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生態補償制度、世界發展、教育、新型城鎮化、文化自信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肖瀅、李軍: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是保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肖瀅、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李軍認為,生態補償是指用經濟手段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保護者與受益者之間的利益平衡。目前,國家實施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主要是將財政轉移支付用於公益林和退耕還林補償,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難以充分滿足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多方面需求。森林小鎮在建設過程中,從當地實際出發,積極探索開放的生態補償制度。一是促進政府補償、市場補償和社會補償有機結合,平衡生態建設者的投入和收益,調動相關主體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二是實行多元化補償。不同森林小鎮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環境不盡相同,需要針對不同發展訴求,從單一的資金補償方式拓展為多元化補償。對於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森林小鎮,通過生態扶貧等手段進行經濟方面的補償,並提供啟動資金,為其發展運營提供「第一推動力」;或將補償資金用於打造自我發展機制。對於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森林小鎮,通過完善政策環境提升市場補償和社會補償的效用。
摘編自《人民日報》
【孫祁祥:認清世界發展四大規律把握重要戰略機遇】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祁祥指出,21世紀前二十年即將進入尾聲,如何在風雲變幻的國內外形勢中把握時代賦予的重要戰略發展機遇,是當下需要冷靜思考並清醒認識的重大問題。伴隨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科技發展新突破不斷湧現,全球治理體系地位不斷提升,人口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四大客觀的世界發展規律,為我們研判當前形勢,把握未來重要戰略機遇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一是大國演進規律。二是科技發展規律。三是風險演化規律。四是人口發展規律。大國演進規律、科技發展規律、風險演化規律和人口發展規律為中國的發展設定了宏觀背景。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世界格局與人們的認知也發生了三個重要而深刻的變化。一是世界對我們的認知:中國是崛起的大國,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也正因為此,國際上一些錯誤的說法和論調也不時出現,給中國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幹擾。二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全球治理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地緣政治衝突不斷加劇;雖然曲折不斷,但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不可逆的進程;中國有責任去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更深入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中國從世界舞臺的邊緣逐漸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們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來越近。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尹玉玲:完善校額到校政策,讓更多的孩子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尹玉玲認為,小升初階段要完善義務教育入學政策,貫徹落實好取消特長生招生,全部名額用於派位入學,讓校外培訓機構所宣傳的校外考試成績、各類競賽獲獎證書沒有用武之地。在明確培訓不能與升學掛鈎的政策下,讓「坑班」「點招」等小升初擇校通道被堵死,讓留存下來的合法合規培訓機構,只是單純用於對學生興趣、特長的培養和培訓。同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切實履行好自身的教學任務,讓學校教學按教學大綱和學科要求在規定的課時內保質保量完成。任何學校和老師不得隨意增減課程課時,不得隨意增加或降低課程難度,不得隨意加快或放慢教學進度。政府有關部門要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持續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辦好每一所學校,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需求。完善校額到校政策,將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一般初中校,讓更多的孩子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王喜成: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把新型城鎮化作為重要載體】
河南省社科聯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王喜成認為,新型城鎮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四化」同步發展等一系列複雜問題的利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協調、融合新型城鎮化的相關政策和舉措,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一要重塑城鄉關係。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推動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要實現生態宜居。堅持綠色發展,大力改善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建設,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淨的田園風光。進一步加強農村資源環境保護,構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進「廁所革命」,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三要實現治理有效。進一步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村民自治實踐,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摘編自《河南日報》
【薛晴、劉勝:我們應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充分的歷史智慧】
河北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薛晴、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河北工程大學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劉勝表示,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世界文化既不是各民族各國文化的「同一化」,或某個民族乃至國家文化的「普適性」,也不是各民族各國文化的自行消亡,更不是要形成一個凌駕於各民族各國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存在。恰恰相反,它只能是通過各民族各國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漫長歷史演進展現出來。同時,具有整體性特徵的文化,是有效應對人類面臨困難和挑戰的巨大精神力量,絕不是文化侵略和意識形態滲透的「吹鼓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中國共產黨正是帶領中國人民這樣做的。「中國夢」努力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新路,給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世界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總結借鑑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經驗教訓,體現著對人類發展意義的深刻思考;「四個自信」不僅為中國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而且給世界帶來對社會主義、獨立自主、合作共贏、和平發展等的多種自信;「一帶一路」倡議展現了中國的大國形象、彰顯了中國的大國擔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凝聚起全球共識,增強了全世界對未來的期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了方向指引,而且給人類文明發展帶來一種嶄新的思維範式,為構築世界文化新形態、促進人類文明新發展注入了鮮活血液和強勁動力。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
[ 責編:李澍 ]