時,主動把握新機遇,不失時機地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動改革,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轉型與主動把握有機結合在一起,表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理論水平。特別是在主動把握上,抓住牽一髮動全身,既能釋放擴大內需潛力、又能有效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既影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又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節點——城鎮化,把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和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更是表現出治國理政的傑出能力。
在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平穩增長,從規模擴張發展轉為質量效益發展中,關鍵在於形成內生的活力和動力,全黨都要自覺實踐、勇於開拓、敢於攻堅克難。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的,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佔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後邊。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體制創新、科技創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推動科學發展增添新動力。
(作者為首都經貿大學原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